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話語標記“這不”與“那不”的主觀性及主觀化

      2016-06-20 02:47:52代麗麗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話語標記

      代麗麗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4)

      ?

      話語標記“這不”與“那不”的主觀性及主觀化

      代麗麗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湖北武漢430074)

      摘要:話語標記“這不”與“那不”多運用在說話人為證明自己的觀點的陳述句中,在其后補充證明自己所言觀點的分句,該類話語標記具有多種語用功能,并在話語機制之上表現出主觀性及一定的交互主觀性?!斑@不”與“那不”在使用頻率與在語言中的分布上表現出不對稱的現象,這受到了主觀性的認知思維的根本影響。

      關鍵詞:話語標記;“這不”;“那不”

      語法學界從語用的角度將“這不”與“那不”定性為話語標記,但從結構上看不能認定二者為詞,《現代漢語詞典》并未將二者收錄其中,呂叔湘的《現代漢語八百詞》也沒有對該結構進行說明。關于二者的研究中,討論“這不”的研究居多,如李榮[1]、楊迎春[2]、周敏莉[3]等,研究涉及性質界定、句法環(huán)境、分布模式、語義、語用功能、語法化過程與機制等方面,對二者的主觀性分析比較少。依據構式語法理論,“這不”與“那不”的意義與功能不能從其組構要素推知,因此可視為構式。本文以已有研究為基礎,對話語標記“這不”與“那不”進行描寫分析,著重分析二者的主觀性及造成二者不對稱分布和功能差異的認知心理機制,最后探討二者作為話語標記的主觀化歷程與機制。

      一、構式的句法分析

      1.構式的實際變體

      “這不”與“那不”在使用中有多種使用頻率差異的變體,經統計有以下幾種:

      (1)“這不”類

      1)這不是嗎?/這不是嗎,/這不是嘛,

      2)這不是,

      3)這不嗎,

      4)這不,

      (2)“那不”類

      1)那不是嗎?/那不是嘛,

      2)那不是,

      3)那不,

      以上不同變式可視為同一類型話語標記的聚合,同類變式之間存在著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根據使用頻率及語法化程度的區(qū)別,我們可以將“這不”與“那不”視為典型。在實際使用中,“這不”類的數量及使用頻率絕對性地高于“那不”類,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這不”用作話語標記是“那不”的50余倍。

      2.構式要素分析

      (1)預指代詞“這”“那”的指代性弱化。關于“這”與“那”,丁啟陣認為“那”不可用于前指[4],王霞認為“這”回指前文事件[5]。我們認為,構式“這不”與“那不”中,“這”“那”指代性雖有所減弱,但更傾向于指示后面分句所述內容(為行文方便,我們稱之為“后段”,話語標記之前的成分為“前段”),屬于預指。所謂預指,是說被指代的成分出現在代詞之后,復指則恰恰相反。有人認為,在漢語中不存在預指,實際上,預指在漢語中相當普遍。將“這不”與“那不”中的代詞視為預指,與其功能上的特點具有相宜性,后段是對前面所言觀點證明,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條條論據,“這不”與“那不”是對這些論據的總括,即預先指代。如:

      1)高宗隨向太后道:“太后近日可安好?皇孫們沒有氣著您吧?”太后忙道:“好,好!各個都還孝順聽話,對我也關懷體貼,學業(yè)也都有長進了。這不,前幾日弘晛這孩子給我畫了一幅《歲朝畫》,……。”

      (陸士諤《清朝秘史》)

      太后列舉了論據證明其“孝順聽話”“關懷體貼”“學業(yè)長進”的觀點,這些論據承“這不”引發(fā),語感上,“這”傾向于指向后面的論據。

      2)壺山、熟溪會告訴你:“他們就在我的腳側,我的懷中。那不,依山傍水,拔地而起的,就是剛剛在武義建成的好來西現代化辦公大樓,……”

      (1993年人民日報)

