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萍, 梁洪琦
(1. 浙江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2. 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 人文與傳播學(xué)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3. 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 俄語系, 上?!?00083)
?
論俄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城市形象
姚曉萍1,2, 梁洪琦3
(1. 浙江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 浙江 杭州310012;2. 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 人文與傳播學(xué)院, 浙江 杭州310018; 3. 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 俄語系, 上海200083)
俄國象征主義詩歌中的城市形象是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和社會主義革命雙重影響之下的產(chǎn)物,具有俄國現(xiàn)代詩歌獨到的歷史特質(zhì)。一代象征主義詩人被悲觀、神秘、理想化的情緒和精神所浸染,通過城市詩歌向人類傳達他們對世界、人類、歷史、現(xiàn)代生活的復(fù)雜觀念和對城市規(guī)訓(xùn)的多元思考,他們抒寫的城市形象光明與晦暗并存、希望與虛空相依,姿態(tài)時而冷眼旁觀、熱情禮贊,時而消極融入、反思批判,完成了俄國象征主義詩歌與城市圖景之間深層次的詩意構(gòu)建,也為俄國城市詩歌的發(fā)展帶來了深遠的啟示。
俄國; 象征主義詩歌; 城市形象
19世紀(jì)中期,“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本雅明語)波德萊爾,通過一系列城市詩歌的書寫開啟了現(xiàn)代詩歌從美麗大自然向繁華大都市的詩意轉(zhuǎn)向。“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成為象征主義詩歌賴以發(fā)端的語境,它不僅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觀、文學(xué)觀及新的詩歌表現(xiàn)技法,而且,在現(xiàn)代的城市里,許多題材更增生了全新的意義。在俄國,象征主義詩歌風(fēng)行的時期,整個社會也正在發(fā)生吹枯拉朽般的巨變,新興起的現(xiàn)代城市成為詩人們的寄生地,詩人面對的“現(xiàn)代境遇”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源泉,在現(xiàn)代都市社會中,俄國詩歌獲得了現(xiàn)代意義的新生。
城市詩歌不是簡單以城市為內(nèi)容或主題的詩歌寫作,它涉及到具有更深層決定因素的城市語境和城市意識[1]。俄羅斯城市進入詩歌主題的歷史雖可追溯到18世紀(jì)中期*1754年,羅蒙諾索夫曾寫作《莫斯科》一詩,主要是頌揚莫斯科城的偉岸與高大。19世紀(jì),普希金、巴拉丁斯基、萊蒙托夫等詩人都創(chuàng)作過以“莫斯科”為主題的詩歌。,但所謂的“城市詩歌”*俄國象征主義詩歌中兩個重要的城市鏡像----莫斯科與彼得堡,本文在微觀上將以這兩大城市為主題的詩歌文本為闡釋對象。卻是在19世紀(jì)末才蔚然成風(fēng):勃留索夫敏感地預(yù)見到俄國現(xiàn)代詩歌中城市形象的獨特性,詩人的態(tài)度復(fù)雜而矛盾,既有高昂的禮贊,又有客觀的描摹;巴爾蒙特用精致的筆觸吟唱著消沉的城市之音,唯美地抒寫著城市作為“惡魔”與“精靈”的雙重形象;而在勃洛克的詩中,城市好像某種夢幻與虛假的幻影,訴說著“末世論”的思想,象征派詩人讓城市詩歌獲得了獨立的詩學(xué)品格、審美趣味和社會價值。
