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太祥,許太梅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人文外語系,安徽 蕪湖 241002)
?
《易林》戰(zhàn)爭災(zāi)異林辭之史學價值*
湯太祥,許太梅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人文外語系,安徽 蕪湖 241002)
《易林》一書具有極高的易學價值,已獲學界認可,但是對《易林》的史學價值,學界探討尚顯不足。《易林》部分林辭是對歷史的真實記錄,可以彌補史料的缺失,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易林》部分林辭只是作者為構(gòu)架其象數(shù)解《易》說《易》體系而附會出來的。從《易林》所錄有關(guān)戰(zhàn)爭、災(zāi)異林辭中,還是可以明顯感受其史學價值。這些戰(zhàn)爭類林辭真實地記錄了西漢王朝的內(nèi)戰(zhàn)外交,而災(zāi)異類林辭則如實再現(xiàn)了當時的天災(zāi)人禍,同時也流露出作者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敦厚的仁政思想。
《易林》;史學價值;戰(zhàn)爭;災(zāi)異;仁政思想
《易林》作為易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解易之作、衍易之作,何來史學價值?其實,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易學和史學聯(lián)系還是非常緊密的?!吨芤住防锩婢陀泻芏鄬?zhàn)國以前史料的記載,如顧頡剛從《周易》中考證出了“王亥喪牛于有易”、“高宗伐鬼方”等史實[1];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周易雜記》更是用《周易》來做社會史史料學研究。到了南宋甚至出現(xiàn)了一支重要的易學流派——“援史證易”派,以李光和楊萬里為代表,其著作分別為《讀易詳說》和《誠齋易傳》。他們在書中援引大量的歷代史實,以歷史人物的成敗得失或歷史事件的正反面教訓來參證《周易》經(jīng)傳的易理和旨趣。這一學派治易有一特點,即影射現(xiàn)實、衍申易理,如張善文所言:“這一特點,顯然是基于李光、楊萬里對所處的南宋社會最高統(tǒng)治階層偏安江南、昏庸無能、不圖統(tǒng)一大業(yè)的政治現(xiàn)狀的極度不滿所致,因而激起他們援古諷今,借衍申《周易》義理以抨擊社會現(xiàn)實的憤懣之情?!盵2]“援史證易”派李光、楊萬里諸人所處的時代和焦延壽生活的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君主昏聵、奸佞當?shù)?、民不聊生,而其治易方法和焦延壽借用林辭來諷喻現(xiàn)實也是如出一轍。
而這些在《易林》林辭中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描寫弊政、虐政、濁政的林辭比比皆是,如“老慵多卻,弊政為賊。阿房驪山,子嬰失國”(《中孚之姤》)描述的則是秦末史實;“草木黃落,歲暮無室。虐政為賊,大人失福”(《蹇大壯》)記錄的則是西漢中后期的現(xiàn)實,所以余嘉錫先生曾明確論斷道:“《易林》之言,皆與史合?!盵3]《易林》林辭眾多,達4 096條,天文地理、神話傳說、古籍舊說、當朝掌故等等無所不包,毫不夸張地說,西漢一朝政治外交、軍事盟戰(zhàn)、漁獵農(nóng)牧、商旅往來、民生俚俗、災(zāi)變靈異等等,在其中都有著充分的反映。其中,很多林辭可以作為研究當時某些社會問題的寶貴史料,很好地彌補了正史在這方面資料的缺失和遺漏。學界在這方面早有成果問世且從未停止過探索,如《重視經(jīng)濟問題的易學名著:<焦氏易林>》[4],《<焦氏易林>所見西漢“大農(nóng)業(yè)”》[5],均是以《易林》林辭作為史料來探討西漢的經(jīng)濟問題或農(nóng)業(yè)問題的。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易林》中存在大量涉及先秦至西漢中后期政治、軍事、外交等林辭,而這些林辭并不是對歷史事實的真實再現(xiàn),只是作者焦延壽為了架構(gòu)自己的象數(shù)解《易》說《易》體系,牽強附會舉出某些人名、物名、地名或歷史掌故而已。例如,“齊魯爭言,戰(zhàn)于龍門。構(gòu)怨連禍,三世不安”(《坤之離》),“三系維弩,無益于輔。城弱不守,郭君受討”(《屯之同人》),林辭中的“齊魯”、“龍門”、“三世”、“郭君”等均非實指,都是由卦象衍生出來的,是焦延壽為了自圓其說而創(chuàng)造出的,對此,應(yīng)該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能認為《易林》所有林辭均是對歷史的實錄,均有歷史價值。
至此,有理由相信《易林》部分林辭將易學和史學結(jié)合起來,記載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事實也的確如此,通過對《易林》所著錄的反映西漢戰(zhàn)爭和災(zāi)異類林辭的詳盡考證,更能確信這點。
