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
學前教育
伯恩斯坦符碼理論對幼兒語言教育的啟示
楊 潔
(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伯恩斯坦提出的符碼理論從語言編碼的角度解釋了社會底層的子女在學校教育中容易導致學業(yè)失敗的原因,為研究教育公平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通過對伯恩斯坦符碼理論的解讀,我們認識到不同經驗背景導致不同語言編碼;不同的編碼形式導致不同學業(yè)成就;不同社會關系導致不同的語義相關形式;不同家庭類型導致不同的語言學習方式。因此,在幼兒語言教育中,我們應不斷地分析幼兒個性化語言編碼形式,因材施教;運用多種輔助材料,提升幼兒語言理解能力;鼓勵幼兒以完整的句子表達;重視幼兒自主提問。
伯恩斯坦;符碼理論;幼兒語言教育
巴茲爾·伯恩斯坦(Basil·Bernstein)是英國20世紀著名的教育社會學家,他出生于倫敦東部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早期的生活經驗,對他一生從事社會分工、階級與語言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也使他與其他教育社會學家不同,其他教育社會學家主要研究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決定作用,而伯恩斯坦則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知識的分類、傳遞、評價和認同的過程,以此來解釋上層階級如何利用學校教育實現文化的再制。符碼理論共分為語言符碼理論、教育符碼理論和教育論述理論三個方面。其中,語言符碼理論的研究論點主要說明幼兒由于早期生活經驗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編碼形式,進而影響了其以后的學業(yè)成就。本文主要對這一方面進行分析,進而獲得關于幼兒語言教育方面的啟示。
1.不同經驗背景導致不同的語言編碼
伯恩斯坦認為不同階級本身所處的社會分工原則和生產控制方式不同,階級本身的位置也就反映出了不同的符碼傾向。由于勞工階層社會分工簡單,與物質基礎之間的關系具有特定性,容易形成一種限制型編碼;而中上階層由于社會分工復雜,與物質基礎之間的關系間接,因此傾向于一種精致型編碼。[1]伯恩斯坦進一步指出,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家庭中的子女,由于早期生活中周圍環(huán)境和父母語言詞匯的選擇、句型的變化、話語結構以及表達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語言編碼。其中,優(yōu)勢階層的子女語言編碼體系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抽象性、系統(tǒng)性等特征,伯恩斯坦稱之為精致型編碼。采用這種語言編碼方式者,能以更豐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對事物的看法,表現出對權威的不盲從。而勞工階層的子女語言偏向于由強調情緒的詞組成,具體性、描述性強,傾向于情感的口語表達,稱為限制型編碼。限制型語言編碼的特點有:詞匯量小,句子簡潔,依賴特定的社會脈絡,且傾向于口語化的溝通形式,語言缺乏嚴密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不注重個人觀點的表達,而強調集體性的價值觀念。[2]精致型語言編碼的特點有:詞匯大,句子機構完整,不依賴特定的社會脈絡,傾向于書面化的溝通形式,語言富有邏輯性,重視個人觀點的表達。
2.不同的編碼形式導致不同的學業(yè)成就
伯恩斯坦經過一系列研究證明,擁有精致型編碼的學生更容易在學校教育中取得較好的學業(yè)成就。[3]這是因為精致型編碼的抽象性、概括性、結構性強的特點,與學校教育中教師使用的語言以及教材內容相一致,這便使得擁有精致型編碼的優(yōu)勢階層的子女更容易聽懂教師的語言,更容易理解和認同教材中傳遞的信息,因而更容易取得學業(yè)成功。[4]而傾向于限制型編碼的農工子女由于來到學校這個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需要轉變自己已有的語言習慣,以很好地適應新的語言環(huán)境。然而這種轉變往往令勞工階層學生很難適應,進而對學校產生排斥感或造成他們的自卑感。[5]最重要的是伯恩斯坦認為這才是勞工階層的孩子在學校里學業(yè)失敗的主要原因。