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賦“章華臺”所指綜合田野調查報告(上)

      2016-03-15 19:50:16吳龍憲蔣夢婷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監(jiān)利縣華容監(jiān)利

      劉 剛,吳龍憲,蔣夢婷

      (湖北文理學院 宋玉研究中心,湖北 襄陽 441053)

      ?

      宋賦“章華臺”所指綜合田野調查報告(上)

      劉剛,吳龍憲,蔣夢婷

      (湖北文理學院宋玉研究中心,湖北襄陽441053)

      關鍵詞:宋玉;章華臺;賦

      關于古楚章華臺故址,從古至今眾說紛紜,北宋沈括曾記述了這種紛亂的情況,其《夢溪筆談》卷四《辯證》說:“天下地名錯亂乖謬,率難考信。如楚章華臺,亳州城父縣、陳州商水縣、荊州江陵、長林、監(jiān)利縣皆有之,乾溪亦有數(shù)處。”“杜預注,章華臺在華容城中。華容即今之監(jiān)利縣,非岳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與杜預之說相符。”以此可知,古之章華臺故址有亳州城父(今屬安徽)、陳州商水(今屬河南)、荊州江陵、長林、監(jiān)利(今屬湖北)、岳州華容(今屬湖南)等六種說法。查檢沈括后之地志文獻,江陵章華臺有兩說,一在沙市,一在東境;監(jiān)利亦有兩說,一在縣治正北,一在縣治東北。如此古楚章華臺故址則有八種說法。20世紀80年代在湖北潛江市龍灣鎮(zhèn)又發(fā)現(xiàn)了古楚宮殿建筑基址群,大多數(shù)專家認為是古楚章華臺遺址,而潛江龍灣遺址實際上就是江陵東境說與監(jiān)利正北說的共同所指,這就是說,古楚章華臺故址歸納起來有七種說法。然而哪一種說法才是可信的呢,我們想通過田野調查、文獻研究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的研究途徑來提出自己的意見,并進一步去解決宋玉賦“章華”之所指的問題。茲將我們的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總結報告如下:

      一、湖北潛江市龍灣鎮(zhèn)章華臺

      (一)調查印象

      龍灣遺址位于潛江市西南部,南與監(jiān)利縣接壤,西與江陵縣毗鄰,處在潛江、監(jiān)利、江陵三市縣的交界地帶。東北距潛江市區(qū)約30公里,西北距古楚都紀南城約56公里,南距監(jiān)利縣城約50公里。龍灣遺址包括其東區(qū)今龍灣鎮(zhèn)瞄新村、鄭家湖村范圍內的放鷹臺古楚宮殿建筑基址群和其西區(qū)今張金鎮(zhèn)華家湖村、鞏新村、東湖村、西湖村范圍內的黃羅崗古楚都城遺址。

      我們所考察的是東區(qū)放鷹臺遺址,該遺址經專家論證就是文獻中記載的古楚章華臺遺址,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為遺址題詞說,“古章華臺遺址在潛江龍灣”,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亦為遺址題詞說,“此處遺址應該就是楚靈王時興建的章華臺”,他們的結論得到了國家考古權威機構的認可和學術界絕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同,2001年龍灣遺址被國務院審批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潛江市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編印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灣遺址》介紹,龍灣放鷹臺遺址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處非常重要的楚國宮殿建筑遺址群,分為放鷹臺、瓦屋場、打鼓臺、娘娘墳、鄭家臺五個遺址區(qū),已勘探出大型夯土臺基22處,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古河道、古楚湖、古井、古墓葬群等遺跡,出土了瓦當、吊線楔形磚、銅門環(huán)、銅矛、陶豆、陶盂、陶壺、陶鬲、漆木豆、漆木梳等大量的古楚文物。*潛江市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灣遺址》,2011年11月26日內部發(fā)行。據(jù)此,專家初步判斷,該宮殿的建筑時間,可能在春秋中晚期,使用至廢棄時代,可能延至戰(zhàn)國中期[1]。

      在考察期間,我們著重參觀了龍灣放鷹臺遺址群1號基址。今1號基址已經修建成了保護性與展示性并重的正方形臺基式展館建筑,高約9米,邊長近百米,周邊是按照遺址的外部輪廓壘筑的梯形護坡土堤,建筑頂部露天部分是按1:1比例對1號基址發(fā)掘遺跡的模擬復原展示區(qū),沿著周邊的參觀步道,展示區(qū)于東、南、西、北四方設置了五處觀看平臺,站在平臺之上可以身臨其境地觀看1號基址挖掘遺跡,一層臺的排水管道、廊柱洞,二層臺環(huán)繞三層臺的貝殼路,三層臺的宮殿建筑遺跡等歷歷在目,特別是登上展示區(qū)北面高約5米的木架結構觀看高臺,俯瞰1號臺遺址全貌,更讓人感到這一遺址的壯觀與神奇,不禁令人聯(lián)想起當年楚國宮臺建筑高聳入云、華美氣派、巧奪天工的景象,如今的潛江人稱此臺為“天下第一臺”,真可謂名副其實。建筑內部是環(huán)繞基址的回廊式展廳,真實地保存了發(fā)掘遺跡。我們參觀的是基址南面與東面的展廳,南面為宮殿基址南墻與柱子洞遺跡,東面為宮殿基址東側門遺跡和貝殼甬路遺跡。我們一邊參觀,一邊贊嘆,有如走進了歷史,徜徉在當年楚王的高臺宴飲、舉目觀獵、臨雄風而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暢想之中。

