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教人物丁令威在武寧的遺跡

      2016-03-15 14:50:57吳國富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武寧武寧縣青牛

      吳國富

      (九江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

      道教人物丁令威在武寧的遺跡

      吳國富

      (九江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根據(jù)歷代《武寧縣志》的記載,陶淵明《搜神后記》所載的丁令威,當為武寧縣遼東山人,在這一帶遺留的丁令威傳說很多。此外,丁令威曾在武寧縣南山修煉,同時術士吳猛等人也在武寧境內(nèi)活動。這些探索,對了解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一定幫助。

      丁令威;武寧;遼東山

      陶淵明《搜神后記》所載丁令威化鶴歸鄉(xiāng)的故事,后世廣為流傳。筆者通過考證,認為丁令威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道教人物,乃江西武寧縣遼東山人,其活動蹤跡見于江西、湖南、浙江、江蘇、安徽等地。現(xiàn)據(jù)歷代《武寧縣志》,對丁令威在武寧的遺跡再進行詳細考察,或有助于了解陶淵明生活時期的道教背景。

      一、丁令威在武寧縣遼東山的遺跡

      陶淵明《搜神后記》的第一篇,即為丁令威化鶴歸鄉(xiāng)的故事:“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旄呱蠜_天。今遼東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1]宇文所安說:“用修辭層次較低的語言風格寫成的作品,被認為早于那些修辭層次較高的作品?!盵2]丁令威所詠的這首詩,體現(xiàn)了漢魏古詩的古樸風貌,情辭動人,以致“丁令”“丁仙”“丁家鶴”等詞語在唐代以來被大量用作詩詞典故,用以表達仙風道骨或世事變遷之意,如任華《寄李白》:“人傳訪道滄海上,丁令王喬每往還?!盵3]丁令威故事的傳播,亦使丁令威學道的當涂縣靈墟山成為名勝古跡,而遼寧遼陽市也出現(xiàn)了升仙橋、華表山等關于丁令威的勝跡,各地方志中關于丁令威的傳說也有不少。

      向來以為丁令威是遼東人,即遼東郡(在今遼寧省遼陽市)人。然而遼東郡距離柴桑過于遙遠,道教活動起源很晚,說丁令威為遼東人,或難置信。又明清《武寧縣志》均記載丁令威為武寧縣遼東山人*參見明清武寧縣志匯編編委會《明清武寧縣志匯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該書收錄現(xiàn)存全部武寧縣舊方志,各種方志均記載丁令威為武寧縣遼東山人。。武寧縣位于贛北地區(qū)的修河中游,與陶淵明居住的柴桑縣毗鄰,三國吳國時期獨立建縣,名曰西安縣,吳國滅亡之后,改名為豫寧縣。筆者通過考證,撰《道教人物丁令威考》一文,指出武寧縣境內(nèi)有關丁令威的傳說及遺跡甚多,其活動蹤跡又見于江西的閣皂山,湖南的醴陵,浙江的諸暨,江蘇的蘇州、丹陽,安徽的當涂靈墟山等地,均在南方,故而丁令威當實有其人,乃兩晉之交的一名方術之士,為吳猛等術士的師父輩,其化鶴歸鄉(xiāng)的故事在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廣泛流傳,也因此被載入《搜神后記》。*參見吳國富《道教人物丁令威考》,載《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1期。

      (一)丁令威為武寧縣遼東山人

      明清武寧縣志記載丁令威為遼東山人,其山在武寧縣東三十里(武寧縣舊治在修河東岸,與今縣城隔河相望,因修建柘林水庫被淹沒),山下有丁令威的故居及禮星壇,后人在此建丁仙觀,又稱精靈觀,觀前有兩株古柏,附近有他修煉的青牛洞,洞口有遺巾石,還有王喬騎紫鹿來訪丁令威的紫鹿岡。乾隆四十七年《縣志》記載:

      遼東山,縣東三十里,丁令威化鶴遼東,即此山也。山下有精靈觀,即丁令威故居,觀前有柏二株,別傳為冀北遼東者誤。[4]389

      舊志認為,丁令威非遼寧之遼東人,而是武寧之遼東山人,這一點“班班可考”:

