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刑法實質解釋立場下的“敲詐勒索”解讀

      2016-03-13 05:06:03暢,趙波*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 2016年1期

      劉 暢,趙 波*

      (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

      刑法實質解釋立場下的“敲詐勒索”解讀

      劉暢,趙波*

      (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摘 要:我國刑法上“敲詐勒索”概念的模糊性,加上學理上的形式化解釋,導致了對敲詐勒索罪理解和認定的混亂?,F(xiàn)實中不少欠缺刑事可罰性的勒索行為,甚至正當?shù)木S權索賠行為,被錯誤當作敲詐勒索罪處理。敲詐勒索罪的合理認定,應秉持刑法謙抑精神,堅持實質解釋的立場,從刑法的立法精神上準確把握“敲詐勒索”應有的不法內涵,通過社會相當性判斷和構成要件相當性判斷,對“敲詐勒索”進行質與量的界定,從而將那些在社會道德秩序內的“社會相當”行為和那些雖不具有社會相當性但未達到刑事可罰程度的勒索財物行為排除于犯罪圈之外。

      關鍵詞:敲詐勒索罪;社會相當性;構成要件相當性;刑法謙抑

      敲詐勒索罪與非罪的界限劃分,是司法實務中對于個案的處理會經(jīng)常遭遇的疑難問題。尤其是諸如北京某大學學生黃靜向華碩公司索賠500萬美元的“天價索賠案”①,大量非典型的“敲詐勒索”案件同時引起了法學界、司法實務界和普通民眾的關注和討論,以至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敲詐勒索罪的認定,首先需要恰當界定刑法上的“敲詐勒索”。近年來出現(xiàn)的許多具有爭議性的勒索型案件,其焦點就在于對“敲詐勒索”如何解讀。這其中較為突出的行為類型是:針對商業(yè)欺詐,以向媒體曝光、向政府舉報要挾索取“懲罰性賠償”的“過度維權”行為,以及知假買假的“職業(yè)打假”行為;對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侵權,以上訪的方式索取賠償或者補償?shù)摹袄账髡毙袨?;對于涉嫌刑事犯罪的侵權行為人,以報案為籌碼索取賠償?shù)摹八搅恕毙袨?;對于通奸之類的涉性行為,以“捉奸”等手段索取“賠償”的“民間習慣”行為等。對于上述這類案件,正是由于對“敲詐勒索”存在不同認識,才導致刑事司法實踐中對這類案件的處理結果大相徑庭,也引發(fā)了學界立場對立的爭鳴。

      我們將對傳統(tǒng)上有關敲詐勒索罪的學理解釋及其形式化學術立場予以反思,拓展敲詐勒索罪研究的理論視野,從刑法的實質解釋立場出發(fā),以實現(xiàn)刑法解釋中的合理與合法之統(tǒng)一為目標,從法社會學、法律文化解釋和刑法立法精神的角度,探索“敲詐勒索”的應有內涵與界限,以期為司法實務中正確認定敲詐勒索罪提供參考價值之管見。

      一、“敲詐勒索”的理論通說評析

      按照刑法學上的通說,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強索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的行為。對于敲詐勒索的進一步解釋,學理上通常是在敲詐勒索罪的客觀要件中予以說明的,認為敲詐勒索罪的行為結構如下:施害人實施了脅迫行為——對方產(chǎn)生恐懼心理——被害人基于恐懼心理轉移財產(chǎn)——行為人取得財產(chǎn)。而所謂脅迫,“是指以惡害相通告迫使被害人處分財產(chǎn)……威脅的種類沒有限制……威脅內容的實現(xiàn)自身不必具有違法性?!盵1]“至于惡害是否會即刻來臨、惡害內容本身是否合法、侵害的強度如何、行為人是否真的會付諸實現(xiàn)、被害人是否事實上產(chǎn)生恐懼,則在所不問?!盵2]這樣的行為加上非法占有目的,就構成了刑法上的“敲詐勒索”。

      如果按照上述關于“敲詐勒索”的通常解釋,則敲詐勒索罪的范圍就會很寬泛。前述過度權行為基本上都會納入其中??梢哉f,司法實踐中許多引發(fā)爭議的司法行為和司法判決,正是這種學理解釋的體現(xiàn)。除前述黃靜因“天價索賠”被逮捕的案件外,下述案例也能說明問題。

