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仁 高彥明 劉彥章 宋正民
?
他用生命融鑄了一座新聞豐碑
高全仁 高彥明 劉彥章 宋正民
今年是何微先生誕辰100周年,作為門下弟子,我們深深懷念這位在戰(zhàn)爭年代叱咤風云的名記者,在和平年代氣勢磅礴的新聞理論家,在改革開放年代偉大的新聞教育家。先生為中國新聞事業(yè)赤膽忠心地奮斗終生,堪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與中國人民大學的甘惜分教授、復旦大學王中教授,都是新中國新聞學的重要奠基人、桃李滿天下的大師、新聞泰斗式的偉人。
何微的新聞思想與獻身新聞事業(yè)的精神,永遠激勵后來者。
1960年我們考入西北政法學院新聞系,為能成為新中國在西北首批新聞科班學子而興高采烈。然而,這所承襲陜北公學、延安大學紅色傳統(tǒng)的高等學府,對如何開辦不同于戰(zhàn)爭年代而適合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國情的新聞專業(yè),并無深刻的學術思維及理論與新聞實踐相結(jié)合的長遠規(guī)制。當學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一些人文社科基礎課程,面臨系統(tǒng)開設新聞專業(yè)課時,學校卻因新聞專業(yè)課師資門類不全、名師匱乏而愁腸百結(jié)。1962年調(diào)任西北政法學院當副院長兼教務長、新聞系主任的何微先生,看到這種情況,大膽摒棄辦戰(zhàn)時新聞培訓班那種急用先學“游擊”式教育觀念,胸有成竹地重新疏理新聞學理論、中國古代新聞史、新中國新聞事業(yè)史、西方新聞史、采訪寫作編輯與新聞攝影等應用新聞學課程的教育體系,依照課程開設的次序、課時需要,一個蘿卜一個坑地分門別類“調(diào)兵遣將”,著手組建新聞教師隊伍,調(diào)來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新聞教師,并給他們以極大的關懷和熱心培養(yǎng)。
這時,恰逢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糧食極度匱乏,國家采取了合并院校和一些專業(yè)學生放假回鄉(xiāng)的措施。學校有的領導根據(jù)上級“砍”“并”院系,減輕國家負擔的精神,主張把新聞系撤銷或合并到其它學科;或降低教育標準,將四年新聞本科改為三年新聞專科制,提前送學生出校門。在新聞系何去何從的節(jié)骨眼兒,何微先生力排眾議,從國家迫切需要新聞人才與為學生終生負責的大局出發(fā),主張克服困難,將新中國在西北地區(qū)首個四年本科新聞系保證教育質(zhì)量而完整辦下去。他說:“有廟缺神、師資不足,我想辦法,請北京來一批一流的新聞教授,支援我們大西北!”何微先生除自己講課外,趕赴北京,從中國人民大學請了三位優(yōu)秀的教師來講課:一位是后來被稱為新聞泰斗的甘惜分,他講新聞寫作和新聞理論,使學生掌握了新聞基本理論和新聞寫作的精髓;一位是張隆棟,研究西方傳播學的著名學者,他講西方新聞史和西方的新聞觀點,擴大了學生的眼界;一位是鄭興東,后來做了教育部高校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他是著名的報紙編輯學專家,其專著《報紙編輯學》曾獲國家教委高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吳玉章獎一等獎和其它多項個人獎。他們?nèi)碎_設的課程,成為改革開放時期考核新聞工作者專業(yè)職稱的學科標準。
名師出高徒??梢哉f,沒有何微,就不一定能請來這些全國著名的新聞學者;沒有何微和這三位學者授課,也就沒有西北政法學院首屆新聞系學生的科學思維、新聞理論和寫作水平,就沒有后來成為中國新聞戰(zhàn)線一支崛起于黃土地的生力軍。
何微先生到西北政法學院后,給新聞專業(yè)學生要講些什么課程,開什么學術講座,由哪位年輕教師講哪門課程,都是他精心設計和安排的。50年來的新聞實踐證明,西北政法學院首屆新聞系學生總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業(yè)務水平,是可以和人大、復旦同期同專業(yè)學生一較高低的。
何微先生對我們恩比天高。我們這一批學生總共78名,進校時將培養(yǎng)目標定在為地、縣級新聞單位培養(yǎng)編輯記者??墒堑疆厴I(yè)的時候,被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紅旗雜志社等中央級和省市級媒體一搶而空,其中40名分配到中央級傳媒和單位;38名主要分配到省市級傳媒單位。他們之中,不少后來成為卓有政績的廳級局領導干部與著名的記者、編輯、作家、學者。
