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全球(化)旅游中文化掮客的角色:一些人類學反思

      2016-03-15 16:10:39NoSalazar石甜
      貴州社會科學 2016年9期
      關鍵詞:掮客好客當?shù)厝?/a>

      No?l B. Salazar 石甜/譯

      (魯汶大學,比利時 3000)

      ?

      全球(化)旅游中文化掮客的角色:一些人類學反思

      No?l B. Salazar石甜/譯

      (魯汶大學,比利時3000)

      作為文化掮客的導游是人類學研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研究對象。全球化語境下,旅游機制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諸多新的旅游現(xiàn)象。回顧人類學文獻中關于導游的研究,結(jié)合當下的旅游新機制,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背景下新的旅游文化、社交媒體及智能手機軟件對旅游的影響,以及諸如Airbnb等短租網(wǎng)站的興起為旅游人類學研究帶來多方面啟發(fā)。

      全球化;旅游;文化掮客;人類學視角

      掮客是人類學文獻中的典型人物。廣義上而言,掮客指的是這類人,他們并不直接控制有價值的資源,而是從對其的斡旋中獲利[1]。這個詞有商業(yè)含義,強調(diào)從合同協(xié)商、購買或銷售中獲得返回的(經(jīng)濟)利益[2]147-169。上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描寫土著居民時開始用這個詞,這些土著居民的社會角色是在(通常不平等地位)不同群體之間充當政治或文化中介,是他們關系中的“鏈接”。在上世紀70年代末,掮客消失在人類學視野中。隨著新自由主義當下的參與介入,掮客重新出現(xiàn)。在文獻中,這個詞的當代意義并不明確,變成一個不證自明的慣用術語,作為跨越邊界的某類代理人,在不同群體(通常是對某一方或雙方)之間牽線搭橋、連結(jié)或調(diào)解。

      更具體來說,文化掮客來自其中一個群體,也可能來自第三方群體。這樣一個角色需要有效的“翻譯”溝通技巧,但它遠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語言翻譯(雖然在跨文化情況下,這是一個重要的屬性)。文化掮客的目的包括減少文化理解中的沖突以及帶來變化。文化掮客完全了解不同的文化體系,可以參考彼文化體系的框架來解釋此文化系統(tǒng),可以調(diào)解文化兼容,知道如何跨文化搭橋或建立聯(lián)系[3]。旅游業(yè)中的文化掮客有能力影響和談判旅游業(yè)[4]。

      我的學術研究專注于對導游的研究,他們大概是旅游業(yè)中最重要的文化掮客[5][6][7][8]。掮客角色的重要性可以被這一事實所證明,即:所有指導性質(zhì)的職業(yè)角色中,他們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群人。雖然導游大多是指“一個指導的人”,指導工作有時也結(jié)合了/或者完全由機械技術代理完成。地圖、旅游指南、解釋標志和信息板已經(jīng)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信息通信技術、地理信息系統(tǒng)、GPS定位系統(tǒng)的爆炸式增長,已經(jīng)帶動起旅游景觀的一場革命,從音頻導游和數(shù)字顯示指南演變到應用程序和內(nèi)容(例如播客),這些東西可以隨時下載到移動設備(手機、PDA、平板電腦、MP3),有各種語言版本,并經(jīng)常免費使用。

      這些發(fā)展帶來的一個后果是認知方面,即認為技術可以代替以前人工向?qū)峁┑膬?nèi)容,特別是指向、服務信息、評論、網(wǎng)站解釋和語言翻譯的單向發(fā)布。然而,導游行業(yè)本身也已經(jīng)歷了一個徹底的轉(zhuǎn)變。我想通過集中對旅游和向?qū)У纳鐣幕缈头矫鎭碇匦戮劢惯@一討論。這有助于我們理解(人工)導游的附加價值,同時指出潛在的威脅。