      邵國棟和胡光霞夫婦是遼寧省鳳城市某村村民。2008年某天,小偷在他家偷走了現(xiàn)金等財物價值近千元。從此,邵家總是莫名其妙地被盜。邵國棟曾多次報警,但每次都因缺少線索無法破案。截至2009年3月初,邵某家先后被盜10余次,損失財物近9000元。在朋友的建議下,邵國棟夫婦花了3000余元買來監(jiān)控設備捉盜。3月16日,小偷再一次盜竊后,夫婦倆通過監(jiān)控錄像發(fā)現(xiàn)盜竊者是妻子胡光霞的堂弟胡天利。丈夫準備報警,但被妻子攔住,夫妻二人最終決定私了,讓胡天利家賠償全部被盜的損失,外加安裝監(jiān)控器的花費,共計1.2萬元,否則就去報案。次日,在村長和一名村民的見證下,胡天利的父親和邵國棟簽訂了一份“私了”協(xié)議。但不久后,公安機關找到了他們。經(jīng)查明,一年來,胡天利先后6次在邵國棟家竊取財物共計折合3867人民幣元,邵家夫妻涉嫌敲詐勒索胡天利父親8133元。鳳城市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胡天利因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邵國棟和胡光霞因敲詐勒索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和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1年。[3]

      對于上述判決,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思維軌跡:邵家夫婦索要了1.2萬元賠償,而司法機關所能查證的盜竊數(shù)額是3867元,余下的8133元即為“非法占有”;而其手段是以報案為籌碼,屬于以惡害相告的“要挾”,因而屬于通說意義的“敲詐勒索”。

      類似上述判例的司法判決并不鮮見。然而,人們有理由提出質疑。如果說犯罪的本質是危害社會,那么,案件中作為定罪根據(jù)的行為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嗎?如果說責任主義是現(xiàn)代刑法的基石之一,那么案件中的行為人就其行為而言,具有主觀上的可譴責性嗎?如果說謙抑主義乃是現(xiàn)代刑法的基本理念,那么上述司法判決及其依憑的學理解釋是否已經(jīng)背離了謙抑主義?總之,我們有理由提出這樣的問題:通說意義上的“敲詐勒索”真的就是立法精神上的“敲詐勒索”嗎?

      我們認為,通說對于敲詐勒索的解釋,是一種望文生義的形式化解釋,所謂敲詐勒索罪的行為結構,也僅僅是對文字表述進行形式上的拆分,而沒有去追問刑法上的“敲詐勒索”所應有的不法內涵,其結果必定是導致犯罪的擴大化。

      二、社會相當性視角下的“敲詐勒索”

      (一)社會相當性理論介評

      1939年,時任哥廷根大學教授的Hans Welzel在德國《整體刑法學雜志》第58卷上發(fā)表《刑法體系研究》的長篇論文,首次提出并全面闡述了社會相當性理論。Welzel將社會相當行為定義為:所有處于共同體生活的歷史形成之社會道德秩序之內的行為。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具有社會相當性,首先要看它在社會生活中是否具有事實上的必要性和通常性;但是必要性和通常性并非社會相當性的充要條件,它們還必須經(jīng)過規(guī)范和價值層面判斷的進一步檢驗。只有當行為同時也符合歷史形成的道德秩序并因此而具有社會的適當性時,才能肯定社會相當性的存在。[4]

      由于刑法的抽象規(guī)定與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之間存在難以彌合的鴻溝,使兩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緊張關系。對刑法規(guī)定的形式化理解和僵化適用就可能導致與社會生活嚴重脫節(jié)的后果。社會相當性理論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具有社會相當性的行為并不具有法社會學意義上的危害性,也不具有刑事責任意義上的非難可能性。

      社會相當性理論對于刑法學發(fā)展具有其重大意義。從理論層面看,社會相當性理論將法社會學和法文化學引入刑法領域,極大地拓展了刑法學的理論視野和疆域,使犯罪論體系得以進一步完善。當代刑法學上的客觀歸責理論和超法規(guī)的違法阻卻事由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與社會相當性理論相關聯(lián)。在實踐層面上,社會相當性理論明確地賦予了刑法規(guī)范以社會文化內涵,能有效地消解司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之間的緊張關系,為刑事司法的進一步合理化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

      也許有人會質疑社會相當性理論對貫徹罪刑法定原則具有負面影響,但這是將刑法規(guī)范看作是一成不變的觀念下的認識。貫徹罪刑法定所應依從的“法”是刑法的精神和實質內涵,而非刑法的形式意義。須知,法律規(guī)范的內涵和刑法上的社會危害性是由社會主流價值觀決定的,也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這正是法律文化解釋的理論內涵之所在。因此,社會相當性理論無損于罪刑法定原則,反而有利于促進犯罪的確定化。