俄國的城市在12與13世紀(jì)之交迅速增長,城堡、樓房和教堂的建筑規(guī)模也得到了空前的擴大,城市的雛形顯現(xiàn),但城市主題在很長的時間里并未成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主流,特別在詩歌題材的選擇上仍然是“夜鶯”在主唱,真正的都會詩歌直到19世紀(jì)末才伴隨著俄國象征主義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
本雅明指出,“在波德萊爾那里,巴黎第一次成為抒情詩的題材”,他詩中的巴黎是一座沉陷到海底的城市,這座城市的奇異景觀----“塞納河的冷碼頭”----在波德萊爾那里留下了至深的印記。不過,對于波德萊爾來說,“這座城市‘充溢死氣的田園詩’中最關(guān)鍵的是某種社會性基質(zhì),一種現(xiàn)代基質(zhì)”。他獻給巴黎的那些詩篇具有永久魅力,這源自于他所表達的這座大城市衰竭的觀念[2]。
正如波德萊爾把新的詩歌主題帶入法國抒情詩,勃留索夫?qū)Χ韲姼璧母镄率紫润w現(xiàn)在他把新的詩歌主題帶進了俄國詩壇,雖然彼得堡昏沉的氣氛抒寫、涅瓦大街的肅冷、城市人的罪惡等主題在果戈理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并不新鮮,但勃留索夫作為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俄語詩歌中第一個“都市詩人”,卻為俄國現(xiàn)代詩歌開啟了一扇智性之門。世紀(jì)之交的俄國,現(xiàn)代城市詩歌是在工業(yè)文明和社會革命的雙重影響下發(fā)生的,這也使得俄國象征主義城市詩歌籠罩了一層光明與晦暗并存的色彩。
勃留索夫的城市詩歌最初是來自比利時詩人維爾哈倫的影響,在詩人的回憶錄中常常出現(xiàn)兩位詩人在黃昏中漫步于樹林中的畫面[3]。詩人也曾深情地說,“我常懷著特殊的敬愛之情緬懷維爾哈倫惠賜于我的友情”[4]。維爾哈倫的詩歌意境非常優(yōu)美,在其代表作《原野與城市》中,每首詩都會呈現(xiàn)出一幅圖畫,有的描繪城市的畸形繁榮,有的表現(xiàn)寧靜的鄉(xiāng)村,另外在《彷徨的鄉(xiāng)村》《城市的觸角》《虛幻的村莊》等詩集中,詩人又表達了這樣一種轉(zhuǎn)變----從對富有靈性的鄉(xiāng)村景象逐漸消失的痛心和抗拒到從城市中重獲生命動力及對城市文明的熱情擁抱。對現(xiàn)代文明之集中體現(xiàn)的大都市,初期維爾哈倫面對資本主義城市“觸碰到了真實的外表,但沒有深入到事物掩藏的內(nèi)涵中”[5],而勃留索夫面對俄國日益雄起的大都市的態(tài)度復(fù)雜而又矛盾,既有高昂的禮贊(如《巴黎》《人的禮贊》等),又有客觀的描摹(如《墻上》《畫面》等),也不乏因預(yù)見了巴比倫塔不幸明天而生的憂郁(如《石匠》等)[6]。城市生活在勃留索夫筆下時而是底層人民凄慘處境的隱現(xiàn)。如《女友》一詩:
三個女人,衣衫襤褸,酩酊大醉,
相互摟抱著,搖搖晃晃,蹣跚而行。
煙霧籠罩的鐘樓在暮色中顫抖,
教堂塔頂?shù)氖旨?俯首低垂。
三個女人,衣衫襤褸,酩酊大醉,
唱著自己的歌,又破口罵人……
煙霧籠罩的教堂憂傷不盡,
用十字架向她們俯首低垂。[7]231
城市生活的景象----鐘樓籠罩在煙霧中,暮色朦朧,酩酊大醉、衣衫襤褸的妓女們躑躅街頭,“無所事事的馬車夫”放聲大笑,過往的行人躲閃著走過,憂傷的教堂、莊嚴的十字架也無法救贖“她們”。全詩意象雖然簡單明快,但“她們”和“十字架”的充滿張力的矛盾體卻暗示出整個現(xiàn)代社會的真實圖景。
