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
順勢而為
2016年1月1日新華網(wǎng)的文章《反家庭法讓家庭成為真正的避風港》指出,家,是個溫暖的字眼,無論在外遭遇到了怎樣的風雨,回到家里,壞情緒就會一掃而光,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家是溫暖的搖籃,家是避風的港灣。然而,在一些備受家暴折磨的人心中,家卻變成了黑暗恐怖的深淵。許多人認為家暴只不過是私人應處理的問題.他人沒有權(quán)利也沒有必要去干預:再加上之前法律法規(guī)的不夠完善以及相關部門宣傳力度有所欠缺,導致大家的重視度不夠,保護意識不強,從而陷進家暴的漩渦里。《反家庭暴力法》的出臺,意味著曾經(jīng)的“小問題”開始得到重視,這同時也成為家暴受害者捍衛(wèi)人權(quán)、維護尊嚴的一柄利劍。
2015年7月30日光明網(wǎng)的文章《反家庭力法助力反家法治化》稱,家庭暴力的發(fā)生有著多種原因,這意味著法律對于家庭暴力的干預也必須多樣化。《反家庭暴力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社會組織、自治組織和學校、醫(yī)療機構(gòu)等各方職責,并設立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應該說是充分因應了當下反家庭暴力的現(xiàn)實需要,增強了立法的現(xiàn)實針對性。無論從現(xiàn)實還是從各國的立法實踐來看,遏制家庭暴力都需要被納入法律程序。換言之,在看待家庭暴力的問題上,我們迫切需要從觀念上予以重新審視。在一個文明和法治社會,家庭暴力不僅是對家庭秩序的破壞.對家庭成員身心健康的威脅,更是對社會文明和法治底線的突破。
2015年12月28日中國文明網(wǎng)刊文《首都反家法面世是社會進步》認為,首都反家暴法對家庭暴力的范疇、預防、處置、人身安全保護令和法律責任都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如規(guī)定“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jīng)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均屬家庭暴力。這就讓原來很多有爭議的地方變得不再模棱兩可。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反家暴法對在精神上的侵害行為,也進行了界定,有利于從根本上維護家庭中弱者的地位:在保護問題上,對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期和哺乳期婦女以及重病患者,給予特殊保護。這就讓這部法律顯得更加人性化,更有制度的彈性.而又不失溫情。這也是在立法問題上的一大進步。反家暴法附則中還規(guī)定:“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guī)定執(zhí)行。”這意味著有同居關系的人之間發(fā)生的暴力也被納人家庭暴力,受法律約束。顯然,反家暴法考慮到了當代乃至以后社會家庭成員組合之問的復雜性,因而將可能不是家庭成員卻同居在一起的人考慮在內(nèi),這樣,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的,只要是發(fā)生了家庭暴力現(xiàn)象,就會得到相應的法律約束.維護家庭中的弱者——不光是婦女,讓弱者真正有了溫馨的“避風港”。
防患未然
2015年9月8日《法制日報》刊文《反家庭力,預防是重中之重》認為,,在反家庭暴力中.預防是重中之重,而預防最重要的是以宣傳教育為主,宣傳教育可以滲透到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同時,我們還要對相關單位工作人員如警察、教師、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等進行反家暴培訓,讓他們提高反家暴的敏感性,對家庭暴力的發(fā)生能夠及時預見其危害性,從而依法采取必要措施。盡可能減少家暴案件發(fā)生。預防是普遍性的有效制止,制止則是針對性最強的預防,尤其是及時制止和早期干預,效果極其顯著。在反家暴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防治結(jié)合、重在預防,全面構(gòu)建普遍預防與重點預防、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相結(jié)合的預防措施體系。
