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瑞 左振魁 孫新宇 張玉峰
?
四診能力在臨床教學中的培養(yǎng)*
韓佳瑞1左振魁2△孫新宇1張玉峰1
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yī)診察病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辨證論治的前提和基礎。因此,也是在臨床帶教中重點培養(yǎng)的能力之一。在臨床帶教中對于中醫(yī)技能的培訓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淺入深,系統(tǒng)掌握,在注重其全面性時,也要注意四診各自的要點,選取典型病例,理論講解與實踐相結合?,F(xiàn)將臨床帶教中四診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加以闡釋。
四診;中醫(yī)臨床;教學研究
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是診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是中醫(yī)診治的前提,也是中醫(yī)學生應具備的中醫(yī)臨床技能[1]。在《中醫(yī)診斷學》理論課程學習之后,成為臨床實習中重點培養(yǎng)的中醫(yī)技能。因此,在臨床帶教中不僅僅加深學生對以往中醫(yī)診斷理論知識的學習,在重視中醫(yī)臨床思維培養(yǎng)的同時,結合具體病人,給予學生獨立接診的機會,理論聯(lián)系實踐,從而提高學生中醫(yī)四診的能力。
聞診是通過聽聲音和嗅氣味來診斷疾病的方法,概括為“息”“聲”“味”“語”?!跋ⅰ奔醋⒁饣颊叩暮粑鼩庀ⅲê粑目炻?、氣息的強弱、喘息等;“聲”即指聲音,如患者說話、呼吸、咳嗽、喘息、呻吟等所發(fā)出的聲音強弱等信息;“味”即氣味,要注意患者散發(fā)的各種異常氣味,包括體氣、口氣、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氣味等。口臭的形成,主要與胃熱、食積、痰熱、瘀血、陰虛、勞累等因素相關[3]。如尿毒癥患者口氣中特殊的氨味,其濃淡不僅提示患者病情的輕重,亦提示患者濕濁毒邪的輕重?!罢Z”即“言語”,不僅應注意患者言語聲音的高低,也應重視患者言語的邏輯感,是否有語無倫次、譫語、自語等,可反映患者的神志,提示病情的輕重。如患者語聲低微、喃喃自語、語無倫次,可提示患者氣虛痰蒙神竅。
問診是了解病情,診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疾病的諸多情況只有通過問診才能獲得,如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及其診療經過,患者的自覺癥狀、既往病史、生活史、家族史等等,這些對于疾病的判斷是極其重要的信息,也是醫(yī)生辨證的重要依據(jù)。尤其是在某些疾病的早期,患者尚未出現(xiàn)客觀體征時,問診所得到的可靠信息對于醫(yī)生抓住疾病的線索,作出正確診斷治療顯得更為重要[4]。問診內容具體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婚否、民族、職業(yè)、工作單位、現(xiàn)住址等)、主訴、現(xiàn)病史(發(fā)病情況、病變過程、診治經過)、既往史(既往健康狀況及患病情況)、個人生活史(生活經歷、精神情志、飲食起居、婚姻生育)、家族史。在問診時除注意其全面性外,更應抓住其主要線索進行詳細的問診,便于得到辨證的有效信息。例如患者為中年女性,長期低熱,發(fā)熱前略有微冷,發(fā)熱有時,先冷后熱,這些就為少陽郁熱的辨證提供了有效信息。問診不僅僅是醫(yī)生和患者之間的語言交流,更是一種情感交流。醫(yī)生面對的不是疾病,而是患有疾病的人?;颊叩纳畋尘?、教育背景等等各不相同,這也就決定其溝通和接受信息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在問診的過程中如何能夠有效溝通,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以取得相對全面客觀的信息,更是一種能力的反映[5]。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以將其中的重點、技巧等知識教授給學生,也進行模擬診療,現(xiàn)場進行問診訓練,但仍不能很好的反映現(xiàn)實診療情況。因此,在臨床帶教中,必須需要學生多臨床,多實踐,在臨床中不斷總結,提升相關能力。
切診包括切脈外,還包括切頭、腹、足(即全身體格檢查)。切診的學習除了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以外,更需要臨床多實踐,多體會,反復思考,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指下分明。切脈時需要注意診脈的時間,一般應在50次脈動以上。診脈時間過短,不能仔細辨別脈象的節(jié)律等變化,脈診時間過長,也會因指壓過久使脈象發(fā)生變化,所診之脈可能失真。而且在診脈過程中應嚴肅認真,不可隨意觸按,草草了事,正如張仲景所曰:“動數(shù)發(fā)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此外,也要注意雙手寸、關、尺三部脈象的合診與分診。