      丁令威,本縣人,幼靈異,七歲入山求道,洞徹玄理,棲真于青牛洞口,仙去。舊

      志載晉建武元年三月三日仙。后化鶴歸鄉(xiāng),下華表,歌曰:“有鳥有鳥丁令威,離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卑础稄V輿記》載:“令威故居,在武寧?!绷种驹疲骸傲钔收谖鋵幙h東三十里?!庇帧遁浀丶o勝》:“精靈觀即令威故居,在武寧縣東遼山之東?!薄睹饕唤y(tǒng)志》:“令威故居旁有青牛洞,洞口石曰遺巾?!焙献C諸書,令威為武寧人無疑?!粑鋵幹|東山、精靈觀以及巾石、煉丹臺、禮星壇諸名跡,班班可考,原非假借附會云。令威本漢人,舊志載晉建武元年仙,相距甚遠,當屬東漢建武傳寫之訛。[4]255

      此考證指出,丁令威為武寧人,一是有文獻可征,如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明陸應陽《廣輿記》、明代《江西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等;二是武寧的丁令威遺跡甚多,班班可考,并非假借附會。又按唐代《仙苑編珠》卷上引《飛天仙人經(jīng)》:“丁令威七歲入山求道,千年化鶴歸鄉(xiāng)。”[5]又《道藏》中收有《太上三十六部尊經(jīng)》,任繼愈《道藏提要》指出此書成書于唐初或更早,其中有《仙人經(jīng)》,或即《飛天仙人經(jīng)》。*參見任繼愈《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0頁。煉丹、禮星、沖舉、化鶴、乘鹿之類,皆與晉朝道士風格吻合,故而舊志認為丁令威為東漢初人,不可信。又《光緒江西通志》云:

      丁令威故居,在武寧縣東三十里遼山之東,是丁仙沖舉處,南有觀鶴橋,北有禮星壇,后人于壇址又創(chuàng)丁仙觀,近有青牛洞,洞口有巾石,相傳令威飛騰時遺巾于此(《明一統(tǒng)志》、《林志》、《輿地紀勝》)。[6]

      這一記載稱“縣東三十里遼山之東”,有誤,因遼山在武寧縣西邊,與遼東山不是一回事。除了縣志,尚有其他文獻提到遼東山,如《清史稿·地理十三》:“武寧繁,難。(南昌)府西北三百五十里。西北:遼山。西南:大孤。東:遼東山?!盵7]《太平天國地理志》:“武寧縣:東漢置西安縣。晉改豫寧縣。唐改武寧縣。西北:遼山。西南:大孤。東:遼東山。”[8]可知武寧縣的確有遼東山。

      《明清武寧縣志匯編》輯錄有嘉靖四十一年《武寧縣志》的《武寧縣治總圖》,在舊縣治之東標注有“遼東山”。[4]卷首 又有雍正三年《武寧縣志》的《九鄉(xiāng)圖》,在舊縣治之東亦標注有“遼東山”[4]卷首。

      遼東山下舊有丁仙觀,不知起于何時。嘉慶二十四年,當?shù)厝思Y重修丁仙觀,邑庠生李尚軒作《重修古丁仙觀記》,說:“遼東乃山名,在武寧縣治東三十里青牛洞口,前志考之綦詳。其地屬安樂鄉(xiāng),其山自姑山蜿蜒而下。”[4]870足見遼東山在清朝嘉慶年間尚能確指,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鮮為人知。