2015年12月27日人民網(wǎng)的文章《反家法:對家“態(tài)度鮮明”,重在預防和制止》稱,反家暴法對家庭暴力的預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diào)國家以及有關組織、媒體及教育機構(gòu)有責任有義務宣傳教育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二是強調(diào)政府及有關組織有責任進行反家庭暴力的培訓及預防工作。三是人民調(diào)解組織及川人單位,有義務對家庭糾紛、家庭矛盾進行調(diào)解。四是監(jiān)護人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教育,應該采取文明的方式,不得采取家庭暴力。而在制止家暴行為方面,反家暴法同樣有三個方面的亮點。一是強制報告。學校、幼兒同,醫(yī)療機構(gòu)等其他單位,發(fā)現(xiàn)無民事行為能力及限制行為能力的人遭受了家庭暴力,有責任、有義務向公安機關報案,這是一個法定職責,不報案會承擔法律責任。二是告誡書。實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公安機關處理以后,如果不構(gòu)成治安管理處罰,那么公安機關就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同時可以給他出具告誡書,記錄加害人的身份問題、實施家庭暴力的事實陳述以及不得再實施家庭暴力的警告。三是人身安全保護令。當事人受到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人民法院應該受理。對一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以及由于強制、威嚇無法進行申請的特殊人,其他有關組織和個人還可以代為申請。
2015年12月30日中國文明網(wǎng)的文章《“反家”要保護弱者更要懲戒者》指出,反家暴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對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提供保護,保障她們免于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但是這個保護的過程要建立在對家庭暴力行為的法律懲戒基礎之上。換言之,我們必須通過懲戒家庭暴力的施害者,來保護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只有通過法律懲戒讓施害者有所忌憚.不敢濫施家庭暴力,作為家庭暴力事件中的弱者一方,才有望得到保護。如果受害者回到家里.作為家暴事件的施害者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那么受害人很快就會遭遇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的家暴,甚至因為先前的離家出走而遭受變本加厲的家暴“懲罰”。所以,面對將要正式落地實施的《反家庭暴力法》,我們支持保護家暴事件中的弱者,但我們更期待通過懲戒家暴事件中的施害人來保護弱者,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xiàn)“反家暴”中“反”的意味,同時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任重道遠
2016年1月6 日《檢察日報》刊文《反家法執(zhí)行機制仍有待細化》稱,現(xiàn)今的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的農(nóng)耕社會,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使傳統(tǒng)的家庭(家族)結(jié)構(gòu)趨于解體,家庭日趨小型化。個人從家庭走向社會,成為獨立的公民,這也是法治社會的基本表征和內(nèi)在要求。法治是以公民為主體的,每個公民享有獨立、自由、平等的法律地位,法律是基本的行為準則。雖然法治并不排斥家庭的自治作用和獨特功能,但這種自治是以法治為依歸的,家庭并不是法外的領地?!斗醇彝ケ┝Ψā肥状螌⒎傻挠|角延伸至家庭內(nèi)部事務,是對傳統(tǒng)的家庭自治觀念的揚棄和超越。法律的最終效用在于執(zhí)行。為了使法律不致成為另一個稻草人,《反家庭暴力法》在執(zhí)行機制上仍有待科學化和細化,如應明確公安機關為統(tǒng)一的執(zhí)法主體;明確對于家暴的舉證責任、證明標準;明確告誡書、人身保護令的法律效果等。
