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芳,王克林,祁向坤,岳躍民,童曉偉
1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長沙 410125
2 中國科學院環(huán)江喀斯特生態(tài)系統(tǒng)觀測研究站,環(huán)江 547100
3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基于TM影像的白云巖與石灰?guī)r上喀斯特植被時空變化差異研究
徐艷芳1,2,3,王克林1,2,*,祁向坤1,2,岳躍民1,2,童曉偉1,2,3
1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長沙410125
2 中國科學院環(huán)江喀斯特生態(tài)系統(tǒng)觀測研究站,環(huán)江547100
3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100049
摘要:喀斯特土壤主要由白云巖和石灰?guī)r風化而來,植被生長及其分布究竟怎樣響應這一特殊地質背景?以人為干擾影響較小的喀斯特自然保護區(qū)為研究對象,采用監(jiān)督分類法對1990年和2011年兩期TM影像進行植被分類,并利用景觀格局分析方法研究兩種巖性上植被變化差異。結果表明,1990年和2011年研究區(qū)內兩種母巖上均以喬木林和喬灌為主,草灌和草叢分布少,白云巖上喬木林的面積比例大于石灰?guī)r上的比例,而草灌和草叢小于石灰?guī)r上的比例;近20年來白云巖與石灰?guī)r上草叢、草灌、灌叢和喬灌均以正向演替為主,但白云巖上正向演替比例大于石灰?guī)r上的比例;兩種巖性上植被斑塊連接性均增強、破碎程度均降低,白云巖上植被斑塊的破碎化程度和多樣性指數(shù)較石灰?guī)r上低,內部連接性強。由此可見,喀斯特白云巖較石灰?guī)r有利于草叢、草灌的自然恢復,巖性引起的水土資源配置和養(yǎng)分地球化學循環(huán)過程差異制約著喀斯特地區(qū)植被的時空格局。
關鍵詞:植被變化;遙感;白云巖;石灰?guī)r
我國西南地區(qū)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區(qū)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質背景和強烈的巖溶作用,形成地表地下二元結構,土層淺薄且分布不連續(xù),加上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干擾,植被覆蓋率低,生態(tài)系統(tǒng)極其脆弱[1- 2]。由于該地區(qū)裸露巖石與淺薄土層相互鑲嵌,導致喀斯特生境高度異質性和土壤生態(tài)功能的空間分異,增加了植被恢復重建的難度[3]。然而,植被作為喀斯特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的主體,在維護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調節(jié)區(qū)域碳平衡和物種多樣性保護等生態(tài)服務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揭示巖性對喀斯特植被時空變化影響對于喀斯特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評估和恢復重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傳統(tǒng)的植被時空變化研究主要通過野外樣地調查與取樣,采用空間代時間的方法研究植被結構與功能時空變化,這種方法耗時多、花費大且空間范圍有限;另一方面,空間代時間的方法假定所有樣地除了演替的時間長短不同外,樣地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條件相同,已被一些生物地理研究所質疑[5]。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陸地資源衛(wèi)星影像(Landsat MSS/TM/ETM+)迄今為止已積累了40多年的數(shù)據(jù),為應用長時間序列遙感數(shù)據(jù)進行區(qū)域植被時空變化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6- 8]。