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儷葳 趙 易 倪 兵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71)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憂患意識教育
柳儷葳 趙 易 倪 兵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71)
當今大學生憂患意識匱乏,不僅對國情、社情知識茫然,而且居安思危意識淡漠,缺乏對憂患意識的自我教育。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既是國家、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需要。要運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具體事例,從中華民族屈辱史的角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增強使命感的角度等路徑,教育和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
大學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一生中理智的認識活動,是一種居安思危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是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憂患和關注,是一種激勵人生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1]189。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振興希望所在,因此,對當代大學生加強憂患意識教育,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國家發(fā)展的客觀需要。
本文所指的憂患意識,特指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除了有對歷史和現實局限性的否定意向外,本身還蘊藏著超越局限積極進取的建設性;這種憂患意識既有民族自省心,不盲目樂觀,又有民族自信心,不妄自菲薄[1]190。
就目前筆者所能搜集到的文獻來說,針對大學生憂患意識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第一,分析大學生憂患意識狀況,并提出對策,從此類角度分析和論述的文獻較多,論文有23篇之多。筆者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是劉國和老師的《“90后”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的意義、內容和途徑探析》[2]。該文在闡述“90后”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的意義和內容的基礎之上,重點提出從學校、家庭、社會、網絡以及自我等五個方面開展憂患意識教育的途徑。第二,從國防教育角度分析大學生憂患意識及其教育重要性。此類文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英的《加強大學生國防憂患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和著力點》[3]。該文從必要性和著力點兩個方面分析加強大學生國防教育,重點分析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尤其要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憂患意識。高彥梅的《淺析增強憂患意識在高等院校國防教育中的必要性》[4]一文,從歷史、現實和教學規(guī)律三個角度闡述了在國防教育中增強憂患意識教育的必要性。高彥梅另一篇題為《淺談高等院校國防教育中增強憂患意識的途徑》[5]的文章,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憂患意識的新內涵和以增強大學生憂患意識為切入點深入推進高等院校國防教育兩個方面展開論述。第三,從愛國主義教育的角度談憂患意識教育,有代表性的論文有兩篇。一文是朱效梅的《談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憂患意識》[6],指出愛國主義中的憂患意識教育,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從太平中預見危機、防患于未然的辯證思維。一文是黃春梅《愛國主義教學中的憂患意識》[7],文章從愛國主義教學的傳統(tǒng)做法、缺乏憂患意識教育內容對愛國主義的影響、加強憂患意識教育的對策等三個方面,重點論述了加強愛國主義教學的具體措施。第四,從思想政治課教育的角度談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僅有兩篇,一是張志巧的《大學生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與思政課實效性提高》[8]。該文結合思政課四門骨干課程逐一論述了大學生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與思政課實效性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了具體實施的辦法和原則。二是趙曉丹的 《思想政治教育應注意培養(yǎng)大學生憂患意識》[9],主要論述了在思政課中培養(yǎng)憂患意識的原則和方法,重點是結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展開論述。
上述文獻為人們認識大學生憂患意識現狀,把握增強大學生憂患意識的途徑和策略提供了思路和啟發(fā)。但結合高校相關課程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研究增強大學生憂患意識的文獻尚不多見,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以下簡稱綱要課)教學角度論述大學生憂患意識培養(yǎng)研究成果更為罕見,這為本課題的提出和研究留下了創(chuàng)新的空間。
(一)缺乏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辯證分析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尤其是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情況下,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因素不僅內容多,而且方式也多姿多彩、五花八門,大學生接受各種因素影響時可選擇空間很大。這就要求憂患意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必須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增強其吸引力、可接受性。目前,包括憂患意識教育在內的宣傳教育能夠與時俱進,注意內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完善。但是過往的積弊仍然不能一時消除,宣傳教育中講大話、套話、官話,經常以“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等自我陶醉;只講成績不談問題,或者故意回避問題,怕講問題講困難多了起到負面作用。