      (二)敲詐勒索罪與非罪的社會相當性分析

      社會相當性理論為我們正確把握刑法上的“敲詐勒索”,合理界定敲詐勒索罪與非罪的界限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如果說法律應當體現(xiàn)民意,那么刑法上的“敲詐勒索”就不應當包括那些在大眾看來是正當?shù)幕蛘呖山邮艿男袨椋挥忻撘萘松鐣喈斝缘男袨?,才可能屬于刑法上的“敲詐勒索”。簡單地說,理解、認定刑法上的“敲詐勒索”,必須符合社會的常理、常識和常情。

      在這樣的視角下,才有可能避免對“敲詐勒索”的形式化解讀。以前述邵家夫婦與小偷“私了”盜竊案件為例,從社會觀念的角度看,邵家夫婦根據(jù)其被盜的財產(chǎn)損失和因盜竊購買監(jiān)控設備的花費要求盜竊行為人賠償損失合情合理,也得到了盜竊行為人的認同,并無刑法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至于以“報案”為籌碼促使盜竊者承擔賠償責任,也是普通民眾維權的可行辦法,對于社會大眾來說,這種行為是可接受的,也符合普通民眾的期待。也就是說,案件中當事人所采用的私了行為方式,是中國社會傳統(tǒng)道德秩序內的具有社會相當性的行為,應當被排除在敲詐勒索的范疇之外。法院將索賠購買監(jiān)控設備的損失和無證據(jù)查證的盜竊數(shù)額作為認定敲詐勒索罪的非法占有根據(jù),并將“私了”當作敲詐勒索的手段認定敲詐勒索罪,完全背離了人們的常識。

      再看另一個案件。甲男某日接到其前妻乙的電話,得知其被丙強奸,甲隨即找到丙進行責罵并毆打,丙逃走。隨后丙打電話給甲,勸甲有事好商量。后來雙方經(jīng)過多次協(xié)商,最后丙提出用賠錢的方法解決,甲提出賠償10萬元,經(jīng)丙還價為5萬元。此后甲數(shù)次打電話索要該款,說如不給錢就將此事鬧到丙家。丙交給甲2萬元現(xiàn)金并出具3萬元的欠條。甲將現(xiàn)金以及欠條交給了乙。[5]根據(jù)學理界對“敲詐勒索”的通常解釋,甲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丙財產(chǎn)的主觀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威脅恐嚇的行為,致使丙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進而交付財物,符合敲詐勒索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應當作為犯罪處理。但事實上,從案件材料看,甲在得知前妻被丙強奸后對丙進行責罵并毆打時,并不具有主觀上勒索丙財物的目的,只是一種泄憤的激烈反映。后丙為了解決其強奸行為主動提出用金錢賠償,甲索要財物實質上是幫助前妻乙索賠(遭受性侵害的精神賠償),索賠時即使采用了具有脅迫成分的方式,因為沒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chǎn)的主觀目的,不能認定甲的行為是敲詐勒索。站在社會大眾的角度,強奸嚴重侵犯了婦女的性權利,是對婦女的尊嚴和人格的踐踏,同時也對其社會名譽造成了嚴重損害。從大眾的一般價值觀來看,被強奸者遭受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索要5萬元的金錢索賠并沒有超過大眾期待,相反,民眾會對侵權事件中的弱勢一方傾向性支持?,F(xiàn)實生活中有關性侵權的暴力案件,當事人及其家屬為了保護自身隱私免受社會輿論的迫害,通常會與對方采用金錢私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從社會相當性理論視角看該案例,甲男和乙女的行為是符合社會相當性的行為,不屬于刑法中的“敲詐勒索”,其行為不能被刑法進行非難和譴責。

      社會相當性作為被大陸法系刑法理論界廣泛接受的理論,解決社會愈發(fā)突出的過度使用權利與敲詐勒索入罪之間的矛盾,為司法實踐中敲詐勒索罪的定罪問題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實用途徑。該理論強調,判定敲詐勒索罪的成立不僅要符合刑法上所要求的犯罪構成要件,同時應該斟酌該行為是否為社會相當性行為,首先應當判斷是否具備社會行為的通常性和必要向,其次應當符合社會大眾當前的主流價值觀。當事人的社會行為如果同時符合社會相當性理論所要求的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則應該遵循社會習慣法否定該行為的犯罪可能性,從而發(fā)揮合理限縮犯罪圈的作用。

