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張振武小學 王冰峰
湖北省竹山縣教育局 王海山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如果教學中能關注這一點,就可以強化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正如陶行知所言:“我們真正的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我們朝著實際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彼裕鳛閿祵W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使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從生活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組織教學,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材料與生活很貼近,認識到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就能使學生消除學習數學的枯燥感,以積極、愉悅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來。
在數學教學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在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課堂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數學。
如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的課上,我讓學生拿出各自所帶的玩具小汽車,把課桌當作“馬路”,讓小汽車在寬闊的“馬路”上行駛。并讓同桌的同學相互合作,模擬表演兩輛小汽車在一條馬路上的運動情況。玩耍中,學生弄清了什么是“同時同地出發(fā)”“同時兩地出發(fā)”;什么是“同向而行”“相向而行”,什么又是“相背而行”;什么是“相遇”,什么又是“相距”……再請兩名同學上臺模擬表演:“小明和小芳同時從家里走向學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經過4分鐘,兩人在校門口相遇?!痹谶@樣的饒有趣味的情境中,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相遇應用題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數量關系。
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中蘊藏著許許多多自身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數學問題,是數學教學中“活”的教材。關鍵在于教師能不能善于發(fā)現、組織、提煉和轉化,為自己教學所運用。讓我們來看“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今天老師請兩位同學和我一起來為大家上課,他們比起來,誰高誰矮?
生:A比B高。
師:A比B高多少?
生1:A比B高小半個頭。
生2:A比B高一點。
生3:A比B高幾厘米。
……
師:像同學們說的這些“高小半頭”“高一點”“高幾厘米”等,我們通常這樣說“A比B高一些”或“B比A矮一些”。(板書:一些)
師;如果老師和B比起來,怎么樣?
生4:老師比B高得多。
生5:B比老師矮得多。
……
師(板書:很多):為什么A和B比你們說高一些,而我與B比你們說高很多?
生6:A比B只高一點,而老師顯然要高得多。
生7:A比B只高幾厘米,而老師比B高很多厘米。
生8:A和B差不多高,所以可以用高一些,而老師比B相差很大,所以要用高很多。
……
師:生活中有很多“比較”我們能用“一些 ”“很多”來描述,數學中也有很多東西要比較,你們也能用“一些”和“很多”來說一說嗎?
……
本節(jié)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經有了一些有關“多少”“數的大小比較”等的知識基礎,但由于“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對數的相對大小的一種描述,如果直接讓學生自己去比較54、12、58,學生對什么情況下用“一些”,什么情況下用“很多”,可能很難把握,這樣的教學活動就顯得蒼白無力。而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比高矮的活動,激活了他們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體驗到“一些、很多”究竟應該如何應用,再把這種體驗應用到其他的數學問題中去。
實踐證明,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感悟數學。所以教學的內容不能僅局限于書本,教學的時空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要結合生活實際,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教學土地面積單位“公頃”時,如果僅讓學生從字面上認識1公頃是10000平方米,應用時就會經常出錯。如果把學生領到操場,讓學生指出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并且讓4個同學分別站在這個正方形的頂點上,其它的學生每隔幾米站1人,分別站在了這個正方形的邊上,這樣全班同學就站在了一個邊長是100米的大正方形上?!?公頃”的土地面積就凸現在學生的眼前,并在他們的頭腦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經常注意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來剖析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生活現象時,數學就和生活融合了。學生就能逐漸養(yǎng)成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生活、認識世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