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恩
——千年遺澤三江閘
湯紹恩,生卒年不詳,字汝承,號篤齋,安岳(今屬四川)人。明嘉靖年間進士,嘉靖14年(1535年)由戶部郎中出知德安府,同年移守紹興,后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在紹興任知府期間,他因修建了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擋潮排水閘“三江閘”而聞名。
浙江錢塘江河口呈喇叭形,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縮影響,使潮頭陡立,最大潮差可達8.93m以上,蔚為壯觀,但也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自秦漢時起,這里的人民就與潮、旱、澇進行著不懈的斗爭。嘉靖14年(1535年),湯紹恩移守紹興,時“逢淫雨泛溢,決塘泄水”,“民甚苦之”。湯知府體恤民情,遍察蕭紹平原的地理水道,“見波濤浩淼,水光接天,目擊心悲,慨然有排決之志”。湯紹恩組織人員查閱有關水利資料,親率人員遍察水道,觀看山川地勢,了解河道走向,在距玉山斗門以北6里的三江口、兩山對峙處選作閘址。他發(fā)動山陰、會稽、蕭山3縣民眾出錢出力,于嘉靖15年(1536年)7月開工,至次年3月竣工,修成三江閘。閘身全長50丈,寬3丈,共28孔,各孔閘門高度自1丈6尺至2丈余。設閘門28個,象征二十八宿,故又稱“應宿閘”。閘內建有“涇漤”、“撞塘”、“平水”三內閘,備大閘沖潰之御;閘外筑石堤400余丈以扼潮水沖擊。刻水則石于閘旁,用以根據水勢潮情啟閉閘門。嘉靖17年(1538年),湯紹恩又主持將古鑒湖東塘、南塘及通塞之堰、閘改建為水滸,東西連亙百里皆成通衢,既利于蓄水,又便于交通。此外,又在閘上游右側和紹興城內各立一石水則,以作啟閉標準。閘門由三江巡檢代為管理。
在建閘過程中,湯紹恩身先士卒,殫精竭慮,幾至嘔血。工程未半,遇到大雨大潮,大壩隨時有垮掉的危險,此時人心不安,眾說紛紜,有些人甚至不告而退。湯紹恩向海神祈禱,又鼓勵民工堅持下去。他立下誓言,如建不成大堤,愿以自己的身軀一同歸之于滔滔東流。同僚與民工們無不為之感動,人人奮發(fā),終于成此不朽之偉業(yè)。
“當年填海家家怨,今日寧瀾處處煙”,湯紹恩營建三江閘不僅使蕭紹平原的旱、澇、潮3種災害基本上得到了解決,而且給民眾帶來了普遍的長遠利益,既保護了這一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又為航運、水產等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此后400余年,紹興人民依靠其水閘而發(fā)展生產,保障豐收。直到1972年又在三江閘之外建造了另一座更大的新水閘,三江閘才完成了歷史使命。
從明萬歷年間起,百姓就于府城開元寺和三江閘旁建立湯公祠、湯太守廟奉祀。清康熙41年(1702年)敕賜湯紹恩為靈濟侯,雍正3年(1725年)敕封他為寧江伯。明代文學家徐渭撰聯云:“煉石補星辰,兩月興工當萬歷,纘 (音zuan,繼承之意)禹之緒;鑿山振河海,千年遺跡在三江,于湯有光。”此聯將“鑿山振河?!钡娜l工程盛贊為承大禹治水之業(yè),而“于湯有光”一語,更是很好地說明了湯紹恩的卓著聲名?!?/p>
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