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濤
(福建師范大學(xué)閩南科技學(xué)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福建 泉州 362332)
?
生前與身后:玄宗王皇后考論
余海濤
(福建師范大學(xué)閩南科技學(xué)院思想政治教研部,福建泉州362332)
玄宗王皇后擁有顯赫的家族聲望。她憑借杰出的政治才能參與宮廷政變挽救唐王朝,幫助其夫唐玄宗取得帝位,并通過管理好龐大的后宮為開元之治的出現(xiàn)作出貢獻(xiàn)。關(guān)于王皇后被廢及之死,不但事件過程充滿戲劇性而且理由也是說法不一,但根本原因還是當(dāng)朝為了肅清武后的影響。她生前被玄宗所廢,身后卻被唐王朝復(fù)尊為皇后,而且后世史書對她也相當(dāng)同情。
王皇后;玄宗;唐朝
玄宗王皇后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然而史書對她的記載卻很簡略,后人論及唐史對其也往往一筆帶過,以至于關(guān)于她的基本情況都很難弄清。本文特從王皇后家族的考察、王皇后與開元之治、王皇后被廢及其之死和王皇后的歷史書寫等幾方面加以探討,以期勾勒出一個真實的王皇后形象。
關(guān)于王皇后的家族淵源,史書記載極簡略?!缎绿茣吩唬骸靶诨屎笸跏?,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裔孫”[1]3490;《舊唐書》曰:“玄宗廢后王氏,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后”[2]2177。王皇后籍貫同州下邽,兩《唐書·地理志》均有記載,自不待言。然而,關(guān)于王皇后的家世卻不得不提,所謂:“皇帝妃王氏,冠蓋盛門”[3]227。兩《唐書》均說王皇后先祖為梁冀州刺史王神念。關(guān)于王神念,據(jù)《梁書》記載:“王神念,太原祁人。少好儒術(shù),尤明內(nèi)典”[4]556,他對后來王氏發(fā)展影響極大。另據(jù)《舊唐書·王珪傳》記載:“曾祖神念,自魏奔梁,復(fù)姓王氏。祖僧辯,梁太尉、尚書令。父顗,北齊樂陵太守”[2]2527。這表明唐初著名宰相王珪也是王神念的子孫。由于王皇后是王神念子王僧修一支;而宰相王珪是王神念子王僧辯一支,王皇后亦是宰相王珪的從曾孫。因此,兩《唐書》把王皇后先祖追至王神念,是要表明王皇后與王珪始出一祖,這樣有利于提高王皇后的身份地位。然而,在關(guān)于王皇后先祖的問題上,其父王仁皎墓志銘卻是另一種記述,史載:“公諱仁皎,字鳴鶴,太原祁人。王子賓天,啟靈仙之族;司徒衛(wèi)漢,大忠義之門。盛德之后,仁賢繼出。曾祖景孝,隋屯田侍郎;祖詮,歙縣男,贈汾州刺史;考文洎,贈右仆射”[3]2325。對比兩《唐書》記載,這里并未提及王神念。對于史書之間的這種差異,推測可能是因為碑文寫就之時,王皇后還是皇后,無須提及王神念,以免有攀附宰相王珪之嫌。但不管怎樣,武則天給孫子李隆基納妃王氏,應(yīng)是基于王皇后家族的聲望,以達(dá)到雙方社會政治身份的對等。
除了考察王皇后先祖,進一步考察其家族勢力,發(fā)現(xiàn)對王皇后的影響更直接。首先是王皇后的父親王仁皎和胞兄王守一。王仁皎和王守一都曾追隨玄宗參與宮廷政變,《舊唐書》曰:“從討蕭至忠、岑羲等有功,自尚乘奉御遷殿中少監(jiān),特封晉國公,累轉(zhuǎn)太子少?!盵2]4745。此外,王守一還“以清陽公主妻之”[2]4745,與皇家聯(lián)姻。不過,他們父子兩人對政治權(quán)力都不感興趣卻偏愛財,史載:“仁皎不預(yù)朝政,但厚自奉養(yǎng),積子女財貨而已”[2]4745,“守一性貪鄙,積財巨萬,及籍沒其家,財帛不可勝計”[2]4745。其次是王皇后的妹妹。據(jù)《全唐文》記載,王皇后為王仁皎長女[3]2326,她有幾個妹妹?!杜f唐書》曰:“中興初,元祥子鉅鹿郡公晃子欽嗣江王。景龍四年,加銀青光祿大夫,娶王仁皎女,至千牛將軍,卒”[2]2436。唐詩人李嶠妻亦是王仁皎女,史載李嶠“以王守一妹婿貶邵州別駕,移鄧州別駕,后復(fù)其爵”[2]2656。另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皇后妹夫尚衣奉御長孫昕以細(xì)故與御史大夫李杰不協(xié)”[5]6715,亦可斷定長孫昕妻為王皇后妹妹。再次是王皇后堂叔父。王皇后的堂叔父是一個典型的恪盡職守官員,所謂:“府君兢懼滿盈,誠懇辭避,鴻私屢抑,嘉愿莫從。霧露不宣,腠理成疹,詔使旁午,御醫(yī)崩奔”[3]2682。由上論述可知,王皇后家族與李唐皇室的婚姻聯(lián)系非常密切,但由于王氏子弟官職非小則虛,缺少實權(quán)朝臣,因此其政治勢力并不強大。
