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穎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旗尼爾基第三中學 內蒙古呼倫貝爾 162850)
淺談中小學音樂教材對音樂教師的要求
張愛穎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旗尼爾基第三中學 內蒙古呼倫貝爾 162850)
新課標本著“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為內涵,更加關注“人”的發(fā)展。其中,《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則以“注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為基本理念。中小學音樂教材的改版,對全國中小學校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從兩大方面進行論述。
中小學音樂教材 音樂教師 引導者 綜合素質
1.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變“指揮棒”為“引導者”
現(xiàn)代教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但不等于教師可以放任自流,而應成為學習的指導者,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要認真地看,仔細地聽,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并且考慮下一步要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特別是現(xiàn)在提倡討論式的學習,教師應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指導學生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精神。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在設計問題時要“跳一跳,夠得著”,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的角色轉變了,學生的角色也在轉變,由被動的學習轉變?yōu)橹鲃拥膶W習,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如《陽關三疊》的情景劇表演,學生能從準備編創(chuàng)階段、表演實踐階段和相互評價階段,得到不同角度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既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變“居高臨下”為“平等相交”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美育,音樂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藝術活動來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情感,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而把教師自身的思想情感強加給學生,結果呢?學生們在那種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演練下,漸漸喪失了人類與生俱來的那種源于心靈深處的音樂感受本能,不論你在課堂上給他欣賞歡快的,還是深沉的音樂,都會有不少同學無動于衷,毫無感覺。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對于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種教師。的確,真摯的情感是不應有什么貴賤之分的,學生與老師一樣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鑒于這種平等,鑒于音樂藝術情感表達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對音樂藝術的感受與理解就不應該是絕對的,不應該只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樂于走下講臺,關注學生的每一份情感,傾聽他們的心靈,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討,少一些灌輸。唯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參與,我們的音樂課堂也才會成為一個充滿情趣的、平等和諧的課堂。
3.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變“技巧性傳授”為“藝術性指導”
培養(yǎng)學生具有豐富的愛心,比培養(yǎng)學生技術上的才能更重要。音樂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而首先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那種生硬的、繁難的技巧技能性訓練,而應從學生出發(fā),多為他們營造一些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自由空間,以激發(fā)起他們熱愛美、傳播美的熱情,從而使美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發(fā)芽、成長、壯大。
新的音樂教育理念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也不能僅有音樂專業(yè)知識,必須朝著具有綜合的教育素質的方向努力,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
1.音樂教師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音樂課不是一門單一的課程,而是一門綜合的學科。在《音樂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明確地提到了音樂與相關文化的關系。由于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和各方面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為綜合型教師。教師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廣泛的學習興趣,經(jīng)常學習新的科學知識,并善于把自己的學習與對學生的教育結合起來,善于將新知識吸收到教學中,用新的科學知識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音樂教師要精通專業(yè)的知識、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應具備廣博的文化底蘊。一節(jié)音樂課除了與音樂有關的知識外,往往還涉及到文學、歷史、美術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僅靠學校里學過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同時,廣泛涉獵有關方面的書籍,博聞強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學、藝術素養(yǎng),并熟練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去,豐富教學內涵,提高教學層次,徹底改變音樂課就是教歌課、就是樂理課的落后模式,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音樂教師應具有多種藝術才能。如聲樂、器樂、舞蹈、朗誦等的表演以及對相關作品的創(chuàng)編與改編。扎實的音樂基本功是音樂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要保持這種素質,就要做到“曲不離口,琴不離于”,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使自己在保持原有的音樂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還能不斷提高,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2.音樂教師要具有與人交往的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與人交往的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決定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音樂教師應具有較強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包括對學生的上課、活動、與其他教師、與學校的各個部門、與行政主管部門、與兄弟學校,與社會上:有關聯(lián)的單位。音樂教師應具有較強的合作能力。善于與同行一起,優(yōu)勢互補,齊心協(xié)力做好工作。
學校是學生聚集的地方,也是學生學習與人交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社會性的場所。教師不僅要具備與成人交流的能力,更要學會與學生溝通。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不同的學生在與人交往方式上的差異,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潛移默化地施以影響,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社會性。
教師的教學過程要體現(xiàn)出教師駕馭教材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對教材要能夠充分地利用、靈活地使用。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體現(xiàn)出風格和特點,充分展示出教師良好教學基本功。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改革中,面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亂堂”現(xiàn)象,需要教師有良好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
在學習上,做到形散神不散,這樣的課堂教學表面上看似有點“亂”,實際上是“活”。學生雖然為了弄清學習上的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為了探究一個問題而離開了座位,但他們始終圍繞著學習這個主旋律。這樣的教學就要求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