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遠 車念聰 杜宇瓊 李文新 王金光 劉曄
100069 北京,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司遠(碩士研究生) 、車念聰、杜宇瓊、李文新 (碩士研究生)、王金光(碩士研究生) 、劉曄(碩士研究生) ];中醫(yī)絡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司遠、車念聰、杜宇瓊、李文新、王金光、劉曄)
?
·爭鳴·
淺析“肝絡病”概念與特點
司遠車念聰杜宇瓊李文新王金光劉曄
100069 北京,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司遠(碩士研究生) 、車念聰、杜宇瓊、李文新 (碩士研究生)、王金光(碩士研究生) 、劉曄(碩士研究生) ];中醫(yī)絡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司遠、車念聰、杜宇瓊、李文新、王金光、劉曄)
【摘要】本文從“肝絡”的定義與特點出發(fā),重新定義了“肝絡病”,認為“肝絡病”指自發(fā)病起即為肝絡功能和(或)結構異常,整個病程中均以肝絡的功能或結構病變?yōu)橹行牡囊活惣膊?。探討了肝絡病的內涵、外延,認為肝絡病的核心是在疾病的各個階段均以肝絡的異常為中心,而由其他疾病波及肝絡而導致異常的疾病不屬于肝絡病的范疇。闡述了“肝絡病”自身的獨特特點,即“肝絡病”是氣絡病變與血絡病變并重。
【關鍵詞】肝絡?。桓谓j;病機特點;理論探討
隨著絡病學說的不斷發(fā)展,“絡病”從臟腑論治在臨床上顯現(xiàn)出極大地優(yōu)勢。在肝病的治療中,從絡治肝的應用與研究愈加廣泛。近些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嘗試從不同角度論述“肝絡病”?!案谓j病”一詞在吳以嶺院士所著《絡病學》一書中被明確提出,認為現(xiàn)代醫(yī)學疾病肝硬化集中體現(xiàn)了“肝絡病”的特點[1]。還有學者認為肝纖維化集中體現(xiàn)了“肝絡病”的特點[2-3],并提出“慢性肝病的發(fā)展過程即為肝絡病變的過程”[4]。這些探討均對“肝絡病”概念的闡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這些觀點是從現(xiàn)代醫(yī)學慢性肝病角度出發(fā),探討范圍僅局限于肝臟或肝體本身。然而,肝絡從肝經支橫別出,分布廣泛,并不局限于肝臟本身,“肝絡病”所包含的內容也應當是廣泛的。時至今日,“肝絡病”的概念依然模糊、片面,諸多醫(yī)家對肝絡疾病進行論述時,仍然需要從“脅痛” “黃疸” “臌脹”等零散的傳統(tǒng)中醫(yī)病名中尋求理論支持。
為使“從絡治肝”有理可依、有法可循,本文將依據“絡病”與“肝絡”的概念,重新定義“肝絡病”,以新的視角理解與詮釋其內涵與外延,以期補充和完善“肝絡病”。
1肝絡的源流與定義
早在秦漢時期,《靈樞》中已將“經”與“絡”的概念區(qū)分:“經脈為里, 支而橫著為絡。當數者為經, 其不當數者為絡?!盵5]絡脈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內絡臟腑,外聯(lián)肢節(jié),是溝通機體內外、保障臟腑氣血灌注的重要結構。絡脈有多種分類,既可按其分支結構分為別絡、孫絡、浮絡,又可按其陰陽屬性分為陰絡、陽絡或按其所屬臟腑分成臟絡、腑絡,又或按其功能分為氣絡、血絡等。這些分類相互交叉,相互重合,如葉天士認為“肝絡”等臟腑之絡歸屬于“陰絡”范疇,即“陰絡即臟腑隸下之絡”[6]。在如此復雜多樣的分類中,如何去認識肝絡?筆者將在前人的論述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根據肝經的走行與肝絡的分布,概括出肝絡的定義和特點。
肝絡是肝臟之絡,肝絡是從肝經支橫別出,不斷分支而來?!鹅`樞·經脈》中簡要描述了肝絡的巡行:“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于莖?!贝藶楦谓浿j的巡行部位。肝絡從蠡溝別出后又有分支,分為孫絡、纏絡、浮絡等,由此可概括,肝絡是從肝經支橫別出,不斷分支而來,其主干從蠡溝分出,較為粗大,其分支如網,縱橫交錯,不計其數,也不計其度。
