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博
(甘南州青藏高原特有魚類保護區(qū)管理局,甘肅 合作 747000)
淺談黃河上游土著魚類人工馴養(yǎng)繁育技術(shù)
呂博
(甘南州青藏高原特有魚類保護區(qū)管理局,甘肅 合作 747000)
黃河上游甘南段水資源十分豐富,具有“黃河蓄水池”和“中華水塔”的美稱,境內(nèi)黃河及其主要支流是土著魚類生活繁衍的主要水域,生存著幾十種土著魚類,近年來漁業(yè)部門積極開展黃河上游土著魚類人工馴養(yǎng)繁育試驗工作,部分土著魚類人工繁育成功,已累計放流200余萬尾,對有效恢復(fù)土著魚類種群結(jié)構(gòu)起到積極的作用。
黃河上游;土著魚類;人工繁育技術(shù)
黃河上游甘南段平均海拔3000m左右,大面積的草原、濕地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造就了甘南“黃河蓄水池”和“中華水塔”的美稱。境內(nèi)黃河、洮河、大夏河、白龍江等120多條干支流縱橫分布,流域面積達(dá)470 km2,黃河在甘南境內(nèi)流經(jīng)433 km,全州水資源總量為254億m3,其中河流面積23萬畝,占水域面積的76%。
甘南州境內(nèi)黃河及其主要支流是土著魚類生活繁衍的主要水域。生存的水生野生動物資源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水獺、省列重點保護的山溪鯢、岷山蟾蜍、珍稀瀕危魚類有極邊扁咽齒魚、黃河骨唇魚、似鯰高原鰍魚,主要經(jīng)濟魚類有花斑裸鯉、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黃河高原鰍魚、小眼高原鰍魚、硬刺高原鰍魚、黑體高原鰍魚、白龍江重口裂腹魚、中華裂腹魚、奇口裂腹魚、嘉陵江裸裂尻等魚類。
從2003年開始,甘南州漁業(yè)部門積極開展黃河上游土著魚類人工馴養(yǎng)繁育試驗工作,2006年首次成功孵化出黃河裸裂尻和極邊扁咽齒魚苗。截止2011年陸續(xù)成功繁育出黃河裸裂尻魚、花斑裸鯉魚及厚唇重唇魚魚苗。近年來,利用藏族群眾放生及在州內(nèi)各土著魚類保護區(qū)核心區(qū)開展增殖放流土著魚苗等形式,累計放流不同品種土著魚苗約190萬尾。
每年從3月份開始,技術(shù)人員開始對存池馴養(yǎng)的土著魚親魚拉網(wǎng),檢查性成熟情況,性腺發(fā)育成熟的土著魚表體光澤鮮明,頭部及臀鰭表面出現(xiàn)明顯的錐心,生殖孔向外突出。采用手工擠壓法輕輕擠壓,雌魚有少許卵粒排出體外,雄魚有精液排出體外。
2.1 用具
盆子、水桶,室外作業(yè)需要遮陽傘。
2.2 方法
由2人以上協(xié)作完成,先將性腺發(fā)育成熟的雌性魚采用手工擠壓法將卵擠入盆子中,再將雄性魚精液采用同樣的方法擠撒在卵上,按照雌雄比例1∶3的數(shù)量采卵受精。用一只手向同一個方向輕輕均勻旋轉(zhuǎn)攪拌,等卵粒均勻受精后,在盆子中放入清水,洗卵3次左右,以至于盆中水質(zhì)變清且沒有死卵浮在水中。將受精卵靜放約10 min,再倒置與孵化盤中進行人工孵化(上述工作均在無強光照射下完成,如在室外產(chǎn)卵受精可用遮陽傘遮光)。
3.1 出苗
將受精卵放置于孵化盤中,內(nèi)放置加熱棒保持15℃恒溫(采用加熱棒提高水溫,可縮短孵化天數(shù)),累計積溫90℃時,孵化卵開始破殼出苗;累計積溫150℃時,全部出苗。
3.2 躺浮至上浮
全部出苗后躺浮5 d,期間不停蠕動,第6 d開始上浮,從第16 d至第22 d累計積溫330℃均為上浮期,6 d時間內(nèi)全部上浮。
3.3 投餌
等苗種全部上浮后,卵黃已基本吸收。此時開始少量投喂餌料。目前,人工孵化的土著魚苗攝食的開口餌料為人工孵化的鹵蟲,也叫豐年蟲。
4.1 鹽度配置
50 kg水兌1~1.5 kg食鹽。
4.2 pH值
pH值一般在8~9之間最佳,高密度孵化加小蘇打每升鹽水0.5~1 kg,穩(wěn)定鹽水pH值。
4.3 溫度
一般在28~30℃之間,最宜溫度30℃不超過32℃。
4.4 密度
最適宜密度應(yīng)控制在每升水10 g卵,孵化密度每升水為3~5 g卵為宜(每立方米水體4~6 g)。
4.5 孵化時間
70%以上的蟲卵,孵化時間為24 h。
4.6 孵化過程
孵化過程中要定期攪拌水,防止蟲卵堆積,缺氧死亡。
4.7 蟲卵消毒
孵化前用漂白粉藥液浸泡蟲卵20 min,可提高孵化率。
4.8 提高孵化率方法
淡水激活蟲卵可提高孵化率和縮短孵化時間,經(jīng)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26~28℃清水中浸泡2~3 h,刺激休眠卵的胚胎萌發(fā)。
(編輯:趙鵬飛)
S965.299
A
1006-799X(2016)19-0125-02
呂 博(1981-),男,甘肅禮縣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黃河瑪曲段土著魚類人工馴養(yǎng)繁育試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