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秀 歐陽波 梁建勛
?
補中益氣湯異病同治臨床應用舉隅
王玲秀1歐陽波2梁建勛3△
補中益氣湯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創(chuàng)制的中醫(yī)經典方劑。作者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始終堅持以“辨證論治”思想為指導,應用異病同治的方法,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咳嗽、月經不調、疝氣、遺尿等多種病癥,屢獲良效。臨床不論何種病癥只要符合中醫(yī)脾胃氣虛、清陽下陷以及氣虛攝納無力的病機和病癥,均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體現(xiàn)異病同治、治病求本的精神。
補中益氣湯;異病同治;中醫(yī)藥療法
補中益氣湯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根據(jù)《黃帝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1]的原則創(chuàng)制的,為中醫(yī)經典方劑之一。原方載于《脾胃論》,其功用為補中益氣、升陽舉陷,臨床以脾胃氣虛、清陽下陷以及氣虛攝納無力為辨證要點。我們根椐異病同治的原則,應用此方隨證加減,治療咳嗽、月經不調、疝氣、遺尿等多種病癥,收到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舉典型病例4則報道如下。
李某,女,56歲,農民,患者因“咳嗽、咯痰2月余”就診,咯白色清稀黏痰,量少,易咯吐,咽癢,饑餓時咳,進餐后可緩解,時感頭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滑。辨證為肺脾氣虛,治以補中益氣湯加味。處方:黃芪30 g,黨參20 g,白術15 g,當歸15 g,升麻10 g,柴胡10 g,陳皮6 g,炙甘草6 g,炙款冬花15 g,炙紫菀12 g,百部12 g。服4劑后咳嗽明顯緩解,上方繼服6劑后隨訪3月未再復發(fā)。
按: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咳嗽雖為肺之本病,但因肺為臟之長,為心之華蓋,受百脈之朝會,因而其他臟腑功能失調病情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即可影響到肺氣的宣降作用,導致肺氣上逆而發(fā)生咳嗽。故《黃帝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盵2]脾為肺之母,柯琴《名醫(yī)方論》曰:“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最易導致肺氣升降出入失常,發(fā)為咳嗽。“損其肺者益其氣”,治療以補益脾胃元氣為法,培土以生金,即中醫(yī)五行學說中的“虛則補其母”。該患者咳嗽時間長達2月余,結合伴見癥狀:饑餓時咳,進餐后可緩解,時感頭昏,臨床辨證屬中陽不足,肺衛(wèi)虛弱,外感風寒。正氣已虛,若單純用祛邪法則有加重損傷正氣之弊?!饵S帝內經》云“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故治療宜扶正祛邪兩顧,且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治療常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方以培土生金,根據(jù)病情變化隨證加減,收效甚著。
梁某某,女,30歲,經商,患者因“月經先期而至,經行量少4年”于2012年10月26日就診。主要癥見:近4年來月經先期7~10天至,經行量少,色淡,經行不暢,3~4日凈,經行前一周頭昏、頭暈,少腹墜脹痛,腰痛,喜溫喜按,倦怠乏力,納呆食少,眠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在外院經B超診斷為“卵巢多囊樣改變”。辨證為脾腎虛弱、氣血虧虛,治以益氣補脾,養(yǎng)血調經,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炙黃芪30 g,黨參20 g,白術15 g,當歸15 g,升麻10 g,柴胡10 g,陳皮6 g,炙甘草6 g,雞血藤20 g,丹參20 g,續(xù)斷15 g,菟絲子15 g。每2日一劑,水煎服。二診:服藥6劑后納眠增,倦怠乏力減。三診:服藥后月經先期5天至,經行前一周頭昏、頭暈,少腹墜脹痛,腰痛明顯緩減,倦怠乏力減,舌質轉潤。守方繼續(xù)服3月余,隨訪半年后患者已受孕。
按:該患者月經過少的病因病機,主要是先天腎氣不足,或勞倦過度,使臟氣受損,脾胃腎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致沖任二脈損傷,發(fā)為本病。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補脾胃在于益氣血之源,以健脾升陽為主。而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脾之健運,化生氣血精微,需借助腎陽的溫煦,故有“脾陽跟于腎陽”之說。而腎中精氣亦有賴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yǎng),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因此,若脾氣虧虛日久,可損及腎陽,而出現(xiàn)脾胃腎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致沖任二脈損傷,故月經量過少。如《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說:“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yǎng)腎氣以安血之室。”故臨床宗此法施治,應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以補腎健脾,養(yǎng)血調經,療效明顯。
張某某,男,68歲,退休教師,患者因“反復在右下腹壁發(fā)現(xiàn)包塊突出2年余,再發(fā)10+天”于2014年9月17日就診。主要癥見:近2年余來反復在右下腹股溝區(qū)發(fā)現(xiàn)包塊,墜脹痛,突出,站立、用力、咳嗽時出現(xiàn),平臥時可消失,包塊突出時用力向上輕輕推擠隨即可消失。在外院經B超診斷為“腹股溝斜疝”,外科醫(yī)師建議手術治療,但患者考慮年齡較大,加之有糖尿病史,不愿意接受手術治療。但近10+天因咳嗽致再次于右下腹股溝區(qū)發(fā)現(xiàn)包塊,墜脹痛,用力向上推擠不能回復,伴倦怠乏力,納呆食少,眠差,大便秘結,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辨證為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治以補氣健脾,升清舉陷,行散止痛,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 炙黃芪40 g,黨參20 g,白術15 g,當歸15 g,升麻10 g,柴胡10 g,陳皮6 g,炙甘草6 g,枳殼15 g,橘核20 g,小茴香10 g。每2日一劑,水煎服。二診:服藥4劑后右下腹股溝區(qū)包塊墜脹痛減輕,用力向上推擠已能回復,倦怠乏力減,納眠增,大便干結,日一行,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檢查發(fā)現(xiàn):右下腹股溝區(qū)可摸到似拇指大小、質柔軟,局部壓痛的包塊,用力向上推擠不能回復。三診:繼服藥6劑后右下腹股溝區(qū)包塊墜脹痛愈,腫塊已能自行回復,僅于用力咳嗽時出現(xiàn),倦怠乏力好轉,納眠增,舌質轉潤。四診:繼服藥6劑后右下腹股溝區(qū)包塊未再出現(xiàn),倦怠乏力愈,納眠可,舌質紅,苔薄白,脈細。隨訪半年后患者未見復發(fā)。
