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奇凱 高 偉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關節(jié)外科,南寧市 530021)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診療現(xiàn)狀與應用前景▲
花奇凱 高 偉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關節(jié)外科,南寧市 530021)
本文綜述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病因、病理過程、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方面的特點,針對目前在診斷指標以及病因學假說方面的新進展、新觀點進行了闡述,在治療方面綜合了各種有效的內科及外科治療的方法及進展,并對下一研究階段的診治思路及方法進行了初步的展望。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診斷;治療;綜述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又稱Buerger病,是血管的炎性、節(jié)段性和反復發(fā)作的閉塞性疾病,多侵襲四肢中、小動脈,以下肢多見,男性青壯年好發(fā)。我國各地均有發(fā)病,北方較南方多見,是臨床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之一[1,2]?,F(xiàn)將該病的診療研究狀況綜述如下。
1.1 病因 TAO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相關因素可歸結為外部因素(有吸煙、潮濕與寒冷的生活環(huán)境、慢性損傷和感染)和內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調以及遺傳因素)兩方面。其中吸煙是TAO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1]。
1.2 病理過程 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常始于動脈,后累及靜脈,由遠端向近端呈節(jié)段性分布發(fā)展,兩段之間血管較正常?;顒悠谑芾蹌屿o脈出現(xiàn)管壁全層的非化膿性炎癥,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細胞浸潤,中性粒細胞較少浸潤,巨細胞偶見;管腔被血栓堵塞。后期炎癥消退,血栓機化,新生毛細血管形成。動脈周圍有廣泛的纖維組織形成,包埋靜脈和神經。側支循環(huán)雖逐漸建立,卻不足以代償,因而可見病變區(qū)各組織的缺血性改變[1]。
1.3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病始初多為肢端發(fā)涼和間歇性跛行,后逐漸發(fā)展為靜息痛、皮膚潰瘍甚至壞疽,最終不得不截肢以緩解疼痛[1]。
2.1 臨床癥狀 盡管TAO的病因尚不明確,臨床診斷目前主要依靠以下要點:①多為有吸煙史的青壯年男性;②患肢存在程度不同的缺血癥狀;③有游走性淺靜脈炎的病史;④患側足背動脈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⑤一般無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易致動脈硬化的疾病[1]。
2.2 實驗檢測 有相當的研究通過對TAO發(fā)病時體內某些指標的變化的檢測,使得TAO的診斷有了更有說服力的化驗或檢查結果的支持。
2.2.1 由于TAO發(fā)病的相關因素中有自身免疫功能紊亂,而自身免疫反應發(fā)生的基礎是免疫耐受能力的減弱或消失[3]。有結果表明,TAO病人的T4+ 、T8+細胞的百分率都有不同程度減少,尤以T8+減少更為明顯。由此分析,TAO病人的T8百分率明顯下降可能導致下述情形發(fā)生:①患者T8封阻功能或主動抑制能力的減弱或喪失,會使機體免疫系統(tǒng)對已暴露的動脈壁抗原處于應答狀態(tài),為TAO自身免疫反應的發(fā)生奠定了基礎。②TAO病人T4、T8受損程度不同,其中T4功能相對亢進, 使得T8對生成抗動脈抗體(AAA)的抑制能力減弱了,增強了T4對AAA產生的輔助作用。TAO組AAA及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CIC)陽性率均升高表明,TAO病人確有體液免疫的異常,而T4/T8比值增高與AAA陽性梯度的增加呈明顯正相關表明,T細胞亞群比例失調與AAA的產生有相關性。特別是在炎癥活動期,其相關程度呈高度顯著性(r=0.84,P<0.01)。AAA與動脈壁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CIC沉積于血管壁可激活補體引起一系列反應,最終導致血管壁的損傷,并形成血栓。③T細胞可直接引起自身免疫反應的發(fā)生。自身反應性T細胞主要為T4+細胞。TAO病人T4功能相對亢進,結合淺靜脈炎結節(jié)發(fā)作,及疾病活動期病變處淋巴細胞浸潤等跡象表明,TAO患者的T細胞(T4)可能直接參與機體的自身免疫反應,造成血管壁損傷[4]。
2.2.2 自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首次在免疫復合物型節(jié)段壞死性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患者中被發(fā)現(xiàn)[5],已成為檢測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管炎患者的一個特異性指標。有實驗表明,TAO中ANCA的檢測率為52.2%,而在動脈硬化閉塞癥(ASO)中ANCA的檢出率為4%,兩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當臨床上TAO與ASO有時因臨床表現(xiàn)相似易于混淆時,ANCA的檢測對TAO是一個有效的血清學檢查[6]。
2.3 影像學檢查 由于TAO是血栓堵塞血管而導致的一系列癥狀的疾病,因而行DSA檢查可以直觀地了解患肢處的血管情況,對TAO的診斷及嚴重程度的評估均具有重要價值。其DSAF下的主要表現(xiàn)為:腘動脈閉塞時,閉塞端呈“杯口”狀,可見膝上動脈增粗,細分支增多,分支末梢與閉塞血管的遠端異常相通,側支與脛前、脛后動脈相通,病變血管壁毛糙、粗細不均、分布失常、節(jié)段性狹窄;脛前、脛后動脈節(jié)段性狹窄時,其粗細不均,狹窄段血管壁毛糙,呈蟲噬狀;腘動脈以下血管完全閉塞及對側股動脈閉塞時,對側下肢殘端將由腰動脈、骶正中動脈、臀上動脈等供血。此時加用接觸性溶栓治療,亦是TAO炎癥靜止期治療血管狹窄時廣泛使用的方法[7]。