《易林》所載西漢史實,除反映政治外,在林辭總量中占據(jù)重要位置的當屬那些記錄西漢戰(zhàn)爭、外交類林辭和反映西漢災(zāi)害、怪異類林辭。而在這些描述歷史史實的林辭背后,自然流露出作者儒家仁政思想和明顯的政治傾向。
西漢時期,我國西部有西域36國,北部有實力雄厚、民風彪悍的匈奴,東部有依附于大漢朝廷的朝鮮,東南有閩越、東越、南越等小國家。西漢朝廷對西域、東南諸國多有征伐,同時也不乏和平的外交來往,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與西域諸國的交往。漢族和匈奴之間或戰(zhàn)或和、和而又戰(zhàn)。如西漢甫一創(chuàng)立,劉邦便率兵親征匈奴,發(fā)生了著名的“平城之圍”,后以和親政策才得以解圍。武帝時國力強盛,對匈奴轉(zhuǎn)守為攻,衛(wèi)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至元帝時國力衰敗,對匈奴不得不再次采取和親政策以保邊境安定。除西域、匈奴外,漢朝還積極向東部、南部擴土拓疆,武帝時吞滅了南越,迫使東越內(nèi)遷,同時使朝鮮臣服朝廷。西漢王朝對外發(fā)動了一些列的戰(zhàn)爭,同時也不乏和平交往,《易林》中有大量林辭記載了西漢一朝真實的戰(zhàn)爭、交往情況,如:
兵征大宛,北出玉關(guān)。與胡寇戰(zhàn),平城道西,七日絕糧,身幾不全。(《屯之屯》)
龍馬上山,絕無水泉。喉焦唇干,舌不能言。(《乾之訟》)
大宛,西域36國之一,盛產(chǎn)汗血寶馬,公元前104年漢武帝為獲得這種寶馬,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數(shù)萬人出征大宛,“伐宛再反,凡四歲而得罷焉”[6]3178,“還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6]3175,最終戰(zhàn)勝大宛,“漢軍取其善馬數(shù)十匹”[6]3177。龍馬,即指汗血寶馬,漢宣帝時,使臣至大宛,“得其名馬象龍而還”[7]3294。武帝得寶馬后還作了《西極天馬之歌》:“天馬徠,自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天馬徠,龍之媒,游閭闔,觀玉臺。”[7]1060君王得償所愿了,但軍士為此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生還者十分之一二而已,“喉焦唇干,舌不能言”便是對戰(zhàn)爭艱辛場面的生動描繪。
第一條林辭還記載了漢高祖時“平城之圍”。漢高祖七年,劉邦親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東南被匈奴冒頓單于40萬騎兵圍困7日,“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6]2718。亦有一首漢詩《平城歌》可印證此事:“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盵7]3755
眾神集聚,相與議語。南國虐亂,百姓愁苦。興師征討,更立賢主。(《屯之節(jié)》)
“南國”,指南粵國;“虐亂”,指漢武帝時,南粵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執(zhí)掌實權(quán)的呂嘉一派殺南粵王及漢使。于是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派遣將軍路博德、楊仆等率兵10多萬人,自湘、贛、黔、桂分道出擊,第二年征服南粵國,“今呂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十萬師往討之?!盵6]2974漢詩《東光》對這次戰(zhàn)爭有著更具詩意的記載:“東光乎?倉梧何不乎?倉梧多腐粟,無益諸軍糧。諸軍游蕩子,早行多悲傷。”《易林》林辭對這場戰(zhàn)爭的描繪,落腳點在百姓所受的災(zāi)難上面,而《東光》則將筆觸延伸至軍中戰(zhàn)士罹患的不幸上來了,“多腐粟”、“多悲傷”,語短情長,“反映從征南越軍士悲怨之情……末二句直言悲傷之因,怠戰(zhàn)之情自見?!盵8]
征不以理,伐乃無名??v獲臣子,伯功不成。(《節(jié)之無妄》)
此林辭記載了西漢將領(lǐng)陳湯率眾征伐西域小國康居并斬殺康居王子一事??稻舆h離長安萬里之遙,乃居于西亞的一個小國家。漢宣帝時,匈奴內(nèi)亂,五單于爭權(quán)奪位,漢朝擁立呼韓邪單于,致使郅支單于不滿并殺了漢使,遠逃康居避難。漢元帝繼位后,派陳湯、甘延壽率兵追殺郅支單于。至康居境內(nèi),陳湯不聽甘延壽勸阻,未獲朝廷授權(quán),“征不以理,伐乃無名”,為了建立“奇功”而斬殺郅支單于,并對康居大肆燒殺擄掠,殺害了康居王子?;爻螅悳裳曰蟊?,不但沒有受到朝廷處罰,反而獲封關(guān)內(nèi)侯。后成帝繼位,事實真相浮出水面,陳湯“下獄,當死”,后經(jīng)谷永等人說情,免于一死,“出湯奪爵為士伍”[7]3021。陳湯徇一己之私,破壞了國家的安定團結(jié),最終咎由自取,故曰“縱獲臣子,伯功不成”。
《易林》中記錄西漢朝廷對外戰(zhàn)爭的林辭還有很多,例如:
云龍集會,征討西戎。招邊定眾,誰敢當鋒?(《節(jié)之訟》)
牧為代守,饗食甘賜。得吏士意,戰(zhàn)大破胡,長安國家。(《履之升》)
鳴條之災(zāi),北奔犬胡。左衽為長,國號匈奴。(《屯之無妄》)