胡如雷先生曾指出:“竊以為‘開元之治’是一個政治概念,其關(guān)鍵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一個‘治’字上,它所以能在公元8世紀(jì)上半葉在神州大地上異彩獨放,是由于唐玄宗李隆基于先天(712—713年)、開元之際一舉結(jié)束了長達(dá)半世紀(jì)之久的政治動亂局面,從此唐朝政治生活進入了一個穩(wěn)定、清明的時期”[6]。王皇后在被李隆基納為妃后,在波譎云詭的宮廷政局中,她積極主動地參與宮廷政變和管理后宮,對開元之治的出現(xiàn)作出了貢獻(xiàn)。
(一)參與宮廷政變
在通過神龍政變結(jié)束武則天的統(tǒng)治之后,李唐王朝仍是政局動蕩,混亂不已,復(fù)位的中宗皇帝仍一“愚暗之主”[7],不思進取,與韋后、諸武勢力抱成一團且最終死于其中。中宗崩后,韋后稱制并在其黨羽的慫恿下意欲革命,史載:“又密上書稱引圖讖,謂韋氏宜革唐命”[5]6643,時值唐王朝生死存亡之秋,李隆基聯(lián)合太平公主等擁唐集團發(fā)動政變一舉消滅韋后集團,擁睿宗即位。王皇后在這次唐隆政變中發(fā)揮了“頗預(yù)密謀,贊成大業(yè)”[2]2177的重要作用,對此史書均有稱贊。在隨后的先天政變中,史書未明確記載王皇后是否直接參與,但有一個細(xì)節(jié)卻被忽視了,那就是王皇后與睿宗關(guān)系。如果說在對誅滅韋氏集團上,李唐勢力是高度一致;那么在先天政變中,各方勢力要復(fù)雜得多。尤其是睿宗、玄宗與太平公主三方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復(fù)雜。王皇后此時雖為六宮之主,但是如何處理與掌握實權(quán)的太上皇睿宗及其妃嬪的關(guān)系則相當(dāng)重要,甚至直接關(guān)系到玄宗的未來。當(dāng)年太宗皇帝能夠居大位,長孫皇后“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nèi)助”[2]2164的作用就非常重要。有鑒于此,在玄宗成為真正實權(quán)皇帝的過程中,王皇后的作用就特別微妙,她必須治理好后宮并處理好與睿宗妃嬪的關(guān)系,同時還必須照顧好太上皇睿宗并掌握其言行舉止,盡量爭取睿宗支持自己的丈夫玄宗。后來睿宗對發(fā)生的先天政變竟不知情的事實說明玄宗與王皇后對他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屎髤⑴c宮廷政變本為少見,王皇后在這一點上與太宗長孫皇后很像,她們都積極參與軍事政變輔佐夫君取得帝位,幫助李唐王朝渡過危機,可謂有大功于李唐社稷。王皇后參與的這幾次政變的成功,結(jié)束了李唐王朝幾十年動蕩不安的局面。
(二)王皇后的后宮管理
《新唐書》曰:“禮本夫婦,《詩》始后妃,治亂因之,興亡系焉”[1]3468??梢姡箦鷮τ谡麄€王朝興亡的重要性,這其中以皇后作用最大,因此皇后管理后宮也是帝國政治有序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玄宗自即位起就展開撥亂反正,力圖中興李唐王朝,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支持就是王皇后對后宮的管理。