按:疝氣是指腹內臟器從腹壁肌肉組織薄弱處突出的疾病,男女共患,多發(fā)生于中老年、嬰幼兒。本病是一種多發(fā)病,常見病,隨著人均壽命不斷增長,老年人群體不斷擴大,所以疝氣患者逐漸增多。疝氣的形成和患者的體質有著很大的關系,多是由于咳嗽、噴嚏、用力過度、用力排便、小兒過度啼哭、老年腹壁強度退行性變等原因,腹內壓力增加,腹壁組織薄弱等發(fā)生,多采用手術治療。中醫(yī)認為疝氣是由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傷于正氣;或年老體弱,筋脈松弛、脾胃虛弱,脾胃虛則中氣亦虛,攝納不力、升舉無能而發(fā)為本病。《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下陷者舉之”,治當取“虛者補之”的原則,故選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陽固攝。中氣不虛,升舉有力,則下脫諸證可以自復其位。臨床我們應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疝氣效果甚佳。手術治療疝氣病只是其中一部分嵌頓疝,而手術后,復發(fā)率相當高。故中醫(yī)治療是非手術治療疝氣的一種方法,是不能耐受手術治療的患者的最佳選擇。
周某某,女,58歲,農民,患者于2012年3月8日就診,癥見尿頻,夜尿5~6次,量多,腰酸,肢軟乏力,無尿道灼熱,無尿痛,咳嗽或用力抬、背重物時有遺尿,納呆,眠差,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膩,脈沉細。發(fā)病1年余,輾轉多家醫(yī)院診治,經中醫(yī)、西醫(yī)多方醫(yī)治無效,患者苦不堪言。多次化驗尿常規(guī)均正常。中段尿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泌尿系B超示:雙腎、膀胱未見異常。予補中益氣湯加補腎固攝之品,處方:黃芪40 g,黨參20 g,白術15 g,當歸15 g,升麻10 g,柴胡10 g,陳皮6 g,炙甘草6 g,桑螵蛸15 g,益智仁18 g,菟絲子15 g。服上方8劑后,尿頻、遺尿癥日間明顯減少,夜尿仍有3~4次,腰酸,肢軟乏力較前好轉,咳嗽或彎腰時遺尿亦有所緩解,納眠增,大便溏,舌質轉紅潤,守上方加淫羊藿15 g,繼服1月,尿頻、遺尿愈,諸證消失。
按:張介賓《景岳全書》云:“凡治小便不禁者,故方多用固澀,此固宜然。然固澀之劑,不過固其門戶,此亦治標之意,而作塞源之道也……故治水者必須治氣……宜以參、芪、歸、術之屬為之主,然后相機加以固澀之劑為之佐,庶得治本之道,而源流如度?!盵3]故小便雖為腎與膀胱所主,但若勞倦傷脾,飲食不節(jié)或久病體弱,致脾虛而清氣不能上升,則濁陰難以下降,小便因而不利,故《靈樞·口問》篇指出:“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今中氣得補,源流得塞,腎氣得固,故源流如度也。
中醫(yī)學認為脾胃為人體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氣則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它可以促進、激發(fā)、推動人體臟腑等的生理功能。但在病理情況下,氣虛中氣不足時,導致氣的功能活動失常,則臟腑等正常生理功能就會障礙,因而發(fā)生諸多病癥。即《黃帝內經》所謂“百病生于氣”?!饵S帝內經》曰:“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補中益氣湯為益氣升陽,調補脾胃的代表方,主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所引起的一切病證。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升陽益氣為君;人參、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為臣,共收補中益氣之功;佐當歸補血,陳皮理氣;更加升麻、柴胡升提下陷陽氣為補氣方中的使藥。綜合全方,一是補氣健脾以治氣虛之本;一是升提下陷陽氣,以求濁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調,水谷精氣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可以自愈?,F(xiàn)代研究證明,補中益氣湯有增強機體抵抗力、擴血管、降血壓、提高人體應激能力、抗疲勞、降血糖、抗凝血等多重作用[4,5]。
上述案例雖臨床癥狀各有不同,病位病勢亦有差別,但究其病因病機均為脾胃氣虛,中氣不足,或氣虛下陷,故臨證應用時要牢牢抓住脾胃氣虛、清陽不升這個病機特點,遵“謹守病機,異病同治”的古訓,靈活辨證,將補中益氣湯加減運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方藥對證,每獲良效, 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異病同治、治病求本的辨證論治思想。
[1] 李東垣.李東垣醫(yī)學全書[M].太源: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72.
[2] 程士德. 內經講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12.
[3] 劉愛華,白清,楊玉蓮.補中益氣湯異病同治的運用經驗[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2,17(8):485-486.
[4] 方藥中.實用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 322
[5] 陸立世.方劑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56
1.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qū)人民醫(yī)院中內科(昆明 650200);2.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qū)六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昆明 650200);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qū)衛(wèi)生局(昆明 650200)
△指導老師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55
1003-8914(2016)-06-0861-03
?洪艷
201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