      雖然我們看到的僅僅是現(xiàn)已探明的龍灣22座宮殿基址之一,但是在1號基址上騁目四望,近處有現(xiàn)已恢復的古河道與放鷹臺其他臺基,遠處是面積達18平方公里的遺址保護區(qū),田野青青,池水綴綠,臺基凸起于廣袤的平原之上,如天上星辰,極其醒目。這里遠古的岡阜河湖地貌,如今已是一馬平川,在這片古老而平凡的土地上,為現(xiàn)代社會留存了兩千多年前古代楚國曾經的歷史,曾經的創(chuàng)造與曾經的輝煌。按照潛江市的規(guī)劃,這里將要建成考古遺址公園,其中僅22處夯土基址面積就達0.54平方公里,并將建有遺址陳列館,待到考古遺址公園建成的時候,此處宮殿建筑基址群就會更方便于訪古者參觀勝覽,亦會更為清晰地將其承載的古楚宮臺建筑文化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二)資料分析

      古代的潛江于宋代才設立為縣,設縣較晚,面積也較小。就龍灣遺址所在的龍灣鎮(zhèn)、張金鎮(zhèn)而言,清代隸屬于古江陵縣,在未設縣前或元明時期當一度隸屬于古監(jiān)利縣,因此在古潛江縣志中沒有關于章華臺的記載,而章華臺的記載除古地理文獻外則見于古人編纂的江陵縣志與監(jiān)利縣志中。

      1.古地理文獻的有關記載

      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十八《沔水》:楊水又東入華容縣,有靈溪水西通赤湖水口,已下多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來會同。又有子胥瀆,蓋入郢所開也。水東入離湖,湖在縣東七十五里,《國語》所謂楚靈王闕為石郭,陂漢以像帝舜者也。湖側有章華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臺于章華之上,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也。

      唐余知古《渚宮舊事》卷二《周代中》:“靈王與伍舉登章華臺”注,臺在江陵東百余里,臺形三角,高十丈馀,亦名三休臺是也。

      《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六十八《荊州府》:(章華臺)在監(jiān)利縣西北。《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杜預注,臺今在華容城內。《水經注》離湖側有章華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臺于章華之上,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也?!独ǖ刂尽氛氯A臺在荊州安興縣東八十里。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華容世傳有章臺,非也。古章臺在今監(jiān)利縣離湖上。

      2.江陵志書的有關記載

      清孔自來《江陵志馀·總志》:章華臺:酈道元云,在離湖側,高十丈,廣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臺於章華之上,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也。《新書》云,楚夸翟使以章華之臺。臺甚高,三休乃至。今監(jiān)利有臺曰三休,亦云靈王所筑。袁小修云,章華臺在今三湖之間,所云蒿臺寺諸處或其遺址。近沙市者為豫章臺。陽云臺:《荊州記》曰,江陵有章華臺、陽云臺,皆楚王所建。今惟傳章華而茲臺無考矣。

      又《志陵陸》:放鷹臺,在龍灣市,土人云楚王呼鷹之地也。

      又《志宮室》:章華宮:《左傳》云,楚靈王為章華之宮,納亡人以實之。當在章華臺上。任昉曰,靈王宮人數(shù)千,多愁曠,有囚死于宮中者,墓上生草氛氳紅翠,曰宮人草。細腰之魂雖死猶迷也。

      清倪文蔚等《光緒江陵縣志》卷二十三《古跡》:章華臺:左丘明曰,楚筑臺於章華之上。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也?!缎聲?,楚夸翟使以章華之臺。臺甚高,三休乃至。今監(jiān)利有臺曰三休,亦云靈王所筑。明《統(tǒng)志》在府境有二,一府城外,一監(jiān)利東北。袁小修云,章華臺在今三湖之間,所云蒿臺諸處或其遺址。近沙市者為豫章臺。放鷹臺:在龍灣市,世傳楚王呼鷹之地。

      3.監(jiān)利志書的有關記載

      清林瑞枝、陳樹菱等《同治監(jiān)利縣志》卷一《古跡》:章華宮,《左傳·昭七年》“為章華之宮,納亡人以實之”注,章華,南郡華容縣。章華臺,《左傳·昭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愿與諸侯落之”注,臺在今華容城內?!妒酚洝こ兰摇罚`王七年就章華臺。賈子《新書》,翟王使之楚,楚王夸之,饗於章華之臺,三休乃至。(按《名勝志》,章華臺又名三休臺。)《水經注》揚水又東,入華容縣。離湖,在縣東七十五里?!秶Z》所謂楚靈王為石郭,陂漢以象帝舜者也。湖側有章華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臺於章華之上。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也。王與伍舉登之,舉曰:臺高不過望國之氛祲,大不過容宴之俎豆。蓋譏其奢,而諫其失也。(沈括《筆談》,天下地名錯亂乖謬,率難考信,如楚章華臺,亳州城父縣、陳州商水縣、荊州江陵、長林、監(jiān)利皆有之,據(jù)《左傳》,楚靈王七年,成章華之臺,與諸侯落之。杜預注,章華臺在華容城中。華容即今之監(jiān)利,非岳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與杜預之說相符。)

      又卷一《古跡·附八景舊說》:李、郭二公《縣志繪圖》,章臺在古容城之西,乾溪之北。則章臺當在中汎,然其地無確據(jù)矣?!x湖,《水經注》云,在縣東七十五里。舊《志》云,在縣北百里。又云在縣西六十里。舊《志》繪離湖圖,在章臺之西,申家坮之北。又按《志》稱,楊家河會江陵三湖之水入離湖,歷黃歇口注乾溪,則離湖當在黃歇口以上中汎之北,但淤塞既久,故不得其處耳。鶴澤,云羊祜鎮(zhèn)荊州於澤中蓄鶴,故名。舊《志》云,在縣西,或以為即白鷺湖,亦無確據(jù)。

