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旭 龔芳海
(廣東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63)
新形勢下高校德育載體建設研究
韓東旭 龔芳海
(廣東嶺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63)
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培養(yǎng)優(yōu)秀有用人才”的問題,這也是德育工作需要回答的具有價值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依憲治國”的新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國家和世界局勢與時俱進。據此,我校結合學院“變革創(chuàng)新,開放合作,提質增效,提速擴容,穩(wěn)定發(fā)展”的主題,課題組以“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校園文化品牌打造”的理論研究為突破口,鍛造“上善若水”的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新高校德育方式,引導和指導學生進行品德的自我建設和提升。
高校德育 載體 建設研究
1.教學模式單一,教育效果受限
高校傳統(tǒng)德育,還是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正確道德和理念的灌輸,以此期待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素質,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教育方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沒能做到將學生的表現和理論相結合。如果想要以這種方法取得較好效果,前提是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
2.教師主導過度,個性教育缺乏
傳統(tǒng)課堂的“師生合作”,以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傳授為主,教師的主導作用被過度地強調。在政治思想和校園文化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將學生看成無差別的群體,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我們聽不到來自于個體的聲音,看不到他們作為個人的光輝。
法律知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zhí)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的重要保證。很多人犯法,是因為不知道所做的事情是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在了解法律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明辨是非,進而遵紀守法。所以掌握法律知識是大學生成為合格公民的基礎。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不僅會做到不犯法,同時懂得履行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
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同時,法制與德育相輔相成,掌握法律基本常識,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也會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依憲執(zhí)政形勢下的高校育人載體要注重傳統(tǒng)載體的現代化(modern supporter)、鞏固課堂教學載體(teach supporter)、拓展社會實踐載體(practice supporter)、優(yōu)化管理服務載體(serve supporter)、健全校園文化載體(culture supporter)的“五融合”。
1.傳統(tǒng)載體的現代化
在大數據時代,高校德育理念也需得到相應的創(chuàng)新以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已成為網絡傳播的重要平臺,任何人都能獲取大量的信息甚至發(fā)布信息,思想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快。
我校一直緊跟時代步伐,在學校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校與老師之間均建立了各種數據平臺,包括辦公OA平臺,微博平臺,微信公眾號平臺,有了這些平臺,學校和師生之間,不用采用非常嚴格、正規(guī)的方式,而是采用這些非常隨意的便利方式,就能進行溝通和化解問題,給學校減少了很多工作。同時,通過這些平臺的建設,能讓學生潛移默化中熱愛學校、熱愛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內化為他們自身的品質,這就是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德育建設載體的創(chuàng)新。
2.拓展社會實踐載體
為了增強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培養(yǎng)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我校思政部一直致力于建立多方位的社會實訓基地。通過多方努力,與廣州市愛心家園義工團共建了我院第一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該基地一直在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外實踐教學中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我院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搭建平臺,多次組織學生參與各項由廣州市民政局舉辦的公益活動。還有扎根在社區(qū)的“至誠”社區(qū)服務中心、在幸福養(yǎng)老院建立的志愿服務基地等等,并且把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zhèn)觀源小學定為定點扶貧根據地。思政部老師經常帶隊組織學生開展多項社會服務工作,通過對社會責任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實現大學生由“自發(fā)發(fā)展狀態(tài)”向“自覺發(fā)展狀態(tài)”的轉變,將對祖國的熱愛、對集體的認同、對奉獻社會的認可等等不斷內化為自身的需求。
3.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
學生社團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工作能力和技術技能,同樣能夠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社團活動使青年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更加積極向上,培養(yǎng)學生們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熱情,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的人才。
4.舉辦多種比賽健全校園文化載體
我校思政部每個學期都會開展愛國作品比賽,比賽的節(jié)目都是在思政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題材豐富,角度多樣,挖掘出學生的創(chuàng)作潛力和責任意識。此外,思政部全體教師還組織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評比、社會調查、義工服務、暑期“三下鄉(xiāng)”等多項活動,對學生進行社情、民情、國情教育。通過這些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不但健全了校園文化載體,而且強化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帶動了學生們對國家、社會和民情的關注。
學校德育實質上就是在教育者的引導下,將一定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的道德意識,形成學生的道德信念,外化為學生道德行為的過程??梢姡掠年P鍵在于首先要幫助學生內化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要求。只有完成內化,才有可能繼續(xù)進行外化,學生也才有做出道德行為的可能。由此,將德育要求的一定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轉化為學生自身道德意識的德育內化,就成為德育過程實現的必然和必要。高校探索多樣化的德育教育方法對于德育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具有重大又深刻的意義。
其一,要激活大學生的道德訴求,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理論知識的教授,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接受外界社會道德影響的主動性,從而內化為他們自身的品德;
其二,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不僅可以將學到的德育理論知識落實到行動上,而且能夠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加深體會。
總之,高校德育載體創(chuàng)新是一項艱巨又復雜的工作,它需要在思想觀念、方法理論、環(huán)境等多方面進行努力構建,進而推動我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
[1]于連軍. 高校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2]王蘭芳. 對新時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 西北成人教育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