肝絡分布范圍極廣,與其他臟腑經絡相互纏繞,那么如何在紛繁的絡脈系統(tǒng)中區(qū)分出肝絡,如何判斷出哪些是肝絡病變,這就需要明確肝絡的功能與特點。
肝絡是肝臟行使功能的基礎,溝通其他臟腑的通道。首先,肝絡滲灌氣血?!瓣幟}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备谓j具有滲灌肝經氣血,輸布于全身的作用,肝絡與肝臟協(xié)同一致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其次,肝絡助肝藏血?!案尾匮?,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肝藏血,肝絡將氣血滲灌于肝以養(yǎng)營,同樣肝體也通過與肝絡之間的溝通來補充肝絡中的氣血。再次,肝絡助肝疏泄。肝主疏泄,肝絡通暢則肝氣條達。肝的調暢氣機功能是通過肝絡疏通暢達氣血來實現(xiàn)的。肝絡助肝藏血與疏泄氣機的功能協(xié)調一致,才能疏通暢達氣血,使得肝氣升發(fā),既不亢奮,也不抑郁,血液才得以隨肝氣運行,發(fā)揮肝臟助心行血、助脾統(tǒng)血的作用。肝絡疏通暢達氣血的功能,對全身各臟腑組織氣機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xié)調,起著重要的疏通調節(jié)作用。
總之,肝絡是從肝經別出,遍布全身的網絡系統(tǒng),其分布并不局限于肝體。肝絡不僅是維系肝的功能正常與形態(tài)結構穩(wěn)定,也是溝通肝與其他臟腑器官、保障肝臟氣血灌注的重要結構。
2肝絡病的內涵與外延
明確肝絡的含義和特點,是定義肝絡病的基礎。肝絡病作為疾病概念,應當具有其自身的內涵與外延。
2.1肝絡病的內涵
肝絡病是在絡病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是絡病學的分支,明確絡病的概念是進一步定義肝絡病的首要前提。對于“絡病”的概念,眾醫(yī)家定義略有不同,在眾多表述中,王永炎院士對“絡病”的論述最為科學全面:絡病泛指發(fā)生于以絡脈為主要病位、以絡脈的功能和(或)結構失常為主要病機的一類疾病[7]。此論述是從病名層面進行論述,將疾病“絡病”與“病在絡脈”的病機概念進行區(qū)分,這為進一步定義“肝絡病”提供了思路指向。
“肝絡病”具有“絡病”的一般特性和病變規(guī)律,但同時又與肝的生理功能和病變特點密不可分,故肝絡病的概念應當是在“絡病”概念的基礎上,又具有肝絡的自身特點,是“絡病”概念在臟腑疾病中的具體化。因此,在“絡病”定義的基礎上,筆者試對“肝絡病”進行定義:“肝絡病”屬疾病范疇,是以“肝絡”病變?yōu)榛静C的一類疾病,即“肝絡病”是指自發(fā)病起即為肝絡功能和(或)結構異常,整個病程中均以肝絡的功能或結構病變?yōu)橹行牡囊活惣膊 ?/p>
“肝絡病”的核心是肝絡發(fā)生病變,即肝絡功能的紊亂、肝絡結構的異常所引起的疾病都屬于肝絡病的范疇。
2.2肝絡病的外延
肝絡病是指在疾病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均以肝絡的功能或結構異常為核心的一類疾病,這與其他疾病波及肝絡致病有很大不同。從現(xiàn)代研究的進展來看,絡脈很大程度上與微循環(huán)相類似,臨床不少醫(yī)家直接將具有微循環(huán)病變表現(xiàn)(如脅痛,麻木,局部皮膚色澤變化等)的肝臟疾病歸為“肝絡病”,然而,這些疾病中不少是由于其他疾病久病波及肝絡,從整個病程來看,病變核心并非在肝絡,不應歸為肝絡病的范疇。
那么,在現(xiàn)代疾病中,與肝絡病變有關的疾病諸多,從臨床表現(xiàn)分析,肝臟本身病變多為肝血絡病變,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從起病時即有肝實質改變,肝絡的功能和結構異常貫穿整個疾病,是治療針對的核心。而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肝絡結構或功能異常,例如心源性肝硬化,是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肝臟被動瘀血,雖有右上腹不適、肝腫大、黃疸等肝絡病變,但其主要病位在心,肝臟受累的表現(xiàn)在病程中居次要地位,治療的核心亦不在肝絡而在心臟,此類疾病不屬于肝絡病的范疇。