事實上,我國目前面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就國際局勢來說,在南海,菲律賓單方提出的“南海仲裁案”,雖然中方一再申明“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立場,但是南海問題懸而未決;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御系統(tǒng),對中國戰(zhàn)略安全構成威脅。雖然和平與發(fā)展早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但是局部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就國內局勢來說,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個春秋,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正是這種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要求大學生在內的每個中國人都必須具有憂患意識。尤其是大學生,他們是國家發(fā)展的未來,民族發(fā)展的希望所在。講成績固然可以鼓舞大學生前進的信心,講問題講困難同樣可以激發(fā)大學生前行的斗志。而在憂患意識教育上片面強調“正面宣傳”,往往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而這恰恰是當前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上亟待克服的弊端。
(二)缺乏黨情、國情的教育
在建黨90周年的大會上,胡錦濤在總結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之上又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大風險”,“四大考驗”和“四大風險”無論哪一個做不到位,都不利于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穩(wěn)固,因此,必須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加強大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必須讓大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黨情。黨情指的是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的基本情況,以及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性質、宗旨、目標、綱領、路線和自身建設的情況,是一個政黨歷史和現實狀況的集中體現。目前,我們黨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同時黨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深入了解黨情,有助于對國家大政方針的理解和憂患意識的形成。社情是社會情況的簡稱,包含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社會治安、民生等?,F在個別大學生認為國泰民安,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我國社會發(fā)展呈現出一片歌舞升平的大好形勢。但是他們沒有看到我國雖然已經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較低,遠沒有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我國目前還有7000萬貧困人口急需全面脫貧。正確認識黨情、社情是大學生樹立憂患意識最要緊的前提。但是目前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專門針對黨情、社情教育的課程相對欠缺,許多本、專科學校的形勢政策課對黨情和社情的介紹,往往缺乏具體事實,說教意味濃重,缺乏針對性和生動性,很難激起當代大學生的共鳴,更難以觸及他們的心靈深處,未能真正起到對學生進行黨情、社情教育的作用。正是因為對黨情、社情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才導致了部分大學生憂患意識不強。缺乏憂患意識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之一,致使愛國主義只停留在精神層面,不能轉化為實踐的動力[10]。
(三)綱要課中忽視對大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
如前所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之類格言所蘊含的憂患意識,是中國古代士人和現代知識分子歷來崇奉的一種理念。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yǎng)其憂患意識是不言自明的教育內容和目標之一。各門課程均應滲透憂患意識教育,只是教育的方式有差、程度不同罷了。而在所有的課程中,綱要課是更有責任和義務進行憂患意識教育的一門課程,因為這門課程更具有憂患意識教育的天然性和知識優(yōu)勢。然而,目前高校的綱要課在實現這一功能和目的方面還表現得不盡如人意。第一表現,是憂患意識教育的目的未能鮮明地提出并放在應有的位置上。應該說,綱要課中的內容,只要能夠有效地傳授和學習,在客觀上或多或少地都會發(fā)生憂患意識教育的作用。但是,作為一種必須樹立的觀念,綱要課中的憂患意識教育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從目前高校綱要課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在這方面的設計還缺乏自覺性、整體性,憂患意識教育基本是教師的一種自發(fā)行為,自流狀態(tài)。由此導致的第二種表現是任課教師的憂患意識教學各自為教、各自為是,隨意性很強。第三種表現,是缺乏憂患意識教育教學的評價機制。當然不能要求把憂患意識教育教學作為一個獨立的評價體系設立,它應該滲透融合在整個綱要課教學評價體系之中。但是,這個評價體系中必須有十分明確的憂患意識教育教學的評價內容和指標,能夠有效引導任課教師重視學生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遺憾的是,目前高校的綱要課評價體系中這方面的內容還是一個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有的甚至是一個空白。
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民族振興希望之所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擔當者。加強憂患意識教育,有利于國家、社會和大學生自身的發(fā)展。
(一)加強當代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是國家發(fā)展的需要
古人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在憂患的意識中,在“四面楚歌”的緊迫形勢中才能發(fā)憤圖強,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在絕境中奮起。這種“憂患”不是“怨天尤人”不是“杞人憂天”,它是鼓舞歷代愛國之士為國家前途、國家命運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動力。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yōu)越感,五千年的自我為中心,導致了晚清末期諸多外敵的入侵。但中國人民沒有沉淪下去,在中華民族處于危難之時,涌現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在滿腔的憤恨中,在民族存亡的憂患中發(fā)憤圖強,尋找中國新的出路,經過百年的抗爭與探索終于使中華民族走出了絕境,駛入了歷史的快車道,中國成為了世界矚目的國家。
