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三分長埽合龍門
高超,生卒年和籍貫不詳,是北宋時期一名經驗豐富的黃河河工,他曾巧妙堵塞黃河決口,由此在治黃歷史上揚名。
北宋慶歷年間,黃河在商胡(現(xiàn)河南省濮陽縣東北一帶)決了口,百姓傷亡損失不少。附近軍民拼力堵塞卻無濟于事。眼見缺口愈來愈大,朝廷便委派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錫負責堵復。
黃河決口,需從決口河堤的兩頭填堵,填至中間,還剩一個小缺口時水流很急,非常難堵,這就是所謂的“合龍門”工程。當時合龍門的方法,是使用一種特殊的大型堵塞物,通常是由梢芬、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等物組合而成,大約有60步長,有如一個巨大的人工堤壩,它被人稱為“?!保ㄒ魋ào)。郭申錫到任后,命令河工將埽的兩頭扎上大纜繩,把它置入決口之中。誰知屢堵屢敗,不是纜繩繃斷,就是埽給急流沖走,或者就是克服不了水的浮力,埽不能落到河底。一次次的努力都失敗了,決口愈來愈大。
高超每次都參加這種“合龍門”工程的現(xiàn)場施工,他在總結失敗的原因后,向主持官員建議說,一個長達60步的埽,很難沉在水底,人力也不能壓下去,所以水流不斷,兩段的繩纜也都被沖斷了。建議把60步的埽分為3節(jié),每節(jié)長20步,做3個埽,用繩連起來,先下第一節(jié),待沉入水底,再壓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最后全沉入水底,龍門就能合上了。一些老河工固守舊法,當場反駁高超說:“60步埽從長度和重量上都截不斷水流,換成20步的,不是更容易被水流沖走嗎?豈不白白浪費了人力物力?”作為總指揮的郭申錫也不肯聽一個普通技術人員的話,仍然按照舊法堵口,結果仍然屢屢失敗。
高超對自己的方案非常自信,他向老水工們解釋說:“第一埽,水信未斷,然勢必殺半;壓第二埽,止用半力,水縱未斷,不過小漏耳;第三節(jié)乃平地施工,足以盡人力處置。三節(jié)既定,即下兩節(jié)自為濁泥所淤,不煩人功?!崩纤兘K于被他說服了。但郭申錫依然頑固不化,堅決不采納高超的建議。當時,與郭申錫同在施工現(xiàn)場的大名府事兼河北安撫使賈昌朝認真聽了高超的建議,認為有道理,便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悄悄派了數千人去打撈郭申錫指揮堵口工程時被流水沖下的埽,以備后用。郭申錫屢屢失敗,水患越來越嚴重。朝廷聽說工程失敗,認為郭申錫無能而頑固,便將他降職。后來賈昌朝采用了高超的“三埽合龍門”的方法,很快就堵住了黃河決口。
作為黃河河工,高超由于長期與黃河打交道,摸熟了水性,掌握了水流運移規(guī)律,才能夠提出這套非常有價值的治水方案。在他身上,充分體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端问贰ず忧尽窞樗鳎彼沃茖W家沈括也在他的偉大著作《夢溪筆談》中對這位巧堵黃河口的河工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