      “這”與“那”預指的標記性刺激人們在聽到或看到“這不”或“那不”時,在求知欲與好奇心理的作用下,更加關注后段內容。在篇章中,預指被視為一種修辭手法,說話人或作者給聽話人/讀者留一定的懸念,目的是吸引其關注下文。在情景語境中,“這”與“那”將下文的未知信息處理成已知信息,話題一般都是已知的,這樣,代詞的指代性使“這不”與“那不”滿足了成為話語標記的默認值。

      (2)“不”的否定義弱化?!斑@不”與“那不”中的“不”已經不再表否定,這與構式的來源有關。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不”來源于以否定形式表肯定義的反問句“這不是…嗎”,構式整體的肯定義超過了否定義,突顯的肯定的概念,人們更加關注的是被突顯的后段內容,因此,構式中“不”的否定義弱化,成為背景。

      (3)“是”的突出與強調功能?!笆恰痹诜磫栃问降谋磉_中明確地標記出后段成分為焦點重心,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

      3)畢福劍:噢。這孩子是怎么了?

      趙本山:這孩子精神受了點刺激,這不,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畢福劍:這咋還又笑了呢?

      趙本山:這不是嗎,這個,這個還得從去年說起。……

      (小品《就差錢》)

      4)站起來使勁向媽媽揮手,但由于太陽光照射在她的眼睛里,她不能看清我,只是不停地揮手。我終于看見了她。??!那不是嗎?媽媽頭上披的金發(fā),腳下厚底的布鞋,那雙干活干粗了的手……

      (《讀者合集》)

      “這不”類作為一種常用口語表達使用相當普遍,從例(3)可見,同一對話中,“這不”類話語標記出現兩次。例(4)屬于獨白性陳述,該例中,“那不是嗎”主要是引出后文的種種情景描寫,而“是”在其中恰恰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

      (3)偶有的語氣詞成分?!斑@不”與“那不”類在語法化之前,受其來源句式的影響,經常帶有語氣詞,常見的是“嗎”及其變體形式“嘛”,語氣詞已經失去了來源句子中反問語氣,如例(5)、例(6)。還有直接在“這不”后加語氣詞的情況,但比較少見,“那不”類則沒有相應例句:

      5)“哎呀,國母呀,又讓你猜著了,他們這回又是美女胭粉計呀。這是第七回了。哈。這不嗎,太師已經死了,我準備把這個西宮娘娘推出去殺了?!?/p>

      (郭德綱《相聲集》)

      6)“哎!魯王千歲!哈哈哈哈,您也來招親?”“啊,是呀,這不嘛,我想面見鐘離國母,跟她談談招親的事兒?!?/p>

      (同上)

      話語標記“這不”與“那不”類構式與后文連貫性較強,后面的標點多是逗號,也有少量問號,這是受其來源的反問句式的影響。當“這不”與“那不”類完全語法化為話語標記后,構式后一般是逗號。

      3.“這不”與“那不”的句法環(huán)境與分布

      作為話語標記的“這不”與“那不”必須在同一話題域,前段與后段都必須是有與該話題有關的?!斑@不”與“那不”可以用在對話語境中,可應用在同一話輪中,如例(1)、例(5);跨話輪的對話語境中,一般是謂語應答句的開頭,如例(3),也可以位于明確的應答語之后,對進行這種應答做進一步的解釋說明(6);二者也可以用在連貫性語篇當中,如例(4)。在位置結構上,“這不”與“那不”展現出靈活的特性,但還沒有出現在句末的情況,多位于句首,如例(1),也可以出現在句中,具有插入語的典型特征,如例(3)。

      “這不”與“那不”多是對自己所言觀點的認同,緊接構式之后,說話人就會針對其前段所言做出進一步解釋說明。二者對后段成分在形式沒有嚴格的限制,但在內容上后段成分必須是同一話題域之內的,多是表已然事實的現實句。