      三、構成要件相當性視角下的“敲詐勒索”

      如果說社會相當性判斷有助于我們把社會認可的行為排除在敲詐勒索罪的范圍之外,那么構成要件相當性判斷則進一步幫助我們劃分敲詐勒索罪與輕微違法行為的界限。構成要件相當性判斷,從實質解釋立場上是指判決罪名成立時不能僅對刑法條文作文字上的一般理解,而應當判斷該行為是否達到刑法中該犯罪所要求的不法內涵,即成立犯罪應當具備的社會危害性程度。

      (一)構成要件相當性的解釋根據(jù)

      從文字上看,“敲詐勒索”這一罪狀顯得抽象、模糊。但這一詞語所指稱的行為類型是基于社會認知和社會觀念的立法概括,既具有質的規(guī)定性,也具有量的規(guī)定性。對此,需要超越文字本身,從我國刑法的立法特點、刑法理論乃至大眾觀念中去尋找答案。

      (1)從中國刑法立法特點看構成要件相當性

      中國刑法立法的一大特點,是在犯罪構成的設置上體現(xiàn)形式與實質、定性標準與定量要求的統(tǒng)一。這不僅體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具體犯罪的成立條件中都有定量標準,將特定的后果、數(shù)額、情節(jié)等反映社會危害程度的因素規(guī)定為犯罪成立條件,而且刑法總則第13條關于犯罪概念的規(guī)定中,明確通過“但書”將“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這一“但書”規(guī)定對于各種具體犯罪的認定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敲詐勒索罪的認定也需要把握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的標準。通常,人們只是從“數(shù)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意義上去理解敲詐勒索罪的定量標準,但這樣的理解是偏狹的。其實,從立法精神和社會觀念看,除數(shù)額和次數(shù)外,“敲詐勒索”本身在不法內涵上就有量的要求,即只有達到一種嚴重程度的敲詐才屬于刑法上的“敲詐勒索”。在這里,刑法總則第13條的但書規(guī)定也是起作用的,也就是說,即使行為人的勒索行為符合法定的數(shù)額和次數(shù)要求,但如果敲詐行為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也不應當認定為敲詐勒索罪。

      通過下面三種情形的比較,可以說明敲詐勒索罪的不法內涵:甲女被乙男性侵,甲女向乙男索取錢財;甲女被乙男性侵,知情者丙男向乙男索取錢財;甲女被乙男性侵,知情者丙男為甲女向乙男索取錢財。以上三種情形對比刑法條文均具有敲詐勒索罪成立的外觀,但是以不法內涵的視角看,三種情況并非均具有敲詐勒索罪的相當性。犯罪的不法內涵強調犯罪行為的客觀危害以及犯罪者的主觀目的。對比三種情況,第一種和第三種情形的危害程度明顯小于第二種情形,第一、三種情形中行為人主觀目的也比第二種情形中行為人的主觀目的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相似案件可能均具有相同的犯罪外觀,但是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同犯罪的不法內涵。行為人的行為并未達到一個犯罪所要求的不法程度時,即行為人行為不具有犯罪的不法相當性時,也應該將其排除于犯罪之外。

      (2)從刑法的謙抑性理論看構成要件相當性

      刑法的謙抑性要求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作為現(xiàn)代基本刑事政策的刑法謙抑性原則,本質上體現(xiàn)了一種“慎刑”思想,即對刑法介入社會生活的廣度與深度進行適度的控制,以避免刑法的過度介入導致對公民人權的侵犯,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事實上相對于刑法謙抑這一抽象概念,刑罰的必要性更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只有在必要的情況下,當個人行為危及到法律尊嚴和社會安定和諧,國家才可以運用刑法規(guī)范進行調整。在區(qū)分敲詐勒索罪與非罪的界限時,根據(jù)案件發(fā)生的特定情況,應當分析案件中當事人的“敲詐勒索”行為是否為刑法必須規(guī)制的反社會行為,給對方當事人或者普通大眾帶來了人身財產(chǎn)損害及社會恐慌。只有行為人敲詐勒索的手段達到不能為社會所容忍的程度,具有刑法苛責的必要性時,才能認定敲詐勒索罪的罪名是成立的。