      王百川《民國沙市志略·山水第二》:程炌《尋章華臺七古》(并序)“《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杜預注,臺今在華容城內。按《漢書·地理志》,南郡華容注,應劭曰,春秋遷許於容城是也。故城在縣西北。漢置華容縣,三國屬吳,曰監(jiān)利,南齊侯城廢,謂臺在今縣志南郭內,非也?!端涀ⅰ废乃鼋黛督陽|南,歷章華臺,臺高十丈,廣十五丈?!对狸栵L土記》古章華臺在今監(jiān)利縣離湖,臺之故址班班可考?!睹饕唤y(tǒng)志》章華有二,一在江陵沙市,一在監(jiān)利。按《江陵志馀》沙市為豫章崗,非章華臺。每春時,極游冶之盛,寓公名流題詠甚多,殆與石首今華容之俱有章華臺,同一附會矣。余庚午秋就館監(jiān)利署中,暇則歷覽山川,希拓見聞,漫作是詩,資考證、鏡佚樂也?!?/p>

      分析上述文獻資料,其標注章華臺的地理位置方法有四:一、承襲古說,以臺址所在地古地名加方位標注。如《左傳》杜預注“臺今在華容城內”;李、郭二公《縣志繪圖》,章臺在古容城之西,乾溪之北。二、引用古說,以遺址近處的古地名加方位為地理坐標。如《水經注》“(離)湖側有章華臺”;《岳陽風土記》古章臺在今監(jiān)利縣離湖上。三、以志書撰寫時代的州縣治所為地理坐標并加注方位里程。如《括地志》章華臺在荊州安興縣東八十里;《渚宮舊事》卷二《周代中》“靈王與伍舉登章華臺”注,臺在江陵東百余里;舊《志》(指監(jiān)利縣志)云在縣北百里。四、以志書撰寫時代的遺址近處的地名為地理坐標加方位及里程。如袁小修云章華臺在今三湖之間。由于古楚章華臺及其所在地華容與可資參照的離湖已被歷史淹沒,難以確指其處,所以要尋求章華臺的地理位置,只能根據(jù)古人留下的方位里程數(shù)據(jù)和從古沿用至今的古地名遺存或已確知古地的今址來作以推測。首先,可以用古江陵治所為橫向坐標點,《括地志》說,“章華臺在荊州安興縣東八十里”,唐代所設安興縣在江陵縣治東三十里,二者相加等于一百一十里,《渚宮舊事》說,“臺在江陵東百余里”,與《括地志》的描述基本吻合。其次,可以用明清之際監(jiān)利縣治所為縱向坐標點,監(jiān)利縣舊《志》云,(離湖)在縣北百里。于是在江陵坐標點橫向向東百余里的延長線處,恰與監(jiān)利坐標點縱向向北百里的延長線相交,而這個相交點正處在今潛江龍灣遺址的范圍之中。再次,還可以將沿用至今的古地名作為參照,如“袁小修(即明袁中道)云,章華臺在今三湖之間”,“三湖”的名稱如今還在,今江陵縣有三湖農場與三湖漁場的稱謂,其地在古江陵縣治東,今江陵縣東北與潛江市西南交界處,距離龍灣遺址非常近。又如《水經注》曾用離湖作為標注章華臺的坐標,而離湖在明清之際早已淤塞而墾為農田,難以確指。《同治監(jiān)利縣志》卷一說,“按《志》稱,楊家河會江陵三湖之水入離湖,歷黃歇口注乾溪,則離湖當在黃歇口以上中汎之北”,“黃歇口”地名如今還在,稱黃歇口鎮(zhèn),其在今監(jiān)利縣城北,與潛江西南部臨接,那么其北的古離湖就距龍灣遺址非常接近了,正符合《岳陽風土記》“古章臺在今監(jiān)利縣離湖上”的說法。而《水經注》說,“(離)湖在縣(古華容)東七十五里”,如以今龍灣遺址為漢之華容縣治所來說,則相距太遠了,并與《水經注》“(離)湖側有章華臺”的說法自相矛盾,疑“七十五里”的距離表述有誤,或“七”為衍字,其說為“(離)湖在縣東十五里”近是??傊?,文獻資料標注的古楚章華臺,無論是以方向距離為說,還是以附近地名參證,都將坐標指向了今潛江龍灣遺址,這說明龍灣遺址就是古楚章華臺的所在地,譚其驤、鄒衡等專家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是理據(jù)充分的,至于有一些學者對于“古章華臺遺址在潛江龍灣”的質疑,則無法撼動這一結論。然而有一個問題必須加以強調,這就是我們目前還不能說龍灣放鷹臺1號基址就是古楚章華臺,也不能武斷地說22座基址中哪一座是章華臺,或許整個的基址群統(tǒng)稱為章華臺也有可能,要解決這個問題尚需得到進一步考古發(fā)掘的印證。

      二、湖北荊州市沙市區(qū)章華臺

      (一)調查印象

      湖北荊州市沙市區(qū)章華臺,位于荊州市東南沙市區(qū)東,江津中路南,太師淵路北,紅門路東,烈士陵園西。這里在古代是豫章崗的故址,如今已被現(xiàn)代城市建筑所覆蓋,全然看不出往日的岡阜地貌。據(jù)地志資料記載,所謂的古楚章華臺遺址就是今章華寺的基址。

