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嬌嬌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法律史之命運:如何讓歷史融入法學課堂
——以對滬上高校中國法制史課程狀況的調(diào)研為切入點*
尤嬌嬌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中國法制史可謂是法學課堂上的一道“歷史難題”。近年來,學生厭斯學,同行輕斯學,中國法制史課程甚至都曾落到朝不保夕的地步。就目前大陸法學院校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教學狀況而言,毫無史學基礎的法科學生剛步入大學就要學習連歷史系學生都望而生畏的周鼎漢簡、唐律宋敕、明誥清典無異于飲鴆止渴,將學生拒之于法史殿堂之門外。中國法制史課程對于培養(yǎng)法科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現(xiàn)有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之困窘也是有憑有據(jù)。有鑒于此,欲復興法律史學,必須緊抓中國法制史課堂,對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做出較大改革。比如,重新編纂高質(zhì)量的教材、增設歷史類公共課程、增強中國法制史師資、改革授課方式、改革考核方式等等。中國法制史課堂是中國法律史學科生存與發(fā)展之本,唯有讓廣大學生真正喜愛上這門課程,才能讓中國法律史在法學大家庭中站穩(wěn)腳跟。
法律史;中國法制史教學 ;歷史與法律;法學教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法學建設飛速前進,刑法、民法、訴訟法、國際法等學科重新建立起來并蓬勃發(fā)展,而中國法制史學科則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短暫輝煌后逐漸走向衰落。這一衰落不僅反映在學術研究上,還體現(xiàn)在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教學中。中國法制史是一門難學更難教的課程。它兼跨法學和史學兩大學科,涉及四千多年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且缺乏足夠的公認權威成果。近年來的法學院校擴招,不少學校缺乏專業(yè)的中國法制史專業(yè)出身的教師,只得采用其他專業(yè)的師資順帶進行中國法制史的教學。[1]國家司法考試制度確立以后,許多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將精力集中于司法考試之中。中國法制史在司法考試中所占分值不過10分,加之其學習難度大,現(xiàn)有教學模式過于枯燥乏味,不少學生對中國法制史這門課程十分厭惡,只是“求過”而已。盡管困難重重,對法律史學科而言,絕對不可以失去大學課堂這一塊主陣地。本文以滬上高校中國法制史學科教學狀況的調(diào)研為切入點,探尋一些中國法制史教學的新路徑,力圖讓歷史真正融入到法學課堂之中,從法學學生的視角為法律史學科之前途與命運作一些探索。
從傳統(tǒng)上來講,中國法制史同經(jīng)濟史、教育史等學科一樣,是中國史學科的一個分支。然而在中國大陸地區(qū),中國法制史卻長期是一門依托于法學一級學科下而成長的課程。①目前,中國法制史是中國大陸高校法學專業(yè)16門必修
