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偉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 100040)
?
以科學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新聞傳播
高 偉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100040)
摘 要:記得在1985年,鄧小平同志在同臺灣的專家教授談話時,毫不避諱地指出,中國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后,出現了一種名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它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否定我們的社會主義。這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搞現代化,不能搞自由化,絕對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西方國家的“人權”和我們的“人權”是兩碼事。鄧小平同志的觀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我們劃清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新聞的原則界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科學;新聞傳播;中西方
在西方,報紙刊登的文章可以抨擊政府,可以指責總統(tǒng),甚至可以制造輿論炮轟總統(tǒng)?!八T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1972年6月17日,以尼克松為首的作為美國共和黨內競選第二任總統(tǒng)的一伙人,為了打探民主黨的競選策略和活動狀況,潛入美國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器和拍攝文件。事件被公布后引起社會嘩然。報紙和廣播電視借題發(fā)揮,喧囂一時,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聯(lián)名彈劾。尼克松被迫于1974年9月8日宣布辭職。尼克松一伙人搞的水門大廈竊聽雖然是導火索,但這場斗爭實際上卻是美國東部財團和西部財團之間的斗爭。壟斷資產階級需要找一個能夠共同代表維系它們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統(tǒng)治的代言人,至于是否是尼克松是不重要的。常常有人把資本主義新聞自由當成最高模式,試圖用資本主義新聞自由來混淆與我們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新聞自由。“水門事件”所反映出來的是美國新聞界與總統(tǒng)、政府間的對抗,新聞界的內部矛盾和抗爭是資本主義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和各大集團經濟競爭的新聞手段之反映。這種矛盾,是各大勢力進行斗爭的一種表現。各大壟斷集團為了創(chuàng)造巨額的經濟效益,在經濟上斗個你死我活的同時,在政治上也必將是激烈的明爭暗斗。其特點是都從自己的集團利益出發(fā),對政府的決策發(fā)表輿論,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通過自己所掌控的新聞輿論工具批判和抨擊政府,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通過“水門事件”這出鬧劇,我們可以分析美國新聞自由的本質。一是“水門事件”是通過與本質不一致的表達形式來表現的。有人說,尼克松是被新聞界的輿論趕下臺的。但其實這是不對的,美國新聞界的作用被神化了。在壟斷資本控制一切的美國,總統(tǒng)和輿論界都是受資本家控制并操縱的,如果不是幕后勢力決定改組政府,新聞界想要把尼克松逼下臺,是不可能的事情。二是在美國,許多人把“水門事件”評論為西方的“新聞自由”,但筆者認為,是需要看這是對誰而言的。對資產階級壟斷者來說,確實可以做到新聞的真實性;但對于普通的勞動人民來講,就很難做到真實了。三是關于矛盾與斗爭,不管當權者與壟斷勢力競爭有多激烈,在對付勞動人民這一方面,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新聞界再怎么抨擊政府,哪怕把統(tǒng)治者拉下臺,新建立的政府也必然是資產階級的政府。這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手段。而我們的社會主義新聞自由,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的,是大多數人享有的新聞自由,是與資產階級新聞自由有本質區(qū)別的。
在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經過西方集團各種利益間的相互博弈,西方新聞自由的發(fā)展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體系。這個體系是一套潛規(guī)則體系,它包括已經確立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人文傳統(tǒng)等。新聞自由的理念進入我國也不過百年時間,期間還因各種原因被打斷。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雖然想效仿西方的新聞自由,但受到國內的客觀情況和歷史因素的影響,還有一個相當長的磨合過程。一是體制障礙。我國正處在一個盲動的階段,舊的體制還沒有完全改變,新的體制還沒有完全形成,很多方面有新舊規(guī)則重復之處。我們現在所管理的新聞體制,大多是從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的經驗中取得的教訓,因此具有“走兩步、退一步”的特點,但這個特點并不符合我國的國情,緩步于經濟發(fā)展的速度。新聞領域的改革路徑并不是十分明朗,新聞自由的發(fā)展更多地受到政策波動的影響,缺少穩(wěn)定性。二是商業(yè)主義對我們的侵蝕。緩解國家和媒體的壓力,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tǒng)一,是媒介市場化的目的之一。但是,媒體市場化加速是為了以利潤超越社會效益為取向,廣告的利益也成為廣大媒體工作者的第一目標,新聞的內容本身也不“損害”廣告投放主的利益。這樣,媒體的新聞自由就受限于媒體把關人,把關人如果受利益的影響進行危機處理,就會出現臨時撤稿的情況?!叭嗽诮聿挥杉骸保襟w只要在市場的大潮里,就會受到商業(yè)主義的影響,尤其是對于一些弱勢的中小媒體更是如此。面對這種情況,有一種方法就是依靠非營利性媒體,來保障新聞自由和公眾使用新聞媒介的權利。三是法律方面的不完善。法律既是保障新聞自由的重要方式,也是防止新聞導向不正的重要途徑。我國雖有憲法坐鎮(zhèn),但并沒有相關部門法將這一權利具體化。早在1986年,我國第一部新聞法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法試行稿》就已起草完畢。但至今新聞立法的過程仍艱難曲折。主要有兩種意見:出臺新聞法容易受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反而會限制新聞自由的發(fā)展;是根據中國國情立法,還是參照西方立法的原則立法。四是人文傳統(tǒng)的差異。我國的價值體系是以傳統(tǒng)儒家文化思想為核心,重集體輕個人,個人的意志要屈從于集體的意識。這樣的人文傳統(tǒng),導致我們的自由主義本身擁有了雙重內涵:個人的自由和集體的自由。在西方,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差別,個人自由思想往往要高于集體自由思想。這樣的思想傳到我國,直接導致了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在新聞主義思潮復蘇時,存在普通民眾不能恰當運用新聞自由的現象。人文傳統(tǒng)的缺失,本身是歷史慣性導致的人文價值的斷裂。結合經驗,人文傳統(tǒng)的差異使對傳統(tǒng)精神價值的追求發(fā)生了偏向,新聞自由與人文傳統(tǒng)的結合就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新聞改革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樣才能鞏固和發(fā)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導思想。這是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離開四項基本原則,或者把它當作一個束縛的邊框去突破,并且認為世界上別的國家可以公民私人辦報,我們也可以,不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就可能跑偏方向。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好的,但再向前跨進一步就會成為謬誤。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6-0204-01
作者簡介:高偉(1988—),男,山西太原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科員,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