治史者往往以史書自古對后宮記載頗少為由不認(rèn)同王皇后管理后宮的貢獻(xiàn),這是不可取的。唐王朝的后宮在歷經(jīng)武后、中宗、睿宗三代之后早已混亂不堪。武周時期,后宮不知為何物;中宗時期的后宮烏煙瘴氣;睿宗時期的后宮是無主之宮。自高宗崩后至玄宗即位之間前后凡30年,先后出現(xiàn)武后篡唐、韋后亂唐事件,說明唐代的后宮管理是相當(dāng)薄弱的。史書雖未記載王皇后如何整頓、管理后宮,但從玄宗對國家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背景中,可推測玄宗和王皇后肯定雷厲風(fēng)行地整頓了后宮并嚴(yán)格重塑曾經(jīng)失序的規(guī)章制度。王皇后在恢復(fù)整頓皇后禮儀方面就做出表率,如親蠶禮,據(jù)《新唐書》記載:“開元元年正月辛巳,皇后親蠶”[1]122。再者說,所謂:“天子聽男教,后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后聽內(nèi)職”[8]。玄宗要樹立英明之君、太平天子的形象,豈能允許自己的后宮出現(xiàn)問題?如果說,玄宗和王皇后在玄宗朝初期出于再造大唐的目的重新整頓了后宮,那么隨著時間推移,如何管理后宮就變得非常繁瑣費力。王皇后主政后宮期間,后宮管理比前代帝王的后宮管理更難,特別是后妃之間的關(guān)系相當(dāng)微妙。王皇后雖為皇后,“內(nèi)被螽斯之德,外偃關(guān)雎之化”[3]2326,但無子的殘酷現(xiàn)實卻是她的致命軟肋。玄宗劉華妃生長子李琮,按理說王皇后無子,其余諸子皆為庶出,應(yīng)當(dāng)立長子為儲,但玄宗偏偏立次子李瑛為太子,史載:“辛巳,立郢王嗣謙為皇太子。嗣真,上之長子,母曰劉華妃。嗣謙,次子也,母曰趙麗妃;麗妃以娼進,有寵于上,故立之”[5]6707。所謂母以子貴,趙麗妃的兒子被立為太子,況且其本人受寵于玄宗,不難推測她在后宮的勢力。關(guān)于劉華妃,其生卒年均不詳,暫且不論。至于武惠妃,她本人是武后母黨,其后宮勢力更不容小覷,史稱:“及武惠妃寵幸傾后宮,生壽王,愛與諸子絕等。而太子、二王以母失職,頗怏怏”[1]3607。即便后宮情況如此復(fù)雜,但王皇后主政時期后宮穩(wěn)定,沒有發(fā)生后妃與朝臣交往的事情,這就有效斷絕了后宮干政的可能性。對于后宮內(nèi)部事務(wù),王皇后也是“撫下素有恩”[1]3490,可見王皇后主政后宮十余年里確實治理有方。另據(jù)《和麗妃神道碑銘奉敕撰》記載:“帝妃佐后,實掌陰教。八月選才,千金聘貌。禮獻(xiàn)絲繭,詩修瀚濯。婦政可尊,嬪風(fēng)胥效”[3]2337,從這段史料,亦可以斷定王皇后治理后宮卓有成效。然而,后人論及開元之治,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玄宗及其眾宰相身上,所謂“開元之盛,所置輔佐,皆得賢才”[1]4455,卻忽略了王皇后管理后宮對開元之治的貢獻(xiàn)。
無論是在挽救唐王朝免落于韋后之手的唐隆政變中,還是在輔佐玄宗取得帝位并且誅滅太平公主集團的過程中,王皇后都作出很大貢獻(xiàn)。即便是在玄宗朝初期的后宮管理上,王皇后做得也是有口皆碑。但王皇后最終還是被廢,其結(jié)局令人唏噓。
關(guān)于王皇后被廢的原因,傳統(tǒng)的認(rèn)識有兩種:一是失寵被廢說,如《大唐新語》曰:“惠妃武氏有專房之寵,將奪嫡,王皇后性妬,稍不能平。玄宗乃廢后為庶人”[9]172。二是符厭求子說,兩《唐書·后妃傳》和《資治通鑒》等均持這個說法。失寵被廢說只是一種后宮爭寵論,沒有看到背后的政治意圖,這種觀點相當(dāng)膚淺。而符厭求子說則相當(dāng)有道理,畢竟玄宗就是以這件事為借口廢黜王皇后的。符厭求子這件事,形式為符厭;內(nèi)容為求子。求子這個理由很勉強,這不僅因為王皇后時年已40歲左右,按道理求子應(yīng)是越早越好;還因為王皇后早已收養(yǎng)肅宗,史載:“后無子,撫肅宗如所生”[1]3492。退一步說,如果真的是正常的拜神求子,玄宗肯定會支持的,據(jù)《廣異記》記載:“開元初,玄宗以皇后無子,乃令葉靜能道士奏章,上玉京天帝,問皇后有子否。久之,章下,批云:‘無子?!E甚分明?!盵10]53可見,對于求子這件事,玄宗不會反對,問題出現(xiàn)在如何求子的形式上,即符厭。符厭即巫蠱之術(shù),歷來受到帝王的嚴(yán)厲打擊。但這次符厭行為并不是導(dǎo)致玄宗廢黜王皇后的根本原因。從后來的廢王皇后詔書對王皇后的定性內(nèi)容來看,是符厭過程中出現(xiàn)的“與則天皇后比”才是導(dǎo)致王皇后被廢的根本原因。對開元初期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加以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導(dǎo)致王皇后被廢的關(guān)鍵因素就是“武后故事”的影響,其導(dǎo)火線就是符厭事件中的“與則天皇后比”幾個字。