學校里的語言環(huán)境偏向于精致型編碼,教師的教學用語也是一種精致型編碼,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師語言中傳遞的信息;在考試中,勞工階層的孩子不能讀懂試題。而且有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不同語言編碼的存在,因此還是根據以往經驗教學,導致擁有限制型編碼的學生學業(yè)失敗。綜其原因,限制型編碼的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精致型編碼的語言。兩種語言編碼形式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3.不同社會關系導致不同的語義相關形式
在社會關系層面,伯恩斯坦認為,不同階層由于社會分工原則和生產控制方式的不同,勞工階級集體關系強,他們說話時因擁有相似的情景,因此,使用簡短的詞匯甚至肢體語言就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我們哪天去那兒吧,不要告訴她?!盵6]倘若我們沒有共同的脈絡或集體背景,是無法理解句子語義的。在這種溝通脈絡中,集體化角色顯然高于個人化角色。當說話者彼此的共同背景越同一,即社會關系的集體性越強,語句和語詞的選擇范圍越精簡,組成簡單語句的可能性越高,語義越要依賴共同脈絡理解。[6]長此以往,勞工階級兒童談話時預設集體性關系存在,故談話時常不假思索,反映出語言構思較快,語言選擇和組織較簡易,故流暢度高。但也傾向于在一個狹隘的范圍中挑選,詞匯簡短、易于理解,句法選擇的范圍也被縮小了,就形成了一種限制型編碼。而中產階級由于社會分工復雜,個人觀念大于集體,中產階級兒童在談話時,會假設人與人之間溝通有鴻溝,即社會脈絡弱。因此,中產階級會思考我該怎么說,什么時候說對方才能理解。這樣就會促使中產階級詞匯的選擇范圍更廣,句法選擇上也更嚴謹且有邏輯性,但流暢度低。例如,“我們5月1號去海邊吧,不要告訴朱迪,因為她太難纏了。”相對于上一句來看,基本上這句話表示說話者的社會關系弱,彼此缺少共同的背景和集體性經驗,個人角色高于集體。簡單來說就是“我”高于“我們”[7],因此信息無法壓縮在一個精簡的語句中傳遞,而改用較長且復雜的句型來表達語義,也因為說話者的共同性不高,擴大了語言符號選擇的范圍及組合的彈性。
4.不同家庭類型導致不同的語言學習方式
伯恩斯坦提出符碼是一種語言的規(guī)約性原則。而這種規(guī)約性原則是默會地習得。[8]所謂默會地習得即在家庭中進行,因為家庭是兒童語言最初發(fā)展的地方。家庭的社會關系形式勢必會影響兒童特定語言符碼的形成。在家庭成員關系方面,伯恩斯坦認為,由于社會分工不同,家庭成員的關系組織也不同,可分為地位型家庭和個人型家庭。勞工階層的家庭大多是一種地位型家庭,而中產階級的家庭有地位型家庭也有個人型家庭。地位型家庭中家庭成員間界限明確,家庭成員的年齡、身份等社會屬性是決定角色認同的重要依據,地位高低是成員差異和權威結構的基礎。在地位型家庭中,家庭成員的集體性認同比自主性重要,強調權威和地位關系的固定。[8]地位型家庭采取封閉式的溝通方式,個人較少主動表達內在的動機、意圖與目的,一般父母直接決定結果。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不善于表達個人情緒和意見,語言編碼傾向于限制型編碼。個人型家庭則相反,家庭中地位關系不明確,權威結構不明,成員角色界限模糊,成員之間趨于平等,個人角色和義務可公開討論,成員的差異性及自主性較高,由于成員角色界線模糊,溝通趨于一種開放的形式,每個家庭成員都被鼓勵表達個人意見。因此,在個人型家庭中,個人化角色高于集體性角色。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可以不斷練習說明自己的內心想法、動機和態(tài)度,無形中需要不斷運用更多的詞匯、語法和語句來描述自己的觀點和所觀察到的事物,故語言形式傾向于精致型編碼。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是直接決定結果而是先解釋原因。例如,在地位型家庭中,父母會簡單直接地說“小孩子不能多吃糖。”而在個人型家庭中,父母會解釋說“小孩子不能多吃糖,吃糖對牙齒不好?!盵9]因此,在個人型家庭中長大的兒童容易形成精致型編碼,而在地位型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容易形成限制型編碼。
1.分析幼兒個性化語言編碼形式,因材施教