      舊志記載遼東山在武寧縣東三十里,又記載“紅巖潭,縣東三十里,潴升仁鄉(xiāng)東西兩河水,深不可測”[4]576。紅巖潭為修河支流上的一處深潭,匯集魯溪、橫路兩鄉(xiāng)來的主河道而成,在巾口鄉(xiāng)之西;紫鹿嶺(即紫鹿岡)離紅巖潭只有一公里左右,唐朝國子祭酒張寧的墓,就在紫鹿嶺琵琶峰(亦作枇杷峰)下;望巾嶺在現(xiàn)在巾口鎮(zhèn)邊上,距離紫鹿嶺約七八里;這些地名與古跡至今尚存。道光四年《武寧縣志》的疆域圖,標明遼東山在枇杷峰與金雞山之間,鄰近書堂山。根據(jù)這些線索,不難大致確定遼東山的方位*道光四年《武寧縣志》疆域圖,見《明清武寧縣志匯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卷首彩頁。2014年,武寧縣的文史工作者瞿春生、方平、張雷、張利富曾根據(jù)上述線索進行實地考察,認為遼東山即現(xiàn)在武寧縣宋溪鄉(xiāng)王埠村境內(nèi)的苦櫧山,其附近的書堂山尚能指認,而丁仙觀、古柏樹雖然已經(jīng)不存,其遺址也還能指認(丁仙觀已經(jīng)被柘林水庫淹沒)。這一看法可供參考。。在古代至于解放初期,遼東山一帶都是交通要道,自從柘林水庫興建、南皋山公路修通之后,這里就顯得很偏僻了,故而山名亦容易被人遺忘。

      武寧境內(nèi),有遼山、遼田、遼里等名,加上遼東山,以“遼”命名的地方很多。這些名字由來已久,縣志亦不能指明其來歷。按《水經(jīng)注》卷三十九:“鄱水又西流,注于贛。又有繚(亦作僚、潦、遼)水入焉。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枇???澦畺|逕新吳縣,漢中平中立。繚水又逕?;杩h,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杞?,分為二水?!盵9]繚水,在永修縣境內(nèi),現(xiàn)在稱為遼河。永修縣位于修河下游,與武寧縣接壤?!度龂尽菚O討逆?zhèn)鳌纷⒁督韨鳌份d:“(廬江太守劉勛)新得術眾,時豫章上繚宗民萬馀家在江東,策勸勛攻取之?!盵10]這里的“上繚宗民”,當即“僚人”,而“上繚”或亦因“僚人”而得名。“僚”原作“獠”,晉人張華《博物志·異俗》記載:“荊州極西南界至蜀,諸民曰獠子。”[11]關于“僚人”,學術界有不同看法,但認為他們是西南山地民族,甚至可能擴散到江西一帶,則是沒有問題的。西漢時與永修同為一縣的武寧縣,大部分為崇山峻嶺,而遼山位于武寧縣西北部的群山之中,上面歷來就有山寨,現(xiàn)在尚存唐朝的山寨遺址,可以推斷兩漢三國時山上也是僚人的聚居地,故而稱為“遼山”,附近的“遼田”“遼里”,即因此而來。以今天的方位而言,遼山在西,遼東山在東;而以東漢末的武寧縣城西安里而言,亦是如此,故而遼東山的意思是“遼山東邊的山”,與遼寧之“遼”沒有關系。遼東山一帶有關丁令威的傳說由來已久而且比較豐富,此處為丁令威故居,當屬無疑。當然,武寧縣地方偏僻,文化不發(fā)達,后人不知遼東山,普遍以為丁令威就是遼東郡人,也并不奇怪。

      (二)遼東山附近的紫鹿岡、丁仙觀等

      遼東山附近有紫鹿岡、青牛洞,舊志記載:

      紫鹿岡,在縣治東三十里,世傳王子喬嘗騎紫鹿訪丁令威,故名。[4]63

      岡側(cè)多產(chǎn)鹿蔥,青翠彌望。[4]194

      王喬,河東人,初為葉縣令,有神術,每朔望飛舄詣朝,人莫測也。隱德安之昆侖山,嘗騎紫鹿訪丁令威于青牛洞口,后皆仙去,因名其地曰紫鹿岡。按:德安之昆侖山,距武寧青牛洞口僅五十里。喬與令威時相過從,不足為異。舊志誤以東漢王喬作周時王子喬,又注云未詳何地人,故通志以乘鹿訪丁令威為異也,今訂正。[4]255