在人人都堅決反對武后故事并對武后篡唐事件心有余悸時,偏偏自己的皇后意欲效仿武后,這讓玄宗皇帝如何向天下臣民交代;更何況此時唐玄宗還在大規(guī)模地開展去武則天化運動。所以,唐玄宗欲要向世人昭示中興大唐的決心就必須對這件事做出處理。同時,符厭事件所涉及的左道問題,也嚴(yán)重違背了開元革新的宗教政策,因為事件中出現(xiàn)了佛教徒僧明悟。當(dāng)年武則天利用佛教篡唐以及韋后利用佛教亂唐的故事朝野皆知,故唐玄宗嚴(yán)厲打擊佛教,企圖肅清佛教與政治之間的關(guān)系,而此次符厭之事偏有佛教勢力參與,其嚴(yán)重性可想而知——這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王皇后試圖效法武后、韋后而勾結(jié)佛教勢力。所以,是在堅決肅清女禍干政的痕跡與影響的時代背景下,玄宗才最終決定廢后的。
王皇后被廢后如何去世的,也是撲朔迷離。關(guān)于王皇后去世的情況,史載:“其年十月,庶人卒,以一品禮葬于無相寺”[2]2177。黃永年先生曾指出:“七月被廢十月就死去,怕也不見得是平靜地善終”[11]198。余海濤亦指出:“如果聯(lián)系到這年玄宗皇帝正式下詔封禪之事,我們可以推測出王皇后被廢黜和死亡是出于政治原因,即玄宗皇帝以則天皇后參與封禪故事為借鑒,為了消除皇后在封禪典禮中的影響而提前處死王皇后”[12]78。應(yīng)當(dāng)說這是有道理的。然而《新唐書》曰:“未幾卒,以一品禮葬。后宮思慕之,帝亦悔”[1]3491。這表明對于王皇后之死的態(tài)度:后宮是思念;玄宗是后悔。那么玄宗后悔什么呢?如果王皇后真的干預(yù)朝政或玄宗對王皇后真的心灰意冷,恐怕不會有后悔之意,所以玄宗對廢后及王皇后之死感到后悔就已經(jīng)表明王皇后是冤屈的。同時,王皇后在唐代宗時期“雪免,復(fù)尊為皇后”[2]2177,這是極不尋常的事情。歷來皇后被廢者,極罕見再復(fù)后位,因為“再復(fù)”意味著平反,意味著對先帝所為的一種不認(rèn)同,而代宗的行為也表明王皇后確有冤屈之處。質(zhì)而言之,王皇后被廢及之死,根本原因還是當(dāng)朝為了肅清武后的影響,令她在去武則天化運動的開元革新背景下充當(dāng)了政治犧牲品。王皇后自幼因武則天而嫁于李隆基,最后亦死于武則天的陰影中,真可謂是成敗武后。
有時候,一個人或一件事的真實情況是什么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如何書寫,畢竟后人要通過史書來了解他們。無論是非如何,王皇后畢竟在被廢后不久去世,但作為大唐的皇后,她注定要被寫入歷史。由于“歷史編纂一直在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的學(xué)術(shù)框架和不同的意識壓力下進行”[13]7,因此從關(guān)于王皇后的歷史書寫中,我們?nèi)阅芸吹綒v史背后的絲絲端倪。
兩《唐書》、《資治通鑒》等是記載唐史的最重要史書,它們在王皇后輔助玄宗發(fā)動宮廷政變的記載上出奇一致,均是高度贊揚。但是,幾部史書關(guān)于王皇后被廢內(nèi)容的記載卻大不相同:《舊唐書》記載最為詳細(xì):“皇后王氏,天命不祐,華而不實。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心,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可廢為庶人,別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為國大計,蓋非獲已”[2]2177;《新唐書》則極為簡略,曰:“皇后天命不祐,華而不實,有無將之心,不可以承宗廟、母儀天下,其廢為庶人”[1]3490-3491;《資治通鑒》干脆不提詔書內(nèi)容,只是一句“己卯,廢為庶人,移別安置”[5]6761。以兩《唐書》觀之,《新唐書》內(nèi)容明顯來自《舊唐書》,但是兩書對王皇后的感情態(tài)度則截然不同。