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鑒鴻
“遼代帝王頭魚宴”“成吉思汗祭湖詞”“吉林八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第七大淡水湖”……當這一串既飽含中國歷史文化底蘊,又富有自然氣息的注腳,與一種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相連結之時,是否令你感到新奇與向往?當民俗文化深深地植根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并釋放著濃郁又別具一格的傳統(tǒng)生產生活氣息之時,是否令你感到激動與贊嘆?今天,我們將探尋美麗的查干湖,巡禮作為東北漁獵民俗文化代表的查干湖冬捕習俗。
白山黑水間的人文畫卷
查干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位于中國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它的名字出自蒙古語“查干淖爾”,“查干”為白,“淖爾”為湖,查干淖爾就是白色圣潔之湖的意思。
查干湖以其水域廣闊、湖水清澈而聞名。在廣闊的松嫩平原上,查干湖碧波浩渺的湖面如同一顆清透的水晶鑲嵌在前郭爾羅斯大草原間。查干湖區(qū)自然條件極為優(yōu)越,水草豐美,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駐牧漁獵的理想家園。遼代時,這里被稱為“鴨子濼”,是契丹貴族漁獵生活的理想之所。出身草原民族的契丹人在建立遼王朝后,保留了草原民族四時遷徙的習俗,在遼皇帝的四時捺缽活動中就有所體現(xiàn)。從遼圣宗皇帝至天祚帝的7代帝王間,其“春捺缽”的場所就在查干湖區(qū)。元代成吉思汗在此祭祀湖泊神靈,成為“放生泡”,一度嚴禁捕魚,并逐漸衍生出一套祭湖祭天的儀式。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對祖先發(fā)祥地實行保護的封禁政策,從1661年起,東北地區(qū)被限制開發(fā),這也為位于東北大地腹心的查干湖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因蒙古王公在清王朝建立過程中的卓越貢獻,清朝統(tǒng)治者將查干湖區(qū)域賜給蒙古王公,查干湖也因此成為蒙古王公的私人駐牧地。從成吉思汗到清王朝,查干湖成為東北地區(qū)蒙古民眾重要的生息繁衍之所,這也是蒙古民族與查干湖結下不解之緣的原因。東北的封禁局面直到清王朝后期才被打破,關內人口的巨大壓力使得大量的人口出關謀生存,查干湖的神秘與美麗才再一次為人們所了解。
冬捕魚群
如今,查干湖的民俗傳統(tǒng)和漁獵文化相結合,在查干湖美麗的冬季,形成了獨特的冬捕習俗。每當數(shù)九嚴冬、百色歸一,人們都可以欣賞到漁民們呼喊著高亢的漁家號子,在冰封雪飄的查干湖上撒網(wǎng)捕魚的場景。當漁獲豐收盛景和民俗文化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人文畫卷之時,就是查干湖、也是東北最熱鬧也最迷人的時節(jié)。那響亮的漁家號子響徹蒼穹,喚起每一位親歷者對東北漁獵生活情景的追憶。
查干湖冬捕的草原人文情結
查干湖冬捕習俗以其悠久、完整的歷史積淀,神秘、神奇、神圣的特質,成為東北漁獵文化的代表。追根溯源,現(xiàn)今查干湖冬捕習俗來源于兩大草原民族長期文化積淀和傳統(tǒng)人文情結的影響。
首先是頭魚情結,它源于中國古老的草原民族——契丹人和其冬捕活動中著名的“頭魚宴”。契丹人建立的遼王朝疆域東達海濱、南越燕山、北控朔漠、西及西域,幅員萬里。契丹人是草原民族,因而遼代帝王家保留了草原民族“居處無常,四時轉徙”的傳統(tǒng),其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捺缽體制也是遼王朝皇帝和臣僚共商國是、打獵習武,接見屬國、部族首領朝拜的國事活動,形式嚴謹而隆重?!洞蠼饑尽泛汀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返人巍⒔鹗妨嫌涊d了遼王朝時期契丹人四時捺缽的情形,其中春捺缽的地址為遼代的長春州,就位于今查干湖地區(qū)。遼代帝王春捺缽之時仍是春寒料峭,遼廷組織大規(guī)模的鑿冰取魚、逐鷹獵雁,并將收獲的第一尾魚稱為頭魚,即刻入帳烹調成“頭魚宴”,獻給皇帝、臣僚以及各地首領,共同品嘗頭魚之鮮美。遼代頭魚宴既是政治活動,也是契丹民族漁獵習慣的展現(xiàn)。在捕捉頭魚活動中,度過嚴冬補充食物,運動冬季中疲困的身體和在冬捕中收獲的喜悅由此傳到民間,衍生為每年嚴冬時節(jié),各部落的人們都要進行冰上捕魚活動,延綿千年并流傳至今。
其次是古老的祭湖儀式,它源于中國北方另一個草原民族——蒙古族。蒙古族有自然崇拜的傳統(tǒng),這源于蒙古族古老的薩滿教信仰,因對天地山川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祭天祭山祭水等習俗。查干湖冬捕中的祭湖儀式就源于這一傳統(tǒng)民族習俗。1211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進攻金王朝的東北區(qū)域,行至泰州之時,為煙波浩淼的查干湖所震撼,感嘆自然神靈的賜予,站在查干湖邊的青山頭上,行九九禮,對日九拜,對湖九拜,高頌祭詞,祭祀湖泊神靈。成吉思汗此次祭湖影響深遠,日后逐漸形成了祭湖儀式,這也是現(xiàn)在查干湖冬捕過程中進行祭湖儀式的根源,并進一步衍生出“祭湖醒網(wǎng)”的寓意:祭湖祭天,保佑萬物生靈永續(xù)繁衍,祭網(wǎng)以喚醒沉睡的漁網(wǎng),保佑漁民張網(wǎng)下湖,順暢平安。
東北傳統(tǒng)漁獵文化的代言人
查干湖豐富的漁業(yè)資源和豐沛的水資源,使得本地區(qū)形成了以漁獵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漁獵文化。從查干湖青頭山的史前文明漁獵遺跡看,以漁獵為主導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一代又一代東北先民間傳遞,為在此生息、繁衍的東北先民提供生活生產資料。
在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中,很多古老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正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但查干湖冬捕習俗卻深深地植根于這片土地上,成為中國東北地區(qū)漁獵文化的典例,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保存東北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一個展示、交流平臺。
祭祀儀式
2004年,中國城市研究會依據(jù)《亞太人文生態(tài)價值評價體系》,將查干湖冬捕列入“中華百大美景奇觀”;2008年,查干湖冬捕習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參與這一活動。曹保明先生在《最后的漁獵部落》一書中這樣說:“這種古人類生存的文化形態(tài)至今仍能讓人直接去體驗和感受這種原色的地方如今已為數(shù)不多了,走近查干湖冬捕,有一種走進遠逝的樓蘭古地之感,又好似來到秘魯印第安人古老的生存部落,你會感受到大自然在平凡地接納你,又在生動地擁抱你。是的,這兒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后一處被自然和人類完整保存下來的漁獵部落。在現(xiàn)代文明中保存著傳統(tǒng)文化生活的內涵這是對歷史的一種延伸,它的價值不單單在于記錄了人類文化的走向,還記載了人類精神的歷程?!?/p>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