當代大學生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殷切希望,每一個時代都需要憂患意識,與國家興衰相聯系的憂患意識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本前提。近代中國的歷史證明,缺乏憂患意識的結果只能是被動挨打??v觀歷史,我們不能重蹈覆轍,作為當代大學生不能忘記憂患,不能因為我們國家經濟有所發(fā)展就夜郎自大,不知進取。應該看到中國這一路走得很艱辛,取得的成績實屬不易。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憂患意識,有利于大學生發(fā)奮學習、報效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為國家的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
(二)加強憂患意識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憂患意識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具有極其緊迫和重要的意義。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們身處和平的環(huán)境中,但是我國既面臨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進入到了發(fā)展的快車道,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離社會主義現代化完全實現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當代大學生將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踐行者,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希望所在。因此在大學生中進行憂患意識教育,幫助其樹立憂患意識,有利于大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從而能正確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
(三)加強憂患意識教育是大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需要
強烈的憂患意識是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基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遠慮與近憂是相聯系的。近憂是遠慮的前因,遠慮是近憂的后果,沒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就不能樹立起遠大的理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正是由于有了強烈的憂患意識,才能從小樹立為國為民、為改造不合理的社會而奮斗的志向,進而樹立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對當代大學生加強憂患意識教育可以喚起大學生對于潛在危機的警惕性和危機感,使其明確發(fā)展方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力,不畏險阻,奮發(fā)圖強,增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質。當代大學生只有心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抱負和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豪邁情懷,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獻出綿薄之力。
(一)用近現代中國屈辱史培養(yǎng)大學生的憂患意識
近年來,在對大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幾乎都涉及了憂患意識教育,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在全國高等院校增設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主要講述從鴉片戰(zhàn)爭到十八屆四中全會170多年的歷史。這其中,新中國成立前的那段歷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的血淚史,因此在綱要課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具有得天獨厚的、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因為中國近現代史就是從憂患中走過來的。而設立這一課程的目的就是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國史國情教育,使命之一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憂患意識。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創(chuàng)造過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的國家。歷史的腳步走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綱要課程的教學中,任課教師要以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國恥為切入點,深刻揭露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如何通過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掠奪我國大量的財富,占領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以上的廣袤國土,把中國一步步變?yōu)榘胫趁竦兀圃炝藥资畟€“國中之國”,進而使中國在政治上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在經濟上成為帝國主義的附庸[11]。綱要課上編主要講述風云變幻的80年,也就是從鴉片戰(zhàn)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在這80年中,中華民族蒙受的巨大痛苦和災難是同時期其他國家和民族所罕見的。面臨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和壓迫,無數中華民族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與富強,拋頭顱灑熱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屈辱、憂患的歷史,通過屈辱史教育,使當代大學生懂得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道理,呼喚起他們強烈的憂患意識。
(二)在綱要課程中采用形式多樣的憂患意識教學手段