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使我們了解到,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兒,由于早期生活經驗的不同,會形成兩種不同的語言編碼傾向。這一點也已被著名語言學家哈桑(R·Hasan)證實。[10]哈桑長期從事研究不同階層家庭中的母子對話,證明了不同階層家庭語言習慣的不同,從語言學的角度驗證了伯恩斯坦關于語言編碼的假設。而且大量研究表明擁有限制型編碼的幼兒由于不能適應學校的語言環(huán)境,容易導致學業(yè)失敗。學前階段的幼兒,尤其是小班幼兒語言能力高低不齊,其語言形成主要受家庭教育的影響,使幼兒與幼兒之間語言編碼方式存在差異。因此,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每個幼兒的個性化語言編碼形式,針對不同的語言能力和采用不同習慣語言編碼方式的幼兒,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幼兒園中的語言環(huán)境,進而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地發(fā)展,為他們的人生奠定基礎。具體應該做到,通過觀察幼兒與同伴之間的語言互動,分析每個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水平。也可以采取與幼兒直接溝通的方式,從詞匯、語義、語法、語言脈絡和個人情緒表達是否明確等幾個方面判斷幼兒的語言編碼形式。同時,經常與幼兒父母進行溝通,了解幼兒。因為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認為早期家庭生活經驗是導致幼兒產生不同的語言編碼傾向的主要原因,并且與幼兒父母溝通更能挖掘幼兒語言發(fā)展背后的原因。從家庭背景中確定幼兒的語言編碼形式,從而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發(fā)展。
2.運用多種輔助材料,提升幼兒語言理解能力
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認為,擁有限制型語言編碼的孩子,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中的語言環(huán)境,進一步來說就是傾向于限制型語言編碼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教師的教學語言,不能讀懂試卷,導致他們學業(yè)失敗。為此,教師應該盡量顧及每個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水平和語言編碼形式,根據學前階段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特點,必要時運用恰當的教具,幫助幼兒理解語義。心理學研究表明,3~6歲兒童的認識發(fā)展還離不開具體的事物,第二信號系統(tǒng)不完善,需要借助直觀形象的事物來認識外界。祁文慧教授在《幼兒語言研究的新探索》一文中提到,“幼兒語言的習得過程,本質上就是基于認知經驗的語言網絡自建構的過程。幼兒先是基于對世界的感知形成認知圖式,然后基于認知圖式形成語義結構,最后通過語義結構形成句法結構?!盵11]這就啟示我們,在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時,適時地使用一些抽象的、高度概括的語言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要借助具體的教具幫助幼兒理解抽象的語義,照顧到不同語言發(fā)展水平的兒童,進而幫助幼兒形成結構嚴密的句法結構。
3.鼓勵幼兒以完整的句子表達
符碼理論認為,勞工階層由于社會分工不同,集體性強,語言依賴一定的社會脈絡,體現出簡潔性的特點,因此導致他們在詞匯范圍上較小,而且語言的邏輯性差,有時運用幾個簡單詞匯甚至是利用表情和肢體語言就可以進行溝通。而且很多研究表明,在幼兒園中有些小朋友在與教師或者家長等比他年長的人進行溝通時,句子不完整,省略許多連詞、形容詞,只說動詞和主要名詞,這與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有很大關系。當前家庭中,獨生子女占了很大比例,父母或家里的長輩極其寵愛孩子。于是,在對話中出現了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幼兒只需說一個詞,或者一個眼神和動作,大人便心領神會,馬上去做。例如,幼兒說買再用手一指,父母就馬上去買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根據伯恩斯坦的理論,社會脈絡之間的有機連帶形式越強,組成簡單語句的可能性就越高。長此以往,語句和詞匯的選擇范圍越精簡,導致幼兒形成了一種限制型的語言編碼方式。[12]雖然伯恩斯坦一再強調,限制型編碼與精致型編碼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它只是兩種不同的溝通形式。[13]但是,畢竟學校里的語言傾向于精致型編碼形式,而且我們也認為精致型編碼由于說話時不依賴特定的社會脈絡、詞匯概括化程度高、個人意愿表達明確,這些更符合一個精英人才的標準。因此,我們應該幫助幼兒理解甚至形成精致型編碼,教師和家長應該注意引導幼兒說一段完整的話,必要時還應該讓幼兒解釋一下自己的理由。