舊書對王皇后的結(jié)論內(nèi)容非常豐富且字字綿里藏針:所謂“華而不實”是相當(dāng)委婉地指出王皇后無子之事實,同時冠以“天命不祐”以表同情;所謂“造起獄訟,朋扇朝廷”則指出王皇后有結(jié)黨營私、干預(yù)朝政的事實;所謂“見無將之心,有可諱之惡”卻道出王皇后有叛逆、簒弒之心?!盁o將”語出《公羊傳》“君親無將,將而誅焉”,后世以“無將”指代篡逆、謀逆,另據(jù)《史記》記載:“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14]2720。這一詞用在王皇后身上,明指王皇后要效法武則天革唐命,這意味著王皇后必死無疑。有意思的是,對比高宗王皇后因“謀行鴆毒,廢為庶人”[5]6293來看,玄宗王皇后被廢被加上了極強的政治因素。所謂“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更是以退為進的策略,表達(dá)出廢后的決心;所謂“可廢為庶人,別院安置”意通過凸顯對王皇后的“照顧”以顯玄宗之寬大;所謂“刑于家室,有愧昔王,為國大計,蓋非獲已”便是拿祖宗家法為借口,既表明玄宗的無奈之舉又彰顯出其大義滅親的明君風(fēng)范。短短數(shù)十字之制文便展示出一個真實的玄宗皇帝。而另據(jù)《全唐文·廢王皇后制》記載:“朕承五圣之緒,為萬國之君。敢以私愛而廢至公,內(nèi)顧而忘鴻業(yè)。皇后王氏,天命不佑,華而不實。居上畜虎狼之心,御下甚鷹鹯之跡。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端,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蓮U為庶人,就別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為國大計,蓋非獲已。布告天下,咸使知聞”[3]2875??梢姟皬U王皇后制文”要遠(yuǎn)比舊書記載更嚴(yán)厲。其中,“朕承五圣之緒”一句尤為特別,它明確表明玄宗對武則天的政治態(tài)度,即徹底否定武則天及武周的歷史,再加上“見無將之端”,這直接決定了王皇后被廢的命運。從制文內(nèi)容來看,玄宗之所以廢后,很大程度上是把王皇后當(dāng)作武則天第二來論處的。如果說史書通過裁剪史料來表達(dá)某種感情或特定意圖屬于一種隱形書寫;那么,史書通過不同的文字措辭來描述事實則屬于表達(dá)某種感情或特定意圖屬的顯性書寫。在對王皇后傳記的正式稱呼上,《舊唐書·后妃傳》直接稱“玄宗廢后王氏”;《新唐書·后妃傳》則稱“玄宗皇后王氏”。從中可見,《新唐書》對王皇后是非常同情與尊重的,自始至終以皇后名號稱之,這固有“《舊唐書》多國史原文”[15]185的原因,更有歐陽修春秋筆法的目的:一是尊重王皇后平反的事實;二是間接告誡宋代統(tǒng)治者注意防范宮廷女性亂政的現(xiàn)實要求。
在王皇后的歷史書寫中,較之于《舊唐書》,《新唐書》增加了一段新史料:“始,后以愛弛,不自安。承間泣曰:‘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帝憫然動容。阿忠,后呼其父仁皎云。繇是久乃廢。當(dāng)時王諲作《翠羽帳賦》諷帝。未幾卒,以一品禮葬。后宮思慕之,帝亦悔”[1]3491。對于這段極具同情色彩的“湯餅”史料,歷來眾說紛紜。從史料來源的角度來看,這段史料應(yīng)直接來自宋人錢易的《南部新書》,曰:“王皇后,開元中恩寵日衰,而不自安。一日訴之曰:‘三郎獨不記阿忠脫新紫半臂,更得一斗面,為三郎生日為煎餅耶?’上戚然憫之,而余恩獲延三載”[16]8。然而,素以考證著稱的《資治通鑒》沒有收錄湯餅之事,卻收錄了王皇后卒后玄宗的態(tài)度,“廢后王氏卒,后宮思慕后不已,上亦悔之”[5]6762。對于《新唐書》所載王諲作《翠羽帳賦》諷玄宗一事,由于《翠羽帳賦》今不存,故難猜其內(nèi)容。但當(dāng)時社會上對王皇后被廢表示出同情應(yīng)該是事實,這可以以李白《古風(fēng)》一詩為證,即:“浮云隔兩曜,萬象昏陰霏。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yán)威。沈嘆終永夕,感我涕沾衣”[17]1671。
