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新
(沈陽音樂學院 文化基礎課程部,遼寧 沈陽 110168)
淺析老子道德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于文新
(沈陽音樂學院 文化基礎課程部,遼寧 沈陽 110168)
道德是人們在生活中行為的規(guī)范和標準,它沒有成文的規(guī)定,也不是鐵的教條,一般通過社會輿論或者某階段的意識形態(tài)來對人們的生活構成秩序,簡單地說就是社會群體不成文的規(guī)定,而道德觀則是對這種意識形態(tài)規(guī)則的認知和立場,舉個例子,認為不該插隊的人持有應當排隊的道德觀,而認為可以插隊的人則與前者的道德觀不同,道德觀是社會群體的共識。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其主張的無為而治對我國影響巨大,本文主要探討老子道德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發(fā)表觀點。
老子道德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影響
當代學生作為我國實現(xiàn)科教興國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力量,其思想道德是社會熱點話題,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當今高校學生的道德思想主流無疑是積極向上的,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西方文化不斷潮涌入國內,高校學生正面臨著多種歪曲價值觀和西方文化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老子思想道德中獨特的教育意義進行審視和挖掘。[1]
(一)當代高校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低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當代高校學生通過網絡等手段對大量滲透入國內的西方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作為時代的精英,高校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興趣與熱情,比對《道德經》、《論語》、《禮記》、《尚書》等傳統(tǒng)文化精粹的興趣更高,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高校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尚有不足,而高校多數(shù)把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作為重點,往往忽視了高校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2]雖然當代學生的工作能力強,但工作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還有欠缺,盡管高校學生對倡導傳統(tǒng)文化持積極態(tài)度,可他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依然處于一種比較淺淡的狀態(tài)。
(二)當代高校學生的傳統(tǒng)美德觀念淡薄
當今計算機技術迅猛發(fā)展,信息獲取手段多樣化,當代高校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高端人才,其接受能力很強,但是由于缺乏分辨能力,所以,在一些高校學生中,尚且存在著心理素質較差,責任感不強,部分學生過于驕縱的問題,也有部分學生誠信度不高,存在這一些考試作弊、替考、騙取貧困補助等等違背了傳統(tǒng)道德觀的現(xiàn)象,非但如此,還有少數(shù)學生認為這種行為很正常。因此,在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須大力提倡傳統(tǒng)思想道德的教育。
(一)用“圣人”德育高校學生
我國近年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處于一種較為不利的局面,不但目標過高且內容空洞,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道德教育出現(xiàn)偏差,沒有徹底發(fā)揮出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上可以以“圣人”作為教育標準,在老子著作《道德經》中,“圣人”具有的崇高品德來作為當代高校學生模范?!笆ト恕币辉~在《道德經》中出現(xiàn)共計30次,81章章節(jié)中有24章出現(xiàn)過“圣人”一詞,足見老子對于“圣人”的推崇?!笆ト恕痹凇兜赖陆洝分写私游锊粫a生偏見,也就是說“圣人”對待任何人和事都抱著平和的心態(tài),在為人處事方面講究謙恭禮讓,不自高自大,通過“圣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品質來教育學生,使其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3]
(二)“無為”教育
《道德經》的思想道德,在《呂氏春秋·不二》中用了一個字為其定義,即“柔”字,《道德經》把中華民族的特性通過升華,以貴“柔”為核心,創(chuàng)造了完整的理想體系?!兜赖陆洝返乃枷塍w系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的樣子,自然之性是天生的,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tài);二是“無為”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本性,用在教育領域,要求家長和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天性,充分信賴學生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Γ攀肿屗麄內L試、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甚至是破壞,哪怕他會失敗,會犯錯誤也不要緊,因為高校學生作為當今社會學習能力最強大的一批人,他們會從這些失敗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和必要的輔助,既不能放縱也不要過于壓制;《道德經》還可用“道”來表示,所謂“道”就是規(guī)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guī)律。老子認為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狀態(tài),事物的自然本性產生的外在表現(xiàn)就叫做自然,“不學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每個事物生來都有自然之性,在道家看來“自然”是萬物的最佳狀態(tài)。