4.重視幼兒的自主提問
在“不同的家庭類型導致不同的語言學習方式”一段中,伯恩斯坦重點闡述了家庭成員間的角色關系和溝通方式直接影響幼兒語言編碼的形成,使我們了解到地位型家庭中,父母的權威被凸顯出來,一般是父母直接決定結果,子女的自我情緒或意見沒有有效的表達途徑,因此,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幼兒更容易形成限制型編碼。而在個人型家庭中,家庭成員間的角色界限模糊,成員的自主性較高,父母的權威被隱藏。在此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不但可以提出對家務的看法,也可以說明自己的內心想法、動機和態(tài)度,無形中需要不斷地運用更多的詞匯、語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的是一種精致型編碼。由此可以看出,家庭重視對幼兒自我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形成精致型編碼。[14]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該重視幼兒的自主提問,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在當前幼兒園教育中,一些教師為了保證集體活動的順利開展,有時候會對幼兒的提問視而不見,根據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這樣做不利于幼兒形成精致型語言編碼形式。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幼兒的每一次提問,抓住語言教育的契機,用充足的耐心向幼兒解釋,使他們理解,并且這樣做還有助于幼兒形成清晰、富有邏輯性的語言。
[1] 謝小平.伯恩斯坦教育符碼理論的分析框架及討論[J].教育評論,2011(4):153-156.
[2] 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10-119.
[3] 石連海.文化學視閾下的教育公平研究[J].教育研究,2015(12):120-123.
[4] 周利敏,謝小平.符碼實踐中的權利邏輯:教育不平等的新解釋模型——基于對伯恩斯坦符碼理論的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8(9):6-9.
[5] 盧妮娜.伯恩斯坦的語言編碼理論述評:對我國教育過程公平的啟示[J].基礎教育研究,2011(2):6-7.
[6] 譚光鼎,王麗云.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3-56.
[7] 雷寶燕.伯恩斯坦語言符碼理論視野下的教育不平等[J].東南傳播,2007(6):99-101.
[8] 謝小平.符碼、分類與架構:符碼理論的主要思想及學術爭辯[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9):149-154.
[9] 高政,鄧莉.教育公平的文化視角[J].教育研究,2010(4):8-14.
[10] 于暉.伯恩斯坦知識結構理論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解讀[J].中國外語,2012(12):44-49.
[11] 祁文慧.幼兒語言研究的新探索[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3):171-175.
[12] 石偉平,周加仙.伯恩斯坦的社會課程論概述[J].國外教育資料,1990(5):37-39.
[13] 程龍衣,魏永莉.語言編碼理論能夠解釋當代中國教育問題嗎[J].上海教育科研,2011(1):20-23.
[14] 趙杰,劉永兵.論伯恩斯坦的語言能力觀[J].學習與探索,2011(5):198-199.
[責任編輯:黃曉娜]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1.025
2016-06-12
楊潔(1992-),女,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
G613.2
A
1002-1477(2016)11-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