      章華寺始建于元代,是湖北省三大佛教禪林之一。以今天的建筑規(guī)模來說,章華寺坐東朝西,面積達兩萬平方米左右,其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依次為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殿;其南廂主要建筑依次為鐵塔、羅漢堂、觀音殿、甘露寶塔;其北廂主要建筑依次為客堂、居士樓、大悲殿。這些建筑均為本世紀初采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重修或新建,盡管力盡仿古,但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建筑。幸而寺中還有章華古梅(碑刻曰章華臺楚梅)、銀杏古樹(碑刻曰唐杏)、沉香古井(碑刻曰章華臺沉香井)等古跡,證明著此地以及古寺的歷史滄桑,特別是沉香井,相傳其所在地就是楚王之離宮故址。寺院范圍以目測估計,接近方形,東西約150米,南北約130米。古寺的基址從西側觀察,高于山門前路面約2米以上,從東側玉佛殿后寺院后墻處觀察,高于烈士陵園地面2米左右,似乎原本呈西略高而東略低的走勢,然而今寺院基址已被填土墊平,在寺院中徜徉已看不出臺地的原有樣貌,但是有了古代地志文獻的提示,我們還是依稀可以感覺得到這里原本是一處臺地。由于我們目前尚未見到章華寺基址的考古資料,此處臺地是人工夯筑、還是自然岡阜則不得而知,因此也就難以籍考古發(fā)現(xiàn)確定此臺地是否是古楚遺跡。

      考章華寺所在臺地,北魏時已見于記載,《水經注》卷三十四《江水》說,“又東得豫章口(其遺址即今章華寺東太師淵公園中的太師淵),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崗,蓋因崗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臺名,所未詳也?!比会B道元稱其為“豫章臺”,是當為此臺之古稱。此臺被稱之為章華臺,或簡稱為章臺,大概始于唐代,王建《送侄擬赴江陵少尹》云,“沙頭欲買紅螺盞,渡口多呈白角盤。應向章華臺下醉,冥沖云雨夜深寒。”沙頭為古代沙市的別稱,詩中“章華臺”無疑是指今之章華寺基址之處。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有曰,“巫峽連天水,章臺塞路荊?!逼渥宰ⅰ罢氯A臺去府(指荊州府治)十里”,此詩章臺亦指今之章華寺基址之處,不過將章華臺簡稱為章臺。唐代詩人為何執(zhí)意稱豫章臺為章華臺呢?想來不難理解,一是章華臺在歷史上的知名度,要大大超過豫章臺;二是章華臺承載的歷史典故很多,而豫章臺似乎沒有留下詩人感興趣的歷史故事;三是豫章臺與章華臺僅一字之差,而詩人需要的是借景抒情,而不是考證史實。于是因為唐代詩人的浪漫,豫章臺有了章華臺的別稱;也因為唐代詩人的隨意,帶來了歷史的誤會。據(jù)此,今章華寺基址所指代的古臺地,當稱之為豫章臺,而非章華臺。此外,我們還要強調,因為豫章臺早在北魏時期就已見于文獻記載,而且歷代相傳,所以章華寺基址為古楚遺跡還是可以采信的。

      (二)資料分析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六《山南東道·荊州·江陵縣》:章華臺在縣東三十三里,楚靈王所筑,臺形三角。

      明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卷六十二《荊州府》:章華臺在府境有二,一在府城外沙市,一在監(jiān)利縣東北,皆傳以為楚靈王所筑。其在監(jiān)利者又名三休臺。

      清孔自來《江陵志馀·志陵陸》:豫章臺,楚故城址也。豫章崗在其西北,俗呼看花臺。陳子昂詩“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元稹詩“草沒章臺北,隄橫楚澤湄”,謂此臺也。臺前大道直接古隄,有老柳數(shù)十株,含煙弄月,牧宰群英多所游薄。

      又《志精藍》:章臺寺,臺最古而寺最近,元泰定時乃建也。

      清倪文蔚等《光緒江陵縣志》卷二十三《古跡》:豫章臺,《志馀》楚故城址也。豫章崗在其西北,俗呼看花臺。陳子昂詩“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元正(稹)詩“草沒章臺北,隄橫楚澤湄”,謂此臺也。臺前大道直接古隄,有老梅數(shù)十株,含香弄月,牧宰群英多所游薄。

      又卷三《山川》:豫章崗:在沙津北,豫章口、豫章臺皆因以名。游人登覽憑吊以為古章華也。豫章口:今曰豫章淵。

      又卷五十三《藝文六·賦》:《章臺賦》(并序)清胡在?。骸翱|南十余里之沙市,邐迤而連蜷者為章臺,故楚靈王章華宮也。日往月來以化為寺。堤縈於臺之左,面大江而曲,萬家林薈蓊薆,稱勝概焉。老梅一株,自先君子幼聞之於父老云,不知何時所植,兵燹樵蘇,滅裂焚爨,菀枯屢見,更成佳話。歲次庚戌,月旅姑洗,時和晝長,眾香發(fā)越。羌案衍以儴伴,乍歇欻而面邈。覽遷四序,感紛萬物。因思昔人蘭臺、高唐、神女、登樓諸賦,程才渺慮,每各備善。章臺自邊讓外,罕見藝林,聊復援筆,謬為一賦。面旁比類,率本方聞,未盡雅訓。鳥歸魚樂,所托者然,而岨峿躑躅,蓋不自知之患也。其辭曰:……”

      又卷五十五《藝文八·雜體》:《章華臺辨》清胡在?。骸白笄鹈髟?,楚筑臺於章華之上。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也?!缎聲吩疲_甚高,三休乃至。酈道元云,在離湖側,高十丈,廣十五丈。今監(jiān)利有臺曰三休,傳為靈王所筑。袁中道云,章華臺在今三湖之間,所云蒿臺寺諸處或其遺址。是則近沙市者為豫章臺矣。今即以袁說考之,江陵之離湖,正與三湖相接,而監(jiān)利之離湖,相去固已甚遠。陳子昂詩“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元稹詩“草沒章臺北,隄橫楚澤湄”。千百年來,陵谷雖殊,而今臺前大道直接古隄,景物尚如詩中,何得徒以名有互見,必求章臺於蒹葭蘋莎之涯,而謂其不在都邑郊埛也?!?/p>