西漢朝廷不但有對外戰(zhàn)爭,如前所述,也有對外的和平交往,如著名的“昭君出塞”一事:
昭君守國,諸夏蒙德。異類既同,宗我王室。(《萃之臨》)
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jié)好,昭君是福。(《萃之益》)
這兩首林辭引起了諸多爭論,顧炎武、胡適、余嘉錫等人認為昭君出塞事在焦延壽身后,但目前學界一致認為焦延壽活到了昭君出塞的年代,例如,“費直乃西漢易學家(《漢書》有傳),其序稱延壽為王莽時人,不可置疑(《四庫提要總目》認為此序非費直所作,乃后人偽托。此說無明據(jù),不可信)馬氏(筆者注:指馬國翰)據(jù)《漢書》及費直說斷其為漢宣帝至王莽時人,較為合乎情理?!盵9]又如,“據(jù)《漢書》所載焦延壽之師孟喜及其弟子京房活動的年月推算,焦延壽生活年代大約在漢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四朝,即公元前86~前7年,或稍前,或稍后?!盵10]故可認定“昭君出塞”為焦延壽親見,那么,這兩首林辭在詠昭君的眾多文學作品中便具有獨特的價值,因為這兩首詩是現(xiàn)存最早的詠昭君的作品,且焦延壽在這兩條林辭中,最早將昭君個人與國家命運維系在一起,對昭君犧牲個人利益、維護國家團結(jié)的精神是大加贊賞的。
道路辟除,南至東遼。衛(wèi)子善辭,使國無憂。(《屯之兌》)
此條林辭記載了朝鮮開國君主與漢朝交往的一些情況,事件《史記·朝鮮列傳》:
“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筑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其遠難守,復(fù)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屬燕……會孝惠、高后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盵6]2985-2986通過林辭可以看到朝鮮和漢族睦鄰友好的關(guān)系由來已久。
安息康居,異國穹廬,非吾習俗,使我心憂。(《蒙之屯》)
絕域異路,多所畏惡,使我驚懼,思吾故處。(《漸之無妄》)
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混合式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利用線上課程進行跨校學習,還能更好地學習線下的課堂知識,同時能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其教學效果也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但對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如何實施,也要根據(jù)各門課程的具體內(nèi)容、教學目的進行相應(yīng)的設(shè)置,更要根據(jù)師生特點進行一些靈活的調(diào)整?;旌鲜浇虒W是順應(yīng)社會產(chǎn)生的教學方式,時代在變,教育也在改變,但是教育的宗旨沒有變,那就是培養(yǎng)出綜合素質(zhì)能力突出的學生,使學生的社會價值最大化,為社會服務(wù),為國家服務(wù)。
烏孫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過時無偶。(《噬咦之萃》)
此三首林辭可以與漢武帝時劉細君的《悲愁詩》參照閱讀:“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7]3903劉細君是漢室宗親,西漢江都王劉建之女,乃漢武帝和親政策的犧牲者,事載《漢書·西域傳》:“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盵7]3903元鼎二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遣劉細君出使烏孫國,與其國王獵驕靡成親,劉細君只身獨處絕域異國,其習俗、人情均完全不同于漢族,如后來還被逼嫁給烏孫國王之孫軍須靡,加之語言不通,整日憂思愁苦,心懷故土,故有了“遠托異國之地,內(nèi)心愁苦之情,于六句中表達畢至”的《悲愁詩》[11]。焦延壽的三首林辭可以看作是對細君和親這一歷史的真實反映,且焦氏也用詩歌的語言記載了這一史事,讓后人了解了漢族對外交往的一些情況,增進了對周邊民族的認識,林辭語言簡易質(zhì)樸,沒有細君之作形象鮮明、感受力強,但是,“焦氏雖描寫甚簡,但為詩歌添此題材,實有開拓之功”[12]?!兑琢帧分羞€有大量的林辭記載了漢族和周邊民族之間友好交往的關(guān)系,如:
區(qū)脫康居,慕義入朝。湛露之歡,三爵畢恩。復(fù)歸野廬,與母相扶。(《屯之鼎》)
仁德利洽,恩及異域。澤被殊方,福慶隱伏。作蠶不織,寒無所得。(《家人之泰》)
旃裘苫蓋,慕德獻服。邊鄙不聳,以安王國。(《賁之益》)
通過對外戰(zhàn)爭和友好交往,漢人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他們看到了異域完全不同于漢族的一些民風習俗,而這些在林辭中亦多有反映,可以說《易林》在民族交往史上也保存了不少珍貴的史料,例如:
金城朔方,外國多羊,履霜不時,去復(fù)為憂。(《睽之無妄》)
異國他土,出良駿馬,去如奔虻,害不能傷。(《解之晉》)