TAO的一般支持療法有戒煙、防寒、防潮及避免外傷等,應注意不要使用熱療,這會增加組織需氧量而使癥狀加重。疼痛嚴重者可給予止痛及鎮(zhèn)靜劑,但應慎用易成癮的藥物?;贾M行適度的鍛煉以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除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擴血管藥物、溶栓藥物、高壓氧艙治療外[1],亦有許多內科療法和外科療法,對緩解TAO病情、提高病人生活質量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3.1 內科治療
3.1.1 甘草酸二胺注射液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 予腸溶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晨起空腹頓服;鹽酸罌粟堿氯化鈉注射液90 mg、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1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靜脈滴注。另外,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500 mL、丹參注射液20 mL、硫酸鎂10 mL、尿激酶2萬U、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8],每日1次靜脈滴注,并加用甘草酸二胺注射液25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靜脈滴注,以15 d為一個療程,療程間可休息3~5d,3個療程后發(fā)現(xiàn)患者閉塞的動脈內徑、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得到了改善,且要優(yōu)于不加用甘草酸二胺者。
3.1.2 前列地爾與西洛他唑聯(lián)用療法 給予低鹽、低脂飲食,控制血壓及血糖后,將前列地爾20 μg溶解于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輸注,1次/d,連用2周;西洛他唑100 mg,2次/d,口服,連用4周。由于前列地爾是將PGE1包裹在脂微球中,運輸到病處釋放,故藥劑穩(wěn)定、效果持續(xù),相較于以往的PGE1制劑,小劑量便可取得預期效果[9];西洛他唑能擴張血管,降低周圍動脈阻力,改善周圍血管流量,減輕下肢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此種療法總有效率相比于單用前列地爾者雖然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可使患肢痛、麻、冷、跛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10]。
3.1.3 骨髓動員后自體骨髓源單個核細胞移植療法 移植前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為骨髓動員的刺激劑,300 μg/d,動員3~5 d,過程中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動員后穿刺抽取骨髓血150~200 mL,離心提取單個核細胞后用生理鹽水制成約50 mL懸液。采用缺血處肌肉注射,沿下肢的動脈走行進行多點注射。其治療缺血性疾病的作用機制可能為組織缺血、缺氧促進血管生長因子的分泌,而骨髓中含有包括血管內皮祖細胞在內的多種干細胞,這些細胞在缺血的組織中可分化成血管內皮細胞,生成新生血管。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到缺血肌肉處分化成內皮細胞,而后演變?yōu)槊氀?,再逐漸形成小的側支血管。而經動員刺激的骨髓內存在大量更原始、分化能力更強的干細胞和(或)血管內皮祖細胞,更有利于細胞的融合和血管的新生;同時動員刺激后骨髓間充質細胞的貼壁能力下降,經穿刺針的抽吸,可抽出更多的骨髓間充質細胞及一部分細胞生長因子,更利于形成一個細胞生長所需要的內環(huán)境[11]。
3.2 外科治療
3.2.1 大隱股淺靜脈動脈化療法 ①大隱靜脈動脈化術:患肢踝上2 cm起沿大隱靜脈的走行到其起點下0.5 cm處解剖游離大隱靜脈,剪下全長,浸泡在生理鹽水肝素液(25 U/mL)中,用2%利多卡因擴張大隱靜脈至其內徑達3 mm以上。于阻塞部位以上5 cm處分離一段股動脈,將外膜剝離干凈,從內踝上大隱靜脈的斷口,破壞其瓣膜后,將充滿肝素液的大隱靜脈經適當修剪后倒轉,將其近端與股動脈行呈45度角的端-側吻合,遠端與踝上大隱靜脈行端-端吻合。②股淺動靜脈轉流術:阻塞部位以上5 cm處起分離出一段股淺動、靜脈,分別將外膜剝離干凈,阻斷動靜脈血流,行吻合口處0.6~0.8 cm的側-側吻合。于吻合口上方2 cm處用絲線環(huán)繞靜脈兩周,將線固定于皮下,術后3個月結扎縫線,達到二期靜脈動脈化的目的。此療法適應證為三期TAO的患者和第二期病變經過長期保守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者。具體選擇術式:大隱靜脈無病變者,既適合行大隱靜脈動脈化也適合行股淺動靜脈轉流術,而大隱靜脈存在病變者,則選擇股淺動靜脈轉流術[12]。
3.2.2 改良法腰交感神經節(jié)毀損術 即化學性腰交感神經切除術(CLS)?;颊吒┡P于DSA攝像臺,穿刺點于L2~L3椎間隙患側旁4 cm。消毒鋪巾后穿刺針垂直進針,觸及L3橫突后退針至皮下,針體稍向內及向頭側傾斜,沿此橫突上緣進針,在顯示屏引導下使針尖置于L2~L3椎間隙的前外側緣。進針深度約8.5~9 cm,回抽無血及腦脊液后,緩慢注射碘海醇2 mL,注射1%利多卡因2 mL,測量血壓并觀察10 min后,患側下肢發(fā)熱,疼痛消失,無其他不適,再緩慢注入無水乙醇2 mL,于3 min左右注完,使藥物集中于L2交感神經節(jié)[13]。此改良方法穿刺次數少,操作時間及接觸X線時間明顯縮短,無水乙醇用量和并發(fā)癥明顯減少,且取得了與傳統(tǒng)方法基本一樣的療效。此療法的理論基礎是通過化學方法毀損腰交感神經節(jié),使下肢血管擴張,解除血管痙攣及開放更多的側支循環(huán),以便下肢缺血部位獲得更多的血液供應[14,15]。
3.2.3 脛骨橫向搬移血管再生術 麻醉后在脛骨嵴內側縱行切開,逐層分離并切開骨膜后,畫定截骨范圍,寬20 mm、長120 mm。先于截骨塊上鉆2個直徑2 mm的孔,插入2根橫向牽引針。并在脛骨遠近端平行鉆入4根直徑4 mm固定針。在截骨范圍四周鉆孔后,用骨刀切斷骨皮質形成骨窗,過程中避免損傷骨髓,最后安裝橫向骨搬移裝置。術后第5天以約1 mm/d的速度橫向搬移截骨塊(分15~20次移動),至22 mm時結束[16]。此方法利用張力-應力法則再生血管的原理,重建末梢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達到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目的[17]。