      王百川《民國沙市志略·山水第二》:章華臺(即豫章崗臺),《志馀》云,楚故城址。又云豫章崗在其西北,然看花臺之名仍舊。而《水經注》云,在離湖側。《左傳》楚子筑臺於章華之上。韋昭注,章臺亦地名也。袁小修云,在今三湖間,疑蒿臺寺為其故址,近沙市者為豫章臺。《志馀》故兩存之,茲附胡在恪之辨及程炌尋訪之詩於后,再紀以歷代詩歌詞,辯質諸博古者。

      又《寺觀第六》:章華寺,《志馀》稱,為元泰定時建,即章華宮故址也。又據(jù)《皇明世法錄》云,永樂癸卯建文帝與程濟游楚,嘗止此寺,帝吟曰:楚歌趙舞今何在,惟見寒鴉繞樹啼。且云寺有古梅,崇禎甲申之變刊伐殆盡,庚寅以來轉更蔚然,乃今又二百年矣。梅之根荄終歸鳥有,而寺之前后幾里許皆以老梅園稱。

      分析上述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獲得五條信息:一是今荊州市沙市區(qū)章華臺的地理位置是十分清楚的。因為元代建在故址上的章臺寺(今名章華寺)還在;可資參照的地名坐標還在,如江陵縣治所之縣治坐標、故址所在地沙市、故址東的豫章淵、故址南面的古堤等參照坐標均確然可考。二是故址被稱為章華臺,或豫章臺、看花臺。故址又被認為是楚故城址,即楚章華宮。三是古代對此處章華臺的指認是存在分歧的:明袁中道認為,“章華臺在今三湖之間,所云蒿臺寺諸處或其遺址,是則近沙市者為豫章臺矣?!绷Ρ嫫涔手凡皇浅`王建造的章華臺。清胡在恪認為,“千百年來,陵谷雖殊,而今臺前大道直接古隄,景物尚如詩中”,力主其故址當稱章華臺。四是《民國沙市志略》將袁、胡兩家說并存,以“辯質諸博古者”,對分歧意見不下斷語,態(tài)度是謹慎的。五是“臺形三角”,別具一格。其實沙市故址是古楚臺基遺址,當可以認定?!蹲x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引《荊州志》說,“(章華臺)古楚離宮也,楚靈王筑,亦曰豫章臺,今為章華寺?!贝苏f與袁說可為互證。然而對于沙市故址絕不能認為是楚靈王所建之章華臺,理由有三:一是晉杜預注“臺今在華容城內”,今之荊州市沙市區(qū)絕不是古華容故址。二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章華臺建造時“楚靈王闕為石郭,陂漢以像帝舜”,今沙市區(qū)遠離漢水而臨于長江,若于此“陂漢”則絕無可能。三是唐余知古《渚宮舊事》以為,“臺在江陵東百余里”。而沙市區(qū)之故址與之方位和里程,不僅不能相符,而且差距極大,以南轅北轍說之,亦不為過。所以還是遵從袁中道之說為穩(wěn)妥,稱之為豫章臺,而非楚靈王所造之章華臺。

      三、湖北監(jiān)利縣舊縣治章華臺

      (一)調查印象

      世傳湖北監(jiān)利縣舊縣治有章華臺遺址,是由于古人誤以為漢華容縣治故址在古監(jiān)利縣舊縣治造成的,如《同治監(jiān)利縣志》卷一《古跡》說:“華容城,在縣西北?!端涀ⅰ?,縣故容城?!洞呵铩敹ü哪辍罚S遷于容城是也。《三國志·魏武帝紀》注,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艫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這個說法肇始于北宋的《太平寰宇記》,而后多有主此說者。舊傳今監(jiān)利縣東北30公里左右的周老嘴鎮(zhèn)政府所在地一帶就是監(jiān)利縣舊縣治故址,亦即漢華容縣治故址,而周老嘴鎮(zhèn)政府北約3公里處的天竺山就是古楚章華臺遺址。

      周老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目前鎮(zhèn)中的古街——老正街及其相鄰的街道,還保留著明清以及民國初年的民居建筑。由于這里曾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的省委、省政府與紅二軍團機關所在地,古街、古民居都保存完好,并本著古跡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復。雖然在周老嘴鎮(zhèn)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能證明其是宋代前監(jiān)利舊縣治的古代文物,但是參照古代地志文獻的方位記述,從古街的樣貌和規(guī)格看,說這里是宋代以前的監(jiān)利縣舊治,是可信的。然而若指認它是漢華容縣治故址,則與古代文獻記載不符。