課程之一。“全國所有的法律專業(yè),如果沒有或不能開設中國法制史課程,就要取消其辦學資格?!盵2]盡管如此,中國法制史在法學大家庭內(nèi)的發(fā)展卻顯現(xiàn)出日漸衰落的趨勢。中國法學創(chuàng)新網(wǎng)認定的16種核心期刊是近年來法學學術研究的風向標之一,各學科論文在這16種期刊上發(fā)表的數(shù)量多少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這一學科近年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根據(jù)中國法學創(chuàng)新網(wǎng)的統(tǒng)計,“2012-2014年間,16種CLSCI期刊發(fā)表論文總數(shù)增加了1.26%,但法律史學科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卻下降了1.35個百分點,排名也跌至末位。近三年來,法律史學科在CLSCI期刊的年均發(fā)文數(shù)為71.7篇,遠遠低于2009-2011年間年均90篇的發(fā)文數(shù)量。尤其是2014年,法律史學科在CLSCI期刊的發(fā)文數(shù)僅有63篇,占全年CLSCI期刊發(fā)文總數(shù)1553篇的4.05%,絕對數(shù)量和相對比例都創(chuàng)了歷年新低……從近年來的總體情況看,法律史學科的學術貢獻與法學其他學科已經(jīng)沒有可比性了。”[3]這些數(shù)據(jù)和論斷令法史學人無比擔憂,2012年出現(xiàn)的中國法制史課程退出法學必修課程的風波更是讓本已式微的中國法制史學科蒙上了一層陰影。[4]
其實,中國法制史學人從未間斷對自身的審視與反思。以“中國法制史研究”為篇名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上進行檢索,相關論文竟多達千余篇,其余探索法律史研究方法的論文更不可勝數(shù)。不難看出,在眾多法學二級學科中,法律史恐怕是對自己研究方法、發(fā)展前景研究與反思最多的學科。2015年,對法律史惜墨如金的CLSCI期刊竟刊登了2篇關于法律史研究方法的論文,即《法律史研究進路的法學化:重申與再構——兼與胡永恒先生商榷》[5]與《我們?yōu)槭裁囱辛暦墒??——從法學視角的探討》[6]。這兩篇論文都用較大篇幅對目前的法律史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與反思,并且文章的主旨都在于探究如何讓中國法制史研究在法學大家庭里茁壯成長。當代中國法史學人對自己學科命運的擔憂與期望由此可見一斑。
縱覽這些年對于中國法制史研究之反思的成果,大家似乎都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法律史研究方法論上來。簡而言之,也就是集中探討法律史研究方法的法學化和史學化之爭。在許多比較重要的刊物發(fā)表的、抑或是比較著名的法史學人發(fā)表的相關文章中,很少有人關注到中國法制史教學的問題,更少有人去了解學生對于中國法制史課程的看法。其實,中國法制史課程是中國法律史學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法律史學科的命脈所在。正是有了這樣一門課程,才拉起了一支中國法制史研究的隊伍,使之薪火相傳。幾十年來,不知有多少學術靈感來自于課堂師生的教學過程中。學習中國法制史課程的學生,正是這一學科發(fā)展的潛力所在。
然而近年來,大學生就業(yè)問題日漸嚴峻,法學專業(yè)更是高居難就業(yè)專業(yè)榜的前列。[6]為了更好地就業(yè),法學學生自然對于經(jīng)濟法、金融法、民商法等課程更感興趣。再加上這些課程所涉及的內(nèi)容往往與社會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沒有距離感,學習它們可以在未來找到高收入工作,年輕學生自然對此趨之若鶩。中國法制史則不然,它是一門理論性學科,學生學了這門課程所傳授的知識很難直接獲得高收入。即便是許多人功成名就,在生活與工作中潛移默化地用學到的法律史知識成功解決了問題,也不會認識到這是學習法制史的功勞。另外,中國法制史屬于歷史學中的專門史,又是專門史中最難學的課程之一。即使是歷史系的學生,也要在掌握通史的基礎上才能步入專門史的學習。而讓毫無歷史學基礎,對法律職業(yè)充滿無限向往的法科學生面對連歷史系學生看到都要頭痛不已的周鼎漢簡、唐律宋敕、明誥清典等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他們焉能不厭?