即使在俄國象征派詩人眼里,勃留索夫也是一位大師。別雷曾評價道:“勃留索夫是位魔法師。世界的深淵早已在他創(chuàng)作的眾多形象中張口裸露著。詩人站在城市的巔峰上,更清晰地看見了蒼穹的深邃?!盵8]在《我愛這城市的高樓大廈》中,詩人體驗著面對城市時被隱藏起的某種恐懼,并且相信其光明的開端將是善良與智慧的勝利,城市在詩人筆下又成了滌蕩現(xiàn)實的強心劑:
我愛這座城市的高樓大廈
愛它狹小的街巷,----
當(dāng)冬日還沒有來臨,
秋天已經(jīng)送來了涼意幾許。
我愛這一個個寬闊的廣場,
四周筑起了逶迤的圍墻,----
在街燈尚未點亮的時刻,
羞澀的星光已鑲嵌在天穹,
我愛這城市和墓園,
愛它的轟鳴和有節(jié)律的喧鬧,----
當(dāng)我沉醉于歌聲的時刻,
它那優(yōu)美的和弦會令我傾倒。[7]253
勃留索夫認為,無論是高樓大廈,還是逼仄小巷,抑或都市的“轟鳴”與“喧鬧”,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相較于鄉(xiāng)村它是一種有序又“令人傾倒”的聲響,對城市的禮贊流淌在詩人世紀(jì)末的詩篇中,似乎在暗中預(yù)示出不久后的革命強音的奏出,詩人渴望通過詩歌向人類傳達城市規(guī)訓(xùn)*“規(guī)訓(xùn)”是來自米歇爾·??轮鳌兑?guī)訓(xùn)與懲罰》的術(shù)語,它指稱近代產(chǎn)生的運用科層制度、現(xiàn)代手段等規(guī)范社會行為的方式,較之于傳統(tǒng)的懲罰手段更為理性和自覺。在此文中意指現(xiàn)代詩學(xué)話語系統(tǒng)中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背景之下的城市規(guī)范。的力量。
俄國“都會詩人”(魯迅語)的另一位杰出代表是勃洛克。社會革命的爆發(fā)同樣在詩人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根據(jù)吉皮烏斯的回憶,1905年革命爆發(fā)時,勃洛克在電話里聲音異常興奮:“要知道戰(zhàn)爭----這首先是令人高興的”[9]26。然而1905年革命失敗后,根據(jù)吉皮烏斯的回憶,勃洛克頹喪地坐在房間的安樂椅上,他那張已經(jīng)大名鼎鼎并深受喜愛的詩人的臉上,帶有驚詫和疲憊的印跡,還有孤獨,不是那種平靜的孤獨,也不是那種狂暴的孤獨,而是一種悲劇性的孤獨[9]17。這種情緒和思想上的轉(zhuǎn)變暗合了詩人從唯美主義的《美婦人之歌》到現(xiàn)實神秘主義《陌生女郎》的轉(zhuǎn)向。
如果死人要裝活人,
裝出激情,該有多艱難!
但是應(yīng)該,該擠進社會,
為仕途要隱藏骨頭的嘎吱聲……
活人在睡覺。死人走出棺材,
走向銀行、法院和議會……
黑夜越白,怨恨便越黑,
鵝毛筆莊嚴地吱呀作響。[10]224
戲劇化的獨白是詩人后期創(chuàng)作的重要藝術(shù)轉(zhuǎn)折點,此詩在充滿張力的“活人”與“死人”的形象交疊中再現(xiàn)的是城市生活的荒唐和無奈,彰顯的是現(xiàn)代城市和社會緊張又澎湃的氣氛,光影迷離的城市逐漸褪去朦朧的面紗,城市詩歌陷入了“致命的虛空”,《死神的舞蹈》是這種虛空狀態(tài)的寫照。
俄國長期的貴族制和農(nóng)奴制社會體系,使文藝活動僅限于地主、貴族階層之中,包括列夫·托爾斯泰等偉大的俄國藝術(shù)家,精神上實際都是鄉(xiāng)村人;而都會,作為城鎮(zhèn)生活和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它給世界帶來了新的心理因素,智慧和感情的過分飽和,其結(jié)果必然在燈紅酒綠中追求更新的刺激。即便是描寫過都會的涅克拉索夫,與都會也始終保持著牢不可破的深層隔膜。現(xiàn)代城市,成為這一時期詩歌共同的悲觀主義主題,在勃留索夫《給城市》一詩中,“城市是一個鮮活的撒旦式的存在,‘城市----吸血鬼’是被具象化的可怕對象,是無情和淫惡的化身”[11]。
威風(fēng)凜凜俯瞰峽谷,
閃耀的燈光刺向蒼穹,
工廠的煙囪如同柵欄,
堅定不移把你圍攏。
……
你鋼鐵鑄就的脈絡(luò)里,
流動著煤氣和自來水。
貧困在其中痛苦呻吟,
憤恨在其中屢屢抱怨。
……
如陰險之蛇目光奇幻!