      青牛洞,在縣治東四十里,世傳有青牛往來,為令威所乘之牛,故名。[4]63

      紫鹿岡因王喬乘紫鹿拜訪丁令威而得名。王喬是東漢明帝時人,與丁令威生活的三國、西晉時期相去甚遠,為此上述故事有可能是編造的。但是,與武寧交界的德安縣、瑞昌縣,皆相傳有王喬的遺跡,《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十一記載瑞昌縣有赤顏山、王喬洞,赤顏山“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舊傳赤松子曾游此?!蓖鯁潭础皟?nèi)有懸旌、滴泉、天窩、石鐘諸勝,舊傳王喬修煉處?!盵12]赤顏山,位于與武寧縣官蓮鄉(xiāng)、魯溪鄉(xiāng)接壤的瑞昌南義鄉(xiāng),此鄉(xiāng)原名仙嶠鄉(xiāng)、王仙鄉(xiāng),因王喬故事而得名。位于德安、武寧、瑞昌三縣交界處的德安小昆侖山,相傳為王喬禮斗成仙之處,山頂有禮斗臺、洗劍池、元陽觀、東西二湖、飛鳥觀、月窟等。因此,與丁令威同時的確存在這樣一位道士,他假托王喬之名在瑞昌、德安一帶修煉,常與丁令威來往。

      唐朝之時,國子監(jiān)祭酒張寧曾于紫鹿岡隱居:

      康叔隱居,縣東四十里青牛洞口。唐建中間,國子祭酒張寧,字康叔,與盧杞不合,掛冠遠游,聞柳渾隱武寧,遂訪勝入山。至紫鹿岡青牛洞,慨然曰:“紫鹿青牛,非方外人不能狎?!币蚣已?。書臺釣磯,遺跡尚在。[4]193

      今武寧張氏皆寧后也。[4]253

      張寧《青牛洞》詩云:“他鄉(xiāng)入眼川原異,此中卻有避秦地?!盵4]1333

      唐祭酒張寧墓,在縣東四十里琵琶峰。[4]501

      張寧之事,正史闕載,但武寧有他的墓地,現(xiàn)今尚存,況且后裔眾多,家譜載之詳明,應屬可靠。紫鹿岡與丁令威之事,后人時有提及,如清朝余長祚《魯溪洞吟》:“青牛紫鹿相追隨?!盵4]134“紫鹿石亭,在升仁鄉(xiāng),眾建?!盵4]630紫鹿岡后來成為通往九江、武昌的必經(jīng)之路,易名為紫鹿嶺,清嘉慶時熊先干《重修紫鹿嶺及青牛峽路記》:“吾邑東道中,九江、武昌往來之險者,嶺曰紫鹿,峽曰青牛,徑峽麓深,澗邊僅一線蜿蜒,……下臨重淵。”[4]874明朝余騰蛟《豫寧雜詠·紫鹿嶺》詠云:“仙人覓儔侶,乘鹿向白云。乃知塵外客,亦復念其群?!盵4]315

      遼東山下有丁仙觀(精靈觀)、巾石、望巾嶺。清朝李尚軒《重修古丁仙觀記》云:

      丁仙觀,邑名跡也。《一統(tǒng)志》載丁仙為遼東人。不知遼東乃山名,在武寧縣治東三十里青牛洞口,前志考之綦詳。其地屬安樂鄉(xiāng),其山自姑山蜿蜒而下,高峰之麓,覆如平阜。前有清流,映帶上下,并環(huán)小山里許,居然村圩,繚以短墻,東漢丁令威實修真于此。丁嘗過本鄉(xiāng)六都之涯,偶遺其巾,中途登高遙望得之,因以名嶺曰望巾,名市曰巾口。又控鶴邑城橋上,士女聚觀如堵,后人所謂看鶴橋是也。外此南山有臺、有巖,皆仙跡所經(jīng),其非遼東人益無疑。羽化后邑人建觀山麓,不知昉于何代,至今觀前有古柏二株,大可數(shù)抱,相傳為六朝物?!螒c乙卯冬告成。[4]870