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脅痛”“黃疸”“肝著”“頭痛”“厥逆”等疾病均具有肝絡病變的特點,這些疾病多屬于氣絡病變,常無器質性病變,僅是功能性病變。如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目?!?,肝氣不疏、肝膽濕熱下注引起的“淋證”,肝血不足引起的“手足麻木”“震顫”甚至“角弓反張”等疾病,病變雖表現(xiàn)在肢體遠端、頭目或軀干,亦屬肝絡病變,如治療手足逆冷的“四逆散”即是疏理肝氣,調暢肝絡的代表。而具有同樣癥狀而病機不在肝絡的疾病,則不屬于肝絡病的范疇。如帶狀皰疹引起的脅痛,中醫(yī)又名“纏腰火丹”,常出現(xiàn)皰疹伴有劇烈的胸脅竄痛,病變所在為肝絡分布范圍,治療也常從疏肝入手,然而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中醫(yī)認為其為邪毒侵襲,治療的中心在于清熱解毒,化濕活血[8],而不在肝絡,故不屬于肝絡病的范疇。
由此可見,“肝絡病”病位分散,遍布全身,其范圍廣泛,包涵了傳統(tǒng)醫(yī)學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眾多疾病,究其根本,這些疾病的病程各個階段均是以肝絡的病變?yōu)橹行?,而由其他疾病波及肝絡或久病及肝絡,其病變中心不在肝絡的疾病,不屬于肝絡病的范疇。
3肝絡病的基本病機乃氣血失調
肝絡病作為一類疾病,與廣泛的絡病相比,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肝絡病以肝絡的病變?yōu)楹诵?,那么,肝絡的病變是否符合“絡病”的共性,又有何獨特的特點?
《素問·舉痛論》云:“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經, 血氣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積矣?!盵9]《靈樞·百病始生》同樣有論述:“陽絡傷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衄血, 陰絡傷則血內溢, 血內溢則后血?!盵5]由此可見,絡脈病變的共性為偏重于血絡病變,無論是陽絡還是陰絡,無論是熱迫、寒凝或虛損,其病變表現(xiàn)多為絡脈血瘀。然而肝絡病除血絡病變外,還具有氣絡病變的特點。
肝為剛臟,又為陰臟,為陰中之陽,體陰而用陽,陰陽的屬性在肝臟都有所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肝藏血,肝主疏泄。正如葉天士認為,“肝體本剛,相火內寄”,治療當用柔藥。即肝絡不僅調節(jié)血液的運行,同時也調暢氣機的疏泄,肝絡的功能集中體現(xiàn)了“氣”與“血”的關系。
名醫(yī)關幼波多年從事肝病的臨床及理論研究,比較全面地總結了中醫(yī)治療肝病的臨床經驗。關老所處的時代雖未明確提出肝絡病,但從關老所治的慢性肝病來看,多數當屬肝絡病的范疇,其經驗仍適用于指導肝絡病的治療。關老重視“氣血”在辨證論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當肝絡發(fā)生病變,直接影響了肝臟調控氣血的功能,肝絡病的病變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在氣血失調。若肝絡失于助肝藏血,不能調節(jié)血量,則血液運行失暢,易出現(xiàn)出血,血瘀等表現(xiàn),關老在治療中亦認為要將活血化瘀的原則貫穿于治療肝病的始終; 關老還發(fā)現(xiàn),在慢性肝病過程中易出現(xiàn)脅肋脹痛,納差,甚至抑郁,易怒等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此類表現(xiàn)正是肝絡失于調暢氣機的表現(xiàn),故提出治療慢性肝病要注重扶正祛邪,調理氣機。關老認為肝為剛臟,喜調達而惡抑郁,故用藥時當以疏通為主,使氣機條暢,邪去正安[10]。關老的經驗為治療肝絡病提供了思路,“調氣血”的原則貫穿始終也正說明了肝絡病的基本病機在氣血失調。
在關老的經驗基礎上,許多醫(yī)家在治療慢性肝病時根據疾病的不同側重,辨證采用行氣通絡、補虛通絡、活血通絡、利水通絡、化痰通絡、清熱解毒通絡等治法[11]。這些針對毒損、痰凝或正氣虧虛的治療原則無一不是在調整氣血的基礎上制定。多數臨床醫(yī)家得到共識:肝絡的功能與肝臟的生理特點密不可分,肝絡病的病變具有肝臟的病理特點。無論是毒損、痰凝或正氣虧虛,肝絡病的病機特點最終都表現(xiàn)為氣血的異常。故治療時當重視氣血之間的關系,考慮臟腑間的聯(lián)系,在調整氣血的基礎上,或養(yǎng)陰活血柔肝,或利濕清肝,或熄風鎮(zhèn)肝,理氣與活血并用,通補兼施[12]。
