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鈺
【摘要】 寫作本文目的在于對中國會計研究做一個綜合的認識和評價。文章分析了我國會計研究發(fā)展和演進的過程。在歷經初始起步、深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我國會計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也提升了我國會計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關鍵詞】 會計研究 改革開放 發(fā)展
一、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會計研究
在解放以前我國采用的會計制度、方法及理論基本上來自資本主義國家,這與原蘇聯模式不同,在建國之初就引發(fā)了會計核算是否具有階級性的有關會計屬性的爭論。而后又展開了對會計核算對象的討論。這一系列的討論讓會計學界借助會計對象的新認識這一契機,促進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原理一類著作的繁榮,使人們對會計屬性、會計核算對象、會計職能等的認識更加具體而深入。但在之后經歷的十年文革的影響下,中國會計研究又幾近停滯與倒退,總體上呈現“在曲折中發(fā)展,在迂回中前進”的特征。
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會計研究
改革開放為我國知識分子迎來了自由進行學術討論的春天,開拓了我國會計界的視野。
1980年中國會計學會成立,把我國會計學術發(fā)展推向了新的高潮。按照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線,借貸記賬法和會計“兩重性“等會計理論得到撥亂反正;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學者們認真探索會計的本質和職能等概念,既引進了西方的“信息系統(tǒng)論”的觀點,又創(chuàng)建了我國自己的“管理活動論”的觀點(但從會計信息有用性的角度看,這兩種觀點是一致的,至少并不相悖);并引進和開展對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研究,改變了我國會計工作原先局限于會計核算的局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證券市場建立起來,1981年恢復國庫券發(fā)行;又圍繞企業(yè)會計準則的制定開展了有關會計準則及其理論的研究。學術界呈現著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作為學術研究載體的會計學術期刊也在我國迅速發(fā)展起來,我國誕生了一批如《財務與會計》、《財會通訊》、《會計研究》等優(yōu)秀會計學術期刊。
進入90年代,我國會計研究開始關注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上的作用,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歷史表明,資本市場與會計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會計理論研究也因此被要求更加趨于具體化、現實化,要對會計實務有著更高的指導作用。90年代中后期開始,中外學術交流合作日趨頻繁,傳統(tǒng)會計研究方法受到沖擊,實證會計研究法被引進和運用到我國會計研究中,成為中國會計研究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這一時期學者們對實證會計研究的初步嘗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進入新世紀后,會計研究開始更多地關注中國制度背景下的會計問題研究。我國會計研究在以中國制度為基準的情況下努力向國際靠攏,在制定會計準則時所借鑒的國際會計慣例也要求符合我國國情;我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延伸出用戶需求觀和投資者保護觀者兩種觀點;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和上市公司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會計信息決策有用觀和契約有用觀也成為了我國新世紀伊始會計研究的兩個主要方面,對這兩方面的研究也促進了我國經濟轉型的需要,并且我國會計準則制定和國際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資本市場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三、結論與展望
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而且?guī)砹藝抑贫鹊膭?chuàng)造性變革,為我國會計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了我國的會計研究發(fā)展的空前繁榮,我國會計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學術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日益凸顯。我國會計研究在沿用外國文獻來分析中國會計問題的現狀下,應進一步加強基于中國背景的案例研究、實地研究、經驗研究,堅持國際性與本土性相結合的原則,中國會計研究在不遠的未來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同時,要加強原創(chuàng)性的基礎研究,適當多關注國際文獻中尚未解決的會計問題,追求學術文獻的增量或創(chuàng)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