      望巾嶺,縣東巾口之陰。相傳丁仙遺巾時,里人于此望見之,故名。[4]389

      巾石,在青牛洞口,云丁令威沖舉時遺巾于此,化為石。石上有系纓痕,亦落瓦掛履之類也。[4]424

      武寧縣志收錄了不少歌詠丁仙觀(亦稱精靈觀)的詩歌,如清朝余嘉《精靈觀》云:“寂寞精靈觀,遙遙華表音。如何云外客,猶有故鄉(xiāng)心。”[4]356余騰蛟《豫寧雜詠·丁仙故居》云:“丁仙多游蹤,此地常棲托。白鶴去不歸,寒云常漠漠?!盵4]315又清朝余螭有《豫寧雜詠·巾石》:“丁仙去不還,遺巾已化石。石上云影空,石下苔痕碧?!盵4]322李趣堂有《巾市》:“掛巾而后即名村,到此風流六代存?!盵4]352現(xiàn)在的巾口鄉(xiāng),即因丁令威遺巾之傳說而得名。

      綜合縣志記載,丁仙觀為后人所建,有三處,一處在遼東山丁令威故居,一處在縣城看鶴橋一帶,一處在南山。丁仙觀別稱精靈觀,精靈的意思見《洞真大丹隱書經(jīng)》:“身中復有二十四真人,亦體中玄氣精靈所結(jié)而造致,分化而造萬也?!盵13]意指修煉到一定程度,體內(nèi)的玄氣、精靈便可凝結(jié)成形,分身變化無窮。

      清朝林維翰作《修江雪舫》:“寥廓令威里,我游歲歲還。渡江聊避俗,探穴勝鍵關?!盵4]126還曾尋訪丁令威故里。清朝鄒方鍔《大雅堂初稿》卷二有《遼山》詩:“仙侶遺蹤在,遼山樹郁蒼。雙鳧何日到,獨鶴遠煙翔。宛轉(zhuǎn)青牛洞,迢遙紫鹿岡。行人初系纜,樵牧下松篁?!盵14]所訪為丁令威舊跡,但將遼山與遼東山混為一談了。

      二、丁令威在武寧南山修煉及其他

      丁令威是武寧縣遼東山人,曾在武寧縣南山一帶修煉?;Q歸鄉(xiāng)的故事,導致縣城一帶建起了“看鶴橋”。與丁令威同時的術士,也在武寧縣留下了很多活動痕跡。

      (一)武寧縣南山的丁令威遺跡

      丁令威是遼東山人,但并不限于在一帶修煉。他在修河對岸的南山一帶,也留有遺跡。

      南山,縣東四十里,橫列如屏,上有煉丹臺、丁仙崖,每春月桃花歷亂,芳艷如錦,

      又名桃花峰。[4]391

      桃花峰,縣東三十里,丁令威修煉處。[4]63

      丹沼,在桃花峰,世傳丁令威所鑿。[4]64

      丁仙觀,在南山之半,懸崖壁立,石乳倒垂,沿路桃花,望之如錦。[4]264

      丁仙祠,祀丁令威,有二,一在看鶴橋,今廢;一在長樂鄉(xiāng)南山。[4]259

      煉丹臺,一名丁仙崖,在縣東三十里南山。懸崖千仞,鳥道盤云,流水曲折,約數(shù)十渡,乃陟其巔。西北諸峰,森然在目。世傳丁令威煉丹其上。山多桃樹,春間盛開時,望之如張錦然,為縣東勝境。[4]194

      仙崖,在瓜源鳳陽。山右,有石筍獨立丈許,左有石浮圖。累級而上,中為仙閣,世傳丁仙煉丹處,今廢。少左,又有仙床,長八尺,廣殺之,斜覆以石,平展可臥。又下有崖如龕,構殿其間。龕后有石竇,前有眠龍坡,危臨絕壑,不可下視。[4]160

      清朝余螭有《游南山丁仙臺》:“南山接長墅,蠶叢境獨開。曲徑轉(zhuǎn)幽壑,怪石上文苔。我借樵牧力,得到丁仙臺?!盵4]323王時淳有《丁仙崖》:“窮幽偶一到仙崖,竹杖悠然稱雅懷?!盵4]532