懷著瘋狂的盲目沖動,
致命的毒液毒害自己,
你把刀舉在自己頭頂。[12]164
隨著西歐都會文明和市民運動波及俄羅斯,都會文學(xué)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以往的田園文學(xué)。這一轉(zhuǎn)折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魯迅先生盛贊的“都會詩人”勃洛克。
勃洛克,從1904年出版的第一部詩集《美婦人之歌》開始,他憑借作為一個現(xiàn)代都會詩人引起的矚目,成為新詩歌運動的中心人物。詩人通過一雙夢幻的眼睛,觀察都會的日常生活,并將這些朦朧的印象象征化,他比以前的詩人更理解都會的本質(zhì)。他不僅描寫,而且在所描寫的事物中注入了生氣,賦之以靈魂,在他的詩歌里,幻想和現(xiàn)實參差交錯,營造出神奇的都會氣氛。在組詩《十字路口》中,他描繪和再現(xiàn)繁華的北方城市巴爾米拉,在詩人筆下這是一個殘酷的“魔鬼”城市,里面居住的盡是沉默不語的“黑衣人”,“喝醉酒的紅衣侏儒”,還有哈哈大笑的“隱身人”,幾乎都是類似啟示錄中的人物。
勃洛克的第二部詩集《意外的歡樂》,也充滿了大量沉浸在都會氣氛中的成熟而美妙的詩歌,似乎他不能在某種田園氣氛中思索,而只能在巴黎的游樂場或彼得堡的列斯特蘭這類地方獲得靈感。
19世紀(jì)中期的文學(xué)記憶中,彼得堡是幻象的、魔鬼般的存在,用果戈理的話說,“一切都是不真實的”(《涅瓦大街》),美國詩人愛倫·坡訪問這座城市時也意識到“彼得堡神話的現(xiàn)實觀照將與關(guān)于它的創(chuàng)作形成完美的‘和鳴’,居于其中的各色人等與幽靈如幻影般飄蕩”[13]。勃洛克1904—1906年間的詩歌始終沉醉在都市中,正如評論家所言:“他那非物質(zhì)的純音樂風(fēng)格非常適宜再現(xiàn)彼得堡的霧靄和幻影,這座如夢如幻的城市曾激發(fā)果戈理、格力高利耶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想象。在勃洛克結(jié)束第一波神秘飛翔著陸之后,彼得堡這座浪漫的城市,從此便成為他詩歌的不變場景”[12]219。
1906—1907年間的革命失敗強化了勃洛克的失望和悲觀情緒,酒館從此成為勃洛克詩歌的常見場景,他的詩中開始充滿美酒、女人和吉普賽歌曲,這一切的背景則是永遠喪失“美婦人”幻象之后的強烈失落和無望渴求。這一強烈無望的幻滅感,成為勃洛克直到離世也未能走出的絕望之境。
于是,在酒吧,在旅館,
老太、少婦們酒杯碰撞酒杯,
彬彬有禮的午宴難以掩飾空虛無聊,
此刻熄滅了電燈。[7]340
詩人在聲光酒色的生活中看到“飽食終日者”那無望的生命,在“酒杯碰撞酒杯”的聲響中卻聽不到任何有意義的聲音,在“彬彬有禮的午宴”中預(yù)見了未來的希望在“此刻熄滅了電燈”。城市寄生生活也許會毀滅,并且不留下一點痕跡,《這一切都已成往昔……》:
這一切都已成往昔、往昔、往昔,
日月的循環(huán)交替已經(jīng)了結(jié)。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大墻的下面,
在純凈而又清澈的黎明時分,
我的故土能否還給我
心靈上最初體驗到的歡愉?