      我們在區(qū)分敲詐勒索罪與非罪的界限時,提出對該罪不法內涵進行分析,并將刑法謙抑性理論作為基調,是由于該理論具有嚴格的制約功能,刑法的謙抑對刑法的擴大解釋以及刑罰濫用具有積極的抑制作用。從死刑制度的限制、類推制度的廢除到人類重刑觀念的土崩瓦解,刑法謙抑思想對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及刑罰執(zhí)行均顯示出其重大的實踐意義。

      (3)從責任主義理論看構成要件相當性

      刑法上的犯罪應當是客觀違法與主觀罪責的統(tǒng)一。只有在主觀上可譴責的行為才能進行刑事歸責,是刑法上的責任主義的核心內涵。敲詐勒索罪的認定也必須貫徹責任主義原則,從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立場出發(fā),把握其定罪標準。就是說,不僅能夠就勒索的違法事實對行為人進行非難,而且只有當行為人主觀惡性達到刑事可罰程度時,才能認定為犯罪。

      主觀惡性程度,可能運用體系解釋的方法并根據(jù)社會觀念進行判斷。按照體系解釋的方法,可以把敲詐勒索罪置于整個刑法的評價體系中,在同其他犯罪的比較中把握其不法內涵和罪責評價標準。譬如,我們可以將敲詐勒索罪與其他在刑法評價上相當?shù)呢敭a(chǎn)犯罪進行對比。以盜竊罪為例,敲詐勒索罪同盜竊罪的法定刑大體相當,站在立法者的觀點來看,依據(jù)責任主義原則,敲詐勒索罪與盜竊罪的社會危害程度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假如,某人在餐廳吃飯時吃出異物向餐廳老板索要3000元的賠償,這同小偷盜竊他人3000元財物相比,對于社會公眾來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在餐廳吃出異物向老板索賠的數(shù)額可能偏大,手段有可能過激,但我們不能忽略索財者是擁有一定的權利基礎的,但是對于小偷盜竊金錢是赤裸裸的侵犯他人財產(chǎn)權的行為,為大眾所不恥。行為人過激維權過程中,出現(xiàn)傷害他人或者損壞他人財物等情況屢見不鮮,以上暴力行為如果構成犯罪的應當被刑法評價,但是如果僅僅因數(shù)額大小或者索賠權利基礎的不確定而被評價為敲詐勒索是不妥當?shù)模袨榈纳鐣:]有達到犯罪所要求的程度,不能因為維權的行為符合敲詐勒索罪的外觀而被定性。

      (二)敲詐勒索罪與非罪的構成要件相當性分析

      上述分析為我們理解“敲詐勒索”的不法內涵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標準。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只有當同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具有相當性,亦即,具有刑事可罰相當性的勒索財物行為,才能認定為刑法上的“敲詐勒索”。而這種構成要件相當性的判斷,須堅持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判斷標準,即應當同時從行為的客觀危害程度和主觀心態(tài)是否達到法律上的可譴責性程度進行框定,進而確定一個相對合理的犯罪圈。

      我們所述的根據(jù)不法內涵分析罪與非罪的界限旨在強調,一個犯罪行為的成立不得進行寬泛解釋,不僅要符合行為要求還應該有不法程度的要求。在把握敲詐勒索罪之時,應當站在立法者的角度,從立法精神上判斷敲詐勒索罪與非罪的界限,將一些貌似有敲詐勒索罪犯罪外觀的當事人的行為排除于刑法譴責之外?;谝陨险J識,我們運用實質解釋立場,對涉嫌“敲詐勒索”的案例進行評析。

      2004年某日,吳征在沈陽市中街購買了某食品廠生產(chǎn)的20塊月餅,他在食用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月餅餡中有一塊月餅皮,便懷疑該月餅是陳餡制作,于是向廠商索賠,并向廠商說如果不進行賠償就向媒體曝光。經(jīng)過雙方幾次交涉之后,達成了4000元的賠償數(shù)額,吳征拿到4000元的賠償金。后來,廠商報警,該市區(qū)人民檢察院以敲詐勒索罪對吳征提起公訴。

      案件材料表明,吳征與食品廠商進行了多次交涉,雙方最終達成4000元賠償金額的共識。難以從文字表述看出該案的社會危害程度達到了一般敲詐勒索罪的不法程度。案例中吳征說不進行賠償就向媒體曝光,其手段確實具有要挾的意味,但向媒體曝光、向政府舉報等維權方式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本身并無不當。值得譴責的僅僅是當事人吳征索要4000元的賠償數(shù)額大于他本人受到的實際損害,在主觀目的層面,當事人吳征帶有部分“勒索”的心態(tài),勒索手段卻是完全合法有據(jù)的,我國刑法并不處罰思想犯,所以其行為不能通過刑法進行評價。