      一、導游

      埃爾克·科恩(Erik Cohen)在他的經(jīng)典類型學中追溯了現(xiàn)代導游的起源,回溯到古希臘時兩類不同的詞源:探路者(帶領)和導師(解釋)。前者“有特殊渠道去訪問非公共區(qū)域”,后者集中在“作為社會調(diào)解和文化掮客來陶冶群體”[9]10。社會調(diào)解涉及“代表性”:作為一個“跨界”[10]149者,將游客與當?shù)厝?、地點和設施相鏈接,使旅游地環(huán)境對游客不造成威脅,反之亦然。文化掮客主要涉及“解釋”:去引發(fā)思考,幫助游客與旅游地文化產(chǎn)生聯(lián)系。這種思考方式是基于一種“主客”文化二元劃分模型。旅游研究中,對這種分類的批評已經(jīng)相當多了[11][12]。根據(jù)科恩的研究,向?qū)П旧硪苍谘葑?,從后勤方面轉(zhuǎn)變到體驗方面的引導,從探路者轉(zhuǎn)變到導師角色。

      在文獻中,對導游角色的諸多描述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這些詞語:“文化掮客”[13]、“調(diào)解者”[14]、“中介”[15]、“中間人”[16]、“詮釋者”[17]、“翻譯”[18]、“服務商”[19]和“溝通者”[20]。Xin Yu等人[21]4-5把導游的引導活動分為三個方面:(1) 引導渠道。決定地方環(huán)境、遺產(chǎn)和文化的哪些方面可以暴露、哪些方面要隱藏;(2)引導游客之間以及游客與當?shù)厝?、服務提供商之間的相遇;(3)信息傳播的中介,把景點的意義表達出來,幫助游客獲得知識和情感聯(lián)系。掮客遠不是只告訴游客應該怎樣去思考和感受他們的經(jīng)歷,還應包括帶領他們?nèi)ふ易约旱慕Y(jié)論,引導他們并從中學習。

      《牛津英語詞典》提供了關于掮客的各種描述。有趣的是,導游也符合這些描述(雖然通常不是全部一次性符合)。

      1.通常是中介、中間人、代理人、翻譯、信使、專員:是學術文獻中對導游的常見描述,(他們)促進(但也控制)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導游被看作是一個熟悉和了解東道主文化方方面面的人,并對游客的文化也有一定了解[14][22][17][23]166[24]57。

      2.作為一個中間人去討價還價:導游通常直接帶游客到紀念品商店,如果游客購買商品了,導游可以從商家獲得一些回扣[25]。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多數(shù)導游的收入是季節(jié)性的,無法預測。

      3.談戀愛的 “媒人”或“中間人”:導游確實可以幫助游客獲得不同類型的情感關系,從友情到性服務,有時甚至導游自己也提供服務[26]。

      4.商品零售商:導游可以被看作是為旅行社提供出售的“產(chǎn)品”。他們設計旅游套餐,或者更抽象的詞,促進旅游中的旅游想像[27][28][29][30]。一些導游為代表和解釋當?shù)刈匀缓臀幕z產(chǎn)而自豪。另一些則更多的是以商業(yè)為主導,只對銷售圖片、知識、接觸、紀念品、訪問、真實性和意識形態(tài)感興趣[31][32]。例如,范·登·伯格 (Pierre Van den Berghe)認為,經(jīng)紀人的作用主要在于通過培育游客和本地人之間的關系來獲取利潤[16]381。作為“銷售人員”[33],他們在塑造當代跨國旅游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5.零售商(有點蔑稱,小販、小商人、販子):類似于前一個,但通常情況下指的是導游表現(xiàn)得不夠?qū)I(yè)行為,不完全與無執(zhí)照導游有關[34]。

      總之,就普遍意義的掮客而言,導游似乎是不錯的研究對象。隨著越來越多的旅行者進行廣泛而深度的旅行,可以說,地方導游已經(jīng)接管了文化人類學家的一些角色,因為人類學家的很多權威來自于“在當?shù)?在現(xiàn)場”[35]。傳統(tǒng)上而言,人類學家是外人,他們試圖接近和披露某一社會或群體的文化秘密。導游則剛好相反——他們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作為(相對的)自己人、守門人,從文化親密角度去接觸感興趣的文化局外人。與文化掮客相提并論,游客的這個錯誤認知倒不會讓人類學家不安,但反映了另外一個問題:文化掮客被嵌入到特有體系中,后者正是人類學家們正在研究的對象,因而出現(xiàn)了重要的倫理和認識論問題[36]。