故肝絡病的病變并非只在血絡,而是氣絡病變與血絡病變并重。“氣”與“血”的調控,氣絡與血絡的相互作用是肝絡病不同于廣泛絡病的獨特特點。
4結語
肝絡病是絡病學說的重要內容。明確肝絡病的內涵及外延對于全面的認識疾病,理解肝絡病的過程具有重要意義。肝絡的病變貫穿肝絡病的始終,應用治絡法是治療肝絡病的基本法則。
目前,肝絡病的體系并不完善,對肝絡病的研究亦不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應予以重視。在基礎研究中,應更注重肝絡病理論的探討與補充,重視在傳統(tǒng)理論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在臨床研究中,應更注重病機研究與治法歸類,在此基礎上,靈活變通,在肝絡病的不同病變階段選擇不同的通絡法的同時兼顧氣血關系,把握氣血與血絡的相互作用,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則對于肝絡病的研究“思過半矣”。
參考文獻
[1]吳以嶺. 絡病學[M].石家莊: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702.
[2]劉為民. 絡病理論與肝纖維化臨床[J].中醫(yī)藥學報, 2003, 31(1): 2-4.
[3]呂文良,陳蘭羽,姚乃禮. 絡病理論與肝纖維化研究進展[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09, 27(12): 2540-2542.
[4]劉為民,姚乃禮. 絡病理論與肝纖維化關系探討[J]. 中醫(yī)雜志, 2003, 44(2): 85-87.
[5]靈樞經[M].田代華,整理.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 52,131.
[6]葉天士. 臨證指南醫(yī)案[M].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 332.
[7]王永炎,常富業(yè),楊寶琴. 病絡與絡病對比研究[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5, 28(3): 1-6.
[8]楊洋,李軍. 帶狀皰疹中醫(yī)治療的研究進展[J]. 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13, 6(2): 155.
[9]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63: 220.
[10]呂嬡嬡,薛博瑜. 關幼波治療慢性肝病經驗[J]. 河南中醫(yī), 2013,(4): 521-522.
[11]吳以嶺. 絡病治療原則與通絡藥物[J]. 疑難病雜志, 2005, 4(4): 213-215.
[12]杜宇瓊,車念聰,張秋云,等. “絡病”理論指導下的臨床肝纖維化治療思路研究[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四次肝膽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2010:3.
(本文編輯: 韓虹娟)
(收稿日期:2015-09-14)
【中圖分類號】R24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32
作者簡介:司遠(1990- ) ,女,2013 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醫(yī)肝病的證治規(guī)律研究。E-mail: siyuantxdy@sina.com通訊作者: 車念聰(1957- ),本科,教授,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 中醫(yī)肝病。E-mail: cnc088@ 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