在復(fù)活節(jié)之夜,在涅瓦河畔,
狂風(fēng)怒吼,嚴寒逼人,
或許會有一個乞討的老媼
用拐棍在流冰中翻動我僵直的尸體?[7]353
無論在莫斯科,還是在彼得堡,俄國城市在詩人的筆下已經(jīng)是一片死灰,而這城市曾經(jīng)回蕩著“滿含深情的春歌”(《風(fēng)從遠方傳來》),閃耀著“遠處的霞光”和“宇宙的光輝”(《我相信圣約的太陽》),往昔不復(fù),來日亦不可待,勃洛克的詩歌陷入了難以擺脫的“致命虛空”。
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機器生產(chǎn)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標(biāo)志,它必然帶來都市空間的重新分割,勃洛克在詩歌《工廠》中揭示出的不僅僅是“大門”內(nèi)外的兩種人生,更是城市繁榮背后對人類美好性靈的摧毀:
隔院的房屋漆著黃色門窗。
每到傍晚----每到傍晚
沉默寡言的門閂就會軋軋作響,
人們魚貫地走近大門旁。
于是,大門又緊緊地鎖上,
而在墻下----而在墻下
一個人佇立不動,滿臉兇光,
陰沉沉地把人員清點。
他們走進來,四面散開,
苦力們背上沉重的麻袋,
從黃色的門窗內(nèi)傳來獰笑聲,
得意地把這些窮人拐騙。[7]336
作為商品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城市生活經(jīng)驗的異質(zhì)性、多樣性、開放性為詩人提供了巨大的表現(xiàn)空間,而同時,這種迥異于鄉(xiāng)村生活的交往經(jīng)驗,也制造出更多的矛盾和沖突,從而制造出眾多的城市病態(tài):焦慮、淡漠、孤獨[14]。一個多世紀(jì)以來的現(xiàn)代文學(xué)經(jīng)驗悄無聲息地見證了都市人的痛楚和悲傷。勃洛克“站在高處”,旁觀喪失自我意識的“工人”魚貫而入,疲憊工作,互相冷漠,如同觀看一幕幕無望的生活悲劇。
然而,有的象征派詩人則自始至終無法適應(yīng)“城市”的喧囂,巴爾蒙特即是這樣一位,作為其好友的勃留索夫在1903年的日記中記載:巴爾蒙特住在莫斯科時異??裨?抵達莫斯科不到一星期他就開始發(fā)作。他常常無故消失、喝醉并且有一些瘋癲的行為。他有時到我這里,有時去找索洛古勃,或者住到斯拉維揚斯克集市飯店*Славянский базар,位于莫斯科市尼古拉斯卡亞街道的飯店,1873年建成,1993年被燒毀,當(dāng)時是莫斯科一處地標(biāo)性建筑。,他常常受委屈,并因受到嘲笑而大哭。妻子對他的表現(xiàn)感到非??謶諿15]。詩人用精致的筆觸吟唱著消沉的低音,《我憎恨這大城市的喧囂》:
我憎恨大城市的喧囂,
我厭惡人群的流動,
我的精靈生活在森林中,
幽居在寂靜深處。
我諦聽無聲無息的音樂,
那里的時辰不倦地奔跑,
從不滿足,從不發(fā)怒,
那里鮮花叢叢,令人賞心悅目,
再斟滿一杯清泉,喝下是為了忘卻。[7]146
然而就是這個“憎恨這大城市的喧囂”的抒情詩人巴爾蒙特,曾用《致波德萊爾》向“都市詩人”致敬,他的詩句或許可以作為其對城市生活與情感愛恨交錯的注腳:
波德萊爾,我始終感到你雄偉的存在,
你是我光輝的范例,親近而又莊嚴,
你是恐懼的情侶,絕望和幻想的友伴。
你把女性看成理想中的惡魔,
你把惡魔看成美的精靈,
而你既是威嚴的惡魔,又具有女性的靈魂![7]165