      二、社會互動

      與其他活動相似,旅游是一種社會活動,它是由游客和旅途中遇到的人之間的關系所形成,包括那些在旅途中引導他們的人。真實導游的諸多方面是技術難以替代的,如語境敏感、身體和團體的強度,與景觀互動的身體節(jié)奏、手勢強度和即興敘事。重要的是,導游追求高度互動,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講課”(雖然他們有時被認為是這樣)。

      導游不僅組織一次旅行,他們與游客交往,用游客的語言去解釋他們所看到的和體驗的[37]。在某種程度上也總是即興的、創(chuàng)造性的和自發(fā)的,不完全按標準化來?!氨镜亍睂в巫屔鐣討B(tài)更復雜?!氨镜亍辈⒉灰馕吨鴮в问钱?shù)厝?雖然常常被外國游客誤認為是當?shù)厝?。本地導游被委托具有公共關系的使命,“保存本質(zhì)”,并是窗口,展示地點、城市、地區(qū)甚至國家或大陸的形象。只有當?shù)厝瞬拍艹蔀檎嬲奈幕笫够虼?,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地理和社會意義上不移動的本地人和有史以來最不穩(wěn)定的游客之間的嚴格區(qū)別,這種刻板印象一直被學者們廣泛批評[38]。

      迎合了“原生態(tài)”、擁有“真實”體驗的愿望,許多旅游路線都會強調(diào)“當?shù)亍钡姆矫?。“變成當?shù)厝恕钡倪@個想法是由一系列的網(wǎng)絡資源和應用程序來完成的。例如,Localyte網(wǎng)站給用戶提供參考意見,在世界各地景點參觀時可以做哪些事情,去哪些地方參觀。他們的目標是提供旅游研究和旅游規(guī)劃的信息,人們可以在旅游的時候“像當?shù)厝艘粯印?。如《本地指南?Local Guide)上寫的,通常是要找到當?shù)厝思s會時喜歡去的陰涼、舒適的地方,避開游客扎堆的地方。這些旅游小貼士都是由每個城市選出的本地編輯所撰寫,他們知道自己在談論什么。在類似的傾向中,“當?shù)厝说慕裹c”(Spotted by Locals)是手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在線城市指南系列,由歐洲和北美各個城市的當?shù)厝颂峁┳钚滦畔?。聚焦者生活在他們所描寫的城市里,說當?shù)卣Z言,只寫他們最喜歡的景點,并保持隨時更新。WithLocals.com這個網(wǎng)站標榜自己是“連接世界各地旅行者和(亞洲)當?shù)厝说募?,提供獨特的旅游體驗和家庭用餐的機會”。與當?shù)厝艘黄鹇糜?Tours Withlocals)聲稱是“(它們)真正獨特的,由睿智且包涵激情的人來領導。沒有人比那種在整個生活都在當?shù)氐娜酥栏嚓P于這個地方的信息。”

      三、去商品化的旅游和地方好客性

      與體驗真正“當?shù)厝恕钡?懷舊)愿望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一些當代的游客(和學者)混淆了旅游的熱情好客(hospitality)。字典中將“好客”定義為“對客人、訪客或陌生人的友好、慷慨的接待和娛樂”。當然,這也是很多導游所做的,但傳統(tǒng)中的好客性是基于互惠的,旅游本質(zhì)上是一個經(jīng)濟交易(根據(jù)客戶支付提供服務)。

      當我提到學者的時候,我首先指的是我自己的學科:人類學。1977年出版的《東道主與游客》是一本開創(chuàng)性的論文集,它介紹了旅游作為一個合法研究主題的人類學研究[39]。正如標題所呈現(xiàn)的概念模型,它在旅游研究中已眾所周知。它的分析框架是將前現(xiàn)代的好客性約定作為旅游交換的范式,把“本地人”(包括導游)當作(愿意的)東道主,把游客當作(臨時的)客人。人類學家們實地觀察了好客性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延伸到當代旅游中的游客身上,特別是來自西方國家(通常是高檔)的游客與被稱為“第三世界”的脆弱社區(qū)之間的關系。湯姆·塞爾溫檢驗了地方好客性被擴大進入到所謂的“好客產(chǎn)業(yè)”的跨國展示中,有哪些內(nèi)容被修改了[40]。

