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嘉
●明月
百卉園
散文詩雜志社主辦·總第247期
海天飛鴻
尊敬的《散文詩》編輯部各位老師:
學生張金鋒,出生在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邊遠農村。多年以來,《散文詩》是我工作、學習、生活中不離不棄的精神糧食。精悍短小、字字珠璣的《散文詩》,給了我生活的勇氣、動力和信心。在一行行文字里,我踽踽而行,且讀且行,且行且思,我敬佩這些文字中那一個個智慧、多情、光亮的靈魂。在《散文詩》里,我讀到了溫暖、光明和人性的光輝。
多年來,欲投稿《散文詩》之愿望在心底成長著,呼之欲出,又恐自己才學疏淺,終究未能成行。今貿然來稿,竊盼老師們多多指導,幸以教我!
若能得到老師們的教導幫助,學生之幸,無可比矣!
順祝:工作愉快,身體康??!
貴州銅仁市讀者:張金鋒
文學語言金庫
山破開云,瀑,破開山,牛羊破開野草。樵夫,破開霧的路,樵夫山歌,破開山的寂靜。山村炊煙,是破曉的鑰匙。
李耕《山之晨》
[簡析]這里用了好幾個排比句式。排比的好處在于它明晰的節(jié)奏感。但處理不好,容易產生平鋪;此處的幾個“破開”安排頗有層次。尤其是最后的“山村炊煙,/是破曉的鑰匙”一句,有出奇制勝之妙。
(力平)
散文詩鉤沉
帕斯捷爾納克1913年開始同未來派詩人交往,在《抒情詩刊》上發(fā)表詩作,并結識了勒布洛夫和馬雅可夫斯基。1914年,第一部詩集《云霧中的雙子星座》問世,步入詩壇。
致王統(tǒng)照
莫嘉
天地正氣
六十年人生,從十九世紀末的咬文嚼字到二十世紀的白話文學,跨過清朝,躍過民國,跳向新中國。
起步于章回體小說《劍花痕》,只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嘗試,演繹反對帝制、再造共和的話劇《云南起義》,已是一種思想的成熟。
反映底層生活,在《一葉》和《黃昏》里,探討人生,呈現“美”和“愛”的主題。
在《北國之春》中告急民族的危亡,在《山雨》里,呼喚農民的覺醒。
剪掉長辮子,脫掉長袍馬褂,陣痛中,脫胎換骨。
一位編輯《曙光》和《晨光》的文人,在新中國,才感受到陽光的燦爛。
美麗心機
●明月
無數個夜晚,我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高樓中,在霓虹燈的光芒里變幻著,在燈紅酒綠中沉醉,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身邊的人是誰……
無數個白天,我內心的清明之水涓涓地流淌,我心中的美好詩句,像黎明的鳥聲擦亮夜晚的迷茫,讓我優(yōu)雅地走在城市的大街上。
有感而發(fā)
我終于沒能忍住內心的感激之情,貿然給貴刊寫了封信,這完全源于貴刊對我寫作的重要性。
時間已經很久遠了,我憑著記憶在網絡上找到了那期《散文詩》的大致時間。讓我記憶猶新的是那是一次散文詩全國筆會的專號,刊物上一些作者的名字讓我到現在還記得。崔國發(fā)、葉梓、鄭小瓊、馬仕安等詩人的名字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我憑著這幾個名字最終找到了那一期《散文詩》的大致時間:2003年底的一次專號合刊。我從二姐那里拿到刊物可能還要再往后推兩年,應該是2005年,那年我15歲。
15歲的天空干凈利落。這是我第一次在李白和杜甫、普希金和泰戈爾之外看到的詩歌,也可以說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觸中國時下詩歌的。在我的家鄉(xiāng),云南西部的邊陲小鎮(zhèn),這是多么的難得啊。我開始用自己很不好看的字跡創(chuàng)作散文詩,并給貴刊投遞稿件。當信件丟進郵箱的那一瞬間,我覺得我就要走出這個離緬甸只有幾十公里的小鎮(zhèn)了。但我等來的是石沉大海。七年后,我的作品在貴刊得到發(fā)表。我后來陸續(xù)在中國大部分知名的詩歌刊物都發(fā)了作品,但我只投了《散文詩》兩次稿子,期間相隔7年。我?guī)缀醪粚懮⑽脑?。但這并不影響我對《散文詩》的敬重和喜愛。
我的詩歌寫作可以從2005年第一次看到那本《散文詩》算起。尊敬的編輯,感謝你們,讓一個徘徊于詩歌大門口的青年找到了打開這扇大門的鑰匙。請接受我這遲來的致敬。
云南保山市讀者:尹祈曉
散文詩人小傳
王統(tǒng)照(1897-1957),現代作家。山東諸城人。自幼聰穎,6歲入家塾,7歲喪父。在母親教養(yǎng)下,潛心習讀四書五經。1916年,發(fā)表處女作文言小說《新生活》,為紀念反對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編寫話劇《云南起義》,自飾蔡鍔。1924年畢業(yè)于中國大學英文系。1918年辦《曙光》。1921年與鄭振鐸、沈雁冰等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中國大學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學》月刊主編,開明書店編輯,暨南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山東省文聯(lián)主席,山東省文化局局長。著有長篇小說《一葉》《黃昏》《山雨》、短篇小說集《春雨之夜》《霜痕》、詩文集《童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