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玉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上饒全德學校 廣東潮州 521000)
潤得一支生花筆
——農(nóng)村小學習作教學的思考與嘗試
郭紅玉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上饒全德學校 廣東潮州 521000)
關于“妙筆生花”這個成語有個故事,說一個秀才夢到自己的毛筆頭上盛開一朵蓮花,夢醒后他就一下子變得才情橫溢,下筆如有神了。成語反映了人們長期以來的一個愿望,也是很多人尋求解決的一個難題:如何能寫出好文章?農(nóng)村的孩子普遍害怕作文,勉強寫成的作文,也缺少豐富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純真的語言。閱讀積累,潤澤心靈;擦亮眼睛,豐富體驗;凸顯主體,主導引領;敞開心扉,個性表達; “二次作文”, 快樂評改。
農(nóng)村小學 習作教學 思考 嘗試
關于“妙筆生花”這個成語有個故事,說一個秀才夢到自己的毛筆頭上盛開一朵蓮花,夢醒后他就一下子變得才情橫溢,下筆如有神了。成語反映了人們長期以來的一個愿望,也是很多人尋求解決的一個難題:如何能寫出好文章?農(nóng)村的孩子普遍害怕作文,勉強寫成的作文,也缺少豐富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純真的語言。為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探索,營造大語文教育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積累中內(nèi)化,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修改習作的習慣,嘗試著讓習作成為學生趣味盎然的事。
唯有豐富的閱讀量積淀,自由習作時才能文思泉涌。通過閱讀提高習作能力,表面上看是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是最有效、最省心的辦法,是真正的“捷徑”?!爸匾曃谋尽币彩切抡n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xiàn)“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摘抄文中積累材料。
魯迅說:“讀書就像蜜蜂釀蜜,采得百花才能釀出甜蜜?!币龑W生進行有效的課內(nèi)外閱讀,能讓學生開闊眼界、豐富見聞?!案褂性姇鴼庾匀A”,語感源于大量的閱讀作基礎。小學階段是兒童記憶的最佳時期,鼓勵學生閱讀有益的書籍,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對于書里一些好的段落做上特殊的標記,反復閱讀。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著高超的寫作技巧,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習寫作方法的過程,是最好的修煉過程。花些心思,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閱讀的樂趣,視閱讀為一件和看電視、玩游戲一樣有意思的事。開展有效的課內(nèi)外閱讀,潤物細無聲的滋潤學生的習作潛能。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對于習作起步的孩子們來說,最主要的是生活的積蓄。
在學過一篇篇關于秋的文章之后,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安排了習作訓練:《秋天的畫》。對于本節(jié)習作課,我的設計理念是注重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秋天,找秋景,繪圖,讓豐富多彩的秋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充滿個性的習作產(chǎn)生于學生筆端。課前,我布置學生到附近的田野、果園、樹林,走走,看看,聞聞。周末,我建議孩子們和家人或伙伴同去秋游,尋找秋天的足跡,感受秋天的氣息。我正期待著這節(jié)習作課的精彩——
師:通過觀察,你發(fā)現(xiàn)秋天有哪些變化呢?生:秋天到了,樹葉黃了,大雁往南飛了。
師:大家真的見過大雁嗎?生:沒見過……
師:大家在田野里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走進果園,那紅通通的蘋果,像小燈籠一樣掛滿枝頭;那黃橙橙的鴨梨,像擠在一起的胖娃娃。
師:你說的真好!可是我們的家鄉(xiāng)有蘋果樹和梨樹嗎?生:沒有……生:老師,我爸爸媽媽在廣州,奶奶不讓我去山林……
教學前,我是做了充分預設的??墒俏野l(fā)現(xiàn)我必須調(diào)整教學方案,進行深刻的反思。我雖然布置學生到郊外或附近的田野、果園、樹林、草地,走走,看看,聞聞,尋找秋天的足跡;建議孩子們和父母同去秋游。但是,我沒有從我校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班上四十多個學生,其中有十位是留守兒童;我校雖地處潮州市饒北山區(qū),但畢竟是中心小學,距離田野、山坡較遠,很少學生能在家長的陪同下去感受秋天田野、山林的美景。我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切切實實走進生活,走進自然,組織一次秋游,他們才能領略秋天的美景,才會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體驗。
作文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束縛他們思維。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v觀轟轟烈烈的作文教學改革,小學生的習作現(xiàn)狀仍讓人堪憂,東抄西湊,假話連篇。
近日,我觀摩了一節(jié)縣的習作課堂教學比賽課,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授課教師對每個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學生上臺講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的故事時表現(xiàn)“出彩”,雙邊活動開展的很熱烈。可最大的問題在于:學生準備太過充分,學生發(fā)言脫口而出,交流出口成章,出乎每一位聽課老師的想象??h教育局教研室的羅老師作點評時指出:這也是一節(jié)特點鮮明的課!充分肯定了學生在課堂上敢于交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授課教師基本功扎實,給聽課教師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缺失,對學情了解不足,評價語言沒起到點撥的導向作用。學生上臺講述關于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的故事時,所舉事例生動具體,可有些事例選擇角度有問題,不可信,教師沒有糾正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太過夸張,不真實。
修改是運思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新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提倡“二次作文”,即批改評講完成學生一次作文,學生對自己作文存在的問題明白以后,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第二次寫作。
“二次作文”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挑戰(zhàn),是教學的創(chuàng)新。本年度我擔任六年級語文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采用這種方法。全班同學自由組合,分成五個習作小組,作文水平高的學生擔任組長。學生完成作文初稿,我出示“習作評判標準”,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學習修改習作中錯誤的詞句,主題是否鮮明等,鼓勵學生們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自修自改。學生經(jīng)過了一番自我修改之后,小組內(nèi)成員交換習作本,互相修改,寫下修改意見和建議。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比修改自己的習作還要用心。對于修改中有爭議的地方,引導同學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同學們興趣高漲。通過自評、互評、師生共同修改,學生明白了自己習作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第二次寫作,解決批改中存在的問題。我用欣賞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第二次作文,表揚學生寫得“出彩”的地方。組織習作小組每月做一份手抄報,給學生的“杰作”提供展示的舞臺,也給習作水平較低的學生更多的學習同伴習作的機會,在班級里形成積極的習作氛圍?!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自改、互相補充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愉悅感,“二次作文”有效地促進學生進行自我知識建構,調(diào)動習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