      對東道主與游客的關注,表明了對游客的旅游研究已轉(zhuǎn)移到旅游和社會文化變遷的更廣泛關系方面。東道主-游客關系被放置在一個總體框架下來思考旅游作為文化商品化方面(因此也確認了好客性是越來越商業(yè)化)。這一論點的總主旨表明,文化已經(jīng)變成了商品,打包出售給游客。當其他解釋模式并不能滿足當下旅游研究的挑戰(zhàn)時,東道主-游客范式受到了批評。批評者認為,在旅游業(yè)中,常見的商業(yè)化互動與傳統(tǒng)以來的熱情好客是相抵觸的,地方經(jīng)濟市場上游客與當?shù)厝酥g的偽關系,看起來更像是馬克思所說“消費者和生產(chǎn)者”的關系。同時,旅游業(yè)還遇到由想象和伴隨的話語和實踐帶來的內(nèi)容,它們試圖去掉這種互動中商業(yè)基本屬性的一面[41]。

      從游客的角度來看,游客對旅游業(yè)嚴重商業(yè)化有一定不滿,這種不滿已經(jīng)引發(fā)了創(chuàng)新、體驗和高度個性化的“其他”旅游形式,這由一組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引導,從業(yè)余到專業(yè)的服務供應商,各有不同的利益和動機。最明顯的“其他選項”是在酒店服務或交換網(wǎng)絡中找到。這些社交網(wǎng)絡強調(diào)免費住宿的共享,除了住宿以外許多成員還提供導游服務。成立于1949年的Servas International網(wǎng)站可能是第一個全球好客網(wǎng)絡。一個Servas的東道主“也許想展示游客會感興趣的地方”。此外,不能提供“過夜住宿”的主人希望加入他們稱之為“白天東道主”的網(wǎng)絡,“在方便的時間接待游客、提供信息、導游、工作室參觀、一起吃飯或者就是找個時間聊一下”。

      互聯(lián)網(wǎng)極大地促進了好客網(wǎng)絡的態(tài)勢,自新千年開始,各種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平臺已經(jīng)建立。也許最著名的例子是沙發(fā)客(CouchSurfing)。像Servas、沙發(fā)客網(wǎng)站不僅協(xié)調(diào)住宿問題,也間接地提供其他服務,包括導游服務。由網(wǎng)友自己決定是否愿意以及愿意提供什么,或不愿意接待任何人,只是想“聚一下”。沙發(fā)客網(wǎng)友們有這樣一個理念,一個“當?shù)亍睎|道主/導游同時應該講述他/她自己的故事(史),這些內(nèi)容反映了周圍的環(huán)境。期望客人將得到一個當?shù)厝嗽鯓由畹摹罢嬲苯?jīng)驗。

      從網(wǎng)上的個人資料可以判斷,大量網(wǎng)友作為東道主時都在扮演導游的角色,著重點在于展示所生活城市的“不一樣”、“真實”、“不為人知的”、“后臺”的現(xiàn)實生活。例如,在沙發(fā)客網(wǎng)站上比利時布魯日的討論小組中,有一個主題為“原創(chuàng)導游”的生動在線討論。討論的發(fā)起者發(fā)布以下問題:“有大約一周左右的時間,我會給一對來布魯日的沙發(fā)客夫婦做導游,我想介紹布魯日一些不一樣的旅游。我的意思是,我們將訪問不太為人所知的地方。誰有什么建議嗎?”這個簡單的提問產(chǎn)生了一個生動的交流,包括哪里可以參觀,哪里購買紀念品,關于城市的娛樂故事,可以找誰聊天等等。

      一些證據(jù)顯示有很多東道主享受他們的導游角色。一位年輕的女性在她的個人資料中寫道:“我喜歡帶著你去看迷人的布魯日(不僅是旅游的部分)。有這么多被游客遺忘的地方。我也喜歡帶你去根特轉(zhuǎn)轉(zhuǎn)(我以前在那里讀書)。”其中一位比利時的沙發(fā)客東道主寫道:“我喜歡帶著人們逛根特,盡我所能幫助他們。不要期待全部的歷史背景,因為我知道的也不太多,但我可以告訴你舒適的地方和酒吧,否則你作為游客是永遠不會找到的?。×硗狻瓗е蠹宜奶幑涔?,可以讓我對自己住的城市有新的感覺…我有時會重新欣賞建筑物或風景,而平時只是路過沒有注意到……”