目前喀斯特地區(qū)植被變化研究通過野外樣地調查與取樣,基本厘清了局部典型植被群落演替的順序及不同演替階段植被的物種構成、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的特征等[9- 12],同時也基于多時相遙感數(shù)據(jù)初步揭示了區(qū)域尺度典型喀斯特地區(qū)植被時空變化[13- 15]。然而,目前關于喀斯特地區(qū)區(qū)域尺度植被變化的研究更多的側重于植被類型與結構變化及喀斯特地表形態(tài)、氣候因子以及人類活動對植被時空變化的影響[16- 18],忽視了決定喀斯特地區(qū)水土資源空間配置的關鍵制約因素——巖性。
喀斯特地區(qū)由于受特殊的地質背景影響,植被變化呈復雜性和多變性特征, 巖性基底是影響喀斯特生態(tài)環(huán)境差異的一個重要基礎條件。白云巖和石灰?guī)r在巖溶形態(tài)、巖石裂隙發(fā)育程度、土層厚度及風化殼持水性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制約著區(qū)域水土資源的空間配置和養(yǎng)分的地球化學循環(huán)過程,進而影響植被變化[19- 20]。因此,忽視喀斯特巖性對退化喀斯特生態(tài)系統(tǒng)植被恢復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喀斯特區(qū)域植被變化驅動機制分析的客觀性,更難以正確認識區(qū)域尺度喀斯特巖性與植被恢復時空變化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以人為干擾影響較小的典型喀斯特自然保護區(qū)為研究對象,利用不同時段的Landsat TM5影像分析不同巖性(白云巖和石灰?guī)r)條件下植被時空變化差異特征,揭示不同巖性對喀斯特植被恢復的影響,以期為該地區(qū)生態(tài)工程實施及其建設成效監(jiān)測與評估提供科技支撐。
1研究地區(qū)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qū)概況
圖1 研究區(qū)位置和巖性示意圖Fig.1 Location and lithology of the study area
研究區(qū)位于貴州茂蘭和廣西木論自然保護區(qū) (圖1),是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該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5—18.7 °C,年均降雨量1530—1820 mm,降水集中分布在4—10月。區(qū)內喀斯特地貌發(fā)育較好,地貌類型以峰叢洼地和峰叢漏斗為主,其巖性主要是由純質石灰?guī)r與白云巖構成。土壤為石灰土,土被不連續(xù),多存在于巖石裂隙中。受喀斯特生境的影響和制約,原生性植被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茂蘭和木論保護區(qū)分別設立于1984年和1991年,保護區(qū)設立前,受到人為干擾影響,區(qū)內分布著演替早期階段到喀斯特森林頂極群落的一系列演替階段[21]。
本區(qū)的石灰?guī)r和白云巖,幾乎為純質的碳酸鹽類,根據(jù)化學分析,所有石灰?guī)r的CaO含量在52.59—54.33%之間,遠遠大于石灰?guī)rCaO含量的平均值(42.61%),接近于石灰?guī)r的組成礦物方解石(CaCO2)中的CaO的理論含量(56%),白云巖中CaO含量為30.92%—31.64%,MgO的含量為19.60—21.89%,大致與其主要組成礦物白云石[CaMg(CO3)2]中的CaO(30.4%)和MgO(21.7%)的理論含量相近似,故本區(qū)碳酸鹽巖中,含方解石和白云石在97%—99%以上,它們通過溶蝕能夠殘留下來形成土壤的Si,Al,F(xiàn)e等不溶性氧化物,一般在1%左右。研究區(qū)石灰土成土母巖是純度較高的白云巖和石灰?guī)r,能夠形成土粒的重要成分SiO2,Sl2O3和Fe2O3含量極低,石灰?guī)r僅占1.52%,白云巖上也只有2.02%,而含量最高的鈣鎂碳酸鹽類在溶蝕過程中隨水土流失[22]。
1.2研究方法