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的“無為而治”既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肆意妄為,而是有選擇的為或者有選擇的不為,“無為”本身就是一種作為,無為是一種大作為,充滿了思想的辯證,閃耀著老子高超的智慧,他給了我們另外的一套價值評判體系,讓我們超越自身,去冷靜的對待人生。因此,在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中,既不能壓制學生的思想,也不能過于放縱,可以采用老子著作《道德經》中,圣人的高尚品德加以引導。我國在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中國夢”,“中國夢”的定義就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要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國家的希望與未來,高校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隨著經濟飛速發(fā)展,西方文化的涌入,必須時時關注高校學生的思想狀況,采用“無為”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導。
(一)信息獲取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信息獲取的方法,只有獲得大量信息,并不斷深入挖掘其發(fā)展規(guī)律或標準,才能決策出適合的教育方法。老子認為,對任何事物的認知要具體、全面,不能只看其表象,要了解本質,老子說過“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啟示著我們要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也是一樣,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就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觀察,只有獲取了相關的有用信息,才能通過分析采用最佳的教育方法。
(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時機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人才培養(yǎng)過程,教師與學生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在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中,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心里特點,然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合適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發(fā)生作用的時間里進行教育,即對被教育者進行教育活動的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機會。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育時機,思想不是知識灌輸,而是教育者通過引導,促使被教育者自身的反思,從而使被教育者思想道德覺悟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要自省,先要自知,只有自己了解自己,才能自己超越自己,因此,教育者在思想教育時要把握好教育時機,使被教育者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善施教
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民眾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征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4]這里的善不是善良,而是善于,因為在老子的樸素辯證法里,善良和兇惡就像錢幣的兩面,同時出現(xiàn)作用于世間,老子這里說善是善于的意思,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學生善于辨別事物的“善惡”。在高校中,教育者可以播放一些起引導作用的視頻片段,要求學生做到正確接受知識與信息,為其以后成為社會棟梁,促進社會發(fā)展打下基礎。
“無為而治”作為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德觀,其本意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5]“無為”中的“有所為”比較簡單,可要“有所不為”就需要教育者膽量和智慧并存了,舉個例子,某校老師在剛剛開始成為班主任時,感覺很吃力,因為他發(fā)現(xiàn)班長有許多事都不跟他說,原來是他太親力親為了,許多小事都自己操心,后來決定“有所不為”,于是將“權利”下放至班長,學習委員等人,不但工作輕松了,學生成績也提高了?!坝兴鶠椤边^度到“有所不為”是一種模式的轉變,需要具備一定智慧和領導能力,如果教育者能夠做到“有所不為”,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創(chuàng)立一次傳統(tǒng)文化比拼,下達通知以后由學生自發(fā)組織學習與比賽,教師作為觀眾即可,這樣學生會逐步加強對于傳統(tǒng)文化美德的關注與學習,進而發(fā)展成為一種興趣,提升自身道德修養(yǎng)。
老子所著《道德經》中提出的“自然無為、柔弱不爭”的思想在經過了兩千多年歷史后,依然影響重大,老子道德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作用?!盁o為”遵循客觀規(guī)律,順應自然科學的行為,就是合理的作為,也是積極的行為,指出凡是要“順天之時,得人之心”,不要違法“天時、地性、人意”,不要憑主觀愿望和想象行事,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當考慮到學生的思想狀況。
[1]劉雅文,劉云臣,郭文奇,等.老子道德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3(4):120-121.
[2]陳迎平,何會.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報告[J].法制與社會,2011,(12):232-233.
[3]龐然,韓天順.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生命觀教育[J].黨政干部學刊,2013,(5):67-69.
[4]張衛(wèi)良,顏峰.論《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J].大學教育科學, 2013,1(1):1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