      武寧縣的最高峰為武陵巖,在縣城東南,南山即在其側(cè),現(xiàn)屬于楊洲鄉(xiāng)管轄。此處與巾口隔修河相望。南山又名桃花峰,因盛產(chǎn)桃花而得名。綜合起來,南山上有關丁令威的遺跡有丁仙崖(煉丹臺、丁仙臺)、仙床、丁仙觀(丁仙祠)、丹沼等,而這一帶的風景,很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武陵崖,居長墅、叢云、瓜源之額,若扇紐然。其巔有石劈縫數(shù)寸,望之隱隱有籬落村舍,不可入,如武陵桃源,故名。崖陰曰洪坪,平廣,有荒田八百畝,阡陌尚存。[4]160

      叢云洞,縣東南五十里,俗名上洞源?!聨p奇峰怪聳,其旁有穴如筒,可窺修江?!邪肜镌S,兩面崖石林立,復入,有村落田畝,別一洞天?!涠次1诜夤?,不通人世,不知何時始鑿此石巷,乃辟其妙云。[4]162

      三國兩晉時的道士,喜歡到人跡罕至的窮崖絕壁之處修道煉丹,丁令威入南山修道,體現(xiàn)了同樣的作風。道士也慣用桃樹來辟邪,如《無上秘要》卷六十六引《真誥》:“紫微夫人曰:《太上九變十化易新經(jīng)》云:若履殗穢及諸不凈處,當先澡浴盥解形以除之。其法用竹葉十兩,桃皮削取白四兩,以清水一斛二斗,于釜中煮之,不令沸出,適寒溫以浴形,即萬殗消除也。既以除殗,又辟濕痹瘡癢之疾?!盵15]

      (二)武寧縣城的看鶴橋

      元朝之時,武寧老縣城即建有與丁令威有關的丁仙觀(鶴隱觀),后又建有看鶴橋,為武寧八景之一。

      鶴隱觀,在縣治東南看鶴橋西岸,元時建,今廢。[4]61

      丁仙祠,在縣東北,祀丁令威,即元時鶴影觀,今為精靈觀。[4]501

      看鶴亭,東關水內(nèi),看鶴橋上。舊傳丁仙化鶴來歸,翱翔溪上,每夜深,月明水

      中,見鶴影甚晰。明邑人鄭尚華伐石為橋,建亭其上,后廢??滴跛哪?,知縣馮其世重建,后毀于火。[4]194

      乾隆三十二年,邑人王恒卓等募眾重建,左右衛(wèi)以木欄,貢生熊鎮(zhèn)瀾有記。[4]403

      明朝湯民貞《看鶴橋亭記》云:“武邑縣治東,跨腰帶水者,曰看鶴橋?!代Q橋明月,乃八景之一?!盵4]122康熙四年,知縣馮其世作《鶴橋明月》:“昔聞華表去復歸,今上江城奔寒兔?!盵4]134

      武寧舊縣城東側(cè),有水曰腰帶水,看鶴橋即建于其上。旁邊又有鶴隱觀,元時建造,荒廢后又有人重建,稱丁仙觀??代Q橋或始建于明朝,歷代屢有興廢。

      武寧縣舊縣城一帶的丁令威遺跡,當然是附會的。丁令威生活在三國末年到西晉之時,當時的縣城并不在這里,而是在石渡鄉(xiāng)境內(nèi)的新峰村(時稱西安里,現(xiàn)尚存古城的磚瓦遺跡),相距五六十里。不過,這并不能說明丁令威的其他遺跡不可靠。依照情理推測,丁令威在外地去世之后,其徒裔(如丁義等人)制造了化鶴歸鄉(xiāng)的故事,自然要在人口較多的縣城一帶傳播,因此遼東山一帶并沒有關于丁令威墓葬的說法?;Q歸鄉(xiāng)自然是一種“仙話”,或許丁令威在安徽靈墟山去世,因路途遙遠,歸葬艱難,故而徒弟們?yōu)樗圃炝诉@個“仙話”,用以塞責。