1.2.1數(shù)據(jù)來源與數(shù)據(jù)預處理
兩期Landsat TM5數(shù)據(jù)(1990年5月18日和2011年5月28日)來源于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shù)字地球研究所(http://www.ceode.cas.cn/sjyhfw/)。影像獲取時間基本相近,減少了因太陽高度角和物候差異所造成的噪聲影響。所有影像數(shù)據(jù)經(jīng)過大氣校正和幾何校正,大氣校正采用DOS3算法,每期影像選取18—25個地面控制點進行幾何校正,幾何校正的均方差控制在0.5個像元之內,所有影像采用最近鄰域法進行30m重采樣。巖性數(shù)據(jù)來源于茂蘭喀斯特森林科學考察集[22],并經(jīng)過數(shù)字化處理。
1.2.2植被演替階段劃分與分類
喀斯特區(qū)域植被自然演替階段分為草叢-草灌-灌叢-喬灌-喬林-頂極階段[21],隨著喀斯特植被由草叢階段向頂極階段演替過程中,群落高度、蓋度增加,密度減小、科屬種數(shù)量和物種多樣性呈現(xiàn)先增加后遞減的趨勢[9,23]。由于各演替階段有不同的樹種組成、樹冠結構及高度,因而在影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據(jù)研究區(qū)植被自然演替階段及TM影像對各演替階段的可分性,本研究將演替頂極群落與喬林階段合并歸為喬木林階段,植被群落劃分為草叢、草灌、灌叢、喬灌、喬木林5個演替階段,居民區(qū)、農田區(qū)、水體等非植被區(qū)域歸并為一類。各演替階段群落特征見表(1)。
兩期影像數(shù)據(jù)分類訓練樣本主要通過野外觀測和目視解譯選取,各演替階段植被類型分別選取15—20個訓練樣本,所有影像均采用最大似然監(jiān)督分類法進行分類。分類精度驗證主要利用野外觀測數(shù)據(jù)以及與當?shù)鼐用竦脑L談信息,分別隨機選取100個和121個野外調查驗證點對兩期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分類總體精度均達85%左右,影像預處理與分類由ERDAS IMAGINE 8.5 和 ArcGIS 9.2實現(xiàn)。
1.2.3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1)凈變化率
凈變化率(NCR)表示每個演替階段從開始年份到終止年份的變化,反映植被變化的動態(tài)度。
(1)
式中,Ais是第i個演替階段開始年份的面積,Aie是第i個演替階段終止年份的面積。
表1 不同演替階段典型喀斯特植被群落特征[9,15]
(2)各階段演替轉移分析
轉移矩陣是定量化描述植被群落變化的一種方法,能反映兩個時期各演替階段面積變化情況以及每個演替階段從前一個時期向后一個時期轉移去向比率。轉移矩陣的數(shù)學形式為:
(2)
式中,A表示面積,n表示演替的階段數(shù),i和j分別為研究期初與研究期末的演替階段序號。
1.2.4景觀格局分析
本研究選取的自然保護區(qū)植被景觀類型以喬木林為主導,喬灌、灌叢、草灌、草叢等景觀類型交互分布,形成一個包含了不同植被演替階段的喀斯特植被景觀實體。為了進一步定量刻畫植被時空演變的結構組成和空間配置特征,本研究進一步通過景觀指數(shù)來分析植被變化的景觀格局特征?;趯Σ煌脖痪坝^類型斑塊平均面積的大小、形狀的規(guī)則程度以及分散與集聚程度等方面的考慮,并結合不同景觀指數(shù)之間的相關性及其含義,選取并計算斑塊個數(shù)(NP)、斑塊密度(PD)、平均斑塊面積(AREA_MN)、聚集度指數(shù)(AI)、 散布與并列指數(shù)(IJI)、香農多樣性指數(shù)(SHDI)等景觀指數(shù)來分別分析斑塊類型水平與景觀水平研究區(qū)植被的景觀格局變化特征[24]。
2結果與討論
2.1兩種母巖上植被的時空變化特征
