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趙艷華
磨刀不誤砍柴工
——詩歌的閱讀與理解
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趙艷華
我想我們做老師的是不是把自己的精力過于放在了技巧的總結,而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詩歌本身的閱讀與理解。
高中 高考 詩歌 閱讀
作為一名高三一線語文教師,我經常聽到同學們對詩歌鑒賞題目有類似于以下的評價:詩歌鑒賞題目的得分很有偶然性,順手了能考高分,但不順手時就只有可憐的0分了。甚至很多老師都抱怨,給學生講了那么多題目,總結了那么多答題步驟,學生的得分情況還是不容樂觀。我想我們做老師的是不是把自己的精力過于放在了技巧的總結,而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詩歌本身的閱讀與理解。
下面是我們剛做過的一次質量檢測中的一道題目:
邯鄲道上
宋犖
邯鄲道上起秋聲,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來名利客,滿身塵土拜盧生。
注:唐《枕中記》載,少年盧生在邯鄲客店中自嘆窮困,卻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及醒,店主所蒸黃粱尚未熟。后人稱此為“邯鄲夢”或“黃粱一夢"。
問:簡析“盧生”在詩中的作用。(4分)
學生的答題是令人慘不忍睹的,很多學生的答案是“用典,借盧生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憤慨”,學生的答案與參考答案“借用盧生黃粱一夢的典故,含蓄地表達了對步盧生后塵、熱衷功名利祿的名利客的諷刺”恰恰相反??吹綄W生的答案我百思不得其解,這么簡單的題目學生為何作這樣的解讀?正好有一位老師對這個題目進行了講評,對這個問題,他僅僅就后兩句入手,結合課下注釋“黃粱一夢”從而簡單地得出了參考答案。從這節(jié)課中我明白了我們的學生之所以對詩歌亂作分析,其實與我們老師的指導不到位有直接關系,我們欠缺的是指導學生對詩歌的全面分析與解讀。要想分析“盧生”的作用,除了后兩句與注釋外,我們還應該看前兩句,“邯鄲道上起秋聲,古木荒祠野潦清”,邯鄲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是曾經的交通要道,更是經濟文化中心,但作者看到的卻是滄桑的古木、破敗的荒祠與寒冷凄清的積水,這是多么的荒涼啊,由此作者發(fā)出了后兩句的感慨。因此,本詩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是世間所有的輝煌、功績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逝,所謂的功名利祿終將會成為一場“黃粱一夢”。通過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想要讓學生熟練正確地分析詩歌,必須要求我們老師帶領學生對詩歌進行整體分析,切不可斷章取義。
學生想要向詩歌鑒賞要分數,除了我們老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全面整體的閱讀外,還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理解與分析。否則,學生連問什么都不知道,那只能是亂寫一氣了。同樣是剛過去不久的一次測驗中,問的是:丘為的《登潤州城》一詩第一聯中“迷”字意蘊豐富,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班里有一位學生的答案是這樣的:迷是迷惘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客人登上城樓望向遠方,感到很迷惘,寫出了作者迷惘,不知故鄉(xiāng)在何方,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學生對整首詩歌的思想感情應該說是把握比較到位,但我們如果再仔細分析一下問題與學生的答案就會發(fā)現,人家問的是“迷”有意思是多樣的,但學生的回答只有一個意思。事后問了問該生,他的回答就是當時也沒讀懂意思,只是把這道題目當成是個煉字題去分析了。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可以充分地說明:我們老師在高三詩歌的復習時,千萬不要只是一味地去總結什么答題方法、答題步驟之類的技術活,而是應該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相信一句話:“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