      收集“真實”的知識,尤其是當?shù)鼐用裾f出來的,而不僅僅依靠旅游指南和執(zhí)業(yè)導游所言,這種認知是這些社會網(wǎng)絡中活躍成員所主要關心的內(nèi)容。成員們一個明確的“職責”是超越傳統(tǒng)的陳詞濫調(diào)和對地方與人們的刻板印象,更多地去了解他們居住和參觀的地方,以積極的姿態(tài)去擺脫旅游泡泡,探尋那些很少為人所注意的景點。潛在的假設是,加入旅行團由導游帶著去看最熱門的景點所獲得的體驗,和跟著當?shù)厝嘶燠E于“人跡罕至”地點的旅游體驗,一定是相當不一樣的。事實上,雖然很少有人會接受繞過目的地地標的行為(如第一次訪問巴黎而不去看埃菲爾鐵塔),但沙發(fā)客(主客雙方都是)往往有意識避開更傳統(tǒng)和商業(yè)的旅游產(chǎn)品。

      除了好客網(wǎng)絡,還有其他相關的倡議點子,主要集中在向?qū)Х矫?。例如,迎賓者聯(lián)盟(Greeters)是志愿者團體,他們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通常與朋友或家人一起免費給游客做導游。紐約(大蘋果)迎賓者于1992年在紐約成立,是第一個“歡迎游客”項目。隨著一些歡迎群體的增長,形成了全球迎賓者網(wǎng)絡(Global Greeter Network),提供個人或小團體的服務體驗(不超過六人),所有的項目都是免費的。有趣的是,迎賓者網(wǎng)站強調(diào)他們“是(非)專業(yè)導游,這就是為什么不與客人一起進入博物館,后者是由職業(yè)導游完成”。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將展示生活中對他們而言的“特殊地方”,因此,他們不“是導游,更像一個新朋友”。重點是與向?qū)У膫€人互動,而不是在旅游中的信息交流。

      當各種好客網(wǎng)絡走向成熟時,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這對導游地景有一定的影響。在好客及其相關網(wǎng)絡中的一些人開始想要將他們的業(yè)余導游技能“專業(yè)化”。當我研究比利時的沙發(fā)客(CouchSurfing)時,我參加了一個工作坊,旨在提高本地東道主的引導技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該小組由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專業(yè)導游主持。為期半天的項目主要是穿過布魯日市中心的擴展步行游覽。有趣的是,這位職業(yè)導游完全沒有意識到好客網(wǎng)絡的存在,以及這類好客網(wǎng)絡提供的非專業(yè)向?qū)Щ顒?,其實嚴重危害了他秉持的導游壟斷?/p>

      四、“新”旅游

      與好客性旅游方式相同的是,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好客服務網(wǎng)絡已經(jīng)激發(fā)了盈利模式,例如Airbnb(AirBed & Breakfast)。就導游而言,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了更廣泛的可能性。大多數(shù)互聯(lián)網(wǎng)為媒介的導游新方案是面向國際市場,在(大眾)游客與(個體或小群體)旅行者的刻板區(qū)分中更加繁榮興旺,它們強調(diào)高度個性化、量身定制的旅游和敘事,重點是與當?shù)厝嘶?,獲得新體驗。

      現(xiàn)有的一些網(wǎng)絡平臺與主流旅游業(yè)有著相當?shù)臅崦陵P系。例如PrivateGuide.com網(wǎng)站,它的市場定位為“(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當?shù)貙в蔚淖罴丫W(wǎng)站”。他們擅長于“獨立職業(yè)導游合作,包括行業(yè)里熱情洋溢的新手們”。他們所提供的,可以從一句話中秒懂:“你的私人導游,相當有創(chuàng)意和獨一無二的本地旅游”。他們的長遠目標是成為最好的在線提供者,提供旅游指南搜索的優(yōu)質(zhì)服務。另一個網(wǎng)站Private-Guides.com,提供給那些想要自己參觀景點的客戶以專屬服務,避免與旅游團一起的(大)麻煩。他們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獲得客人,瞄準國際高端市場。Privateguides不僅講故事,而且作為私人導游,駕駛豪車帶游客出行。不過,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導游接受過什么培訓,有沒有執(zhí)業(yè)證。