兩種母巖上植被各演替階段不同時期的面積分布及其變化見圖2和表2。由此可知, 1990年和2011年研究區(qū)兩種母巖上均以喬木林和喬灌為主,草灌和草叢階段面積小。這主要是由于研究區(qū)屬于自然保護區(qū),人為干擾少,利于植被自然恢復。白云巖上演替晚期階段的喬木林比例大于石灰?guī)r上的比例,而演替早期階段的草灌和草叢比例小于石灰?guī)r上的比例,石灰?guī)r上非植被比例大于白云巖上的比例,主要分布為居民點、農田區(qū)以及裸地。1990—2011年兩種母巖上各演替階段面積變化明顯,白云巖上喬木林面積增加1404.1 hm2,喬灌減少126.0 hm2,灌叢減少694.7 hm2,草灌減少376.0 hm2,非植被地減少59.7 hm2;石灰?guī)r上喬木林面積增加565.6 hm2,喬灌略有增加,灌叢減少309.9 hm2,草灌減少213.4 hm2,非植被地增加。兩種母巖上草灌和灌叢的變化率明顯大于其他演替階段,這主要由于草灌和灌叢階段個體較小,高度和密度居中,蓋度較小,光線較強,這一階段生物量開始上升,物種多樣性增長,生物歸還系數(shù)提高,有利于土壤質地的改善,促進植被的更新[25]。石灰?guī)r上喬木林的凈變化率均大于白云巖上,這主要是由于白云巖上已有的喬木林面積比例大,能夠發(fā)生演替的面積相對較少。
圖2 1990年和2011年植被各演替階段空間分布圖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al stages in 1990 and 2011
階段Stage1990年白云巖Dolomite石灰?guī)rLimestone2011年白云巖Dolomite石灰?guī)rLimestone1990—2011NCR白云巖Dolomite石灰?guī)rLimestone喬木Forest/%59.747.170.558.2+18.1+23.5喬灌Tree-shrub/%23.324.422.324.6-4.2+0.7灌叢Shrub/%8.912.43.66.3-59.7-49.0草灌Grass-shrub/%4.26.11.21.9-69.8-68.7草叢Grass/%2.14.01.02.8-54.0-28.8其他Other/%1.86.01.46.2-25.2+2.5
2.2兩種母巖上植被變化速率的差異
由表3和表4可知,近20年來兩種母巖上植被演替速率總體趨于緩慢,喬木林保持穩(wěn)定的比例達80%以上,白云巖上喬木林保持穩(wěn)定的比例大于石灰?guī)r上。從各階段正向演替速率看,在演替的高級階段,1990—2011年兩種巖性上各階段向喬木林階段演替的過程中,喬灌演替為喬木速率最快,白云巖上喬灌演替為喬木林的年均演替速率3.1%,石灰?guī)r上年均演替速率為2.7%;而兩種巖性上由灌叢到喬木林的正向演替速率比較慢,白云巖和石灰?guī)r上灌叢演替為喬木林的年均演替速率分別為1.6%和1.3%。在演替的初級階段,兩種巖性上非植被地的演替速率差異也較大,白云巖上非植被地演替為草叢、草灌的年均演替速率分別為0.6%和0.8%,而石灰?guī)r上分別為0.4%和0.3%。從各階段逆向演替速率看,1990—2011年石灰?guī)r上的草灌和草叢更容易退化成非植被地,白云巖上草灌和草叢退化成非植被的年均速率為0.2%和0.3%。石灰?guī)r草灌和草叢退化成非植被的年均速率為0.5%和0.7%。因此,研究區(qū)白云巖較石灰?guī)r上更利于草灌草叢等處于演替初級階段的植被恢復,而石灰?guī)r上群落不夠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退化,尤其是處于演替低級階段的草灌草叢易退化成裸地。
表3 1990—2011年白云巖上植被各演替階段面積轉移矩陣
表4 1990—2011年石灰?guī)r上植被各演替階段面積轉移矩陣
2.3兩種母巖上植被演替方向的差異
圖3 白云巖與石灰?guī)r上植被總體演替方向分布 Fig.3 The distributions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direction on dolomite and limestone
兩種母巖上植被整體演替方向的分布和植被各階段演替方向的分布見圖3和圖4。由圖3可知,兩種母巖上植被整體主要保持穩(wěn)定不變,正向演替的比例約20%,逆向演替的比例相對較小。這主要是由于研究區(qū)為保護區(qū),演替晚期階段的植被分布較多,群落趨于穩(wěn)定,演替速率趨于緩慢。白云巖上總體正向和逆向演替比例均小于石灰?guī)r上,保持穩(wěn)定不變的比例大于石灰?guī)r上,這主要是由于白云巖上喬木林面積分布較大,能夠發(fā)生演替的面積較少。石灰?guī)r上植被逆向演替的比例大主要可能是由于研究區(qū)石灰?guī)r上植被分布的區(qū)域海拔較高,坡度大,土層淺薄,植被恢復相對緩慢;同時地勢低平的區(qū)域在劃分為保護區(qū)前相比白云巖區(qū)有較多農田分布。由植被各階段演替方向的分布(圖4)看,兩種巖性上草叢、草灌、灌叢和喬灌這四個階段均以正向演替為主,白云巖上正向演替的比例大于石灰?guī)r上的比例,其中草灌和草叢正向演替所占比例最大,分別為83.6%和82.0%。兩種巖性上各階段正向演替的面積對總體正向演替面積貢獻最大的均為喬灌,比例達40.0%以上,其次是灌叢,比例達22.2%以上。對逆向演替來說,白云巖上喬灌逆向演替的面積對總體逆向演替面積的貢獻比例大于石灰?guī)r上,但其他階段對總體逆向演替面積的貢獻比例均小于石灰?guī)r上(圖5)。由此可見,研究區(qū)兩種巖性上植被總體保持不變,發(fā)生正向演替的主要是喬灌和灌叢,白云巖上更利于草叢和草灌的正向演替。
