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艷
【摘 ?要】
文本既包括普通的教科書,也包括一些課外讀物,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供教師和學生使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匯聚了中外古今眾多名人作家的思想和智慧,本文結合文本教學在小學低年級語文的實際開展情況,通過深入分析文本教學的深刻意義,在下文將提出幾點針對文本教學發(fā)展的有效建議與各位共同探討。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 ?語文教學 ?文本教學 ?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對于漢語的正確運用能力,而通過引導學生對教材文本的深入學習和解讀,有利于學生們在對每一篇散文、詩歌的分析中了解它們獨特的寫作手法、語言風格,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漢語的無限魅力,逐步提高學生對于漢語的運用能力。閱讀,是文本教學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的閱讀往往能顯著地促進學生對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材料,并教導一些常用的閱讀技巧,讓學生在精讀或細讀中加強對語言的感知,從而促進文本教學的發(fā)展。
一、從文本出發(fā)拓展閱讀
針對學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年齡尚小,社會生活經驗不足等問題,并不能馬上將文本中的深意理解透徹,導致學生在文本教學中很難跟上教師教學的步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注重將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應當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豐富的文本閱讀中找尋自己的觀點,通過閱讀增長自己的生活經驗,從自主思考中幫助自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跟從教師的講解得到解決疑難的答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課程資源,幫助學生擴大文本閱讀范圍,加強學生對于背景資料的掌握能力,從而使學生在面對一篇新課文的學習時,能夠快速聯系已有的知識基礎,突破文本教學中的重難點,通過大量的閱讀基礎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思想的結晶,融入了他們豐富的思想情感,而后經過廣大教育者的深入加工,從而構成了一篇篇經典的課文。雖然這些文章經過許多精細加工,使之更適于小學生的理解水平,但低年級學生畢竟學有所限,不具備成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而且某些課文所蘊含的思想還是太過深邃,大多數學生都很難深入其中,對課文內容進行透徹的感悟,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的低年級教學中必須重視閱讀對學生的重要作用,拓展學生的知識經驗,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深入文本的主題,去發(fā)現作者隱含在文本中的思想,并從中獲得自己的感悟,升華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研讀文本中的寫作手法
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小池塘》這一課的學習中,課文運用了豐富的比喻手法給學生展現了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小池塘場景,如池塘里的水波像只大眼睛一閃一閃的,月亮在池塘中的倒影像一只彎彎的小船,而星星的倒影則像是許多可愛的珍珠,白云像白鵝,太陽像個紅氣球等,還運用了許多擬人的手法,如春風是個溫柔的“大姐姐”,她對小池塘輕輕地“吹”了一口氣,然后小池塘就“醒”了過來等,這些奇妙的寫作修辭手法共同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美麗世界,有利于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而根據對本課文的研讀,教師可以繼續(xù)用一個接一個的提問促進學生對于文本的深入學習,比如追問學生:“為什么課文的第一句話就要寫小池塘醒來了呢?”因為小池塘醒來了才能看見接下來的美麗景象,從而加強了課文的邏輯合理性?!盀槭裁匆獙⑺ū扔鞒纱笱劬δ兀俊薄耙驗樗ㄒ婚W一閃地很像一眨一眨的大眼睛。”“還有呢?大眼睛能夠做什么呢?”“大眼睛能夠看見周圍的景象!”這些提問還能啟發(fā)學生主動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麗,不論是白云、月亮、星星還是紅紅的太陽,都為我們構成了一個鮮亮活力的五彩世界?!靶〕靥劣质窃趺葱堰^來的呢?”小朋友們通過課文的學習都知道“是被春風姐姐吹醒的”,從而增強了學生對于季節(jié)變換的理解,冬天的小池塘是沉睡著的,也許還會結上一層薄冰,并沒有春天的生動活潑。該篇課文通過許許多多有趣的寫作手法賦予小池塘不一樣的形象,讓學生從文本的學習中既增長了生活常識,也使想象力得到了發(fā)展,心中更充滿了對小池塘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語言
教師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對文本本身進行深入的細讀,感受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盡量進行逐段的講解,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和思想得到完整的認知和理解,從而掌握課文的中心主題,而不能以成人的思維來看待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為每個孩子都能一讀就懂,不需要對課文進行太詳細的講解。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猴子種果樹》這一課的學習中,文中針對猴子改種樹的三個關鍵時間記錄了猴子的三句話:“對,五年太長,我可等不及?!薄皩?,四年太長,我也等不及?!薄皩?,三年也太長,我還是等不及?!苯處熆梢砸龑W生根據這三句話以及小鳥的話進行仔細品味,得到自己的新發(fā)現,如猴子總是嫌時間太長,說明猴子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因此猴子最終什么都沒有收獲;而且猴子每次聽了小鳥的話都說“對”,說明猴子做事情沒有自己的主見,因此我們以后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自己的主見,不能人云亦云,最終錯失自己的成功等,而不是將學習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以及教師的講解中。
【結 ?語】
文本教學離不開對字句的解讀,而文本同樣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承載物,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開展有效的文本教學,并讓學生從文本教學的過程中得到顯著的學習效果,是值得廣大語文教師進行深入思考的話題之一。在文本教學中鼓勵學生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有效的閱讀,通過對一些閱讀技巧的有效運用,以及教師的及時引導和啟發(fā),往往能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直觀表面的字句中感受到作者深深隱藏在文字下的情感、哲理,從而使文本教學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隋萬里.論小學語文文本教學中的個性化感悟【J】.學習導刊,2013(10)
【2】柳軍聚.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策略分析【J】.學周刊·中旬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