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欣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
觀看不止于圖像
——從視覺傳播到回歸五感
宋 欣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南昌330022)
摘 要:視覺傳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隨著人類二元對立思想的出現(xiàn),文字地位的不斷攀升,以至于忽視了以視覺為代表的人類五官感受的重要性和學術研究價值。本文從圖形、圖像說起,闡釋我們回歸五感的重要性。
關鍵詞:視覺傳播;二元對立;五感
視覺傳播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信息傳遞方法。1940年,法國西南部道爾多尼州鄉(xiāng)村的四個兒童帶著狗在追捉野兔后,發(fā)現(xiàn)了距今15000年的“史前盧浮宮”——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洞窯中壁畫的打獵場面有約100種動物形象,用紅、黃、棕和黑等多種顏色刻畫,栩栩如生、線條粗獷、氣勢磅礴。用繪畫的形象交流,這是史前人類最生動形象的溝通方式,這種方式遠遠早于人類語言的使用。
觀看先于言語,[1]不僅表現(xiàn)在用“看”來傳遞信息上。在歷史上,“看”早于“聽說讀寫”還表現(xiàn)在我們今天人類的信息傳遞模式當中,兒童總是“先觀看,后辨認,再說話”。[1]這是因為人腦對于圖形圖像的刺激反應快于對抽象文字符號的邏輯思維反應。視覺語言不會對不同智慧層次的人設限,[2]但不同智慧的人通過視覺語言,能夠讀出不同的信息含義與含量。
盡管圖形繪畫對于我們的人類生活有著顯而易見的重要性,但是當語言文字出現(xiàn)之后,圖形與文字的人文學術地位開始有了明顯的傾斜。特別是流行于19世紀和20世紀的二元對立論,嚴格地編織著自然的二元對立,如精神和物質(zhì)、普遍和特殊、心靈和肉體,[3]這將文字與圖像,或文本與圖畫的對立推向了極致。
20世紀初,視覺語言的地位出現(xiàn)了逆轉(zhuǎn),而這種逆轉(zhuǎn)是一種恐慌性的逆轉(zhuǎn)。1938年,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世界圖像時代》的講稿中預測整個“世界都被把握為圖像了”,我們正步入“世界圖像”時代。不難想象,隨著攝影技術的發(fā)明、廣告的風行、無聲電影的出現(xiàn),人們將注意力越來越集中于圖形、圖像,電視機和照片上,而文字則似乎突然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無足輕重。
在后現(xiàn)代學中,學者們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英國社會學家斯克萊爾稱:“為圖像成為霸權政治的實踐工具而感到惋惜”,可事實并非如此。一個未經(jīng)語言分析的圖像,其實質(zhì)上可能并不會產(chǎn)生任何意義。例如,一副著名的攝影照片中,一名穿著襯衣的男子從天而降,從背景建筑來看,很有可能這名男子是從辦公大樓上跳下。除此之外,我們只能憑借想象推測這名男子跳樓的原因,情感失意?股市崩盤?公司倒閉?實際上,如果沒有文字解說或提示,這幅照片除了給我們留有懸念之外,并無多大的意義。
如果筆者告訴你照片背后蘊藏的文字時,你會頓時肅靜并深刻地記住這幅照片。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一跳。2001年9月11日,在濃煙滾滾和高溫灼傷的包圍下,面對救援無望,上百名精英選擇直面死亡,從世貿(mào)中心跳下。這不僅是一種最為絕望的選擇,更是一種壯觀的對恐怖分子的控訴。這種控訴久久地回蕩在每位看過照片的人的心中,難以忘懷。正如攝影師表示:“我并沒有拍攝這個人的死亡。我拍攝的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張照片將永遠與“9·11事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當觀看的圖片沒有文字解說時,其不會產(chǎn)生任何意義,甚至在另一種情況下會產(chǎn)生反面的意義。最為著名的事件就是攝影記者凱文卡特在蘇丹拍下一名饑餓的兒童跪倒在地,而身后有一只禿鷲虎視眈眈盯著小孩,耐心地等待著小孩生命的結束。記者凱文卡特以此獲得了普利策獎,但卻受到了人們的指責,為何不救孩子?在拍下這組照片一年后,加上其他事情的打擊,攝影記者凱文卡特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凱文卡特的死或多或少和人們無情、無知的指責是有關系的。實際情況是,小女孩正在等待母親領取救援物資,禿鷲不久就飛走了。凱文卡特在選送照片時就已經(jīng)做了備注和提示,但在照片刊登之時卻沒有將這些情況加以說明,從而釀成了悲劇。
“無意義的圖畫僅因為一個簡單的運動令觀眾愉悅,它們沒有能力去教育觀眾。但一個分析過了的形象可能會影響觀眾的一生?!保?]這句話顯然是對前面兩個例子的最佳概括。
人類憑借分解切割的機械技術,讓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長。這期間,話語和感覺這兩個構型成為兩個領域,通常被視為在認知上分離、在基礎上不同、在本質(zhì)上對立。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著名的論句“媒介即人的延伸”,再度揭示了人類早已遺忘了的人的感受力——“聽、聞、看、品、嗅、觸”的重要性,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聽說讀寫之上。
今天,在業(yè)界,不少廣告公司制作出了飄香四溢的巨型廣告(譬如咖啡廣告),這種色彩與香味的組合,充分調(diào)動了人的五官感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學界,“多感官整合設計理念”,從人體感官視、聽、味、嗅、觸感入手,多層次刺激消費者感官機能,使消費者認識產(chǎn)品更加真實、更有效地引導消費,已經(jīng)進入了學者的研究范疇。
一部日本電視劇《大川端偵探社》中有一集令人捧腹大笑的劇情:垂垂老矣的黑社會老大想在臨終前吃上多年前吃過的中國餛飩,其手下千方百計地想為老大達成心愿,但準備的餛飩都不是老大想要吃到的。并且無論如何,這位老大也用語言描述不清楚他曾吃到的餛飩到底有多好吃,好吃在哪里。這個情節(jié)讓筆者莞爾一笑,確實,文字的傳播力該是有多蒼白無力呢!什么叫好吃,味蕾的體驗是無法用語言精準地描述的,而人類卻一直以語言的精準而自傲,這是多么滑稽又尷尬的局面。
正如保羅所說,“了解得越多,感覺到的就越多;感覺到的越多,選擇的就越多;選擇的越多,理解的就越多;理解的越多,記住的就越多;記住的越多,學到的就越多;學到越多,了解的就越多”。
參考文獻:
[1]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戴行鉞,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5.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7-27.
[3]多米尼克·巴特曼斯基.重塑社會學的想象力——語言/視覺二元論以及文化社會學的符像轉(zhuǎn)向[J].社會,2015(03):37-66.
[4]保羅·M·萊斯特.視覺傳播:形象載動信息[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98-103.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6-0095-01
作者簡介:宋欣(1983—),女,四川丹棱人,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播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