異國殊俗,情不相得,金木為仇,酋長善殺。(《家人之未濟》)
《易林》所載反映西漢一朝史實的林辭中,除政治、戰(zhàn)爭、外交之外,反映西漢一朝所發(fā)生的災(zāi)害、怪異之事,占據(jù)了很大的分量。
狗冠雞步,君失其所。出門抵山,行者憂難。水灌我園,高陸為泉。(《坎之需》)
“狗冠”,據(jù)《漢書·五行志》所載:“昌邑王見大白狗冠方山冠而無尾,未幾,廢?!盵7]1367《京房易傳》曰:“君不正,臣欲篡,厥妖狗冠,出朝門?!盵7]1367故此災(zāi)異是暗示昌邑王劉賀多行不義,即將倒臺?!半u步”,《京房易傳》道:“有始無終,厥妖雄雞自嚙斷其尾?!庇衷疲骸半u知時,知時者當死?!盵7]1369“雞步”,即班固所謂“雞禍”,《漢書·五行志》記載了多次“牝雞雄鳴”、“雞生角”、“雌雞化為雄”等怪異之事,以災(zāi)異驗證政治之腐朽。
豕生魚魴,鼠舞庭堂。雄佞施毒,上下昏荒,君失其邦。(《蒙之比》)
“豕生魚魴”,謂豬生出魚魴來,一看便知是怪異之事。“鼠舞庭堂”,確有其事:漢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九月的一天,宮內(nèi)舉辦筵席,“燕有黃鼠銜其尾,舞王宮端門中,王往視之,鼠舞如故。王使吏以酒脯祠,鼠舞不休,一日一夜死?!盵7]1374班固在記載此事時還引用了京房的話說道:“誅不原情,厥妖鼠舞門?!盵7]1449
興役不休,與民爭時。牛生五趾,行危為憂。(《否之艮》)
“牛生五趾”,據(jù)《漢書·五行志》所載:“秦孝文王五年,斿朐衍,有獻五足牛者,劉向以為近牛禍?!盵7]1447后至漢景帝時,“孝王驕奢,起苑方三百里,宮館閣道相連三十余里。納于邪臣羊勝之計,欲求為漢嗣,刺殺議臣爰盎,事發(fā),負斧歸死。既退歸國,猶有恨心,內(nèi)則思慮霿亂,外則土功過制,故牛禍作。足而出于背,下奸上之象也。猶不能自解,發(fā)疾暴死,又兇短之極也?!盵7]1448班固還不忘引用《京房易傳》曰:“興徭役,奪民時,厥妖牛,生五足?!盵7]1447
國馬生角,陰孽萌作。變易常服,君失于宅。(《咸之蒙》)
《漢書·五行志》:“文帝十二年,有馬生角于吳,角在耳前,上鄉(xiāng)……劉向以為馬不當生角,猶吳不當舉兵向上也。是時,吳王濞封有四郡五十余城,內(nèi)懷驕恣,變見于外,天戒早矣。王不寤,后卒舉兵,誅滅?!盵7]1448此災(zāi)異是因為吳王劉濞要謀反所致。班固依然援引京房《易傳》曰:“臣易上,政不順,厥妖馬生角,茲謂賢士不足。”[7]1470又《史記索隱》有載:“丹求歸,秦王曰‘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丹乃仰天嘆,烏頭即白,馬亦生角?!盵6]2538林辭皆反常之事,故曰“變易常服”。
陰配陽爭,臥木反立。君子攸行,喪其官職。(《漸之未濟》)
漢昭帝元鳳三年春,上林苑有柳樹枯僵自起生,故曰“臥木反立”。時眭孟推《春秋》之意,以為“石柳皆陰類,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處。今大石自立,僵柳復(fù)起,非人力所為,此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萆缒緩?fù)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fù)興者也”[7]3153-3154。后眭孟被霍光所誅,故“喪其官職”。
上述林辭乃為明確記載發(fā)生在西漢一朝的怪異之事,皆有可靠的文獻出處可考,可當作西漢史料來研讀,《易林》中其他沒有明言時代背景的怪異之事的林辭亦比比皆是,例如:
裸裎逐狐,為人觀笑。牝雞司晨,主作亂根。(《大有之咸》)
南山大玃,盜我媚妾。怯不敢逐,退而獨宿。(《坤之剝》)
鶴盜我珠,逃于東隅。求之郭墟,不見所居。(《坤之益》)
三牛生狗,以戌為母。荊夷上侵,姬伯出走。(《需之訟》)
在《易林》中,災(zāi)異類林反映更多的還是自然災(zāi)害,水災(zāi)、火災(zāi)、蟲災(zāi)、旱災(zāi)、霜災(zāi)、雪災(zāi)、雹災(zāi)等等,可謂層出不窮,隨處可見,例如:
山?jīng)]邱浮,陸為水魚。燕雀無巢,民無室廬。(《坎之困》)
火烈不去,必殪僵仆。燔我衣裾,禍不可悔。(《師之明夷》)
上政騷擾,螟蟲并起。害我嘉谷,年歲無稷。(《解之既濟》)
久旱三年,草木不生。粢盛空乏,無以供靈。(《需之需》)
早霜晚雪,傷害禾麥。損功棄力,饑無所食。(《需之咸》)
陽春枯槁,夏多水潦。霜雹俱作,傷我禾黍,年歲困苦。(《解之頤》)
這些林辭所反映的災(zāi)害情況,與西漢一朝的社會現(xiàn)狀能很好地吻合、對應(yīng)。西漢一朝開始系統(tǒng)地記載發(fā)生過的自然災(zāi)害,翻開《史記》《漢書》,自然災(zāi)害被有條不紊地記錄了下來,為后人研究其時的災(zāi)害情況提供了準確的可資參考的材料。陳業(yè)新認為漢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災(zāi)害群發(fā)時期,據(jù)其統(tǒng)計,兩漢共發(fā)生旱災(zāi)112次,在所有自然災(zāi)害中居于第一位,霜災(zāi)10次,雹災(zāi)37次,雪災(zāi)18次,寒凍災(zāi)17次,蟲災(zāi)65次[14]。而《易林》災(zāi)異類林辭也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為后人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也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1]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27.