法律史學人別無選擇。不像其他部門法擁有那么多先天優(yōu)勢,中國法制史課堂是這門學科吸引學生的唯一途徑,也就是為自己儲備人才的唯一途徑。這門課的成與敗,直接關乎這個學科的興與衰。已有學者指出,如果法律史學科緊靠著學界前輩的影響力和國家行政機構的指令才得以生存和發(fā)展,其安又何以久存?[7]如果學習中國法制史的學生全部都厭倦這門課程,法律史學科也就真的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法制史課程就是法律史學科生存與發(fā)展之本。盡管許多人都認為學習中國法制史有助于陶冶法科學生的人文情懷與品格修養(yǎng),但是如何讓歷史學融入法學課堂依然是一個世紀難題。
筆者通過調(diào)查問卷的方式調(diào)研了華東政法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部分滬上高校法學院的在校本科生,從問卷統(tǒng)計結果來看,大約52%的受訪學生對于中國法制史課程的學習感到十分困難,約有38%左右的受訪學生表示中國法制史課程的學習感到比較吃力,只有不到10%的受訪學生對于中國法制史課程的學習感到滿意。筆者在設計調(diào)查問卷時,特別注明如果選擇“滿意”,請回答是否有繼續(xù)攻讀中國法制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打算?如果否,請說明理由。結果在這10%的學生之中又只有不到8%的學生選擇會繼續(xù)攻讀中國法制史專業(yè)的研究生。不打算繼續(xù)深入學習此專業(yè)的理由大致也只有兩個:一是中國法制史的知識對于未來從事法律工作,特別是實務工作并沒有太大的作用,它只是起到了輔助增加自己學識的功用;二是中國法制史比較難學,學生不認為自己具備繼續(xù)深入研究這一學科的能力,現(xiàn)有的喜歡只不過出于對授課老師的喜愛或者是自身有比較濃厚的文史興趣。
這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可以比較直觀地反映當下中國法制史課程所面臨的尷尬。作為法科學生,對于帶有強烈歷史學風格的中國法制史課程感到學習吃力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此眾多比例的學生對于這門課程感到厭煩則應該讓我們對于現(xiàn)有中國法制史的教學進行反思。學生為什么會對這一門課如此反感?通過對上述高校學生問卷調(diào)研反饋回的情況來看,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教材編纂陳舊。根據(jù)我們的調(diào)研情況,滬上高校法科學生對于使用的中國法制史教材普遍不滿,這個比例高達60%以上。就目前而言,中國法制史課程,特別是本科生的中國法制史課程依然帶有十分強烈的史學色彩?,F(xiàn)在各個高校法學院所用的中國法制史教材雖然種類很多,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從教材編纂體例上說,它基本是中學生歷史課本的一個翻版,按照時間順序根據(jù)歷史朝代進行編排,只不過教材的內(nèi)容局限于中國法制史的框架范圍內(nèi)。這種教材顯得非常死板,幾乎全是固定概念,毫無生機可言,可讀性非常低。絕大多數(shù)教材甚至連插圖都沒有,只是干巴巴的文字,甚至是將史料堆砌而已。學生面對這樣的中國法制史教材,很難提起興趣。即便是有些同學想要自己了解一下中國法制史的知識,這種沉悶、死板的教材也解決不了他們的困惑。②就教材的容量來講,現(xiàn)在的中國法制史教材字數(shù)太多,幾乎都在40萬字以上,作為中國法制史專業(yè)的研究生,都很少去看中國法制史的教材,更何況那些剛接觸法學的大學新生。但是從教學實踐上看,許多老師授課時也不使用教材,教材多半時間成了擺設?!艾F(xiàn)行教材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當前‘名家牽頭’、‘集體創(chuàng)作’的編著慣例有關?!盵8]坦率地說,學生一接觸這樣的教材,便會對這門課失去興趣。
其次,學生史學功底薄弱。根據(jù)筆者調(diào)研,滬上高校法科大學生基本是在大一時開始學習中國法制史課程,有少量如復旦大學法學院選擇在二年級上學期開設此課程??傮w而言,學生基本是在剛步入大學時接觸這門課程。而目前我國歷史學在中學教學中處于副科地位,不受學校重視。[9]而中國法制史作為一門難度較大的專門史,它的深入學習,往往需要建立在比較好的歷史知識基礎之上。而從目前高校法科院校招生情況來看,有相當部分的新生是理科生,他們的歷史學功底更薄弱。中國法制史課程畢竟不是中國通史的課程,即便是中國法制史的教材,也只能用比較少的篇幅來介紹歷史背景。但問題在于,如果學生不掌握某一時期的歷史背景,又怎么能夠去深刻理解這一歷史時期的法律制度。大陸地區(qū)法科院校中國法制史課程的學分基本都在3分左右,課時量十分有限,授課老師不能把歷史背景講得很詳細,畢竟還是需要著重于法制的內(nèi)容。正因為學生的歷史功底太薄弱,很難理解中國法制史、中國歷史上的許多事件、制度,也就在客觀上加大了這門課的學習難度。
再次,師資實力有限。目前中國高校的中國法制史師資力量十分有限,這個原因使得教材陳舊、學生歷史功底薄弱的客觀條件無法在主觀方面得到補充。中國法制史雖然是法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但是并不是所有擁有法學一級博士點、一級碩士點授予權的單位都
擁有相應的法律史學博士點、碩士點。從畢業(yè)生的數(shù)量上講,法律史專業(yè)碩士生、博士生的人才儲備就遠少于其他部門法專業(yè)。相當一部分學校都存在其他專業(yè)博士生、碩士生兼任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師的情況。然而,各高校在招聘師資時,往往不重視法律史學科的建設,給予法律史專業(yè)的名額少之又少。一方面是中國法制史專業(yè)畢業(yè)生教職難求,另一方面卻是許多高校法律史教學人員嚴重不足,這個矛盾是現(xiàn)在中國法制史課程難以為繼的重要原因。③