      二、“這不”與“那不”的主觀性與主觀化

      1.“這不”與“那不”的主觀性及交互主觀性

      “這不”與“那不”的意義不再是其組構要素相加之和,而是逐漸依賴人們的情感態(tài)度。說話人以自身為視角,表達自己的認知情態(tài),或為了證明自己的態(tài)度觀點,通過話語標記有意引導聽話人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即將表達的后段成分之上,這種有意而為之的語言運用本身就是主觀性的手法,這也就印證了,話語標記本身就是語用功能作用下的主觀性結果。主觀性的作用下,“這不”與“那不”的語用功能主要是語篇功能,包括話題功能和語篇邏輯鏈接功能。

      (1)話題功能

      第一,引入話題。當“這不”與“那不”位于句首時,可起到引入話題的作用,也就是開啟了一個話輪,說話人采用引入話題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焦點所在。引入話題的句法表現即在話語標記與話題之間常有標點符號進行標記,也就是語音停頓的標記,這是話題的典型表現之一。如:

      7)我請老人坐下,沒等我問寒問暖,他就滿臉堆笑地說:“這不,人家知道我困難,給我寄來200塊錢,好人哪!我怎么能要人家的錢呢?”我接過話茬:“您節(jié)衣縮食,撿破爛把1萬元都捐了,這200塊錢人家給您,您留下用也是應該的?!崩先肆⒓捶瘩g道:“不能!無論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費我足夠用了,還是捐給希望工程,給貧困山區(qū)辦教育吧。”

      (1996年人民日報)

      例(7)老人通過“這不”引入話題,之后兩人的對話都是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的。

      第二,順延話題。在對話語境中說話人往往是承接對話者所說的話進行言談,或在語篇中,作者繼續(xù)圍繞自己所討論的話題繼續(xù)進行陳述。這一功能使得對話或語篇發(fā)生在同一話題域之中,正因為話題的順延,保持了說話人關注焦點的同一性,保證了語篇的連貫性。如:

      8)據營銷小姐介紹,該產品……目前在北京雖日產幾萬把仍供不應求,許多外地客商也紛紛上門。她……笑著說,“這不,她正想和我們聯系有關出口代理的事呢。”

      (1994年市場報)

      營銷人員圍繞其公司產品的話題繼續(xù)進行會話,作者在直接引用營銷小姐的話之前對其原話進行總結性陳述,后直接引用原話繼續(xù)圍繞話題陳述。

      第三,總結話題?!斑@不”與“那不”代替了總結陳述性的詞語,在話語標記之后對話題所討論的內容進行總結,用“這不/那不”引出總結,突顯了說話人從自身視角得出的結論。如:

      9)“我選的馬大夫態(tài)度倍兒好,一點都不嫌臟,認真仔細地給我做了檢查,告訴我不是癌,只是肛腸有點炎癥。他給我開了50元錢的藥——不像有的醫(yī)院,一開就是幾百塊錢!從醫(yī)院出來我馬上感覺好多了。這不,藥還沒吃完,病就好了?!?/p>

      (2000年人民日報)

      (2)語篇的邏輯鏈接功能。說話人為了使自己的話語圍繞自己關注的話題焦點,在組織話語過程中常使用各種邏輯性的話語銜接手段。話語標記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語篇功能,話語標記是連接語篇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語篇中,“這不”與“那不”使語篇連貫,具有更強的邏輯性?!斑@不”與“那不”經常出現在獨白性的語篇及日常會話語篇中,在對話中,二者可以起到維持話輪的作用,而在獨白語篇中,二者起到語篇連接功能,包括語篇形式的連貫與內容的連貫。作為語篇的連接手段,“這不”與“那不”可明確地表現其連接的前后語言片段之間的各種邏輯關系,使表意嚴密化,補足句意。其邏輯關系有如下幾類:

      第一,順承關系,其中有包括并列、順承及補充說明三類:

      A.并列關系。連接的前后沒有主次之分,都是圍繞話題進行的陳述,呈現出并列關系。

      10)“一季草莓下來就近千塊”,他顯得很興奮,“這不,還有桃子、蘋果、核桃和梨呢?!?/p>

      (1994年人民日報)