近代臨床所提及的脈象,有浮、沉、遲、數(shù)、洪、細、虛、實、滑、澀、弦、緊、結、代、促、長、短、緩、濡、弱、微、散、芤、伏、牢、革、動、疾等二十八種。在臨床帶教中應首先熟練掌握其中最常見的脈象,如浮、沉、遲、數(shù)、弦、滑、細、大、結、促、代脈。在切脈過程中不但要掌握脈象,還應注意仔細體會脈的“胃、神、根”,它是辨識脈象常與變之要領,對于審察正氣,辨識病脈有著重要作用。所謂脈象指的是手指感覺到的脈搏跳動的形象,或稱為脈動應指的形象。脈之“胃”指的是從脈中可以反映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以及全身氣血的盛衰、營養(yǎng)狀況的優(yōu)劣?!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分赋觯骸叭艘运葹楸?,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靈樞·終始》云:“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毒霸廊珪っ}神》則云:“大都脈來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雍容和緩之態(tài),便是有胃氣之脈”。因此,脈中胃氣充沛,則表現(xiàn)為脈來從容和緩,在脈象要素的各個方面都呈“中和”之態(tài),而且能隨四時等內外因素作相應的調節(jié),無太過、無不及。關于“脈神”的理解,《景岳全書·脈神》云:“東垣曰,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謂如六數(shù)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若數(shù)極遲敗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标愂胯I認為:“按指之下,若有條理先后秩序不亂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充實而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動者,亦謂有神”。因此,脈的神氣具有應指有力、柔和從容,井然有序,節(jié)律整齊。脈之“根”與腎密切關聯(lián)?!峨y經》曰:“夫脈之有根,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因此脈之有“根”主要變現(xiàn)為三部脈沉取有力或尺脈沉取有力。除需要重視脈診外,切頭、切腹、切足等查體也同樣給診療提供重要信息,如患者腹部是否捫及包塊,是否有按壓痛,雙下肢凹陷性水腫等異常體征,結合其它三診的信息,綜合分析,進行辨證。
切脈雖然是中醫(yī)診療技能的一大特點,但只憑借脈診去進行辨證論治是片面的,在臨床中時常存在“舍癥存脈”或“舍脈存癥”。因此,臨床時必須將望、聞、問、切四診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體分析,歸納總結,相互佐證,才能辨證準確,辨證準確是有效治病的前提。正如著名醫(yī)家張景岳所言:“凡值疑似難明處,必須用四診之法詳問其病由,兼辨其聲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謂一診可憑,信手亂治,亦豈知脈癥最多真假,見有不確,安能無誤,且常診者知之猶易,初診者決之甚難,此四診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難經》以切居四診之末,其意深矣。”四診在教學階段是可以分開來學,但在臨床運用時,必定是要四診互參,密切結合的。這在臨床教學中必須重點闡釋。在臨床帶教中對于中醫(yī)技能的培訓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淺入深,系統(tǒng)掌握,在注重其全面性時,也要注意四診各自的要點,選取典型病例,理論講解與實踐相結合。給學生更多獨立臨床的機會,多實踐,多思考,多總結,最終才能不斷提高其中醫(yī)臨床水平。
[1] 李紅,王全年.四診信息的三元體系分類[J].光明中醫(yī),2014,29(5):900-901.
[2] 朱文鋒,袁肇凱.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210.
[3] 白利銳,白利云.口臭病因及其預防的研究[J].科技資訊,2008(6):211.
[4] 霍勤. 試探中醫(yī)問診的認識論特點[J].光明中醫(yī),2009,24(8):1415-1416.
[5] 何磊,樊尊峰,崔利宏.加強中醫(yī)問診培訓 促進和諧醫(yī)患關系——如何培養(yǎng)中醫(yī)學生的醫(yī)患溝通能力[J].光明中醫(yī),2013,28(9):1964-1965.
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No.[2014]-JKGHC-0096)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鄭州 450002);2.河南省中醫(yī)院肛腸科(鄭州 450002)
△通訊作者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1.070
1003-8914(2016)-21-3214-02
?鴻
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