圖4 兩種母巖上植被各階段演替方向分布Fig.4 Distributions of each succession stages′ direction on the two rock type
圖5 各階段不同演替方向對總體不同演替方向總面積的貢獻比例Fig.5 The contribution percentages of each stage to the sum area of different succession direction
2.4兩種母巖上植被景觀格局變化特征
為了進一步反映研究區(qū)景觀整體格局變化,借助于景觀格局分析軟件Fragstats4.2,計算出兩種母巖上景觀水平與斑塊類型水平特征指數(shù)。從景觀水平的指數(shù)變化(表5)來看,兩種母巖上斑塊數(shù)量和斑塊密度均減少,平均斑塊面積和聚集度指數(shù)均增加,但白云巖上斑塊的破碎化程度和多樣性指數(shù)較石灰?guī)r上均低但內部連接性強,這主要是由于喬木林在白云巖上比例大且集中分布,而石灰?guī)r分布零散,喬木林的比例相對較少。從斑塊類型水平的指數(shù)變化(表6,表7)來看,兩種巖性上喬木林的斑塊數(shù)量均減少,平均斑塊面積和聚集度指數(shù)明顯大于其他演替階段類型,白云巖上喬木林的平均斑塊面積和聚集度指數(shù)均大于石灰?guī)r上。近20年來草灌灌叢的斑塊數(shù)、斑塊面積均減少,聚集度指數(shù)也明顯減小,說明研究區(qū)植被趨于正向演替,由草灌、灌叢向喬木林、喬灌等植被演替高級階段發(fā)展。因此,景觀格局分析進一步表明,近20年來研究區(qū)植被在逐漸恢復。
表5 兩個時期白云巖與石灰?guī)r上景觀水平指數(shù)分布
表6 1990年白云巖與石灰?guī)r上斑塊類型水平指數(shù)分布
表7 2011年白云巖與石灰?guī)r上斑塊類型水平指數(shù)分布
2.5不同巖性上植被變化差異原因分析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喀斯特巖性(白云巖、石灰?guī)r)上植被的時空變化,演替的速率與方向以及景觀格局均存在時空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兩種母巖在巖溶形態(tài)、巖石裂隙發(fā)育程度、土層厚度及風化殼持水性等方面的差異引起。巖性差異制約著喀斯特區(qū)域水土資源的空間配置和養(yǎng)分地球化學循環(huán)過程,進而影響不同巖性上植被變化的時空差異。首先,從水土資源空間配置方面來看,一方面,巖性不同,形成的表層巖溶帶、土壤結構和植被類型也不同,巖溶發(fā)育程度和規(guī)模也不同,其控制著系統(tǒng)的輸入、輸出和傳輸過程, 影響著系統(tǒng)的水文特性,不同的碳酸鹽巖巖溶水系統(tǒng)具有不同的下滲和產(chǎn)流方式以及蓄水調水的能力,以石灰?guī)r為主的地下水系統(tǒng)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地下空間,地下河水系發(fā)育,水土垂直漏失嚴重[26]。另一方面,白云巖的風化過程以物理風化為主,物理崩解提供的巖石碎塊更有利于化學風化的進行,再加上白云巖中晶間孔隙均勻,有利于整體溶蝕作用的進行,而石灰?guī)r在受力時節(jié)理裂隙分布極不均勻,易形成巖石裂縫和洞穴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差異性溶蝕作用顯著,這些差異決定了溶蝕殘留物在地表具有不同的堆積與丟失方式[19]。石灰?guī)r區(qū)土粒易聚集在巖體的裂隙和地下空隙系統(tǒng)中,而白云巖中溶蝕殘余物質能相對均勻的分布于地表,白云巖地區(qū)的土層厚度往往大于石灰?guī)r地區(qū),成土速度較灰?guī)r巖組快,土體分布較連續(xù),裸地相對要少,而石灰?guī)r地區(qū)石漠化現(xiàn)象更嚴重[27]。
