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湘君
(無錫市立人高級中學 江蘇無錫 214000)
言為心聲 因聲求氣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實錄
吳湘君
(無錫市立人高級中學 江蘇無錫 214000)
課前預熱:將導入的內容投影展示,激發(fā)興趣。內容為——“小之明:‘又吃飽沒事干了’。小之華:‘看上去很小’。小之紅:‘你逆生長啦!’”
導入:同學們,大家肯定很疑惑這投影儀上是什么呀!這是一個假設。假設你那愛臭美的老媽,自拍了一張自認為很美的照片傳到了網上,然后有了這樣三條留言。如果你是你媽媽,你不太喜歡誰的評論呢?為什么呢?后面兩條評論的內容看似是一樣的,但是你的媽媽應該比較喜歡誰的話呢?又是為什么呢?
(生1答:不太喜歡第一條。因為他不懂情趣,沒有投其所好;生2答:比較喜歡最后一條。因為他用了肯定的語氣,并且說話很有趣,而前面那條表面上是肯定的,可是還可以理解為“實際上不小了”。)
嗯,其實這不是假設。愛臭美的那個人是我,這三條評論是老師的三位朋友的話。那大家再猜猜看,誰是跟老師關系最親近的那個人呢?
(生齊答:第一個?。?/p>
大家真有慧眼呀!是啊,平時和你最親近的人往往就是最“口無遮攔”的那一個啊!
生活讓老師明白了關于語言的這樣兩個道理(投影展示)——語言的內容,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同的內容,不同的語言表達可以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正所謂是“一語一世界”啊。關于此,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有這樣四個字——“因聲求氣”。你是如何理解“聲”這個字的?“氣”又作何理解呢?“因聲求氣”怎么理解呢?
(生答:“聲”,可以指聲調、聲量、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等等;“氣”可以指情緒、情感、精神、氣勢等等;“因聲求氣”就是指依靠朗讀過程中的語調、節(jié)奏來探尋語言文字里的情感、氣勢。)
看來,“因聲求氣”還必須“吟詠其韻”啊。
解題:那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吟詠出自《左傳》的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齊讀)《燭之武退秦師》。“退”何意?“師”呢?(生答)“燭之武退秦師”就是?(生答)
整體理解,概述全文內容:既然是敘事性文章,那么就有起因、經過和結果。(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來完整地表達一下)燭之武以“說”讓秦伯“說”,可見語言的萬鈞之力?。。ò鍟罢f”——“說”)“言為心聲,因聲求氣”,就讓我們來探究燭之武其言其人吧。(齊讀全文)
文本研讀,重點誦讀三處對話: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生齊讀)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出使解圍,最后秦晉果然退兵??梢姡巳耸且粋€什么樣的人?(生答:有洞察力和預見性)那佚之狐為何自己不去退秦師?(生1答:他惜才,這是讓燭之武成名的好機會;生2答:他怕死并且圓滑,哪怕燭之武沒有成功,也可免于責罰。生3答:他想去,但是自知智力不及燭之武。)讓老師來將這句話再讀上兩遍,請同學們再作思考。(生能夠抓住其中“矣”這個語氣詞和“必”來揣摩人物形象。生1答:語氣詞“矣”,體現了老臣的深切憂慮,當下,他最關注的是國家危亡;生2答:“必”字既體現了他的智慧,并且說話肯定,沒有虛與委蛇;生3答:排除種種可能性,佚之狐或許是自知表達能力不及燭之武。)讓我們把我們新的認識放進文字,再來品讀一遍這段文字吧?。ㄉR讀,感情明顯更為豐富。)那么他對于燭之武形象的刻畫起到什么作用呢?(生:襯托)到此,燭之武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而最后一段子犯與晉侯的對話未有一字提及燭之武,請問和燭之武有關嗎?(生答:襯托)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p>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兩位學生分角色誦讀)
佚之狐的舉薦,讓我們初識一位“牛人”燭之武。而這段對話,又讓我們了解到燭之武的哪些信息呢?(生:年老,懷才不遇)
資料鏈接: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須眉盡白,傴僂其身,蹣跚其步”,至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如果你是這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你看到鄭伯,你心里是何感受?(生答:悲喜交加。喜的是,才華終于有用武之地;可是,心里肯定對鄭伯有怨恨,想指責。)而燭之武是如何來表達的呢?
比較誦讀——“辭曰:‵臣之壯,不如人;今老,無能為?!洹焙汀稗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生1答:無一字指責對方,卻起到了同樣的效果,以退為進;生2答:語氣不生硬,表達很委婉,將內心的不滿以及感慨通過一系列虛詞表達了出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保ㄉR讀)
這里鄭伯語言中也有一“也”字,請問和燭之武的是一樣的嗎?(生答:不同。燭之武的“也”是語氣助詞,而鄭伯的“也”是判斷句的標志,是一種肯定的語氣。)再讀,同學們從中能夠一個什么樣的鄭伯呢?(生:真誠認錯,有雅量,讓人感覺很誠懇;而“焉”字使得表達更為委婉。)
再讀此段對話,燭之武由“辭”到“許”,體現了這位老臣什么樣的品質呢?(生答:以國家利益為重,國難出忠臣。)
燭之武為何退秦師而不退晉師?(投影展示秦晉圍鄭地理形勢圖)
(生根據此段內容以及第一段背景,分析原因,師總結。)這些具體的勸說內容請同學們找出并分析燭之武勸說的角度。(生找出“越國以鄙遠……將焉取之”。勸說揣摩對方的想法,分析利弊,看似無一字站在鄭國的角度,都是為秦國著想,并且都是事實。)
那么,燭之武應該以什么樣的語氣來說這些話呢?請兩位同學來誦讀此段,并且說一說你誦讀時語氣變化的理由。(生1讀,在語氣的轉換中理清了這三個層次的內容,一生評;再讀時,要求生2將前面兩位同學的理解注入自己的誦讀之中。)
勸退的具體內容有了,關鍵就是如何來表達了。準備一場戰(zhàn)爭畢竟不易,拿下鄭國如探囊取物,燭之武只是一介將要亡國的使者,并且秦伯深知其此行的目的。如何來表達,讓秦伯更好地接受呢?
請一位同學直接陳述之前我們分析的退兵的利弊,另一位同學按照燭之武的表達來誦讀。請同學們體會燭之武的語言藝術。(生1表演:直接分析利弊,最后直接說“請大王退兵吧!”,生2按燭之武的表達來表演。)表演之后,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燭之武“以退為進”、“不卑不亢”、“有禮有節(jié)”的語言藝術。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在誦讀之中感受到,無論是燭之武對鄭伯表達時候的“以退為進”,還是鄭伯語氣中流露出來的“真誠誠懇”;無論是燭之武勸說秦伯時候的“投其所好”還是至始至終的“不卑不亢”,都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溝通”藝術。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逼鋵嵢伺c人之間的交往與國與國的交往并無不同,希望這節(jié)課,大家能夠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