      周老嘴鎮(zhèn)北的天竺山,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本來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土丘,今丘阜上部已是平坦的寺院地面,因而或可稱之為臺地,臺地西有一個村莊叫天竺村,當是因原來的小丘而得名。天竺山上的寺廟,叫北洲寺,寺廟的院落占據(jù)了臺地的整個面積,寺院的圍墻就是環(huán)繞著臺地四周邊緣修建的。北洲寺座北朝南,山門為牌坊式建筑,有三個拱形門,正門較大,門上方題曰“天竺山北洲古寺”,題款為“佛歷二五五二年,公元二零零九年”,門兩側有聯(lián),上聯(lián)為“名著容城登八景”,下聯(lián)為“寺由漢世立千秋”,正門左右各有一小側門,東側門東墻壁中鑲有水泥制作仿碑一方,題曰“容城八景之首章華曉霽”,下款曰“壬申歲孟夏月上浣”,西側門西墻壁中亦鑲有水泥制作仿碑一方,題曰:“追本為章華臺遺址,溯源乃北洲寺前身?!币哉T上題字落款可知山門及院墻為當代所建,大門聯(lián)語落款為“清代文人梁臣撰”,是借古人筆墨抒寫今人胸臆,而兩側門題詞為當代人所為,意在說明此處即是古章華臺遺址。寺內有前后兩殿,從建筑材料與風格分析,前殿為當代仿古建筑,后殿頗有古意,建筑時間要遠遠早于前殿,寺院東廂為僧舍與齋堂,西側新打有建筑地基,似在籌建之中。殿內殿外堆放散亂,缺乏管理,似曾一度荒廢,尚未整理就緒,據(jù)說不久前從潛江新來了一位僧人居于寺中,此寺方略見起色。拋開寺院,以臺地為說,臺面與周邊稻田的相對高度約有3米,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55米,面積偏小,且孤單獨處,想來無論如何也不能配得上楚靈王建造章華臺震驚寰宇的大手筆。

      離開北洲寺,我們又到了監(jiān)利縣博物館,對曾經到北洲寺進行過考古調查的王館長進行了采訪,他說,一、天竺山是自然的小丘,未見夯土層;二、發(fā)現(xiàn)的古磚瓦多是唐代的遺存,現(xiàn)保留在博物館中;三、天竺山遺址不可能是古楚章華臺遺址。根據(jù)我們的調查與王館長的介紹,可以初步判定天竺山遺址不是古楚章華臺遺址。

      (二)資料分析

      關于監(jiān)利之章華臺方位,舊有兩說,一說在監(jiān)利縣治北即龍灣遺址,其說上文已論及,故不贅述;一說在監(jiān)利縣治東北即在西晉至北宋間監(jiān)利舊治中。下面先引文獻資料,然后再加以分析。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六《監(jiān)利縣》:章華臺在縣郭內。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四《辯證》:天下地名錯亂乖謬,率難考信。如楚章華臺,亳州城父縣、陳州商水縣、荊州江陵、長林、監(jiān)利縣皆有之,乾溪亦有數(shù)處。據(jù)《左傳》,楚靈王七年成章華之臺,與諸侯落之。杜預注,章華臺在華容城中。華容即今之監(jiān)利縣,非岳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與杜預之說相符。

      明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卷六十二《荊州府》:章華臺在府境有二,一在府城外沙市,一在監(jiān)利縣東北,皆傳以為楚靈王所筑。其在監(jiān)利者又名三休臺。

      分析上述文獻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到,章華臺在今監(jiān)利縣治東北元明以前舊縣治的說法,與晉杜預注“章華臺在華容城中”有關。然而西晉乃至北宋監(jiān)利的治所,并不在漢代華容縣治舊址。清倪文蔚、蔣銘勛等《光緒荊州府志》卷一《沿革》引《通志》說,“監(jiān)利縣:春秋楚容城,漢置華容縣,屬南郡,后漢因之,三國吳析置監(jiān)利縣,尋省,晉太康五年復立,屬南郡,永嘉中成都國建興中還南郡,南北朝宋孝建元年改屬巴陵,齊因之,梁以后廢華容入監(jiān)利,屬荊州,隋屬沔陽郡,唐屬復州,五代梁屬江陵府,宋因之,元屬中興路,明屬荊州府,國朝(指清)因之?!闭堊⒁猓阂皇侨龂鴷r監(jiān)利是由漢華容“析置”而設,與華容縣同時存在;二是南北朝梁時又“廢華容入監(jiān)利”,即華容縣故地并入監(jiān)利縣;三是晉代華容屬南郡,監(jiān)利屬巴陵郡,隸屬不同。這說明監(jiān)利縣所轄區(qū)域雖曾隸屬于華容,而曾經的漢華容轄區(qū)后來又并入監(jiān)利,但華容縣治所與監(jiān)利縣治所并不在一處。《光緒荊州府志》卷八《城池》又載,“監(jiān)利縣舊治在上坊東村,五代梁徙置今所,宋端平間荊湖制置使孟珙改遷魯洑口,元復今治。”考《光緒荊州府志》卷四《鄉(xiāng)鎮(zhèn)·監(jiān)利》“上坊東村,在縣東六十里”,這又進一步說明監(jiān)利舊縣治本非漢代華容縣治。因此說“章華臺在縣郭內”,實屬因對漢華容縣治故址的誤認而導致的誤判,而所謂章華臺遺址更有后人附會的嫌疑。至于清林瑞枝、陳樹菱等《同治監(jiān)利縣志》記述監(jiān)利八景有“章華曉霽”一景,于卷首又有《章華曉霽圖》及題詩,詩曰:“假日登臨霽岫開,雨馀撫屐上章臺。細腰魂斷春前柳,瘦蕊香殘雪后梅。楚澤繁華歌鳥散,禪床寂歷曉猿哀。傷心屈宋埋荒草,更與何人話劫灰。”今人又于舊縣治所謂遺址北洲寺山門兩側立碑墻以志,這無疑是錯上加錯了。因而在監(jiān)利縣治東北即在西晉至北宋間監(jiān)利舊治中所謂的章華臺遺址,并不是真正的章華臺遺址,而出于宋代或略早于宋代之好事者的附會。近年有監(jiān)利人在網上撰文說,“監(jiān)利周老嘴鎮(zhèn)天竺村天竺山(實為土臺)上有‘百(為“北”字之誤)洲寺’,廟內有碑,題曰‘古容城八景之首章臺曉霽’?!绷χ髡氯A臺在監(jiān)利舊治說,其熱愛家鄉(xiāng)之情可嘉,但學術研究之科學態(tài)度不足。據(jù)方酉生《楚章華臺遺址地望初探》一文所述,“監(jiān)利縣的天竺山遺址,經荊州地區(qū)博物館顏平同志實地去調查考察過,他認為,遺址面積很小,而且只見到漢代的遺物,因此,不可能是章華臺遺址。這個意見雖然不是最后定論,但應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盵2]其說以考古印證為依據(jù),推論留有進一步深考的余地,這才是學術研究應有的謹嚴態(tài)度。