其次,從養(yǎng)分的地球化學物質循環(huán)過程來看,喀斯特區(qū)域元素地球化學遷移形成了富鈣偏堿的地球化學環(huán)境,并制約元素遷移的質和量[20],從元素營養(yǎng)方面影響植物變化。由于巖性的不同,化學元素含量存在差異,又因巖石風化過程中90%以上的物質隨水帶走,能夠殘留下來形成土壤的一般在1%左右,而Ca、Mg的大量遷移使土壤偏堿性,并制約著很多元素,尤其是Fe、Mn、Cu、Zn等微量元素的存在狀態(tài)和有效性[28- 29]。白云巖區(qū)土壤為中性偏弱酸性,石灰?guī)r區(qū)為中性偏堿,石灰?guī)r區(qū)土壤有更高的鈣、鎂含量。在堿性條件下, 土壤中的 N 礦化快, 而 P 、Fe、 Mn等營養(yǎng)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比在酸性土壤中更差,嫌鈣植物在這類土壤上生長則會出現(xiàn)缺P 和Fe癥狀。酸性土壤中由于 pH 低,鈣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吸取大量的 Ca2+、Mg2+作為營養(yǎng),但酸性土壤不能保證供應,因而鈣生植物生長不良或甚至于不能生長。上述差異特別是鈣鎂元素之外的含量差異,在形成土壤過程中可能得到了放大,因而對植物的影響更明顯[30]。已有研究表明,喀斯特區(qū)域植物分布與巖性有更為直接的關系,植物對土壤元素的吸收、富集有一定的選擇性,植物元素的含量與分布和元素的地球化學行為密切相關[31]。因此,不同巖性條件下喀斯特植被恢復與演變存在時空差異,在喀斯特區(qū)域并不是一經(jīng)封山育林就能完全自然恢復,它受到地質背景的限制,在實施生態(tài)恢復工程時,必須考慮巖性的差異對植被恢復的影響,因地制宜的采取生態(tài)建設與保護措施。
3結論
喀斯特地區(qū)受特殊的地質背景影響,白云巖和石灰?guī)r在巖溶形態(tài)、裂隙發(fā)育程度、土層厚度及風化殼持水性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制約著區(qū)域水土資源的空間配置和養(yǎng)分過程,進而影響植被變化。本文基于兩期Landsat TM5數(shù)據(jù),選擇人為干擾少的茂蘭和木論保護區(qū),對比分析了喀斯特區(qū)白云巖與石灰?guī)r上植被時空變化特征,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1990—2011年研究區(qū)的兩種母巖上均以喬木林和喬灌為主,草灌和草叢的面積分布少,隨著演替恢復時間的增長,兩種母巖上低級階段的植被群落逐漸被高級階段群落取代,植被群落趨于穩(wěn)定,演替速率逐漸減緩。
(2)白云巖與石灰?guī)r上喬木林大部分保持穩(wěn)定不變,白云巖上喬木林保持不變的比例較大;草叢、草灌、灌叢和喬灌均以正向演替為主,而逆向演替比例小于石灰?guī)r上。
(3)景觀格局變化上,近20年來兩種巖性上植被斑塊數(shù)量和密度均減少、景觀連接性和聚集度均增強,白云巖上植被景觀破碎化程度和多樣性指數(shù)較石灰?guī)r上低、內部連接性強。
(4)喀斯特白云巖較石灰?guī)r有利于草叢、草灌的自然恢復,巖性引起的水土資源配置和養(yǎng)分地球化學循環(huán)過程差異制約著喀斯特地區(qū)植被的時空格局,在實施生態(tài)工程時,必須考慮不同巖性條件下的植被恢復的時空差異特征,因地制宜的采取生態(tài)建設與保護措施。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袁道先. 我國西南巖溶石山的環(huán)境地質問題.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 1997, 19(5): 41- 43.
[2]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繹及其科學內涵的探討. 中國巖溶, 2002, 21(2): 101- 105.
[3]陳洪松, 王克林. 西南喀斯特山區(qū)土壤水分研究. 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08, 29(6): 734- 738.