最后,實用性差。中國法制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但又不同于法理學,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歷史上的法律制度。這就導致這門課程的實用性很差,學生很難從中學到能夠在實際當中運用的知識。換句話說,中國法制史的知識很難直接用于創(chuàng)造財富。這并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而是一個十分有意義且非?,F(xiàn)實的問題。四年的大學生活非常短暫,學生讀大學的目的依然在于日后能夠找到比較滿意的工作。有志于并且適合于繼續(xù)從事中國法制史專業(yè)研究的學生畢竟是少數(shù)。這樣一來,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中國法制史的知識并不是他們亟需的,他們自身對這門課程的渴求就沒有刑法學、民法學、經(jīng)濟法學、商法學等課程那么強烈。一旦這門課程給他們帶來較大的學業(yè)壓力,那么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反感程度就要遠遠大于其他課程。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導致目前法科院校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困境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觀現(xiàn)實難題,也有中國法制史課程自身的問題。這些困難雖然一時難以克服,但并不是一道無解的題目。當代法史學人必須時刻居安思危,對目前的現(xiàn)狀謀求改變,才能讓法律史學科繼續(xù)在法學的土壤下茁壯成長。
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需要提高已經(jīng)是教育界的共識。法科畢業(yè)生走向社會后,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是從事律師、法官、檢察官、企業(yè)法務等工作。這些工作崗位都需要比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中國法制史歸根到底是一門歷史課程,而歷史學素養(yǎng)又是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加重高校和學生的負擔另開設人文素養(yǎng)的課程,不如好好利用現(xiàn)有的中國法制史課程,將其作為傳播法律史知識和培養(yǎng)法科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雙重平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重新編纂高質(zhì)量的教材。高質(zhì)量的內(nèi)涵應當是短小精悍、可讀性強、趣味性大,既能夠吸引學生,又能夠?qū)W生起到幫助。中國法制史課程不同于其他部門法課程,它在教學中地位十分重要,在編寫方面必須做出重大變革。在內(nèi)容選擇上,應當選擇“中國傳統(tǒng)法律中最有特色、對于今天中國社會仍有相當影響、對于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能提供一定借鑒的方面。”[10]在編寫方式上,應當更加注重可讀性。雖然教材不是通俗歷史讀物,但是教材更不應當成為枯燥乏味的擺設。特別是中國法制史教材,一旦編寫的枯燥乏味,只是死板的史實、定義,將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版面設置上,今后的中國法制史教材可以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中國法制史教材都是只有文字,沒有地圖、圖片。其實,中國法制史上的許多內(nèi)容都可以采用圖片的方式生動地體現(xiàn)出來。在背景介紹方面,中國法制史教材可以著墨多一些,適當刪除一些非重點的法制史內(nèi)容。畢竟本科生接觸中國法制史只是一個初步的了解,并不要求有多么深入的掌握。
在教材的容量上,許多中國法制史教材容量太大,例如華東政法大學所編纂的《中國法制史》[11]教材字數(shù)達到70萬字,內(nèi)容很多。從學生反饋情況看,感覺非常吃力。已經(jīng)有不少學者對目前主流的中國法制史教材的字數(shù)過多提出質(zhì)疑,精簡中國法制史教材的字數(shù)是大勢所趨。例如華東政法大學丁凌華教授就認為“中法史以30萬字為宜,近代法內(nèi)容應當增加變化”[12]。這一點,已經(jīng)在一些本科教材和研究生教材方面得到很好地體現(xiàn)。比如,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科編纂的《中國法制史案例與圖表》[13]便將艱澀復雜的法制史知識點通過數(shù)百幅圖表進行展示,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吨袊ㄖ剖吩砼c案例教程》[14]、《中國古代法制史專題研究》[15]等為代表的研究生教材則通過案例、專題的形式對中國法制史的許多內(nèi)容作了深入解析和橫向拓展,有助于學生理解所
學內(nèi)容。
當然,也要考慮到部分學生可能對這一門課程產(chǎn)生興趣,為滿足他們了解更多有關中國法制史知識的渴求,另外編寫一些拓展讀物。華東政法大學所編纂的《中國法制史參考資料》[16]就是如此,它由法制史資料選編、參考書目和習題集三部分組成,便于學生課后拓展。此外,在編寫教材的同時,編者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多搜集一些視頻、圖片等資料或制作PPT。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放到網(wǎng)絡空間或者刻錄成光盤隨書一起發(fā)到同學手上,便于學生課后學習??傊?,應當將教材的容量壓縮下來,更多地用通俗性、可讀性強的語言描述,多增加案例、圖表、圖片的比重。