這位“俄羅斯詩壇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意大利著名音樂家,小提琴演奏大師,音律大師。”曾是波德萊爾詩歌的俄文譯者,他把波德萊爾“從嚴峻性入手去審視生活,從復(fù)雜性入手去領(lǐng)會生活,在強度上去感受生活,在整體上去體驗生活,展現(xiàn)生存中的壓迫感、窒息感、緊張感、分裂感、孤獨感、落魄感”[1]的詩歌精神剝離出來,成為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作為“惡魔”與“精靈”雙重形象的最唯美的書寫者。
俄國現(xiàn)代的“田園詩人”葉賽寧在《我是最后一個鄉(xiāng)村詩人》一詩中,表達了對寧靜鄉(xiāng)村的日漸消亡發(fā)出痛心疾首的感嘆:
我是最后一個鄉(xiāng)村詩人,
在詩中歌唱簡陋的木橋,
站在落英繽紛的白樺前,
參加它們訣別前的祈禱。[16]114
這個“樸實、有點神色不安的男孩”,無助地徘徊在城市的漩渦里,“他自己覺得偌大一個彼得堡是沒有他可呆的地方”[17]。
隨著城市詩歌的生成與發(fā)展,其所容納的內(nèi)涵與外延漸漸脫離了象征主義詩人最初的期許,從城市堅硬的現(xiàn)實中跳脫出來,進入“海市蜃樓”般的彼岸境界,“彼得堡”的主題演變正是如此。
俄國文學(xué)史上許多作家在詩歌與散文中或多或少都觸及了“彼得堡”主題。但是,如果不談細節(jié),需要列出四位偉大作家的話,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勃洛克是不可少的,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找到最充分和最明晰的藝術(shù)體現(xiàn),理解在不同歷史時期彼得堡的面貌,而勃洛克詩歌中的“彼得堡”煥發(fā)出異于他人的深厚的現(xiàn)代力量和光芒。
比如,關(guān)于勃洛克,有人寫道:“真正地可以將勃洛克稱為涅瓦大街的詩人,…… 勃洛克是這個貧瘠街道的第一詩人。彼得堡中,涅瓦大街的白夜、圣彼得堡神秘的婦女、漆黑的幻影、透明的承諾,……現(xiàn)在俄羅斯出現(xiàn)了城市的敘事詩,但是勃洛克----是所有世界街道中最音韻鏗鏘的、最抒情的街道的詩人。漫步于涅瓦大街,感受勃洛克的抒情詩----這些沒有流血的、但欺人、折磨人的詩,你讀著,停不下來”[18]。談到勃洛克的彼得堡詩歌,彼得堡主題沒有脫離詩人創(chuàng)作的普遍思想和道德問題而孤立存在。這個主題進入了詩人歷史哲學(xué)、社會和藝術(shù)世界觀并與最基本的一些主題處于緊密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中。勃洛克對世界、人類、歷史、現(xiàn)代生活的觀念鮮明地表現(xiàn)在他成熟的“城市”詩中。
勃洛克的詩體小說《陌生女郎》(1906)中的景物,不啻為“彼得堡寂靜街道的投射”, 所有的環(huán)境,從壁紙上的船到劇中人物,都與當(dāng)時彼得堡的實景相似,擺弄蝦的先生、戴頭巾的姑娘、賣珍品的人----這就是詩人在酒館中所見到的人物群像。
酒樓林立,夜幕低垂,
渾濁的熱氣令人窒息,
春天的繾綣使人萎靡不振,
引發(fā)了醉漢的呼喊和狂歡。
……
她帽子上的鴕鳥羽毛低垂。
總是在我的腦海里飄逸,
她藍色的雙眸深不見底,
光芒照亮了遙遠的彼岸。
我的靈魂也宛若一個寶庫,
探寶的鑰匙只有我掌握!