      最后這些例子顯然是以盈利為目的。與主流旅游業(yè)有重疊,但尚不清楚職業(yè)導游是怎樣參與其中,而且出現(xiàn)問題時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針對這種不斷增長的失控現(xiàn)象,世界導游協(xié)會聯(lián)合會(WFTGA)建了一個網(wǎng)站,2011年更名為“旅客的私人導游”(Viator Private Tour Guides),它是網(wǎng)上最大的當?shù)睾细駥в螖?shù)據(jù)庫。游客可以用這個網(wǎng)站來規(guī)劃自己的旅游,并找到適合他們的導游,通過瀏覽資格信息和評論、審查個人資料來找到合適的導游。如果想要更量身定做的體驗,游客也可以聯(lián)系導游,提問、請求和任何其他想要突出的想法。在導游的幫助下,他們對目的地的訪問可以獲得當?shù)厝说那?,有一個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符合他們興趣的旅游。

      同時在旅游業(yè)內(nèi),市場上也有明確表述為“反旅游”的一些倡議。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我們討厭旅游”(We Hate Tourism Tours),這是葡萄牙的一家旅游公司,成立于2010年,有點與眾不同。該公司的“旅游路線呈現(xiàn)的是里斯本及周圍正在發(fā)生什么的真實選擇。我們對帶你去看景點不感興趣。我們致力于讓您了解和體驗我們生活和文化所在的真正城市?!?/p>

      五、人人皆導游?

      掮客作為人類學中經(jīng)典人物,回顧一下可以看出它是“人類學典型方法論的切入點,去探討邊界、調(diào)解、翻譯和跨國主義”,因此,它要求越來越多的分析視角。盡管早在半個世紀前,Eric Wolf就已經(jīng)說,“對這些‘掮客的研究’將越來越有意義,因為人類學家的注意力從社區(qū)內(nèi)部組織轉(zhuǎn)向更大系統(tǒng)的融入方式”[42]1075。就旅游研究而言,研究掮客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關于全球旅游機制的真知灼見[8]??紤]到作為民族志的一個切入點,掮客角色從特定的調(diào)解位置啟發(fā)了更開闊的背景和過程。

      分析文化掮客的復雜角色是了解旅游業(yè)快速變化動態(tài)的關鍵。最好是將導游看作是一個“相互滿意的展演”[43],是導游、游客(和其他人)之間的協(xié)商關系。一個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文化敏感的和自發(fā)的研究方法似乎最合適。最后,旅游是一個“生成”的過程。倫納德·萊辛格(Yvette Reisinger)和卡羅爾·斯坦納(Carole Steiner)指出,真正的旅游不是對真實的消費,而是個人的旅游體驗,形塑一個人的認同感和與這個世界的關聯(lián)感[3]。

      熟練的導游進行面對面的解釋,幫助游客在觀看時找到其意義,也影響他們怎樣去理解和感知所遇到的人和地方。游客和導游都心甘情愿參與到旅游想象的誘惑中[44]。然而,發(fā)生在導游和客人之間的互動,實際上是微妙的、開放的,雙方都有可操作的期望和預想的創(chuàng)新模式。

      好的導游是一種增加旅游體驗的服務方式,與目前的技術尚不匹配。最明顯的方面是,導游可以與游客和其他人互動,而這種經(jīng)驗可以靈活傳遞,甚至按照個體需求和預期值而定制。此外,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導游自己也擁抱技術,提高導游路線的服務內(nèi)容,如將播客和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使用到旅行中。旅游的新形式是旅游經(jīng)營者、導游和客戶共同創(chuàng)造。