      例(10)中,“這不”除了引出與草莓并列的各種水果之外,還有補充說明的作用。

      B.遞進關系。陳述的客觀事實表現出層層遞進的關系,使得語義內容不斷加深。

      11)過秤裝車的是植棉能手岳福春,老岳看著自己親手收獲的雪白棉花裝上了彩車,滿臉含笑地打開了話匣:“今年,俺靠國家的扶持幫助,種植棉花19畝,各級領導常到家里來,關心支持棉花生產。開春,市長張慶黎三訪棉農,臨走時,把口袋里的僅百元錢塞給俺,鼓勵俺一定要種好棉花。現在棉花豐收了,政府又服務到家,派彩車像迎親似地上門收購,這事想得可真周到啊!”接著他又繼續(xù)說:“這不,昨天下午接到收棉的同志要來的通知,俺一夜沒合眼,把棉花選了一遍又一遍,像打發(fā)姑娘上轎一樣,從晚忙活到天亮,沒想到上級和俺想到一塊去了。”

      (1994年市場報)

      例(11)中,說話人的陳述層層遞進,“這不”引出的后段是在前段陳述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說明,這種功能多出現在獨白語篇之中。

      C.補充說明?!斑@不”或“那不”引出的話語或語段是對話語標記之前的觀點或事實的補充說明,為使話語或語篇達到詳盡的程度,讓聽話人或讀者更明白,后面對此進行解釋說明、分析,達到一種解說關系。

      12)這車既讓我嘗到了當老板的滋味,也改變了家庭的生活方式。這不,夏天,孩子們都說到黃山去玩一趟。我一想也是,買車不光是用來賺錢,也是讓人享受的。于是決定,開車上黃山玩一趟。

      (1996年人民日報)

      13)副站長史迎春說:“我們周站長昨天開會給大伙念《一個想去孤兒院的女孩》,一邊念一邊抽泣。只用了半個小時,大伙就湊了6000元。這不,連早飯都沒吃就往薊縣趕了?!?/p>

      (1995年人民日報)

      第二,因果關系。“這不”可用來連接前因后果,或直接是某一事件帶來的影響,如例(14);或通過“這不/那不”引出事情的原因,產生一種釋因關系,如例(15)。

      14)這個比賽是買了拳擊手套之后在父子間展開的。規(guī)則很簡單:夏東海只能防守不能進攻。這不,剛玩了一會兒,老夏就支持不住,告饒了。

      (電視劇《家有兒女》)

      15)“吃這么多?”“不,買回去吃的?!崩项^兒回答。

      “你們是做小生意的?”看著車里裝的一紙箱紅香蕉蘋果和一箱大雪梨,我忍不住發(fā)問。

      “這不,國慶節(jié)到了,孩子們都回家,兒子、女兒、孫子……”老兩口打開話匣子給我講起他們家吃水果的情景來。

      (1995年人民日報)

      例(15)中,老頭兒是對問話人所提問題解釋,“這不”就在此起到了解釋原因的作用,實際上也就是補充說明的具體表現。

      第三,轉折關系。與順承關系相反,話語標記連接的前后兩部分內容在語義上具有前后的不一致性,具有一定的轉折性質,這種類型比較少見。如:

      16)到了隊伍上,又要填寫政審表,我只念得三年書,……有人勸我把學歷填高一點,說是往后按學歷分配工作。這不,我又一次踮起腳尖兒填上初中畢業(yè)。

      (讀者合集)

      填寫初中畢業(yè)與別人的建議學歷填高一點具有不一致性,顯然初中不算是學歷高。這種對比具有一定的轉折意義,也突顯出被描寫的“我”的淳樸與憨厚。

      在交際過程中,為達到交際目的,說話人采用的這種積極的對聽話人的引導,也是對交際另一主體(聽話人)的關注,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語言的交互主觀性。因此,“這不”與“那不”在產生了動態(tài)的人際互動功能。說話人為了使聽話人贊同自己的觀點,接受自己的立場,會在語用過程中采取一定的語言手段對聽話人產生引導和限制作用,使得聽話人朝著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去識解話語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話語標記具體起到了一下幾方面的作用:

      (1)提醒關注功能。“提醒關注”是說話人有意強調出自己的言談重心,為了讓聽者或讀者注意,而使用一些話語標記,往往所突出強調的部分就是話題。說話人或作者為了讓聽話人或讀者注意到新信息,采用“這不”或“那不”進行提醒。如:

      17)馬英闖進三樓的房子,王禿子剛提著褲子起來,一見馬英忙說:“大……大……大隊長,請……請坐。”“槍!”“那不是,在桌子上。”

      (李曉明《平原槍聲》)

      (2)證言功能

      “這不”與“那不”的前段陳述出說話人自己的觀點看法,說話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所陳述的事件真實可靠,往往在對話或語篇中啟用話語標記“這不”或“那不”引出理據進行證言。

      第一,引入例證。證明觀點及事件的真實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例證,用事實說話,如例(10)用事實證明紅小豆讓農民發(fā)了財。

      18)春華秋實,農民果然發(fā)了紅小豆財。他指著幾麻袋紅小豆告訴記者:“這不,我在3畝玉米地里間種了紅小豆,光這一項就能鬧1000多塊!”

      (1993年人民日報)

      而例證必然要引入具有說服力的客觀事實或已然事實為證言依據,因此,引入例證實際上也就是在陳述客觀事實,如例(19)用3月份發(fā)生的事實證明自己所言。

      19)蓮藕時令已過,但湖北孝感市毛陳鎮(zhèn)的蓮藕仍引來四方客戶。這不,來自甘肅天水市的一家蔬菜公司在3月份剛拖走10噸蓮藕,深圳一家客商又開著大型集裝冷藏車拉走蓮藕30噸。

      (1994年市場報)

      第二,信息確認及強調。引入例證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確認自己的觀點或事件具有真實性,并且對這種真實性有一定的強調以為,這種功能是在例證的基礎上產生的。

      20)有一次,在新疆喀什機場往烏魯木齊打長途電話,交費時要求開具發(fā)票。對方頭都沒抬地回答:“發(fā)票用完了!”“沒發(fā)票怎么回去報銷呀?”對方一臉不高興,猛地拉開抽屜,拿出一本用過的發(fā)票往桌子上一扔:“這不,發(fā)票用完了!”語氣中沒有絲毫的不安和歉意。

      (1996年人民日報)

      說話人通過動作行為及言語確認所言“發(fā)票用完了”的真實性,為使對方相信自己的話。

      “這不”與“那不”雖然作為話語標記不參與句子的語義真值,但卻對聽話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交際內容的理解甚至起到了直接的影響作用。

      2.“這不”與“那不”的主觀化

      (1)歷時的主觀化。前人多研究的是歷時的主觀化過程,也就是語法化問題,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不”來源于“這不是嗎”反問句形式,重讀的部分“這不”得以保留,而相對輕讀的“是”與“嗎”在漢語雙音化的趨勢下隱退或脫落,促使“這不”在句法形式上重新分析。在語法化過程中,語境和高頻使用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話語標記作為過渡形式,其關注焦點在于后段成分,因此在語言的經濟性原則下,一個話語標記的形式盡可能簡省。這些語法化的機制基本得到公認,但針對“這不”的語法化路徑,卻有不同的分析,于寶娟分析“這不”的發(fā)展序列為“這不是嗎?>這不是嘛>這不是>這不”[6],胡建峰認為其發(fā)展的序列應為:“這不是……嗎→這不(?)……嗎→這不→這不,”[7]。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嗎”與“是”之間,到底是哪個要素先脫落的問題。

      (2)共時的主觀化。共時的主觀化則是構式的主觀性的構建與識解,共時的主觀化過程受到認知方式的影響。人類的認知方式決定了人們傾向于將視覺焦點投注于背景中的圖形,圖形的突顯度較高,可視為目標域。話語標記“這不”與“那不”連接的后段內容往往是言談重心,可視為圖形,而話題域則是背景,話語標記在此起到標記重心的作用。參照花瓶人臉圖形,我們將“這不”或“那不”標記的語篇分析突顯分析為圖1所示。