2016年1月7日《人民法院報》的文章《反家庭力:立法出臺普法跟緊》指出,在公眾的翹首期盼下,反家暴法終于落地,對于預防和懲罰家庭暴力行為,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不過,反家暴雖然已經(jīng)立法,但如何操作、如何施行,還需要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和跟進,才能彰顯出法律的作用。反家暴法的落地,不過是保障家庭成員權(quán)益的第一步,還需要讓立法規(guī)定深入人心。從這個方面而言,反家暴法律知識要得到廣泛普及,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反家暴的氛圍.讓家庭成員不再將家暴當作“家丑”。對于社區(qū)、村民委員會、婦聯(lián)等基層機構(gòu)組織來說,則應該積極融入和參與社會救助體系,為反家暴法的落地提供制度基礎。對于司法機關來說.更需要改變之前“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執(zhí)法思維,認真研讀法律規(guī)定,做到嚴格有序執(zhí)法。反對家庭暴力行為,不能止于立法完善,還應該強化普法力度和水平。不管是公民個體,還是社會外部環(huán)境,以及司法機關,都要克服和扭轉(zhuǎn)之前的固有認識,真正讓反家暴法落地生根。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反家暴的良好氛圍,讓家暴行為無處遁形,確保家庭成員的合法權(quán)益不受侵犯和傷害。
2015年12月30日光明網(wǎng)的文章《反家要立法更要執(zhí)法》指出,如何讓受害者有底氣對家庭暴力說“不”,不僅要立法,更要積極執(zhí)法。家庭暴力受害者在抗爭無果以后,除了忍氣吞聲,或用極端方式尋求解脫以外,權(quán)利主張往往難以伸張。由于家庭暴力涉及婚姻、子女撫養(yǎng)、老人贍養(yǎng)等家庭倫理問題,反家庭暴力立法,也有對傳統(tǒng)世俗與法律剛性不足的矯正意味。反家庭暴力入法.增強法律可操作性與剛性,加大對施暴者的懲罰力度,無疑是必要的。但是法律不能解決所有家庭暴力問題,在現(xiàn)有的法律框架內(nèi),公檢法、婦聯(lián)等相關部門依然需要負起責任來,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形成法律法規(guī)與道德輿論的合力.共筑反家庭暴力安全防線。
鏈接:反家暴,國外怎么做
美國:美國解決家庭暴力問題主要依靠兩個渠道。第一個渠道是“法律診所”。美國的一些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的法學院,一般都設有“法律診所”。診所都是自主管理,無須到政府注冊,不受政府干涉,免費代理貧困婦女兒童受暴力侵害的法庭上訴,以讓受害者獲得公正和安全。此外,美國有眾多的反家庭暴力組織,受虐婦女可向這些組織尋求幫助。另一個渠道是民事保護令。民事保護令的申請很簡單,受虐婦女難以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自己可以到法院申請保護,法院會獲準該婦女受有限保護。
瑞典:瑞典刑法有很多條文是針對家庭暴力的,法律規(guī)定毆打妻子或者同居伴侶將受到制裁,而且并不僅僅是偶爾發(fā)生的嚴重暴力行為才會被制裁,如果反復施暴,就會受到更嚴厲的法律制裁。同時,瑞典相當重視反對家庭暴力的觀念教育。瑞典政府在所有的教育中都會反復強調(diào)反對對婦女的暴力,社會工作者、教育者、哪怕只是一個保育員,都需要通過這類的教育培訓才能上崗。瑞典還有女性庇護所,如果因為舉報家暴行為導致無家可歸,或者沒有經(jīng)濟收入.這些女性可以去女性庇護所接受幫助。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每一個州都有獨立的反家庭暴力法律,共同的基本做法就是在家庭暴力即將發(fā)生之前,或者剛剛發(fā)生之后,盡快地將家庭暴力行為人和被施暴人隔離開,以防止進一步的暴力事件,這就是在澳大利亞廣為人知的“人身禁制令”。在禁制令期間,施暴者不得接近受害者.一旦受害人發(fā)現(xiàn)施暴者就在附近的情況下,可以立即報警。近年來,為了防止有家庭暴力劣跡的人接觸受害人,澳大利亞給處于禁制令期間的施暴者都帶上了電子腳環(huán),同時警方在受害人的辦公室、住所、家庭也安裝了監(jiān)控報警系統(tǒng),一旦施暴者近距離地靠近這些有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地點的時候,腳環(huán)就會發(fā)出信號,警方就會獲悉并且立刻出警進行干預。
日本:日本把夫婦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等家庭關系內(nèi)的暴力都視為家庭暴力.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配偶者暴力防治法》就是其中之一。配偶者之間的暴力被認為是重大的人權(quán)侵害,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公共團體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受害者.,《配偶者暴力防治法》規(guī)定,即使是不相關的人,如果發(fā)現(xiàn)遭受配偶暴力的人也應該報警,或者是通報給配偶者暴力咨詢支援中心。警方確定受害者的情況之后,必須采取保護受害人的措施,如果起訴后認定暴力實施,法院可以發(fā)布保護命令,其中包括禁止加害者接近受害者,命令加害者搬離受害者居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