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希語
香港:防洪“三寶”
□ 謝希語
香港地處沿海,每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400mm,是太平洋周邊地區(qū)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如此大的雨量,近年來香港卻很少發(fā)生大面積內澇,得益于特區(qū)政府幾十年來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洪措施。
成立于1989年的香港特區(qū)政府渠務署,專門負責香港的防洪和污水處理,通過數十年來對雨水排放的系統(tǒng)研究制定長遠策略及方案,并投資數百億港元用于一系列防洪基建工程,在提升香港防洪能力方面卓有成效。
據了解,香港除了通過傳統(tǒng)方法例如改善河道、多設立排水口、建設和改善排水管道以外,近年來更是以具有創(chuàng)意的方法來治理水浸。香港特區(qū)政府渠務署土地排水部總工程師何耀光介紹,香港一直以來采取的防洪策略可簡稱為“防洪三招”,即“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拓渠”。
香港多山地,市區(qū)又處在地勢較低地區(qū),如果任由雨水直接向下游排放,市區(qū)的水浸風險極高。何耀光介紹,所謂“上游截流”,是通過將上游的雨水截取,然后經過排水隧道讓雨水直接排放人海,不讓雨水流到市區(qū)。
香港目前有4條這樣的排水隧道,即啟德雨水轉運計劃、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和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設計標準是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其中于2012年啟用的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是目前香港最長和直徑最大的雨水排放隧道,也是渠務署規(guī)模最大的防洪工程。
據介紹,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由全長約11km的主隧道和總長約8km的連接隧道組成,有34個地面進水口,管道直徑最大超過7m,能有效截取港島北部約3成的降雨量,大大緩解了中環(huán)、灣仔、銅鑼灣等繁華地帶的集水壓力。
雖然截流能有效減輕下游水浸風險,為了進一步緩解下游排水管道的壓力,香港目前還建有3個地下蓄洪池。其運作原理是在暴雨期間將部分來自上游的地面水流貯存,將高峰時期的洪水流量限制在下游排水系統(tǒng)的容量范圍之內,然后錯峰排放。
在跑馬地賽馬場的地下,就有這樣的一個計劃容量在6萬m3的蓄洪池,相當于24個標準游泳池大小。該工程計劃到2018年全部建成,目前一期工程的3萬m3蓄洪池已經完成。何耀光介紹,蓄洪池收集起來的水還可以用于地面馬場及球場草地的灌溉,“一地多用”。
關于下游拓渠,何耀光表示主要是通過拓寬渠道來加強排洪能力,但是由于市區(qū)發(fā)展快,高樓林立、人口稠密,未必有拓渠所需要的土地,施工還會引起交通堵塞的問題,因此,該方法比較不易實施。
早在1995年,香港特區(qū)政府就通過系統(tǒng)的方法,追蹤監(jiān)測香港各處曾經因暴雨而造成的水浸地點,確定了輕微、小程度、中程度和嚴重4個級別的水浸黑點,然后對癥下藥,通過改善工程解決問題。隨著多個主要防洪工程計劃相繼完成,水浸黑點的數目從100多個減少到目前的8個。
不斷進行巡查、修理等預防性維修對保障排水系統(tǒng)正常運作至關重要。特區(qū)政府定期巡查有問題的路面集水溝、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此外,主管部門還特別向部分水浸“重災區(qū)”住戶提供預警服務:每當天文臺作出預警,渠務署就會發(fā)短信給水浸高發(fā)區(qū)的住戶和店家;在易受水浸鄉(xiāng)村還裝有地區(qū)性洪水警告系統(tǒng),當洪水水平達到預定警報水平,便會通過水浸警報器或自動電話致電村代表向村民示警。
此外特區(qū)政府還采用一系列高科技手段來做好預防工作——渠務署利用智能超聲波感應器探測各類水渠沙井的水位,以訂定維修保養(yǎng)及清潔工程的優(yōu)先次序,從而減低水浸的風險;土木工程拓展署利用感應器監(jiān)察斜坡的情況,防止山泥傾瀉等。
渠務署署長唐嘉鴻今年6月在《紫荊》雜志上撰文表示,將參照“海綿城市”的理念來提升城市排洪能力,即通過綠化生態(tài)、活化水體,讓城市在下雨的時候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吸收到地下,減少地面的徑流。
他表示,渠務署不遺余力地推動香港的 “藍綠建設”——“藍”泛指水體,“綠”則指綠化景觀、節(jié)能減排,“藍綠建設”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原則,改善市民大眾的生活環(huán)境,使香港繼續(xù)成為宜居城市。
2016-11-27
注:源自《水利文萃》2016年第8期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