你這酒醉的怪物言之有理,
我也深知“真理就在酒中藏”。[7]342
俄國象征主義詩人風(fēng)格各異,但都有“尋找真理”的共同訴求,他們在宏偉的建筑中、在陰暗的酒樓里、還在幽閉的深巷處、霧靄般的酒杯里,透過這些意象詩人才能抵達真理所在的彼岸。在勃洛克的詩中,絕大多數(shù)的城市都是充滿幻想的“末世論”的形象,好像某種夢幻與虛假的幻影。彼得堡在這里是個“奇怪和可怕”的城市,其中充滿著“黑色的小人”“醉酒的滿臉通紅的矮子”“隱形人”。這些在“幻想和妄想中產(chǎn)生的誘惑和欺騙的形象”,即是對日益增長的工業(yè)資本主義持消極態(tài)度的詩人創(chuàng)造出的大城市形象。勃洛克信仰從黑暗中喚起破壞作用的精神,他愛暫時荒蕪的、長滿野草的城市,因為在詩人眼里,廢墟背后永遠蘊藏著新的生命力,眼前的圖景越模糊、越陰暗,就預(yù)示著彼岸的未來世界越清晰、越真實。
勃留索夫城市詩歌的頂峰則是詩集《致城市與世界》。在這部詩集中,詩人獨特的調(diào)性已經(jīng)形成,這可以說是整個俄羅斯城市詩歌發(fā)展中最本質(zhì)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它預(yù)示了馬雅可夫斯基都會詩歌的誕生。勃留索夫的城市詩----“這些新的詩節(jié)和隱喻,讓勃留索夫的讀者大吃一驚。他幾乎成為那一代人‘思想的主宰者’”[18]313,在這部詩集中讀者看到了新生活的預(yù)言,他們在詩人那里找到了令人狂喜的回響。勃留索夫最鐘愛的主題,即關(guān)于人類過去和未來之思考,將肉欲之愛當(dāng)作神秘的儀式,用20年前的時髦用語來說即“日常生活的神秘主義”,亦即將現(xiàn)代大都市視為一座充滿神秘和象征的森林[16]192。1900年,在到處閃爍著“電子月亮”的城市里,高爾基也指出勃留索夫是“披著奇形怪狀的外衣,懷著一種難以捕捉的情緒”[5]的詩人姿態(tài)神秘又憂傷地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的。
維爾哈倫后期詩歌轉(zhuǎn)而歌頌城市的思想啟蒙光芒和科技進步力量,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勃留索夫?qū)Χ韲鞘械膽B(tài)度,而勃留索夫、勃洛克等詩人對工業(yè)文明中城市近乎宗教信仰般的熱情關(guān)注又感染了后象征主義的詩人們。如馬雅可夫斯基、謝維里亞寧、古米廖夫等人的詩作對城市的未來表達了更為深邃和清醒的認識。
謝維里亞寧自稱未來派詩人,在他的詩中勃留索夫被奉為“普通市民之抱負的理想化身”[12]269,普通市民所渴望的香車、美酒、豪華餐廳、漂亮女人赤裸裸地再現(xiàn)于謝維里亞寧用創(chuàng)造性格律寫就的流行詩歌中,為當(dāng)時的詩壇帶來一股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勃留索夫也認為這位詩人是“俄國詩歌最大的希望”[12]269,然而這顆“希望之星”并未閃耀多久,他后期詩作的蒼白無力使讀者很快便將其遺忘。
俄國象征主義之后,詩壇進入了一段自由發(fā)展的短暫佳期,雖然有粗俗派、阿克梅派、未來派、列夫派等等之分,但彼時許多詩人都是可以自成一派的。在這些詩人中有一些正是第二次革命(1917—1921)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他們對城市之夢的幻想已經(jīng)轉(zhuǎn)變?yōu)閷η星袑崒嵉摹颁撹F夜鶯”的贊頌,他們?nèi)匀环钚猩衩刂髁x之傾向,但他們的神秘主義是物和詞的神秘主義,而非思想和象征。他們認為詩人并非先知和祭司,任何無節(jié)制拔高詩人的論調(diào)都會被嘲笑,他們已經(jīng)和城市的主體----民眾融為一體,城市詩歌走向了歌唱勞動之詩意和世界之美的道路。
在俄國象征主義詩歌的演變中,“城市”不只是膚淺的地理概念,而是生理、心理、精神層面的存在,詩人們抒寫城市形象的姿態(tài)從最初的冷眼旁觀,到消極融入、反思批判,再到清醒面對,完成了現(xiàn)代詩歌與城市圖景深層交融的道路。
正如布爾加科夫在《莫斯科----時代變化的萬花筒》中所悲嘆的:“這很可能是一個英雄的年代,但也是一個蕭索的年代”[19],在19世紀(jì)20世紀(jì)之交的歷史轉(zhuǎn)角處,俄國象征主義詩人把對個體、人類、俄羅斯的希望寄放于變幻莫測的城市空間,構(gòu)想出復(fù)雜矛盾的城市形象序列,意圖在城市圖景的抽象中堅守俄羅斯精神中固有的“彌賽亞”*Мессия:基督教中的“救世主”。意識,但“那一代人的最佳兒女深受絕望之折磨,無法克服其悲觀主義,要么陷入危險含混的神秘主義,要么在激情的旋風(fēng)中尋求迷醉”[10]231,在歷史的局限中艱難完成了對城市理想形象的塑造。
[1] 劉波. 波德萊爾的“巴黎”與現(xiàn)代城市詩歌[N]. 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 2015-11-24(6).