第二,增設歷史類公共課程。目前的大學生教育以專業(yè)教育為主,公共通識類的課程所占比重非常低。在僅有的公共課時當中,英語的學習又占據(jù)了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精力,學生接觸歷史知識的機會非常少。在部分政法類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由于學校的文史學科比較薄弱,開設課程不多,學生甚至沒有機會去旁聽本校的文史類課程。其實,歷史知識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非常重要。在這一點,韓國已經(jīng)走在中國的前列。韓國學生求職之時,人文素養(yǎng)是招聘單位重點考核的部分,無論文科生、理科生都是如此,甚至更重視理科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考查,這些考查之中就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正因為此,韓國大學生也注重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17]。
早在民國時期,當時的許多法學院校就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開設了大量的文史類課程。比如東吳法學院,“在4年中共開設法學課程40門,其中史論性的就有15門,占了總課程的37%”。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在一年級上下學期為法學學生開設“中國通史”的課程,二年級上下學期為學生開設“世界通史”的課程。這兩門課程分別為6學分,是學分最高的課程之一。學生通過對“國文”、“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學習后,繼續(xù)修讀“中國法制史”、“羅馬法”等課程。這些課程全部是必修課程。[18]
“積累學生的法學基礎,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的體系化認識,鍛煉其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同時陶冶情操,讓學生擁有更高的職業(yè)倫理道德素質(zhì)和更加高遠的價值觀?!盵19]有鑒于此,中國的法學院校在安排課程時應當注重開設通史類的必修課程,以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學生文史功底薄,看似不影響未來從事法律工作,而實際上這是將來制約人才發(fā)展的重要瓶頸?,F(xiàn)在中學歷史所學的知識顯得有些淺薄,甚至中學教材上的許多內(nèi)容和歷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相距甚遠,有些觀點甚至是截然相反,中學歷史中所學到的中國法制史上的知識就是如此。因此,未來在法學院校所開設的“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等課程應當采用全新的人文視野與學術觀點來教育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給他們打下堅實的文史基礎。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生在學習中國法制史課程時,其狀況自然會好轉許多。
第三,增強中國法制史師資。具體而言,中國法制史師資力量的增強需要考慮內(nèi)外兩重因素。從外在原因上講,法學院校本身要重視這門課的師資力量調(diào)配。從師資配備上說,教授中國法制史課程的任課教師必須應當具備法律史學專業(yè)碩士或博士的學歷。沒有接受過法律史學研究生教育或者沒有從事法律史學研究的教師不能主講這門課程。只有保證授課教師的專業(yè)性,才能讓這門課的授課質(zhì)量有最低限度的保證。從師資質(zhì)量上來說,對于中國法制史課程的主講教師也應當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現(xiàn)在,全國眾多高校的中國法制史碩士、博士招生規(guī)模很大,但并不意味著這些學生都符合能夠教授中國法制史課程的要求。講好課不但要對該學科有著深厚的學術造詣,還要有非常高的講授技巧?!爸灰袔滋谜n枯燥無味,昏昏沉沉,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和教師的印象就要大打折扣?!盵20]因此,“如果此時教師僅是個 PPT 的‘放映員’,那么學生最多也只能是勤奮的‘記錄員’”[21]。法科院校在配備中國法制史課程的師資時,應當格外注重選用講授能力突出的教師。
第四,授課方式改革。目前的中國法制史課程授課方式還十分古板,相對于其他部門法學已經(jīng)在采用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活潑、生動的上課方式,中國法制史課程還是在“滿堂
灌”。法學院校畢竟是中國法律史學科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其核心應當是圍繞法學而運行。盡管我們也可以從史學的角度對中國法制史加以深入研究和探析,但是對于剛步入法學院校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平時接觸的多是法學課程,其思維方式也逐漸向法學的理性思維過渡。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教學不應當脫離于法學教學方式的主流。
