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喆
(廣西工人報社,廣西 南寧 530000)
始終把鏡頭聚焦基層一線
景 喆
(廣西工人報社,廣西 南寧 530000)
當今社會步入新媒體時代,圖片新聞以其迅速傳遞真實形象的新聞的優(yōu)勢在新聞報道中發(fā)揮著特有的作用,而我們的攝影記者卻被“唯重大題材論”所束縛,呈現(xiàn)出“不知道拍什么”的狀況。本文主要論述了攝影記者在工作中的現(xiàn)狀與處境,以及如何適應新聞改革的不斷深化,樹立把鏡頭不斷聚焦基層一線群眾的理念,使拍攝的圖片新聞更有靈氣、更接地氣。
圖片新聞;深入基層;提高綜合素質(zhì)
深入基層走向社會、走入群眾中間,用鏡頭把職工群眾的苦樂記錄下來,把基層工作的真實情況反映上來,是攝影記者的責任。2015年以來,廣西工人報社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發(fā)展的需求,重新整合資源,成立了新媒體中心,對攝影記者下基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攝影記者要樹立把鏡頭不斷聚焦基層一線群眾的理念,以實際行動凸顯新聞攝影的群眾視角。
與黨報和都市報相比,《廣西工人報》由于受新聞題材的限制,長期以來刊發(fā)的新聞價值高的圖片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攝影記者還存在“唯重大題材論”的觀念,認為只有重大題材才能拍出好作品。這種觀念束縛了攝影記者的視野,使得其拍攝的新聞照片單調(diào)、呆板,缺乏親和力和感染力。
筆者并不反對攝影記者的眼睛緊盯著重大題材,但他們更應該看到題材對作品主題思想的限制和制約相對是有限的。同樣一個題材,由于記者認識上的差異、挖掘的深度不同或者表現(xiàn)能力的高低,拍攝的新聞照片會有明顯的差異。由于包含了眾多的新聞信息,重大新聞的報道容易引起讀者的關注。但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是每天都會發(fā)生重大的新聞事件,社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卻是形形色色的“小題材”“小事件”。對于這些“小題材”“小事件”,如果我們將其置于一定歷史背景下考慮,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努力挖掘亮點,以小見大,普通人、平凡事同樣也能反映大的主題。
近年來,南寧地鐵1號線全線動工建設,受到了市民的密切關注。筆者多次深入南寧軌道交通東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工地采訪,以《地鐵建設者辛苦了》為題,用圖片專版的形式對南寧軌道交通東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進行了報道。雖然沒有宏偉的施工場面,但一幅幅施工人員奮戰(zhàn)高溫、冒著酷暑辛勤工作的特寫,將新聞視覺化,以圖達意,不僅吸引讀者閱讀,更引發(fā)了讀者共鳴,讓讀者體會到地鐵建設者的工作艱辛和為南寧城市建設發(fā)展作出的貢獻。
為了拍出一張完美的照片,攝影記者必須不停地深入基層,走在路上。實踐證明,好的新聞往往“藏身”于火熱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深入基層,在當事人習以為常,不認為是新聞的生活中去尋找新聞。這就需要記者真正做到“三貼近”,凝聚新聞的閃光點。
2013年11月,筆者到百色市那坡縣采訪郵政局鄉(xiāng)郵員李紹龍。在2天的時間里,筆者每天一大早就跟隨李紹龍騎著摩托車,帶著幾十斤重的包裹走上投遞之路。那天,為了投遞一封特快專遞,我們經(jīng)過2個多小時徒步跋涉,翻山越嶺,終于到達了地處深山的偏遠山屯,把信件送到收件人的手中。筆者問李紹龍,為了一封信要跋山涉水往返4個多小時,值得嗎?他告訴筆者:“鄉(xiāng)村里的人一般是很少寄特快專遞的,寄了就說明有急事或者重要的事。所以不管刮風下雨,我都要在第一時間把信送到收件人手中,看到自己能夠急鄉(xiāng)親們所急,真正幫到他們,再累再苦也值了。”
在2天的采訪中,筆者為鄉(xiāng)村郵遞員在艱苦的條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打動,一篇圖文并茂的圖片故事應運而生。稿件編發(fā)后,受到了自治區(qū)郵政局領導的充分肯定,也在基層職工中引起了較大反響,投遞員李紹龍也入選全國首屆“尋找最美郵遞員”活動的候選人。
由此可見,記者深入基層不但充實了自己的人生閱歷,更鍛煉了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讓我們學會用心去發(fā)現(xiàn)、用眼去搜索,能在第一時間體會到職工群眾的工作、生活百味,找到了新聞報道的著力點,讓我們采寫的新聞報道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對于攝影記者來說,培養(yǎng)和提高綜合素質(zhì)至關重要。所謂綜合素質(zhì),筆者理解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即培養(yǎng)主體意識、敏銳的新聞嗅覺、提高文字水平等。
培養(yǎng)主體意識。在日常的新聞報道工作中,我們許多攝影記者尤其是年輕記者往往依賴部門領導或者編輯分配任務。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要求攝影記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獨創(chuàng)性,充分認識自身條件和優(yōu)勢,揚長避短。在完成部門安排的工作的同時,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線索網(wǎng)絡,主動提出采訪線索和報道主題,獨立完成報道工作。與此同時,具備圖片編輯意識,多和文字記者、編輯溝通,多從他們的角度思考,使自己的照片在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更符合版面要求。
敏銳的新聞嗅覺。所謂新聞敏感,是指攝影記者能夠準確地識別新聞事實,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它有助于攝影記者迅速及時地發(fā)現(xiàn)新聞。所以,攝影記者必須善于積累和實踐。因為新聞敏感貫穿于新聞實踐活動中,記者只有投身到社會生活中,積累各種豐富的知識,提高新聞敏感性,看問題才能更加準確和深刻。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礎上才能引發(fā)敏感,調(diào)動創(chuàng)作“靈感”,也就更容易拍攝出貼近生活、讀者喜愛的作品來。
提高文字水平。隨著“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新聞攝影已經(jīng)不再是攝影記者的專利。任何一個身處新聞現(xiàn)場的人,只要有一部拍照手機就可以拍攝新聞照片,并把圖片上傳到網(wǎng)絡平臺與大家分享。在我們報社,文字記者也配備了數(shù)碼相機,在采寫新聞的同時也可以拍攝新聞圖片。隨著“草根”記者和“兩棲”記者的大量增加,媒體專職攝影記者的“壟斷”優(yōu)勢已經(jīng)不復存在,攝影記者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攝影記者必須在提高文字水平上下功夫,做到圖文兼修,不斷加強自身的新聞理論和文字水平方面的修養(yǎng)和實踐,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要培養(yǎng)和提高上述綜合素質(zhì),與記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息息相關。如何讓我們的鏡頭始終聚焦基層一線,反映基層職工群眾的真實情感,捕捉到基層最富有新聞價值的畫面,對每一位攝影記者來說,都是其提升綜合素質(zhì)的必經(jīng)之路。無論是追蹤新聞事件,還是報道先進人物,攝影記者都必須把深入基層、深入生活作為第一要務,在思想感情、工作重點和采訪作風上切實與職工群眾融合在一起,所拍攝的圖片新聞才能反映時代的變化,獲得突破與創(chuàng)新。
J419.1
A
1674-8883(2016)24-0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