何微先生未來西北政法學院前,聽說要取消新聞系,一批年輕教師惶惶不安,各找出路。何微先生來了后,措施得當,這些教師情緒迅速穩(wěn)定下來。他們一邊聽人大三位老師的課,一邊在何微主持下結(jié)合新聞實際問題開展學術討論和研究,提高自身業(yè)務能力和授課水平。后來像桑義燐老師,他成為浙江大學新聞學院的著名教授,編寫了7本新聞著作,富有真知灼見和創(chuàng)意。牛振武老師,后來成為新華社廣東分社的領導。孫欣偉老師,成為西安外國語大學的著名教授。
何微先生在50年代初任新華社北京分社社長時,就曾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yè)學生和其他傳媒講課。除此之外,何微的教育生涯有兩段,一段是1962年到1964年在西北政法學院,一段是1984年至1992年在武漢大學。他在去武大以前是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1983年從院長任上離休后,去武漢大學當新聞教授、新聞研究所所長,一邊搞研究,著書立說,一邊執(zhí)鞭教書,精心撰寫了《新聞科學綱要》,約30萬字。他開始培養(yǎng)新聞研究生,并編寫了一本《中國新聞思想發(fā)展史》,約四五百萬字。他從猿人時代開始研究,認為猿人不會說話,用肢體語言傳達信息,這就是那個時期的新聞。山西、陜西有黃河天塹相隔,但新石器時期的兩岸人卻有不少相同的實用生活石器皿,這就是新聞信息傳播的結(jié)果。甲骨文時期就有新聞寫作,司馬遷的《史記》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部出色的通訊錄。他從遠古研究到當代,重點研究各個時期的新聞思想,這是其他學者還沒有涉及的領域。
我們說何微是一位新聞大家,他在武漢大學給學生安排課程時有許多前瞻性的思維和作法。從教師的要求來說,不僅要有新聞專業(yè)教師,還要有人文社會科學及懂信息論、控制論、傳播學等學科方面的教師。比如學理工科的以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的采訪寫作,報道工業(yè)農(nóng)業(yè)、科研都是行家里手,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和科研進步。在人們還不認識網(wǎng)絡多功能作用的時候,他超前提出新聞微電子學,以適應未來網(wǎng)絡時代的網(wǎng)絡新聞,他幫助武漢大學要建成國內(nèi)一流的新聞專業(yè),要和人大、復旦比肩。
我們說他是一位新聞教育家,還表現(xiàn)在他立足于一個地方,卻率先在粉碎“四人幫”以后辦起了可以指導全國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專業(yè)雜志——《新聞研究》。這是他在陜西日報社任一把手兼新聞研究所所長時辦的,我們在第一期就可以看到這本雜志的分量,他代替馬文瑞起草的《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何微還有一篇《關于報紙的性質(zhì)問題》,都確切深刻地闡述了報紙的黨性原則。曾任解放軍政治部主任的蕭華上將和后來曾任中共中央常委的宋平等人涉及新聞事業(yè)的講話都被選錄在這一期雜志里?!缎侣勓芯俊冯s志氣勢磅礴,文章立論深刻,指明了黨報在改革開放后堅持和前進的方向。這一切,出自何微魄力奪人,堅信自己的新聞學說由中國本土新聞從業(yè)實踐而來、能夠經(jīng)受實踐驗證的認識論密不可分。何微先生堅持新聞工作者在粉碎“四人幫”、全國轉(zhuǎn)為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以后,新聞仍然要堅持的原則、方針、功能和方向的一系列論點,即使在他身后的今天,對全國新聞工作者都有現(xiàn)實指導與借鑒意義。
何微先生離我們而去了,但他的新聞思想和精神仍在指導和鞭策著我們前進。
何微先生用生命融鑄了一座新聞學豐碑,將會在中國當代新聞史上留存光輝的一頁。
(高全仁系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原法律系黨總支書記;高彥明系高級記者、原陜西日報社駐咸陽記者站站長;劉彥章系高級記者、原《陜西廣播電視報》總編輯;宋正民系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教授、原紅旗雜志社記者、《理論導刊》總編輯。本文完成于2016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