比如,案例教學法就是一個很好的教授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方法。中國法制史上有許多刑事、民事案例,也有許多立法活動,這些知識的講授完全可以案例化、故事化。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研,有40%左右的學生希望通過案例教學法來學習中國法制史的課程。甚至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變成歷史上的人物,運用古代和現(xiàn)代不同的思維方式對古代案例加以學習。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少高校所在城市都有著濃厚的法制史氣息。比如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杭州等。老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完全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這些人文景觀,讓學生近距離觸摸中國法制史。此外,老師在講授中國法制史內(nèi)容的時候,應當更加注意和現(xiàn)實法治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比方說,講到中國古代的某一個機構,完全可以用今天類似的機構進行對比,對其源流、演變進行闡釋,讓學生更加明白。許多學生學了好幾年法律,甚至連許多法律職能部門的具體構成都不清楚,而部門法老師又往往輕視對這些內(nèi)容的講授,中國法制史課程的講授,完全可以負擔起這方面答疑解惑的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法制史教學應當以司法考試為導向[22],筆者認為切不可行。目前的司法考試中,法制史的比重幾乎可以忽略。如果以不足十分的法制史考題為授課指南,法制史課堂將更加受到輕視。因此,法學化的授課方式絕不應當是司法考試化。
第五,考核方式改革。中國法制史課程之所以引起許多學生的厭學情緒,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難度較大的考核方式所決定的。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研,高達80%的受訪學生認為目前的中國法制史期末考試十分困難。其實不難理解。這門課程所傳授的知識本身就距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非常遙遠,現(xiàn)在各高校中國法制史的期末考試仍然是“死記硬背”的考核方式,學生在學習時已經(jīng)對這門課十分反感,再加上難度巨大的考核方式,便更加失去對中國法制史的興趣。其實,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中國法制史的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毫無用處。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綜合素質(zhì),而非讓他們變成應試機器。今后對于大學生中國法制史課程的考核方式完全不必要進行閉卷考試。可以選擇口試、答辯、小論文、設計、調(diào)查報告、文獻綜述等形式。[23]為了與法學教育相結合,也可以采用主題演講、古代案例分析與重現(xiàn)等活躍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同理,開設的“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等公共類課程也沒必要進行閉卷考試。這些課程的學習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的視野,不必要為此去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中國法律史學人應當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清醒意識,不斷對自身的研究進行反思與總結。作為一門純理論性的學科,中國法制史要想在法學這樣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必須要讓其他同仁和學生看到學習中國法制史的收獲。應當指出,在研究方法上,法律史究竟應當是法學化還是史學化還尚存爭議。但是在課堂教學上,中國法制史教學所面臨的課題是讓歷史融入法學課堂。畢竟,這門課目前最大的受眾是中國高校的法科學子而非歷史系學生。這并不是學術功利主義,而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擔憂。只有先讓中國法制史在法學大家庭中生存下來,讓法科學子能夠真正愛上這門學科,才能夠繼續(xù)談中國法律史學科的未來與發(fā)展。2012年中國法制史課程退出法學核心課程事件余波音猶在耳,從廣大法史學人當時焦急的吶喊中可以真切地聽到中國法史學人更愿意接受法律人的稱號。廣大法科學生不是排斥中國法制史,而是渴望學習到有趣、親切、沒有死記硬背壓力的中國法制史。因此,唯有順應法學的發(fā)展,對自身做出改革,才能真正破解法學課堂上的“歷史難題”。
注釋:
① 其實這種學科布局并非只是出現(xiàn)在法學,如今各一級學科基本都下轄該學科“史”的二級學科,歷史學大類下轄的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三個一級學科只是各下轄一個“專門史”的二級學科。相對于其他專業(yè)二級學科史,其研究的自由度非常廣,并且可以專心用傳統(tǒng)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像依附于其他學科下生長的二級學科史那樣深受本一級學科研究方法、研究氛圍的影響。這一點,法律史學科尤其明顯。
