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禮旸
“70”后“猿叟”。為尋覓安全、健康、美味之食而上下左右搜索的孤獨的行者。
下沙燒賣
那天和大為相約到上海浦江鎮(zhèn)鶴豐農(nóng)莊“魚菜共生合作社”,和一班朋友參觀了大棚里“魚菜共生”的奇景,然后就在棚里擺開長桌,以魚和菜為涮料,吃起特色火鍋來。吃到一半,一位胖胖的女士送來了熱氣騰騰的燒賣。挾一個,進嘴,不禁叫起來:“啊喲,下沙燒賣呀!”農(nóng)莊的仇總翹起大拇指:“這正是下沙燒賣呀!”我忙問:“這里是下沙?”仇總說:“這里是浦江鎮(zhèn),古代叫鶴沙,下沙就是鶴沙呀,所以我們農(nóng)莊就叫鶴豐農(nóng)莊!”
想不到浦江鎮(zhèn)就是鶴沙,這里的特色下沙燒賣,只有春筍上市時才有,一般只做一個半月至兩個月。燒賣這一干點,原是北方人的常食,古稱“稍麥”,即是說皮子薄,稍有一點點麥而已,也稱“燒梅”、“燒麥”。下沙燒賣里沒有糯米,只有筍丁和肉餡。點心師傅左手持皮,右手拿一木質(zhì)“刮刀”稍刮肉餡,只用左手邊轉(zhuǎn)邊捏便將燒賣包成。水開了上蒸籠,一般蒸8~10分鐘即可。想到這里,將燒賣倒過來,在薄薄底部咬一小口,吸過鹵再咬開,從底吃到頂,肉和筍的鮮、香以及麥面的香、筋道,一個也不能少。
胖胖阿姨告訴我們,她家的燒賣雖沒有評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口味一點也不差。我對她說:“下沙燒賣是否‘申遺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好味道上海農(nóng)村各處都有,叫‘筍肉燒賣。據(jù)我所知,春筍應(yīng)時之日,青浦、松江……都有,不信到時去朱家角一看,也一樣好吃。你這版本肉料比較精,一泡鹵量也比較得當,不油膩。所以,依我的舌頭辨別,不比‘申遺差。”
蔥油金銀絲
蔥油金瓜絲是崇明名菜,名聞遐邇。有一次吃到茅益大師所做“蔥油金銀絲”,口味為之一新。茅大師將藕切成綠豆芽粗細的絲,與金瓜絲分別以精鹽、味精拌漬后,在盤中擺成太極圖案;然后放上蔥絲,澆上熱花生油,即可食用。此菜不但好看,且蔥香撲鼻,脆嫩爽口。金瓜絲如此吃,只此一家。
肉絲蔥油拌面
多年前,曾和新亞富麗華公司的成先生到“滄浪亭”吃面,我點的是杭式蝦爆鱔面,是燴面,湯不多,味很濃。他點的是蔥油拌面,且吃得很投入,速度快卻沉醉其中。我吃完了,打個飽嗝,說:“老成何必介?。ㄟ@樣節(jié)約),光吃蔥油拌面?”老成說:“蔥油拌面吃起來‘煞根,味道到位??赡銢]注意到我是肉絲蔥油拌面,枉為美食家也。”
老成的話我沒在意,本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哪知有一天到 “蘇州朱鴻興”吃面,看到價目表上有“肉絲蔥油拌面”,想起老成的話,點了一碗。賣籌的阿嫂奇怪地看了我一眼,大概是想挺胸凸肚的“大塊頭”怎么吃這么便宜的拌面?面來了,拌了幾下送進嘴里,一筷進去頓覺不俗,一連吃幾筷,真過癮!頓悟成先生經(jīng)驗之談。除了“煞根”兩字,無可形容渾身舒泰之感。再細細辨味,蔥香、肉鮮、面滑、油潤,此味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嘗?吃罷面,再慢慢喝完“小湯”,真舒服。
擦完嘴巴,走出門?;仡^問賣籌阿嫂:“為啥有大吃一驚之表情?”答曰:“想不到倷介(你這么)內(nèi)行,揀最好吃的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