      (三)與丁令威同時的術士丁義、吳猛

      兩晉之交,在武寧縣活動的道士有丁義、其女兒丁秀英,吳猛,其女兒吳彩鸞等:

      丁義,本縣人,精燒煉,授吳猛以神方,后入山修真,不知所在。[4]255

      吳猛,……年四十,邑人丁義授以神方。[4]255

      吳黃龍中,道術大行于吳晉之間。晉武帝時,以術授許敬之,與敬之同謁諶母于丹陽?!瓕幙刀晔率迦眨c弟子四人白日上升。所居西平靖,今號吳仙觀,有仙壇址存焉。[4]99

      吳仙觀,未詳其處,晉吳猛得仙所居,號吳仙觀,后觀廢,有壇存焉。[4]61

      白鶴岡,縣南二十里,仙女丁秀英跨鶴上升處。[4]161

      仙姑廟,有二,一在北鄉(xiāng)象鼻源,祀丁義女。[4]259。

      丁仙寺,在瓜源許家洞,祀丁仙姑,顏曰:“海龍洞府?!盵4]264

      丁秀英,丁義女也。幼靈慧,聞父與吳猛講論丹術,則注聽忘倦。義手書秘錄,秀英竊視之,即洞解玄理,謁諶母得九還要道,遂藏修于白鶴山。吳彩鸞嘗就學焉,后乘鶴仙去。按:吳猛,傳邑人丁義,授以神方,則義為豫章人明矣。通志編入高安,與正史不合。又載高安有白鶴山,為秀英修煉之所,遂以丁氏為高安人。仙家云游無定,何必附會,且武寧縣南二十里有白鶴坪,世傳丁仙舊宅,云即秀英跨鶴上升之處。又瓜源有丁仙崖,一徑險絕,捫蘿而上,得平地,可數(shù)十畝,其上有石臼、鐵甕各重千斤,非神功莫能運,皆丁義遺跡,其為武寧人,奚疑也!今從晉書訂正。[4]255

      望巾嶺,縣東南。巾石之陰,相傳吳彩鸞駐此,望丁仙遺巾,大嘯而去。[4]161

      李德嚴棄官學道,訪丁義遺蹤,入瓜源,構凈明堂,時有白鹿馴擾階下及青鳥采茶之異。茶產(chǎn)于丁仙崖,香色絕勝。其修治與鄉(xiāng)人異,至今尚傳其法云。[4]363

      丁義與丁令威本為兩人,舊志之記載,往往纏夾不清。其一是南山丁仙崖,一般皆稱為丁令威修仙處,但上述“皆丁義遺跡”“訪丁義遺蹤”之語,又指南山丁仙崖之丁仙為丁義。其二是望巾嶺一般皆稱為丁令威遺跡,但上述“吳彩鸞駐此,望丁仙遺巾”,又加入了吳猛之女兒吳彩鸞的故事。丁義、丁秀英的故事與遺跡亦見于江西《高安縣志》:

      丁義,高安丁坊人,精醫(yī)道,以神方授吳猛。今崇元觀即古白鶴觀,乃其學道之所。自謂丁令威后身,一子名奎,女四(當為曰)秀華、秀英??鯙楣部h令,性逸,善琴,棄官與王喬真人修道黃堂觀,受許旌陽真人九轉(zhuǎn)丹術。……秀華從李八百妹明香學道華林元秀峰,后于五龍崗沖舉。秀英從吳猛女彩鸞學道白鶴觀,東晉永和二年八月十五日,同彩鸞乘鶴飛升。[16]