綱要課程培養(yǎng)學生憂患意識,必須堅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完成從書本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12]。培養(yǎng)憂患意識是綱要課的教學目的之一,雖然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憂患意識的重要渠道,但是單純的理論往往很難喚起當代大學生的共鳴,因此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反映大學生憂患意識的價值。憂患意識教育作為一種積極的入世哲學教育,追求的是以實際行動來促使自己對國家發(fā)展、民族興衰榮辱的關注。在綱要課的教學中,尤其要重點幫助學生接受和理解在多災多難的中國近代史上,一批批具有憂患意識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對國家的熱愛,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激情。一是結合紅色歷史舊址開展教育。任課教師應充分利用紅色歷史舊址,讓學生走進歷史現場,身臨其境,全身心地感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解放、民族復興而犧牲奮斗的歷史,通過一件件實物的訴說讓學生感受當時的歷史場景。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樹立憂患意識的同時,注重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是體現憂患意識教育價值至關重要的部分和環(huán)節(jié)。二是組織專場報告會,聘請老革命老戰(zhàn)士等講述我黨我軍光榮的歷史,通過當事人的訴說,讓大學生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三是有效利用第二課堂,通過觀看紅色影片、開展專題班會、閱讀紅色經典等形式,全身心地感受歷史。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心,為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憂患意識打下基礎。
(三)提升綱要課憂患意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綱要課要講述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十八屆四中全會170多年的歷史,相對于如此漫長的歷史,現有的綱要課時就顯得太少。如何更好地利用綱要課的課堂使其真正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的主要路徑,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充分挖掘課堂教學資源。提升綱要課教學的實效性,要求任課教師善于抓住近現代歷史上的重大問題,有重點、多形式地開展教學。如教學鴉片戰(zhàn)爭這段歷史時,應避免只是單純地讓學生記住具體時間、條約內容等,而應該通過教師客觀地對重點問題展開剖析,解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么”這個謎團。通過珍貴的歷史鏡頭和圖片,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還應該讓那些受到“侵略有功論”影響的學生認識到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對中國社會有著雙重影響;最后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討論,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引導大學生得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13]的結論和明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從而告誡當代大學生,不能像晚清時期以天朝上國自居,夜郎自大,必須樹立憂患意識,看到國家發(fā)展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障礙,意識到自己作為當代青年應當負起的時代責任。
對大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既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又是改變目前大學生憂患意識薄弱現狀的客觀要求。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層面上,應該發(fā)揮思政課的教育熏陶作用,積極開展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使大學生正視國家、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現實矛盾和問題,以積極進取的姿態(tài)去面對和解決,從而預防和避免大學生在面對困難、矛盾和問題時怨天尤人的現象,引導他們?yōu)閷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1]王艷秋.談大學生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教育[J].社科縱橫,2009 (10).
[2]劉國和.“90后”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的意義、內容和途徑分析[J].中外企業(yè)家,2011(9):105-106.
[3]王英.加強大學生國防憂患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和著力點[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1):31-34.
[4]高彥梅.淺析增強憂患意識在高等院校國防教育中的必要性[J].石家莊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3):100-102.
[5]高彥梅.淺談高等院校國防教育中增強憂患意識的途徑[J].石家莊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4):265.
[6]朱效梅.談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憂患意識[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30-31.
[7]黃春梅.愛國主義教學中的憂患意識[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2):221-222.
[8]張志巧.大學生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與思政課實效性提高[J].百色學院學報,2009(6):123-125.
[9]趙曉丹.思想政治教育應注意培養(yǎng)大學生憂患意識[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2(3):191-192.
[10]賈金英、賈浩杰.憂患意識培養(yǎng)與愛國主義教育[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7):52.
[11]李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0):45-46.
[12]范連生.地方史資料在高?!吨袊F代史綱要》教學中的應用——以黔東南州為例[J].銅仁學院學報,2014(3):145.
[13]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9.
(責任編輯:杭長釗)
2016-06-30
柳儷葳,河北傳媒學院馬列教學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趙易,河北傳媒學院信息技術與文化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倪兵,河北傳媒學院馬列教學部講師,學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