      許多職業(yè)導游似乎沒有意識到,在官方旅游業(yè)以外,正在發(fā)生的導游實踐這個巨大舞臺。不難想象,官方的導游協(xié)會和網(wǎng)絡為媒介的導游之間會出現(xiàn)沖突。在未來幾年,類似好客網(wǎng)絡等無疑將繼續(xù)增長,他們提供了一個文化掮客的巨大倉庫,在高度重視并保證其獨立性的前提下,旅游指南協(xié)會和旅游部門可以與這些人合作。隨著這些有機生長網(wǎng)絡的發(fā)展,(如果有關部門要控制這些活動的話),他們的一些服務,包括向?qū)?、職業(yè)化、執(zhí)業(yè)證和稅收等將成為熱點問題。

      [1] Ap, John, and Kevin K. F. Wong. 2001. Case study on tour guiding: Professionalism, issues and problems. Tourism Management 22 (5):551-563.

      [2] Aramberri, Julio. 2001. The host should get lost: Paradigms in the tourism theor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3):738-761.

      [3] Boissevain, Jeremy. 1974. Friends of friends: Networks, manipulators and coalitions. Oxford: Blackwell.

      [4] Bras, Karin. 2000. Image-building and guiding on Lombok: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Amsterdam: ATLAS Publications.

      [5] Cohen, Erik. 1985. The tourist guide: The origins,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a rol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2 (1):5-29.

      [6] Dahles, Heidi. 1994. Ticket to a better life: The unlicensed tourist guides of Yogyakarta. Tilburg: Tilburg University Press.

      [7] Dahles, Heidi. 1999. Tourism and small entrepreneu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Tourism and small entrepreneurs: Development, national policy and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 Indonesian cases, ed. H. Dahles and K. Bras, 1-19.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8] Dahles, Heidi, and Karin Bras. 1999. Entrepreneurs in romance tourism in Indones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 (2):267-293.

      [9] Dann, Graham M. S. 1996. The language of tourism: 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

      [10] De Kadt, Emanuel J., ed. 1979. Tourism-passport to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of 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Doron, Assa. 2005. Encountering the 'Other': Pilgrims, tourists and boatmen in the city of Varanasi. Australi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6 (2):157-178.

      [12] Feldman, Jackie. 2007. Constructing a shared Bible Land: Jewish Israeli guiding performances for Protestant pilgrims. American Ethnologist 34 (2):351-374.

      [13] Goffman, Erving.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14] Gronroos, Christian. 1978. A service oriented approach to marketing of service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2 (3):588-601.

      [15] Holloway, J. Christopher. 1981. The guided tour: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 (3):377-402.

      [16] Hughes, Karen. 1991. Tourist satisfaction: A guided "cultural" tour in North Queensland.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26 (3):166-171.

      [17] Katz, Shaul. 1985. The Israeli teacher-guide: The emergence and perpetuation of a rol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2 (1):49-72.

      [18] Leclerc, Denis, and Judith N. Martin. 2004. Tour guide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rench, German and American tourists’ percep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8 (3/4):181-200.

      [19] Lindquist, Johan. 2015. The anthropology of brokers and brokerage.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ed. J. Wright. Amsterdam: Elsevier.

      [20] McDonnell, Ian. 2001. The role of the tour guide in transferring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School of Leisure, Sport and Tourism Working Paper No. 3. Sydne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21] McKean, Philip F. 1976.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ulture-brokers of Bali: Guides, tourists and Bal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oint UNESCO/BRD Seminar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Washington, D.C.

      [22] Nettekoven, Lothar. 1979. Mechanisms of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In Tourism - Passport to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of 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d. E. de Kadt, 135-1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 Pond, Kathleen L. 1993. The professional guide: Dynamics of tour guiding.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4] Reisinger, Yvette, and Carol J. Steiner. 2006. Reconceptualising interpretation: The role of tour guides in authentic tourism.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9 (6):481-498.

      [25] Salazar, Noel B. 2005. Tourism and glocalization: ‘Local’ tour guid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2 (3):628-646.

      [26] Salazar, Noel B. 2006. Touristifying Tanzania: Global discourse, local guid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3 (3):833-852.

      [27] Salazar, Noel B. 2008. "Enough stories!” Asian tourism redefining the roles of Asian tour guides. Civilisations 57 (1/2):207-222.

      [28] Salazar, Noel B. 2010a. Envisioning Eden: Mobilizing imaginaries in tourism and beyond. Oxford: Berghahn.