      四、湖北荊門市章華臺

      (一)調查印象

      關于湖北荊門市章華臺,以現(xiàn)有的資料看,僅有宋沈括一人提及,說宋人認為長林(今屬荊門市轄區(qū))有章華臺,但并未指出章華臺的具體地點。今人研究楚章華臺者有兩種說法,高介華認為是古地志記載的荊門州之放鷹臺[3],何光岳認為是古地志記載的荊門州之荊臺[4]。其中哪一說法是宋人之所謂,還須進一步考辨。按照高介華的指認,查《湖廣通志》《乾隆荊門州志》都說,“火爐山,州北百二十里”,有放鷹臺。山名、方向、里程較為清楚,然而火爐山已不見于今荊門市之現(xiàn)有地名,據(jù)《州志》標注的清里里程與今存的古地名推測,“斑竹崗在州北一百里”,今名斑竹鋪(屬鐘祥市雙河鎮(zhèn)),“麗陽驛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今名麗陽村(屬鐘祥市胡集鎮(zhèn)),因而可以斷定古之火爐山在今麗陽村附近。今麗陽村近鄰之山,西南有金鐘山,正西有馬鞍山、黑山,西北有木架山,其中黑山最高,海拔393米,我們推測黑山一帶極有可能就是古之火爐山故址,理由為:一是此山富藏磷礦,現(xiàn)有楚豐、金山、大峪口、楚鐘多家企業(yè)在此開礦辦廠。眾所周知,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自燃,若古時此山地表磷礦石燃起明火,人們稱之為“火爐山”自然在情理之中;二是黑山以北,地勢平坦而廣闊,適合于楚王舉行大規(guī)模的田獵。至于何光岳指認的荊臺,在有關荊門的地志文獻中是以“荊臺縣古城”的記載出現(xiàn)的,然而古之荊臺縣隋大業(yè)元年置,不久即廢,立縣時間非常短,因而對于其故址記載說法不一:《讀史方輿紀要》《乾隆荊門州志》以為在州(即今荊門市區(qū))東六十里處,今荊門市東鐘祥市石牌鎮(zhèn)有荊臺村;《同治當陽縣志》以為在治(即今當陽市區(qū))東六十里處,實際是在荊門市西,大約在當陽市香爐山林場西部一帶,但未見有關于楚王“荊臺”的記述;而《乾隆荊門州志》在記述古安居縣時,又以為其治所在仙居(今荊門市有仙居鄉(xiāng)),其地又在荊門市區(qū)西北臨近宜城市西南劉猴鎮(zhèn)的兩市交界處,上文提到的可能是放鷹臺所在地的古之火爐山今之黑山,則在仙居鄉(xiāng)政府正東不足30公里的地方。據(jù)《荊門五千年》[5]一書考證,晉隆安五年于編縣故城置長林縣,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析長林縣北境置荊門縣,唐末又改荊門縣為長林縣,其治所均在今荊門市仙居鄉(xiāng)象河村。我們在調查該村時,當?shù)氐拇迕褚踩缡钦f,據(jù)說在1988年翻蓋學校時還發(fā)現(xiàn)了可資佐證的古縣衙碑刻。象河村在仙居鄉(xiāng)東南,距其東北的古之火爐山今之黑山也不超過30公里??梢耘卸ń裰谏皆诠胖L林縣境內。結合上文對火爐山的推測,我們更加堅定了楚王放鷹臺所在地——古火爐山即為今黑山之推測的信心。以此推之,北宋沈括所言其當時于文獻所見的長林章華臺亦當在今麗陽村西的黑山一帶。

      然而,我們在黑山一帶調查時卻大失所望,黑山及與之相連的幾座山已被礦區(qū)與化工廠所占,山體因采礦已被破壞,劈開的山體,裸露的崖壁,堆砌的廢棄山石,星羅棋布的廠房與工棚,隨處可見,唯有幾座山頭依然如故。以鐘祥石牌鎮(zhèn)荊臺村放鷹臺推測,“放鷹臺在縣南五十里藪澤間,巨石茂松,四望空闊,臺居其中”,楚王放鷹立于高臺即可,不可能登上山頂,那樣則距獵場太遠且不便追逐獵物,因而如若在黑山山麓上尋找當年楚王的放鷹臺,實可謂無望之求。于是我們的調查只能臨其故地而暢想古臺之舊觀、田獵之場景而已。

      (二)資料分析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四《辯證》:天下地名錯亂乖謬,率難考信。如楚章華臺,亳州城父縣、陳州商水縣、荊州江陵、長林、監(jiān)利縣皆有之,乾溪亦有數(shù)處。

      明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卷六十《興都·宮室》:放鷹臺有二,一在府城南五十里藪澤間,四壁空闊,極目千里,而臺居其中。一在荊門州北一百二十里。相傳皆楚昭王放鷹之所。

