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木清
西米替丁聯(lián)合喜炎平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分析
梁木清
目的分析西米替丁聯(lián)合喜炎平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效果。方法20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采取喜炎平進行治療,觀察組采取西米替丁聯(lián)合喜炎平治療。分析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止瀉時間、退熱時間、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87.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在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治療方案上,應優(yōu)先選擇西米替丁聯(lián)合喜炎平療法,可顯著提升臨床效果,促進患兒早日恢復健康。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西米替丁;喜炎平;療效分析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發(fā)作的主因為輪狀病毒感染,該病發(fā)作迅速、病程短、傳染性強。嬰幼兒由于免疫能力低,防感染功能弱,最易導致腹瀉產生[1]。過去臨床上主要采取傳統(tǒng)抗病毒治療,但因治療時間長,病毒耐藥性增強,導致臨床效果并不理想;自新療法實施以來,整體治療效果得到了明顯改善。作者選取本院收治的20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進行研究,分析西米替丁聯(lián)合喜炎平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20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按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中男61例,女39例;年齡5~30個月,平均年齡(16.4±8.2)個月;病情:Ⅰ度脫水52例,Ⅱ度脫水34例,Ⅲ度脫水14例。觀察組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6~30個月,平均年齡(17.2±8.1)個月;病情:Ⅰ度脫水51例,Ⅱ度脫水33例,Ⅲ度脫水16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2]①大便稀,水分較多;有膿血,但無粘液,排便次數(shù)多,6~10次/d;②查血可知,白細胞計數(shù)少;查糞便可知,白細胞計數(shù)少,甚至未見白細胞;將糞便內細菌進行培養(yǎng),經檢驗可知,均為陰性,但經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查,見輪狀病毒陽性反應;③發(fā)熱,體溫37.9~39.6℃,所有患兒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脫水現(xiàn)象;④未見臟器損害。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①退熱;②補液;③糾正酸堿度;④調節(jié)菌群。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取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喜炎平注射液2mg/kg,經葡萄糖注射液(5%)稀釋后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5~7 d。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取西米替丁聯(lián)合喜炎平治療:喜炎平注射液2mg/kg,西米替丁注射液10~15mg/kg,經葡萄糖注射液(5%)稀釋后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5~7 d[3]。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的止瀉時間、退熱時間、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將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改善??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止瀉時間、退熱時間、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7.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情況比較(±s,d)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情況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1
組別 例數(shù) 止瀉時間 退熱時間 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對照組 100 4.1±0.7 2.1±0.6 4.0±0.3觀察組 100 2.4±0.6a 1.6±0.4a 2.7±0.4at18.439 6.934 26.000P<0.01 <0.01 <0.01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是因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科疾病,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內,可見輪狀病毒增殖,從而導致柱狀上皮細胞出現(xiàn)空泡變性,甚至壞死;而觀察絨毛可知,絨毛有縮小現(xiàn)象,且呈無規(guī)則分布,并伴有腫脹等癥狀,在腸黏膜上可見上皮細胞出現(xiàn)脫落,病變組織暴露,最終導致小腸黏膜因吸收水、電解質的能力減弱而引起腹瀉[4]。另外,輪狀病毒感染小腸絨毛輪狀上皮細胞后,會降低上皮細胞內雙糖酶的含量,阻礙雙糖以及鈉、氯等離子的吸收。若患兒處于輪狀病毒腸炎急性期,據(jù)臨床經驗顯示,細胞免疫增強的同時,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可以得出,細胞免疫參與輪狀病毒感染,增強機體免疫力,可對輪狀病毒感染起到明顯的抵抗效果[5]。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發(fā)病急,在發(fā)病初期,患兒常表現(xiàn)為發(fā)熱、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將有腹瀉產生,且大便稀,另外,大多數(shù)患兒會出現(xiàn)脫水、電解質紊亂以及酸中毒,甚至波及臟器,對患兒構成重大的威脅。嬰幼兒免疫能力較弱,在治療時頗為棘手,尤其傳統(tǒng)療法,即便在治療初期可起到一定程度的臨床效果,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耐藥性也隨之增強;總的來說,傳統(tǒng)療法的整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中成藥制劑喜炎平注射液,其核心提取物穿心蓮內酯磺化物來自穿心蓮葉,該注射液不但可促進巨噬細胞對輪狀病毒的吞噬,起到清熱解毒的效果,而且,還可通過增加血清中溶菌酶含量,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防止病情復發(fā)。西米替丁作為一種H2受體阻滯劑,可阻礙病毒增殖,還可增強機體免疫能力。西米替丁可緩解黏膜下炎癥,抵抗炎性物質對機體的損傷,阻滯病毒損害小腸黏膜上皮細胞;降低腺體分泌率,促使腸腔壓力減小,達到緩解糞便性狀、降低排便次數(shù)的目的。另外,西米替丁可提升雙氫睪丸酮血中濃度,阻滯前列腺素釋放,降低引起發(fā)熱的中樞介質分泌,從而消除發(fā)熱癥狀[6]。
綜上所述,在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治療方案上,應優(yōu)先選擇西米替丁聯(lián)合喜炎平療法,可顯著提升臨床效果,促進患兒早日恢復健康。
[1]莫敏聰.喜炎平聯(lián)合西米替丁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20例臨床分析.內科,2013,8(2):152-153.
[2]翟磊.利巴韋林單用及聯(lián)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6):3678-3679.
[3]鐘利央,龔鼎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及安全性.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4(5):937-938.
[4]張雪青.喜炎平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評價.中國處方藥,2014,12(12):64-65.
[5]徐東克.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實施不同治療方案治療的效果分析.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26):829-830.
[6]楊琳東,袁強.不同方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70例療效比較.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66-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093
2016-02-16]
526535 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漁澇中心衛(wèi)生院
梁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