由于TAO的病因尚未明確,相關的防治工作目前只能在隔離相關因素,緩解或治愈早晚期癥狀處著手,故而無法從根本上治愈TAO。我院亦已行脛骨橫向骨搬移促進血管再生術30余例,尚有5例無效的病例。我們認為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患者的TAO處于活動期,病變處炎癥反應較為活躍,抑制了血管的再生;②患者手術后未嚴格戒煙,未遵醫(yī)囑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huán)境;③手術本身可能造成了損傷,使得病變處血管無法再生。
我們目前已有的療法對緩解病人病情、減輕病人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TAO的病因總有一天被發(fā)現(xiàn),針對TAO的病因治療將有可能完全治愈TAO。
[1]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503-504.
[2] 沈詠芳,孫媛媛.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中醫(yī),2005,27(8):627-628.
[3] 謝蜀生.免疫耐受研究的新進展[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1985,8(4):195-198.
[4] 孫大英,祁功才,趙文光,等.T細胞亞群比例失調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中國免疫學雜志,1990,6(4):241-242.
[5] Davies DJ,Moron JE,Nill TF,et al.Segmental necrotising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antineutrophil antibody: possible arbovirus aetiology?[J].Br Med J,1982,285(6342):606-610.
[6] 張 偉,賴俊諭,代遠斌.抗中性粒細胞抗體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中的臨床應用[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35(3):421-424.
[7] 邵思輝,羅自金,黃進幫,等.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DSA表現(xiàn)及接觸性溶栓治療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1):128-129.
[8] 閏景漠,纏雙鸞.甘草酸二胺注射液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99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0,32(5):787-788.
[9] 楊華元,張明剛.靶向藥物轉運系統(tǒng)[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1,15(5):292-294.
[10]管 強,張云峰.前列地爾與西洛他唑聯(lián)用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臨床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1,40(11):1140-1141.
[11]李學鋒,沈振亞,谷涌泉,等.骨髓動員后自體骨髓源單個核細胞移植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J].中國綜合臨床,2011,27(7):716-720.
[12]湯冠輝,陳澤芹,蘇汝堃,等.大隱股淺靜脈動脈化治療晚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1998,21(2):147-148.
[13]賈和平,郭英俊,王晶晶,等.改良法腰交感神經節(jié)毀損術治療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可行性[J].實用疼痛學雜志,2008,4(3):186-189.
[14]Bhattarai BK,Rahman TR,Biswas BK,et al.Fluoroscopy guided chemical lumbar sympathectomy for lower limb ischemic ulcers[J].JNMA J Nepal Med Assoc,2006,45(163):295-299.
[15]Sukovatykh BS,Itinson AI,Belikov LN,et al.Lumbar chemical sympathectomy in complex treatment of critical impairments of micro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forms of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J].Vestn Khir Im I I Grek,2006,165(2):95-97.
[16]曲 龍,王愛林,湯福剛.脛骨橫向搬移血管再生術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1,81(10):622-624.
[17]花奇凱,王 林,冼 呈,等.Ilizarov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huán)重建技術治療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臨床療效[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21):2007-2011.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課題(編號:YB2014081)
花奇凱(1970~),男,博士,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再生醫(yī)學。
R 543
A
1673-6575(2016)04-0551-03
10.11864/j.issn.1673.2016.04.23
2016-03-26
2016-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