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海
我國改革開放已近40年。近40年的改革成就斐然,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如社會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程度仍不理想,對改革本身的正義性、科學性重視不夠。若從正義的角度思考改革的問題,則不能只講改革,還必須關注針對改革本身的改革問題。筆者認為當務之急要關注三個方面:
一是改革要以正義為原則。“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美)羅爾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我國改革開放長期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方針,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定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但不可忽視的是,經(jīng)濟原則不能替代社會政治法律正義原則,否則將帶來社會的兩極分化。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經(jīng)濟改革不是一個簡單的經(jīng)濟學和效率的問題,市場經(jīng)濟就是法治經(jīng)濟,我國經(jīng)濟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政治和法治的正義原則能否確立;市場經(jīng)濟也是正義經(jīng)濟,不正義的經(jīng)濟活動固然會有效率,但它本質(zhì)上沒有持續(xù)性,而且不正義的經(jīng)濟效率會助長道德的敗壞,這正是我國近年在經(jīng)濟活動中面臨的嚴重挑戰(zhàn)。
不僅如此,不以正義為原則的改革也很難獲得人民的認同。不能簡單地把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的富足和改革的正當性相混同,改革的正當性還應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這就要求改革必須突出正義性。前總理溫家寶說:“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光輝。”正義是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理應成為改革的宗旨和靈魂。
二是改革的推進和實施要體現(xiàn)人民主體的宗旨。改革是人民的事業(yè),人民當然是改革的主體。但在多年的改革中,我國人民作為改革主體的體現(xiàn)不足。如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雖產(chǎn)生于農(nóng)民的實踐,但他們同時也要冒一定風險,若得不到當時領導的認同,恐就難以實現(xiàn)。時至今日,改革仍未跳出這種思路,不少地方、領域的改革都在等“頂層設計”,似乎沒有頂層設計,改革就不可靠,甚至不敢改,這顯然不符合以人民為改革主體的原則。
其實,人民群眾對改革的感受最深切,也最清楚改革的好壞,人民不會認同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改革,因此,改革如何改,如何深入,都應由人民群眾決定,而黨的領導就在于保障人民群眾的當家作主權利。同時,改革的主體是不是人民,決定了改革的成果或紅利能不能由人民共享。要讓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的成果,就要進一步推進公眾廣泛和深入的參與。
人民作為改革的主體,也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zhì)特征。從實踐看,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法治的動力和目標都會面臨正義的“拷問”。我國進行法制建設已多年,但由于民主建設和法治建設不同步,法治的正當性和正義始終存在較大的爭議。在依法治國已寫入《憲法》的前提下,仍有學者公然主張法治和人治并列,是很反常的。近代以后,以法律權威為核心的法治文明,已成為一種普適性的文明的治國方略,“法治的概念并不是專屬于西方的,法治的觀念正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遍及全球”。[(美)?勞倫斯·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正在建設的法治中國,主體同樣是人民。這就要求轉換改革的推進力量,即從權力轉向人民。
三要確立人民是依法治國主體的精神,法治國家本質(zhì)上是人民的統(tǒng)治。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法治中國建設后,法治社會、法治世界、法治社區(qū)等概念都被提了出來,但有不少是對法治國家概念的誤讀?!胺ㄖ螄摇钡母拍顏碓从诳档碌拿裕骸皣沂窃S多人依據(jù)法律組織起來的聯(lián)合體?!笨档轮赋觯瑖沂鞘侄?,人是目的??档碌穆?lián)合體思想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同樣有所體現(xiàn)。
由此透視法治國家,其實質(zhì)是人民的統(tǒng)治。它包括四層含義:首先,法治國家的法律有最高的權威,政府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由法律所授權并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必須是個限權的政府。法治政府最本質(zhì)的使命是保障法律的權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所謂“大社會小政府”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xiàn)。其次,法治國家的法律由人民制定。法律的權威源于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同意是國家一切權力的最終來源,任何人不經(jīng)人民同意即合法的程序,不得隨心所欲地改變法律。再次,法治國家的權力受到嚴格約束。要建立起嚴格的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通過分權和制衡限制政府的權力,建立嚴格制衡的法治生態(tài)。最后,人民的基本權利得到有效保障。早在1840年代,馬克思就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闡明了人民先于國家,國家服務于人民的思想。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決議在提到法治中國的同時,也都明確提到要“加強社會民主政治制度建設”“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等一系列維護人民權利的主張。不僅如此,人民權利的保障也是法治國家的基本標志,不能把法治國家僅僅理解為法律體系的完備和國家權威的確立,其最終目的應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的統(tǒng)治,并通過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表現(xiàn)出來,這是我國改革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