[2] 本雅明 W. 波德萊爾: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 王涌,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2.
[3] 勃留索夫 В. 窗外即景:勃留索夫自傳和回憶錄[M]. 朱志順,譯. 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 1999:30.
[4] 勃留索夫 В. 勃留索夫詩選[M]. 方圓,譯. 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1989:28.
[5] Kristiaan V. Three City Poets: Rilke, Baudelaire and Verhaeren[J]. Revue de la literature compare, 1980,54(3):283-307.
[6] 劉文飛. 二十世紀(jì)俄語詩史[M]. 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 1996:17.
[7] 俄國象征派詩選[M]. 黎皓智,譯.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6:231.
[8] 安·別雷. 瓦·勃留索夫[M]∥周啟超. 白銀時代名人剪影. 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1998:185.
[9] Гиппиус З Н. Живые лица[M]. СПК:АЗБУКА, 2001.
[10] 德·斯·米爾斯基. 俄國文學(xué)史(下)[M]. 劉文飛,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11] Акимов Б. Символизм[C]∥Поэзия Серебряного века. Москва:Эксмо, 2015:41.
[12] 勃留索夫В. 雪野茫茫俄羅斯:勃留索夫詩選[M]. 谷羽,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4.
[13] Лавров А В. Эдгар По в Петербурге:контуры легенды[C]∥Символисты и другие. Москва: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2015:196.
[14] 蔣述卓,王斌. 城市的想象與呈現(xiàn)[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03:45-49.
[15] Богомолов Н. Вокруг Серебряного века[M]. Москва: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2010:238.
[16] 葉賽寧詩選[M]. 顧蘊璞,譯.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2006.
[17] 高爾基. 謝爾蓋·葉賽寧[C]∥葉賽寧評價及詩選.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83:12.
[18] Соколов А Г.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конца ⅩⅠⅩ-начала ⅩⅩ века[M]. Москва: Юрайт, 2016:313.
[19] 布爾加科夫. 莫斯科----時空變化的萬花筒[M]. 徐昌漢,譯.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 32.
(責(zé)任編輯: 李新根)
The Discussion of the City Image of the Russian Poetry of Symbolism
YAOXiao-ping1,2,LIANGHong-qi3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3. School of Russian and Eurasian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The Russian city poetry is the product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s of the capitali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It has the uniqu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ssian city poetry. The generation of the Russian symbolist poets, who are gradually influenced by the pessimism, mystery, and the emotion and spirits of idealization convey their complex ideas about the world, human beings, history and the modern life. What’s more, they also convey the great power of the city discipline. They express the city images, which are both light and darkness, both hope and vanity. Sometimes their attitudes are unconcerned. But sometime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he city images are praiseful. Sometimes they integrate passively, but sometimes they tend to introspect and criticize. The Russian poets of symbolism have completed the deep poetic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Russian poetry of symbolism and the city prospect. Meanwhile, they also have brought the profou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city poetry.
Russian; symbolism poetry; city image
10.15936/j.cnki.1008-3758.2016.05.016
2016-04-28
浙江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基金資助項目(17NDJC181YB);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招標(biāo)資助項目(10&ZD135)。
姚曉萍(1978- ),女,黑龍江同江人,浙江大學(xué)博士后研究人員,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講師,主要從事俄羅斯現(xiàn)代詩歌研究; 梁洪琦(1988- ),女,吉林四平人,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俄語語言文化研究。
I 106.2
A
1008-3758(2016)05-05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