[4]Pregitzer K S, Euskirchen E S. Carbon cycling and storage in world forests: biome patterns related to forest age.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4, 10(12): 2052- 2077.
[5]Johnson E A, Miyanishi K. Testing the assumptions of chronosequences in succession. Ecology Letters, 2008, 11(5): 419- 431.
[6]Song C H, Woodcock C E, Li X W. The spectral/temporal manifestation of forest succession in optical imagery: The potential of multitemporal imager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2, 82(2/3): 285- 302.
[7]Kuplich T M. Classifying regenerating forest stages in Amaznia using remotely sensed images and a neural network.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6, 234(1/3): 1- 9.
[8]Frost G V, Epstein H E, Walker D A. Regional and landscape-scale variability of Landsat-observed vegetation dynamics in northwest Siberian tundr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4, 9(2):025004.
[9]喻理飛, 朱守謙, 葉鏡中, 魏魯明, 陳正仁.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復過程中群落動態(tài)研究. 林業(yè)科學, 2002, 38(1): 1- 7.
[10]李先琨, 蔣忠誠, 黃玉清, 向悟生, 呂仕洪, 葉鐸, 蘇宗明. 桂西南巖溶山地優(yōu)勢植物種群動態(tài)及其對巖溶作用的影響. 地球學報, 2008, 29(2): 253- 259.
[11]杜虎, 彭晚霞, 宋同清, 王克林, 曾馥平, 鹿士楊, 時偉偉, 唐成, 譚秋錦. 桂北喀斯特峰叢洼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與土壤的耦合關系.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3, 37(3): 197- 208.
[12]溫遠光, 雷麗群, 朱宏光, 劉虹, 覃林, 馬祖陸, 王克林, 莊嘉, 藍嘉川, 龍濤, 陸曉明, 鄧艷, 謝益君, 王家妍. 廣西馬山巖溶植被年齡序列的群落特征. 生態(tài)學報, 2013, 33(18): 5723- 5730.
[13]楊勝天, 朱啟疆. 貴州典型喀斯特環(huán)境退化與自然恢復速率. 地理學報, 2000, 55(4): 459- 466.
[14]閻建忠, 張鐿鋰, 擺萬奇, 劉燕華, 包維楷, 劉林山, 鄭度. 基于植被演替的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更新和退化. 中國科學(D輯: 地球科學), 2005, 35(11): 1060- 1073.
[15]Qi X K, Wang K L, Zhang C H.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a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assessed using vegetation succession mapp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3, 54: 245- 253.
[16]李昊, 蔡運龍, 陳睿山, 陳瓊, 嚴祥. 基于植被遙感的西南喀斯特退耕還林工程效果評價-以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為例. 生態(tài)學報, 2011, 31(12): 3255- 3264.
[17]童曉偉, 王克林, 岳躍民, 廖楚杰, 徐艷芳, 朱海濤. 桂西北喀斯特區(qū)域植被變化趨勢及其對氣候和地形的響應分析. 生態(tài)學報, 2014, 34(12): 3425- 3434.
[18]馬華, 王云琦, 王力, 王云坤. 近20a廣西石漠化區(qū)植被覆蓋度與氣候變化和農村經(jīng)濟發(fā)展的耦合關系. 山地學報, 2014, 32(1): 38- 45.
[19]李陽兵, 王世杰, 李瑞玲. 巖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土壤. 生態(tài)環(huán)境, 2004, 13(3): 434- 438.
[20]袁道先. 論巖溶環(huán)境系統(tǒng). 中國巖溶, 1988, 7(3): 179- 186.
[21]喻理飛, 朱守謙, 魏魯明, 陳正仁, 熊志斌. 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復過程研究──自然恢復演替系列. 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 1998, 17(2): 71- 77, 86- 86.
[22]周政賢. 茂蘭喀斯特森林科學考察集.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7: 35- 37.
[23]文麗, 宋同清, 杜虎, 王克林, 彭晚霞, 曾馥平, 曾朝霞, 何鐵光. 中國西南喀斯特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驅動機制. 生態(tài)學報, 2015, 35(17): 1- 17.
[24]鄔建國. 景觀生態(tài)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97- 108.