      《湖廣通志》卷八《安陸府·荊門州》:火爐山,州北百二十里,有楚王放鷹臺。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荊臺城,在州東六十里。

      清舒成龍、李法孟《乾隆荊門州志》卷一《沿革》:安居,西魏于仙居置安居縣,隋開皇十三年改安居為昭邱,屬玉州,大業(yè)元年改昭邱為荊臺,尋廢,唐貞觀八年以荊臺地土歸并荊門。

      又卷六《山川》:火爐山,州北百二十里,有楚王放鷹臺。明威寧伯王越謫居安陸時有詩,見文苑。

      又卷三十三《古跡》:荊臺城:在州東六十里?!端鍟さ乩碇尽妨褐冒簿涌h,開皇十八年改曰昭邱,大業(yè)初又改曰荊臺,尋廢。入當陽縣。

      清阮恩光等《同治當陽縣志》卷首《附沿革考》:晉隆安時析當陽地置長寧縣,長寧建于東,則當陽漸徙而西,厥后梁析安居,隋改為昭邱,其治皆在荊臺鄉(xiāng),今縣治東境也。

      又卷二《方輿志·古跡》:荊臺縣故城,在治東六十里,稱荊臺鄉(xiāng),今荊門交界處。

      分析上述文獻資料,僅《夢溪筆談》記載荊州長林有章華臺。宋之長林即屬今之荊門。清舒成龍、李法孟《乾隆荊門州志》卷一《沿革》載:“長林,隋開皇十三年置長林縣於蒙山東,復武寧軍領之。唐貞觀八年改為荊門縣,屬長林軍。二十一年復設長林縣於藻湖西岸。宋熙寧元年廢荊門軍,復長林縣於故城藻湖倉米千戶所監(jiān)押。咸淳三年長林縣廢,元至元二年復長林縣於藻湖西。天歷元年藻湖長林城圮,遷於廣平港石垱內,建保盈倉於東塞。至元元年移倉於聚仙橋北岸。元末長林廢?!笨妓逄扑卧L林與明清之荊門的地志資料,除沈括一家之言而外,并無章華臺的記載,而涉及古楚臺址的記載有放鷹臺與荊臺,火爐山放鷹臺在荊門州北一百二十里,而荊臺或曰在當陽縣治東六十里,或曰在荊門州東六十里,或曰在古安居縣治所仙居,四者以荊門治所而論,一在正北,一在西北,一在正東,一在西南,而且相距甚遠,沈括之所謂章華臺難以考實是指其中的哪一處,然而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就是明清地志已不認為荊門存在章華臺故址了。今人高介華《楚國第一臺——章華臺》一文認為,“荊門州(今湖北省荊門市)北亦有放鷹臺,《志》云:‘楚昭王放鷹之所?!_當系昭王作?!盵3]否認了荊門的放鷹臺是楚靈王所建的章華臺;何光岳《三湘掌故》第八章《章華臺考辨》認為,所謂荊門之章華臺,“其實這里已明明說是荊臺,也并非楚靈王所筑的章華臺。”[4]又否認了荊門的荊臺是楚靈王所建的章華臺??傊G門市章華臺只是宋代曾經有過的一種說法而已,然而在當時乃至后世并不被人們所認可,就是沈括本人也對長林(即今荊門)說持否定的態(tài)度。

      (未完待續(xù))

      參考文獻:

      [1]荊州地區(qū)博物館,潛江縣博物館.湖北潛江龍灣發(fā)現(xiàn)楚國大型宮殿基址[J].江漢考古,1987(3):19-21.

      [2]方酉生.楚章華臺遺址地望初探[J].中原文物,1989(4):46-50.

      [3]高介華.楚國第一臺——章華臺[J].華中建筑,1989(2):53-67.

      [4]何光岳.三湘掌故[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李柏武.荊門五千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6]江良發(fā),江澄.華容章華臺考[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7]曲英杰.長江古城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陳道斌)

      收稿日期:2014-12-01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2012309)

      作者簡介:劉剛(1951—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湖北文理學院宋玉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I207.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4-0032-08

      猜你喜歡
      監(jiān)利縣華容監(jiān)利
      蔣華容
      當代作家(2023年5期)2023-07-10 09:53:31
      世界中餐業(yè)聯(lián)合會副會長武力一行赴湖北省監(jiān)利市考察調研
      餐飲世界(2023年5期)2023-06-21 05:42:49
      因材出新寫華容 尚古生意傳神韻——品讀曹暇的花鳥畫
      金橋(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50
      加州鱸行情大好!湖南華容9兩上報價18元/斤持續(xù)逾三周!這里的養(yǎng)殖戶是如何做出成功的選擇?
      當代水產(2019年8期)2019-10-12 08:57:18
      3米直徑大鍋蒸萬只小龍蝦破紀錄
      七絕·詠雪
      大美華容
      監(jiān)利縣:秋冬農業(yè)開發(fā) 農機大顯身手
      湖北農機化(2017年5期)2017-02-25 02:52:30
      監(jiān)利縣中小學優(yōu)質化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
      監(jiān)利方言親屬稱謂詞選釋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5
      宁国市| 仲巴县| 新建县| 米泉市| 霍城县| 通榆县| 德州市| 德惠市| 梅州市| 西丰县| 津市市| 策勒县| 友谊县| 宜阳县| 汉源县| 格尔木市| 石家庄市| 邳州市| 响水县| 鹰潭市| 邹城市| 宁陕县| 行唐县| 海淀区| 灵宝市| 万载县| 长葛市| 犍为县| 雅安市| 同江市| 平谷区| 曲麻莱县| 定边县| 孝感市| 镇江市| 马边| 洱源县| 新宁县| 巴林右旗| 同仁县|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