陳顯良
(泰安日報社,山東 泰安 271000)
試分析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實務類課程整合
陳顯良
(泰安日報社,山東 泰安 271000)
隨著近幾年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傳播方式的不斷發(fā)展,媒介發(fā)展和融合的趨勢日漸明顯,推動了我國新聞教學模式的改革。當前,新聞實務類課程的整合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學研究人員聯(lián)合各大高校的師生,順應新媒體的發(fā)展,促進實踐應用基地的建立,培養(yǎng)新聞專業(yè)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水平,從而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新聞人才。本文主要研究新聞實物類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媒介融合下新聞事務類課程整合的具體方案。
媒介融合;新聞事務;課程整合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傳統(tǒng)媒介與新型媒介漸趨融合,并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局面。教育的發(fā)展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新聞學科的教學需要教師了解社會需求,與時俱進,加快新聞教育的發(fā)展步伐。新聞學課程體系中最主要的就是新聞實務類課程,注重對人才的教育和培養(yǎng)。因此,各大高校教師需要分析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采取應變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敏感性以及實踐的能力,促進教學成果的研究和發(fā)展。
(一)新聞實務類課程相互分割
大多院校開展新聞實務類課程,往往局限于所開設的領域,缺少對其他實務類課程的研究。例如,講解新聞采訪的教師只擅長新聞采訪方面的知識,講解新聞評論的教師只注重對新聞的評論,對其他的課程設置以及實務類研究涉及較少。同時,一些新聞實務類課程僅限于教材上的內容,學生較少接觸其他實務工作,甚至一些教師不會應用新媒體軟件,缺失攝影技術和技巧。這樣的師資力量不適用于新聞實務課程的教學,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1]
(二)新聞傳播專業(yè)過于細分
一些院校為了能夠獲取經營效益,開設新聞、廣播、編導、網絡等專業(yè),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分類培養(yǎng),并沒有將新聞實務類課程整合起來。例如,新聞實務類課程設置是以編輯出版、新聞采編、平面媒體為主;廣播電視專業(yè)的課程大多以欄目制作、廣電新聞的采編為主;網絡專業(yè)大多以網站編輯、網頁制作為主要的課程設置。這樣一來,各專業(yè)的學生很難接觸到其他新聞專業(yè)領域的知識,甚至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專業(yè)進行盲目的定位,因此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隨著數(shù)字時代的來臨,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新聞教學與時俱進,注重培養(yǎng)新聞工作者的素質與能力,為人才的培養(yǎng)制定合理的教育方針,并適當?shù)卣{節(jié)教師的教學體系。香港明報從很久開始就雇傭電視新聞記者和攝影記者來培訓該報社的文字編輯與記者。大量的結果顯示,社會迫切需要全能型的記者和編輯人才,新聞實務類課程作為培養(yǎng)全能記者的主要陣營,課程整合的建設勢在必行。
(一)促進各門課程的相互滲透
新聞實務類課程的整合方式需要建立專門的新聞實務課組,改變以往單一的課程結構規(guī)劃,使新聞實務課程任課的教師能夠成為全能型的教師,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培養(yǎng)全能型的新聞人才。
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新聞實務課程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當中,打破原來的課程設置和規(guī)范,將新聞的采編、評論、攝影以及編輯融入一門學科當中來,形成新聞實務企劃組。在教課的過程中,將新聞的實踐技能傳授給學生,開展互聯(lián)網新聞、網絡新聞等課程,指導學生提高網絡采訪、手機報紙寫作以及廣電新聞評論的能力,促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各種傳媒手段進行新聞采訪等實踐活動。[2]
同時還需要開設一體化的課程,對各科的任課教師進行模塊化的培訓指導,從而開展對學生的綜合訓練工作,幫助學生獨立完成多媒體下的新聞采訪以及其他的活動形式。實務類課程的教學能夠網羅各項優(yōu)勢資源,達到優(yōu)質的師資水平,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二)建立綜合實踐基地
近年來,各大傳媒院校紛紛為學生提供新聞實習以及實踐的基地,例如吉林電視臺、新文化報社、黑龍江電視臺等。但是這些實踐基地的建立僅局限于對學生某一新聞技能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會造成一些問題。例如,在報社實習的學生不了解新聞電視工作的原理和內容;在新聞電視臺實習的學生不了解報紙新聞的采訪要求,不擅長作深度的新聞報道。這些問題對大學生的就業(yè)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難題。因此,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規(guī)律,建立全面復合型的人才,需要全國各大新聞院校聯(lián)系當?shù)氐男侣劽襟w和出版單位,為學生建立一批綜合性的新聞實踐基地,幫助學生消化在課堂中學到的新聞理論知識,增加自身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yǎng)全能型的記者、編輯人才。[3]
(三)增加融合類的課程
對于新聞實務類課程的整合還需要重視課程的架構、課程的內容以及對教學方法進行實時的創(chuàng)新。在媒介融合的視角下,需要各大院校培養(yǎng)高素質的新聞媒介人才,首先是能夠實現(xiàn)對媒介的綜合應用和管理,其次是能夠掌握多種多媒體技術。這就需要各大院校根據時代的發(fā)展要求,轉變新聞實務類課程的結構,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如開設數(shù)字傳媒的新聞研究方向等,為媒介的融合創(chuàng)造多功能的發(fā)展空間。[4]
當前,我國新聞實務類課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實務類課程相互分割、新聞傳播專業(yè)過于細分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綜合性人才的發(fā)展。因此,各大高校應該整合新聞實務類課程,促進各門課程的相互滲透,建立綜合實踐基地,增加融合類的課程等,這樣不僅能夠使新聞專業(yè)的學生具備基本的新聞素養(yǎng),同時能夠提升其實踐的能力,促進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1] 王婷婷,孫志偉.對媒介融合下新聞實務類課程整合的研究[J].新聞界,2011(08):147-149.
[2] 嚴林,鄧青.論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實務類課程的改革[J].新聞愛好者,2010(08):106-107.
[3] 李倩.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聞教育改革[D].湖南師范大學,2013.
[4] 魏映映.媒介融合下獨立學院新聞人才培養(yǎng)研究[D].重慶大學,2013.
G642.0
A
1674-8883(2016)19-0228-01
陳顯良(1984—),男,山東鄄城人,大學學歷,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