[25]宋同清, 彭晚霞, 曾馥平, 王克林, 歐陽資文. 桂西北喀斯特人為干擾區(qū)植被的演替規(guī)律與更新策略. 山地學報, 2008, 26(5): 597- 604.
[26]曹建華. 受地質條件制約的中國西南巖溶生態(tài)系統(tǒng). 北京: 地質出版社, 2005: 23- 30.
[27]李瑞玲, 王世杰, 周德全, 張殿發(fā), 李鳳全, 周忠發(fā), 熊康寧. 貴州巖溶地區(qū)巖性與土地石漠化的相關分析. 地理學報, 2003, 58(2): 314- 320.
[28]袁道先, 蔡桂鴻. 巖溶環(huán)境學.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88: 25- 30.
[29]侯滿福, 蔣忠誠. 茂蘭喀斯特原生林不同地球化學環(huán)境的植物物種多樣性. 生態(tài)環(huán)境, 2006, 15(3): 572- 576.
[30]周運超, 潘根興. 茂蘭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巖溶環(huán)境的適應與調節(jié). 中國巖溶, 2001, 20(1): 47- 52.
[31]莫源富, 奚小雙, 陳忠將. 巖石- 土壤- 植被(紅背山麻桿、裸花紫珠) 間的元素遷移——以廣西巴馬巖溶石山地區(qū)為例. 中國巖溶, 2010, 29(4): 440- 444.
Spatial and temporal vegetation changes under geological settings of dolomite and limestone based on TM images
XU Yanfang1,2,3, WANG Kelin1,2,*, QI Xiangkun1,2, YUE Yuemin1,2, TONG Xiaowei1,2,3
1InstituteofSubtropicalAgriculture,ChineseAcademyofScience,Changsha410125,China
2Huanjia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forKarstEcosystem,ChineseAcademyofSciences,Huanjiang547100,China
3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Karst topography has high susceptibility to degradation due to human disturbance. During the last decade, much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recover the vegetation in the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characterized by karst topography. However, the recovery varies regionally.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bedrocks on vegetation dynamics. Soil in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was mainly derived from limestone and dolomite bedrocks. A natural reserve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examine the geological control on vegetation change. We classified the Landsat TM5 data recorded in 1990 and 2011 using a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stages of succession of natural vegetation and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region. We then analyzed spatial patterns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in vegetation change rate and direction for two different rock types (limestone and dolomite). In both cas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getation mainly consisted of forest and tree-shrub mixture in 1990 and 2011. Compared to forest and tree-shrub mixture, the areas covered by grass-shrub mixture and grass were small. The forest cover over dolomite bedrock was higher than that over limestone bedrock, while the grass and grass-shrub mixture covers over dolomite bedrock were lower than those over limestone bedrock. Steady forest cover existed in the areas with limestone and dolomite bedrock regions. In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dolomite bedrock, the steady forest cover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limestone, and the tree-shrub mixture cover increased slowly in both regions. Grass, grass-shrub mixture, shrub, and tree-shrub mixture vegetation-types were all in the period of positive succession and the percentages of positive succession of these four cases over dolomitic bedrock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reas with limestone bedrock. The connectivity was increased and the fragmentation was decreased in areas with limestone and dolomite bedrock. While, the level of fragmentation and diversity was lower in case of dolomite bedrock than that in case of limestone bedrock.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clude varying soil depth,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hydrology, etc.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bedrocks. 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for grass-shrub mixture and shrub, natural recovery may be more suitable in areas with dolomite bedrock than in areas with limestone bedrock.
Key Words:vegetation change; remote sensing; dolomite; limestone
DOI:10.5846/stxb201409031749
*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kelin@isa.ac.cn
收稿日期:2014- 09- 03;
修訂日期:2015- 07- 27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西部行動計劃重大項目(KZCX2-XB3- 10);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2010BAE00739-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71445)
徐艷芳,王克林,祁向坤,岳躍民,童曉偉.基于TM影像的白云巖與石灰?guī)r上喀斯特植被時空變化差異研究.生態(tài)學報,2016,36(1):180- 189.
Xu Y F, Wang K L, Qi X K, Yue Y M, Tong X W.Spatial and temporal vegetation changes under geological settings of dolomite and limestone based on TM image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1):180-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