      前段與后段同處在一個話題域中,人們的視覺會首先關注到顏色比較深的部分,即作為焦點信息的后段,話語標記起到連接前后段的過渡作用,也起到連貫語篇的作用。根據圖形-背景理論,人們的關注視角決定了人們對圖形的理解。語言結構中,信息的安排與選擇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決定的,而哪部分信息獲得突顯又與人們觀察問題的視角和主觀交際意圖有關。也就是說,說話人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選用何種語言方式來表情達意,因此,視角是主觀性的表征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使用的泛化,“這不”與“那不”在語篇中模式化為一種認知模型,當收到該話語標記信號時,人們會自覺地關注后段突顯成分。而在主觀性的構建與識解過程中,需要交際主體達成一種認知協商,如圖2所示,正是將聽話人納入交際關注對象范圍內,才體現出了語言的交互主觀性。說話人通過“這不/那不”標記出后段信息,聽話人受到話語標記的刺激之后,關注到后段信息,進而識解交際意圖,對前段信息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進行認知選擇。

      三、“那不”主觀化程度的滯后性

      “這不”與“那不”都可以運用在對話語篇中表示說話人自己所言觀點的贊同,由指示代詞“這”與“那”構成的還與標記還有“這個/那個”,但“那”構成的話語標記在使用頻率較低,“那不”與“這不”類呈現出不對稱的語言不平衡現象,“那不”的主觀化程度也呈現出滯后性。丁啟陣認為,肯定表達傾向于用“這”,否定表達傾向于用“那”。曹秀玲認為用“這”復指可以使信息容易存儲記憶以及信息提取,這樣會增強語篇的連貫性。我們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受指示代詞“這”“那”使用率及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分布影響之外,深層原因在于認知心理機制及主觀性因素的結果。

      (1)現實距離與心理距離的交互作用。現實距離可以分為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與現實距離相對的是主觀性的心理距離。呂叔湘認為代詞“那”的一種用法是代替比較遠的人和事物[8];徐丹先生“這”既可以指“現在”也可指“過去”,而“那”只能表達過去的概念[9],“這”比“那”的使用范圍要寬泛的多。就目前的語料分析,“那不”還多用于遠指的現實距離,如例(21)中,村子與縣委之間有著一定的距離,而“這不”既可以引出客觀/心理距離或近或遠的客觀事實,或過去發(fā)生的事件,這也是其主觀化程度高低的體現。

      21)現在,村里辦起了小工業(yè),用集體的拖拉機耕地不要錢,孩子上學不要錢,買了課本就中。村里還辦了衛(wèi)生室,小毛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xiāng),那不,老縣委的院子如今是滕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了。循著老人的指點,我走進醫(yī)院……。

      (1995年人民日報)

      “這不”與“那不”的選取,并不完全取決于后段所陳述對象的現實距離或事件距離的遠近,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客觀現實或事件與說話人的心理距離,或言之,取決于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

      (2)人類認知隱喻方式的影響。所謂心理距離,最終還是與人們的認知方式有關。沈家煊認為“這”是無標記項,而“那”是有標記項,無標記項的分布范圍要比有標記項寬泛得多[10]?!斑@”在肯定構式中成為無標記項,取決于人類的認知方式。人類在認識事物時,尤其在距離的認識方面,多將自己設定為參照點,這種認知方式使得“這”在心理上的可及性高于“那”,在語用中“這”的近指增強了交際主體對“這”所指代信息的可及性,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說話人傳遞的信息。兒童語言習得規(guī)律驗證了這種認知特點,根據周國光,兒童習得“這”及它的搭配組合一般早于“那”及其搭配組合[11]。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這”與“那”從空間投射到時間范疇甚至更為抽象邏輯范疇,原始域中分布差異性被繼承下來。