      [29] Salazar, Noel B.2010b. Tourism and cosmopolitanism: A view from bel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1 (1):55-69.

      [30] Salazar, Noel B. 2012. Tourism imaginaries: A conceptual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9 (2):863-882.

      [31] Salazar, Noel B.2013a. Imagineering otherness: Anthropological legacies in contemporary tourism.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86 (3):669-696.

      [32] Salazar, Noel B. 2013b. Seducation: Learning the trade of tourism enticement. In Tourism and the power of Otherness, ed. D. Picard and M. A. Di Giovine, 110-123. Bristol: Channel View.

      [33] Salazar, Noel B. 2013c.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ourism imaginaries. Tourism Tribune 28 (12):3-4.

      [34] Salazar, Noel B.2016a. Culture broker, tourism. In Encyclopedia of tourism, ed. J. Jafari and H. Xiao.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35] Salazar, Noel B.2016b. Imaginary, tourism. In Encyclopedia of tourism, ed. J. Jafari and H. Xiao.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36] Salazar, Noel B., Jeroen Bryon, and Elvira Van Den Branden. 2009. Cultural tourism storytelling in 'Flanders': The story behind the stories. Leuven: Steunpunt Toerisme.

      [37] Salazar, Noel B., and Nelson H. H. Graburn, eds. 2014. Tourism imaginaries: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Oxford: Berghahn.

      [38] Schmidt, Catherine J. 1979. The guided tour: Insulated adventure. Urban Life 7 (4):441-467.

      [39] Selwyn, Tom. 2000. An anthropology of hospitality. In In search of hospitalit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debates, ed. C. Lashley and A. J. Morrison, 18-37.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40] Sherlock, Kirsty. 2001. Revisiting the concept of hosts and guests. Tourist Studies 1 (3):271-295.

      [41] Smith, Valene L., ed. 1977.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42] Van den Berghe, Pierre L. 1980. Tourism as ethnic relations: A case study of Cusco, Peru.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3 (4):375-392.

      [43] Wolf, Eric R. 1956. Aspects of group relations in a complex society: Mexico.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8 (6):1065-1078.

      [44] Yu, Xin, Betty Weiler, and Sam Ham. 2004. Cultural mediation in guided tour experiences: A case study of Australian guides of Chinese tour groups. In Working Paper 44/04. Berwick: Monash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責任編輯:李桃]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tài)研究”(15ZDB023)。

      No?l Salazar,比利時魯汶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意大利貝爾加莫大學訪問教授,2011-2015年任歐洲文化人類學協(xié)會(EASA)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2013年起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IUAES)副主席。No?l長期關注移民、旅游、本土與全球化、遺產(chǎn)、文化掮客和消費主義。

      石甜,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

      G112、F590

      A

      1002-6924(2016)09-030-036

      猜你喜歡
      掮客好客當?shù)厝?/a>
      小刺猬
      啟蒙(3-7歲)(2020年6期)2020-06-02 07:57:48
      聽說鎮(zhèn)
      兒童繪本(2018年6期)2018-04-17 16:47:14
      看到和走到
      信一半
      故事會(2017年9期)2017-05-08 10:45:28
      看到和走到
      感悟(2016年6期)2016-05-14 12:00:06
      政治掮客的類型與社會基礎
      游走于權錢間的“權力掮客”
      檢察風云(2015年18期)2015-10-09 18:22:44
      政治掮客的類型與社會基礎
      “看精彩十藝、游好客山東”文化旅游活動
      “蛇來了”
      柘城县| 福建省| 商丘市| 罗江县| 米脂县| 逊克县| 洛川县| 娱乐| 山西省| 察哈| 邹平县| 申扎县| 旌德县| 咸丰县| 大名县| 灌阳县| 东方市| 曲沃县| 鹤壁市| 兴文县| 云霄县| 滕州市| 汉源县| 龙井市| 阿拉尔市| 枣阳市| 皋兰县| 福建省| 舟山市| 抚顺市| 江城| 巨野县| 乌拉特前旗| 安国市| 沙雅县| 曲周县| 措勤县| 垣曲县| 苍梧县| 常熟市| 贞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