[2]張善文.象數(shù)與義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282.
[3]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0:755.
[4]牛占珩.重視經(jīng)濟問題的易學名著:《焦氏易林》[J].周易研究,1998(1):65-79.
[5]劉志平 《焦氏易林》所見西漢“大農(nóng)業(yè)” [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1):6-11.
[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8]鄭文.漢詩選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9]劉玉建.兩漢象數(shù)易學研究[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66.
[10]連鎮(zhèn)標.焦延壽易學淵源考[J].周易研究,1996(1):3-9.
[11]鄭文.漢詩選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2.
[12]陳良運.“云林集會,征討西戎”——《焦氏易林》中的西漢邊塞詩[J].文史知識,1999(12):63-69.
[13]陳良運.焦氏易林詩學闡釋[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593.
[14]陳業(yè)新.災(zāi)害與兩漢社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46.
(責任編輯:母華敏)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Expressions about War and Cataclysm inYilin
Tang Taixiang, Xu Taime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There is high value about Yi learning inYilin,but very few people care about its historical value.Some expressions ofYilinrecord the history and ca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historical data,so there is high historical value inYilin.At the same time,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some Fictitious expressions which is used to structure the author’s system of explaining Yi learning.There is high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expressions about war and cataclysm inYilin.Some of them record the wa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some of them record natural calamities and man-made misfortunes in the time,at the same time,we can find the author’s political complexion and Benevolent thought.
Yilin;historical value;war;cataclysm;benevolent thought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2.004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易林》文史價值研究”(SK2014A247);2016年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易林》與經(jīng)學典籍關(guān)系及其人文價值研究”(gxyqZD2016492)。
2016-01-19;
2016-05-12
湯太祥(1978-),男,安徽省無為縣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研究。
I206.2
A
1672-7991(2016)02-0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