      因是說話人努力表達的是證明自己的觀點,征求獲得聽話人對自己所言觀點的贊同,人們更傾向于選取以自己為參照中心的論據,以此拉近與交際現場及聽話人的距離,使得言論更有說服力,最終實現交際目的。因此,人們在肯定構式中更傾向于選擇“這不”,而“那”的遠指性與之相悖,造成其使用頻率出現了不對稱的現象,主觀化的程度也較低。之所以出現“那不”是受到類推機制的影響,及語用上必要時的遠指。

      “這不”與“那不”作為話語標記,在語篇中有多種功能,是表情達意及連接語篇的不可或缺的成分。該類話語標記在多方面體現出語言的主觀性,其產生也是在主觀性及多種機制的作用下,在語言實際(尤其是在口語)中,經高頻使用逐漸固化的。“這不”與“那不”表現出不對稱現象,這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方式決定的。

      參考文獻:

      [1]李榮.“這不”解[J].方言,1998(4):241-242.

      [2]楊迎春.試論話語標記“這不”[J].學術交流,2010(9):137-139.

      [3]周敏莉.話語標記語“這不”探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51-54.

      [4]丁啟陣.現代漢語“這”“那”的語法分布[J].世界漢語教學,2003(2):27-38.

      [5]王霞.跨層固化的“這不”及其語義、語用功能[J].漢語學習,2010(5):62-68.

      [6]于寶娟.論話語標記語“這不”“可不”[J].修辭學習,2009(4):17-25.

      [7]胡建峰.試析具有證言功能的話語標記“這不”[J].世界漢語教學,2010(4):483-494.

      [8]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97.

      [9]徐丹.淺談“這/那”的不對稱[J].中國語文,1988(2):128-130.

      [10]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周國光.漢語句法結構習得研究[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倪向陽)

      Th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za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 “Zhe Bu” and “Na Bu”

      DAI Lili

      (Dep.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Discourse markers “zhe bu”and “na bu” express positive meaning indirectly, which are used to prove speaker’s points of view in statements. Normally, speakers use clauses to prove their view after the discourse markers. The two markers is of various pragmatic functions, but there is an asymmetric phenomenon of using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m.

      Key words:Discourse markers; “Zhe bu”; “Na bu”

      收稿日期:2016-03-14;

      修訂日期:2016-03-30

      作者簡介:代麗麗(1987— ),女,遼寧彰武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構式語法。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4-0062-06

      猜你喜歡
      話語標記
      微博中話語標記語“簡直了”探析
      文教資料(2017年4期)2017-04-21 21:25:00
      客套話“不好意思”互動話語功能探析
      青春歲月(2017年5期)2017-04-20 11:42:44
      話語標記的主觀化分析研究
      青年文學家(2017年8期)2017-03-31 10:15:29
      小說《圍城》中填充類話語標記“呃”的用法研究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8:02:56
      淺論現代漢語構式“毫無疑問”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9:38:49
      話語標記在廣告語中的運用及其效應
      “好家伙”話語標記分析
      對外漢語口語教材中話語標記的應用及編寫建議
      文教資料(2015年22期)2015-12-17 03:17:23
      電視選秀節(jié)目導師搶人環(huán)節(jié)話語分析
      留學生漢語話語標記的學習情況調查淺析
      求知導刊(2014年11期)2014-12-26 19:56:40
      和龙市| 鹿泉市| 永昌县| 遂昌县| 鹤庆县| 贵州省| 元江| 柳河县| 桓仁| 开鲁县| 新昌县| 谢通门县| 博客| 延吉市| 普兰店市| 长汀县| 济南市| 华坪县| 青铜峡市| 大港区| 论坛| 体育| 泾川县| 延边| 津市市| 靖西县| 长武县| 五华县| 七台河市| 宜良县| 内丘县| 嵩明县| 伊吾县| 东安县| 保德县| 邢台县| 姜堰市| 辽阳市| 临朐县| 昌黎县| 岢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