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市景范學校(225700)宮秋華
?
閱讀教學“讀”步天下
江蘇興化市景范學校(225700)宮秋華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應以一個“讀”字貫穿始終。我們應確立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讀書的目標明確,掌握閱讀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讀中質疑,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促進學生讀悟結合。這樣就能使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質疑個性感悟
語文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充滿生機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體驗、感悟,學會主動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使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實踐的天地。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也。小疑小進,大疑大進。”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寶貴的學習經(jīng)驗。課堂中,如果能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尊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一)審題質疑
有些文章的題目比較新穎,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我們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圍繞課題展開質疑,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去讀書。學習《夜晚的實驗》一文時,學生一讀課題,馬上產(chǎn)生疑惑:什么實驗非得在夜晚去做?這究竟是個什么實驗?是誰在夜晚做實驗?……學習《月光啟蒙》,學生會提出這樣問題:“是講月光會啟蒙人嗎?”“是在月光下受到啟蒙吧?”……這些問題能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文本,探究文本。
(二)讀文質疑
在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一段時,我讓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談談自己讀懂些什么。
生:讀懂了肖邦是被迫離開祖國的。他是無可奈何的,是悲憤的。
師:你從書中哪個詞看出來的?
生:從“不得不”這個詞中看出來。
(我讓學生討論“不得不”這個關鍵詞)
生1:肖邦離開祖國不僅僅無可奈何,而且?guī)е鴿M腔悲憤離開。
生2:我從課文第一段中想到了我國也曾經(jīng)有過像波蘭一樣的歷史:遭到各國列強的欺凌、壓迫,許多國土被侵略者瓜分。那時中國也出現(xiàn)了像肖邦一樣有才華的藝術家,聶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創(chuàng)作了《國歌》。所以,我能感受到波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生:老師,我認為肖邦這樣做不對。在祖國危難之時,所有愛國的仁人志士都不會拋棄祖國,都會投身到反侵略、反壓迫的抗爭中去,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尚ぐ顓s偏偏在這個時候離開祖國,在異國譜寫音樂。難道音樂就能讓沙皇離開波蘭嗎?他不是在當逃兵嗎?為什么他的老師與同學都沒有離開呢?(大膽質疑)如果是我,我就留在祖國武裝反抗,寧愿戰(zhàn)死沙場,也不要老死病死!倘若所有臨陣脫逃的人都留下,恐怕能組成一支軍隊了。
師:幾位同學都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肖邦究竟是不是逃兵呢?
(講臺下的學生已在竊竊私語,相互輕聲討論起來了)
生1:從我課前查閱的有關肖邦的資料來看,肖邦是個非常愛國的年輕人,正如文中所講“他日夜思念著祖國”,在彌留之際他還讓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
生2:肖邦離開祖國是被逼無奈,其實他哪愿意離開那片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呢?當時他的祖國已受他國控制,肖邦在國內無用武之地。因為,他是個文人,只能用音樂來表達他的心聲??稍趪鴥?,沙皇統(tǒng)治者能讓他創(chuàng)作那些催人奮進、鼓舞人心的曲子嗎?當然不!如果他繼續(xù)留在波蘭創(chuàng)作,那只能是無畏的犧牲。所以,他不是逃兵,他是“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其實,他的心在流淚,在滴血??!他無時無刻都在思念著祖國,真可謂“人在曹營,心在漢”哪!
在這一段的教學中,我采取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疑才有議,有議才能透過文字挖掘課文內在的東西,才能真正地讀懂課文。學生讀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他們與作者進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學生暢游文本、獲取快樂的過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都參差不齊。教師不能把自己心中設定的標準強加在每個學生的身上,而應該尊重學生,耐心地聽學生讀完、說完,真誠地幫助他們糾正一些錯誤的認識。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學生不會感到閱讀的壓力,他們會盡情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暢所欲言。這時候的閱讀已成為一件樂事、一種享受。在讀《二泉映月》第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想法去讀。有的學生認為這一段應讀得輕輕的,因為這是夜里,而且是在二泉池畔,離市區(qū)很遠,周圍應該是很靜的。有的學生認為“月光如銀”“淙淙的流水”要讀得明朗些,而“靜靜地”和“小阿炳望著師父飽經(jīng)風霜的臉,懂事地點了點頭”要讀得低沉些,這樣才能讀出月亮的皎潔、泉畔的景美和師父的飽經(jīng)風霜,才可以形成對比。只要讀之有味,讀出想法,讀得入情,就應放手讓學生去讀。
《牛郎和織女》是一篇民間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較濃厚。在探討王母娘娘這一人物形象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王母娘娘是一個心狠手辣、專制無情的統(tǒng)治者。但有一個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拿織女時,為什么要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難道王母娘娘怕牛郎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再次讀課文,互相討論,共同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有了這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問題的提出,所以便有了“王母娘娘并不是個心狠手辣的人”這樣新見解。對這個問題,我利用班會課舉行了一次主題為“王母娘娘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的辯論會。辯論會上,學生們各抒己見,針鋒相對。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敢于向固有看法挑戰(zhàn),敢于發(fā)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這就是個性的張揚、思維的創(chuàng)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闭Z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進而升華自己的情感。達到這一目的重要途徑就是讀。因此,要讓學生讀活文本,放飛想象。學生在讀通文本后漸漸地進入文本,置身于文本之中,再通過自己的朗讀使文中的景、物、人活起來、動起來,從而感悟出文本的內在情蘊。在賞讀古詩《過故人莊》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課文朗讀錄音,并配上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在我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學生漸漸地入情入境。有的說:“我看見了連綿起伏的群山橫臥在村外,一排排蒼翠挺拔的樹木環(huán)繞著村子,山間云霧繚繞,樹叢中不時撲棱棱地飛過幾只小鳥?!庇械恼f:“我眼前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畫面: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里種滿了各式各樣的蔬菜,菜園旁是一個打谷場,幾只小雞正悠閑在場上散步呢。”……學生交流之后再次讀書,自然讀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讀和悟是融為一體的,是不可分離的。閱讀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從讀中有所悟,悟后再細讀。這樣才能使學生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個性得到張揚。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一個“讀”字貫穿始終。我們要確立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讀書的目標明確。這樣,他們就能獨立思考,學會讀書,達到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
(責編韋雄)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7-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