總的來看,在關(guān)于王皇后的史書書寫方面,各種史書記載內(nèi)容不一且態(tài)度各異?!度莆摹匪d“廢王皇后制文”是原始檔案資料,制文本身最真實,但其反映的歷史史實卻最假,多半均為污蔑之詞?!杜f唐書·后妃傳》對王皇后雖相當(dāng)嚴(yán)厲,但對比于“廢王皇后制文”刪去不少內(nèi)容,這大概是隨著時間流逝政治環(huán)境漸漸寬松的結(jié)果?!缎绿茣ず箦鷤鳌窙]有收錄“廢王皇后制文”則明顯具有政治同情。比較唐宋兩代的社會習(xí)俗、倫理道德、政治環(huán)境,關(guān)于王皇后史書書寫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值得玩味。
王皇后出身于名門望族,但其家族卻沒有大的政治勢力,她在玄宗朝初確實是在效法長孫皇后,積極配合玄宗皇帝“依貞觀故事”[18]47的開元革新政策,清除武韋之禍的影響,重塑大唐聲望。從先天元年到開元十年的12年間,王皇后和玄宗皇帝默契配合、內(nèi)外兼治,這一時期玄宗王皇后猶如當(dāng)年的太宗長孫皇后,無論是在參與宮廷政變方面還是在治理后宮方面都是成功的,對開元之治的出現(xiàn)貢獻(xiàn)很大。對于王皇后被廢,史書說法不一,但王皇后事實上沒有外戚勢力支持,也沒有干預(yù)朝政或者革唐命的政治野心,廢后制文給她羅列出結(jié)黨營私、謀逆篡弒的罪名,實屬莫須有。實際上,王皇后被廢,源自符厭事件中“與則天皇后比”的字眼,它觸犯了玄宗皇帝正在肅清武韋之禍的政策。因此在轟轟烈烈的去武則天化運動中,成為了政治犧牲品。隨著政局轉(zhuǎn)變,王皇后被恢復(fù)名譽,復(fù)尊為皇后。從“廢王皇后制文”到《舊唐書·后妃傳》對制文的刪減,再到《新唐書·后妃傳》干脆不載制文來看,后世史書越來越對王皇后報以同情,這也算是另一種安慰。
[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董誥,等. 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5]司馬光.資治通鑒[M] .北京:中華書局,1956.
[6]胡如雷.唐“開元之治”時期宰相政治探微[J]. 歷史研究,1994(1):66.
[7]范祖禹.唐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6.
[8]禮記正義[M].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1681.
[9] 劉肅.大唐新語[M].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 戴孚.廣異記[M] .方詩銘,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11]黃永年. 文史存稿[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2] 余海濤. 后武周時代女性政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xué),2014.
[13] 凱利. 多面的歷史[M].陳恒,宋立宏,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
[14]司馬遷. 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5]趙翼. 陔余叢考[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57.
[16]錢易. 南部新書[M]. 黃壽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17]彭定求,等. 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8]劉餗. 隋唐嘉話[M]. 程毅中,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
[責(zé)任編輯李夕菲]
2016-03-28
余海濤(1987—),男,河南永城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
K242
A
1009-1513(2016)03-0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