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秋
(江蘇省豐縣歡口鎮(zhèn)和事樓小學 江蘇歡口 221711)
小學語文課堂中語言藝術運用技巧
時維秋
(江蘇省豐縣歡口鎮(zhèn)和事樓小學 江蘇歡口 221711)
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語言藝術的應用不僅是教材講解的要求,也是營造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想發(fā)揮語言的藝術性,就要使課堂語言極盡可能的生動有趣、規(guī)范準確、音律和諧、具有引導性。
小學語文 課堂語言 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之一。良好的教師語言不但能夠正確傳達教師的意思表示,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學生學習和進步影響巨大。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運用好語言藝術呢?筆者認為應該具體掌握以下幾點。[1]
生動有趣的導入語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將學生瞬間從注意力分散的狀態(tài)中吸引到課堂教學中,在運用上需要一定的技巧。一般來說,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導入,因為生動的故事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供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導入方式在很多小學語文課文中都很適用,比如《端午粽》這篇課文就適合通過講故事來導入課文內(nèi)容,先給同學講講屈原的故事,學生們一聽很有興趣,在接下來的學習就更有興趣了。
同時,老師還可以采用歌謠、謎語這些方式進行導入,比如,在一節(jié)小學一年級的識字課上,老師上課前對學生們說:“今天,我請同學們猜一個謎語,看哪些聰明的小朋友猜得對。”老師才說完,全班同學就非常的好奇目光全都集中在老師臉上。老師出了這樣一個謎語:“綠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勞動。”不一會兒,就有很多學生舉手回答,答案是“青蛙”。老師接著說:“我們知道是青蛙,但你們想知道它還有什么特點嗎?”同學們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這位老師采用了有趣的表達方式進行導入,從而吸引學生進入了生字學習,同時也活躍的課堂氣氛,真是一舉兩得。[2]
語言規(guī)范準確是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求普通話水平必須達到二級甲等以上,課堂教學上教師語言發(fā)音要規(guī)范,字要清楚,用詞要準確,要做到“標準化”,杜絕模棱兩可的講解,可以給小學生造成理解上困惑或不必要的失誤。同時,課堂語言要力爭精煉,能用一句話表達的決不用兩句話。 有的小學語文教師上課時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整節(jié)課說個不停,但我們認真梳理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所說的大多數(shù)是廢話。我們語文教師應該用最簡練的語言,傳達最大量的知識信息,課堂教學語言絕不拖泥帶水,絕不使用“嗯、啊”之類的口頭禪,以免給學生造成聽覺上疲勞。課堂教學中規(guī)范準確的教學語言能給小學生春風化雨般的示范和影響, 對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起著積極關鍵的作用。[3]
教師的教學要充分考慮到教學對象的思維發(fā)展特征。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理解力較差。教師教學時要善于將課文內(nèi)容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形象、更輕松,并且生動形象的語言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教師還可以用直觀教學的方式進行講解,通過利用一些實物和教具,再通過老師的具體講解,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就比如在講《葡萄溝》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利用直觀教學,課文中提到新疆的葡萄干和維吾爾族的服飾,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因為沒有接觸過這些東西,所以單憑老師的講解很不容易體會課文內(nèi)容。這時老師就可以采用圖片或者是實物的直觀方式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親眼所見、所感,再加上老師的形象講解,學生學習起來就很輕松。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王力先生指出:漢語言的形式之美因為它具有抑揚之美、整齊之美、回環(huán)之美。這些因素都是音樂所應該具備的,因此漢語言的形式之美也可以說就是音樂之美。漢語言本身就具有音樂性,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課堂教學語言應當平易盡人、情真意切,聲調(diào)也應當抑揚頓挫,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聲傳情,產(chǎn)生如品茶般余味無窮的魅力。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有抑揚頓挫、動聽悅耳的音樂之美。只有這樣,才能給小學生以美的享受,才能陶冶情操,才能提高小學生審美能力。
如果說“教師是開啟兒童智慧的鑰匙”,那么,語文教師則更像一把萬能鑰匙,要打開不同“類型”、不同“規(guī)格”的“鎖”(即學生),啟迪他們開動腦筋獲取知識與智慧。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導語的啟發(fā)效應。教師的開場白即為導語。有些教師是直截了當?shù)亟沂拘碌慕虒W內(nèi)容,而另一些教師卻不然,他們常常利用故事、謎語、圖片或懸念等來引導學生不知不覺走進新的“殿堂”中。如在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一位老師隨身帶了一盒火柴。上課她拿出火柴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學生齊聲回答:“一盒火柴”,老師感慨萬千地說:“不要小看這普普通通的一盒火柴,它卻能夠無私地放出光和熱,給人們以溫暖。今天,我想給同學們講個與火柴有關的小女孩的故事……”這位老師講起故事,同學們個個都在全神貫注地聽著故事,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角色和學習之中。這種啟發(fā)式導語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增強了教學的效果。[4]
總之,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語言應該是規(guī)范的、生動的、幽默的、優(yōu)美的。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課堂教學語言成功了,才會有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教學。 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方面多下功夫、刻苦鉆研以達到 “語出驚人”的完美藝術境界。
[1] 陳毓芙. 淺談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 1998年第6期
[2] 張周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研究[J].科教導刊,2013,(2).
[3] 汪宗強 王運喜.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語言藝術的發(fā)揮.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173.G4.20141017.1459.184.html
[4] 黨志波.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學術研究.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