      總之,“敲詐勒索”不僅要具備學理上總結的敲詐勒索“行為結構”的形,也要具備危害社會的質,而且還要達到危害社會的量,即具備敲詐勒索罪構成要件的相當性。否則,就不能認定為刑法上的“敲詐勒索”。

      四、結論

      刑法上的“敲詐勒索”不能僅限于形式化的解釋。通說對于敲詐勒索罪的行為結構的分析不足以幫助我們把握“敲詐勒索”的實質內涵。對于“敲詐勒索”的正確理解,必須建立在社會觀念之上。對此,社會相當性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jù)。將社會相當性理論運用于敲詐勒索罪的理解和司法認定,就應當將那些為社會大眾接受和認可的行為排除在敲詐勒索罪之外。即使是那些超越了社會相當性的勒索財物行為,也應當根據(jù)刑法的立法精神和現(xiàn)代刑法的謙抑精神,結合其客觀危害和主觀惡性程度區(qū)別對待,將那些在社會觀念上具有一定可容忍度的“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

      無需諱言,社會相當性判斷和構成要件相當性判斷并無一個明確的“科學”標準。這容易讓人質疑其背離罪刑法定主義對于明確性的要求。但這另一方面看,也這恰恰是其優(yōu)勢。刑法上的明確性永遠都只具有相對性,任何過分的明確性追求都以犧牲法律的合理性為代價。社會相當性判斷和構成要件相當性判斷并不追求判斷標準的精確、唯一和絕對,而是追問刑法的精神,尋求法律內涵與社會文化的統(tǒng)一,在個案中實現(xiàn)法律的正義。當然,這對司法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刑法的合理適用是一項“細活”,要求司法工作人員深刻把握刑法規(guī)范的實質內涵,并能舉一反三,明察個案中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評價。須知,一項微小的因素變化,或者不同因素的排列組合均足以影響敲詐勒索罪的定性。

      注釋:

      ① 2006年2月,北京某大學學生黃靜花2萬元購買一個華碩筆記本電腦,但由于電腦出現(xiàn)質量問題,維修后仍不能正常使用,后發(fā)現(xiàn)是華碩公司違規(guī)使用了工程測試部件所致。黃靜及其朋友周某向華碩公司索要500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并聲稱如果不賠償便向媒體公開。華碩公司報警,4月北京市某區(qū)檢察院以犯敲詐勒索罪為由批準逮捕黃、周二人,后又以證據(jù)不足、其行為是維權過度為由將二人釋放。見中華網(wǎng):揭秘“勒索華碩案”全過程,2008年12月27日.

      參考文獻:

      [1] 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63.

      [2] 葉良芳.權利行使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7,(3):66.

      [3] 劉鍵,王洪偉,等.失主與小偷如此“私了”為哪般[N].檢察日報,2009-10-12(1).

      [4] 陳璇.刑法中社會相當性理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12.

      [5] 竇豐.為被強奸者私下索要賠償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J].中國檢察官,2007,(3):65.

      "Extortion" Criminal Law under Substantive Explanation of Position

      LIU Chang,ZHAO Bo
      (School of Law,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The ambiguity of the Criminal Law "extortion" concept, coupled with the formal doctrinal interpretation, led to identify confusion. In reality, some extortion cases could not be judged as criminal penalties. Even some legitimate claims should be considered mistakenly as extortion deals. A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extortion should uphold the spirit of Criminal Law, insist substantive interpretation stand, spiritual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criminal law from legislation. The illegal content of extor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rough social considerable judgment and considerable judgment Elements to defin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extortion, so as to exclude those cases which are of social and moral order and to include those cases which of real content of extortion.

      Key words:offence of extortion by blackmail; social equipollenc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equipollence; restraining criminal law

      *通訊作者:趙波(1980-),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4X(2016)01-0061-06

      札达县| 杂多县| 三穗县| 公主岭市| 陈巴尔虎旗| 海盐县| 屏山县| 基隆市| 丰城市| 石棉县| 沛县| 永州市| 文水县| 沙湾县| 锦州市| 襄樊市| 西吉县| 富源县| 新乐市| 梁山县| 平安县| 定远县| 青田县| 郓城县| 双柏县| 巴青县| 亚东县| 山阳县| 梧州市| 武陟县| 潍坊市| 沂南县| 漠河县| 肃北| 思茅市| 东光县| 湟源县| 临江市| 乐都县| 武安市|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