②在對滬上高校法學院校學生進行調(diào)研的過程中,筆者也選擇了部分法律史專業(yè)的研究生進行調(diào)查。這些就讀法律史專業(yè)的研究生中有許多是由非法學傳統(tǒng)強??既肷虾8咝>妥x法律史研究生。他們指出在一些非法學傳統(tǒng)強校,由于缺乏好的中國法制史師資,自己在求學、升學過程中的困境很難得到滿意的答復。而自己所學的中國法制史教材又顯得太過于陳舊,完全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筆者認為,今后由法律史專業(yè)突出的高校主編中國法制史教材的同時,可否建立一些通訊平臺,來滿足這些異地學子求學的渴望。而這些高校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來選擇有志于研習法律史的人才。
③中國法制史課程受到輕視由來已久,早在民國時期即是如此。陳顧遠先生就曾提到:“其由文法科共開此課者,則注重“史”的研究,使法科生隨習之;其由法科獨開此課者,則又列入選修門,使法科生選習之……辦學者既輕其事,教學者益懈其責,修學者至于虛應故事,而心不在焉?!标愵欉h:《中國法制史概要》,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5頁。
[1][20]丁凌華.艱難與希望:中國法律制度史講課實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0.
[2]曾憲義.中國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
[3]法律史學2012-2014年CLSCI論文數(shù)據(jù)分析[EB/OL].http://lawinnovation.com/html/fxpd/14144.shtml.
[4]堅決支持教育部及時更正“編輯疏漏”,中國法制史作為法學本科必修課程不容改變 [EB/OL].http://news.foundationcenter.org.cn/html/2013-3/62688.html.
[5]魏建國.法律史研究進路的法學化:重申與再構——兼與胡永恒先生商榷[J].法學評論,2015(6):171-178.
[6]陳雪麗.法學院系數(shù)量30年增長100多倍法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率最低[N].北京晚報,2009-3-7.
[7]王志強.我們?yōu)槭裁囱辛暦墒罚俊獜姆▽W視角的探討[J].清華法學,2015(6):30-44.
[8]王志林.中國法制史教學中的“守”與“變”[J].高等財經(jīng)教育研究,2013(3):12-17.
[9]張松祥.我國中小學“副科”悖論的誤導及其弊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1):3-6.
[10]葉孝信.中國法制史(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5.
[11]王立民.中國法制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者麗瓊.法律史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綜述[EB/OL].http://fashi.ecupl.edu.cn/article_show_full.asp?ArticleId=367.
[13]高珣.中國法制史案例與圖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14]趙曉耕.中國法制史原理與案例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5]趙曉耕.中國古代法制史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16]王立民.中國法制史參考資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7]宋偉哲.韓國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N].上海法治報,2015-1-12.
[18]王立民.上海法制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70.
[19]毛克盾、陶慧.論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人文素養(yǎng)——法學專業(yè)的歷史教育探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117-122.
[21]徐祖瀾.定位與創(chuàng)新:中國法制史教學改革芻議[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9(2):108-112.
[22]方勇.中國法制史教學改革探究[J].黑龍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12(3):232-235.
[23]徐雙榮、盛亞男.從國外大學考試談我國高校課程考試改革方向[J].當代教育科學,2009(19):20-22.
G642;D929
A
1672-0385(2016)05-0041-07
華東政法大學2016年度校級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你想要什么樣的法律史——基于長三角高校法律史教學狀況調(diào)研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6-4-104)。
2016-06-30
尤嬌嬌,女,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