      丁義自稱丁令威后身,應由丁令威化鶴之說而來,因此實際上丁義就是丁令威的子侄輩,甚或就是丁令威之子。丁義有兒子丁奎,丁奎自稱與王喬一同修道,這一說法與丁令威稱王喬常來拜訪他如出一轍。丁義尚有女兒丁秀華、丁秀英,皆學道,以家族的形式修道,是當時的風氣。丁義自稱丁令威后身,表明他就是武寧人,因為在家鄉(xiāng)熟人多,而到了高安之后,這樣的說法就不容易露出破綻了。上述記載中涉及吳猛等人的活動時間多不準確。根據(jù)《搜神記》,吳猛曾仕吳為西安令,則吳國滅亡之時(280年)他在青壯年之間;又據(jù)《晉書》,庾亮為江州刺史時(334年),曾召吳猛,吳猛辭之,旋即去世,享年便在80歲以上*事見唐房玄齡《晉書》列傳第六十五, 中華書局, 2011年版。。因此,吳猛40歲始從丁義學道,此事在吳國滅亡后不久。假設此時丁義為30歲,則丁令威在50歲左右,建武元年(317年)去世時,有80多歲,時間上是合理的。

      [1]王根林.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42.

      [2]李明華,胡良萍.宇文所安五言詩論[J].瓊州學院學報,2014(3):10-17.

      [3][清]彭定求.御定全唐詩簡編[M].陳書良,周柳燕,選編.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855.

      [4]明清武寧縣志匯編委員會.明清武寧縣志匯編[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5][唐]王松年.仙苑編珠[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6.

      [6][清]曾國藩,劉坤一,等.光緒江西通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6:715.

      [7]趙爾巽,等.清史稿[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461.

      [8]華強.太平天國地理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86.

      [9][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陳橋驛,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519.

      [10][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 2007:1226.

      [11][晉]張華.博物志[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55.

      [12][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2260.

      [13][宋]張君房.云笈七簽[M].北京:中華書局,2003:1115.

      [14][清]鄒方鍔.大雅堂初稿[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61.

      [15][北周]宇文邕.無上秘要[M]//道藏第25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19.

      [16][清]金桂馨,漆逢源.萬壽宮通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85.

      [17][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1657.

      (編校:王旭東)Taoist Ding Ling-wei’s Historical Remains in Wuning

      WU Guo-f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 332005, China)

      According toTheRecordsofWuningand Tao Yuan-ming’sMoreStoriesofImmortals, Ding Ling-wei must be from Liaodong Mountain, Wuning county, where there are a lot of stories about him. In addition, Ding Ling-wei once cultivated himself in Nanshan Wu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Wu Meng and other Taoists activated in Wuning. Those research helps in understanding Tao Yuan-ming’s living time.

      Ding Ling-wei; Wuning; Liaodong Mountain

      2016-05-11

      吳國富(1966-),男,江西武寧人,九江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陶淵明、道教文化等。

      I207.22

      A

      1008-6722(2016)03-0011-06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3.02

      猜你喜歡
      武寧武寧縣青牛
      縣域?qū)嵤┚珳史鲐毈F(xiàn)狀與對策研究
      中國商論(2020年16期)2020-12-23 07:01:13
      我的家鄉(xiāng)武寧
      吃草
      莫愁(2019年23期)2019-11-14 08:17:00
      16 Questions
      流行色(2019年3期)2019-06-28 14:54:14
      武寧打鼓歌的演唱特征及其與現(xiàn)代民歌演唱的差異
      心聲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34
      武寧縣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經(jīng)驗與啟示
      味道
      味道
      武寧縣土壤養(yǎng)分現(xiàn)狀、評價及施肥建議
      中國果菜(2016年2期)2016-03-31 07:39:34
      武寧縣蜂業(yè)協(xié)會舉辦蜜蜂應用技術培訓班
      峨山| 五指山市| 荥经县| 横山县| 平南县| 江达县| 同仁县| 肥乡县| 随州市| 西充县| 龙口市| 广州市| 阳新县| 乌鲁木齐县| 金乡县| 望江县| 龙江县| 禹州市| 辽阳县| 丹东市| 黄梅县| 临沧市| 绥江县| 安岳县| 柞水县| 襄城县| 财经| 固镇县| 大港区| 龙胜| 广汉市| 普宁市| 宁明县| 定州市| 商河县| 平阴县| 嘉定区| 左云县| 孝义市| 德州市|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