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濤
摘 要:由于目前普通高中的生源質(zhì)量下降,傳統(tǒng)的集體教學形式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因其很少考慮到不同學生認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差異,勢必造成“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尷尬局面。實施分層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現(xiàn)狀,使物理知識和能力在存在差異的各類學生身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水平和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分層教學;基礎(chǔ);技能;能力;提高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2-0066-3
由于高考方案的改革,普通高中學生對物理的重視程度不斷下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覺性在不同學校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不同學生之間有認知結(jié)構(gòu)的差異,也存在對新知識同化或順應的能力差異,還有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個性品質(zhì)的差異。這些差異將對學生的物理學習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障礙。針對學生之間的這些差異,為了實現(xiàn)“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主動發(fā)展、全面發(fā)展”的素質(zhì)教育要求,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成了必然的選擇[1]。在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中,傳統(tǒng)的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教學形式是一種普遍的授課形式,但這種教學大都是以同一種模式面向全班學生,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很少考慮到不同學生認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差異,也就造成了“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尷尬局面,也不利于學生身心和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筆者自2014年起就對如何讓所有學生都在不同層次上得到相應發(fā)展進行了思考,并于同年開始了市級課題“高中物理分層教學有效化研究”的探索。通過一年多的實踐,發(fā)現(xiàn)在同一個班級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1 我校生源分析
我校招生批次在全市屬于中下批次,學生主要是市內(nèi)中考成績中等或偏下的學生,同一班級還有好多學生是從民辦學校過來借讀的。這樣一來班級學生層次明顯,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進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時候,很難使每一個學生滿意,部分學生由于聽不懂而對物理失去興趣,導致上課睡覺。因此,要想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都有所提高,只有實施分層教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對物理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他們的求知欲[2]。
2 高中物理“分層教學”
我校所進行的分層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目標、備課、教學、作業(yè)、輔導、測試等方面。
2.1 學生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就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提出不同的要求。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差異,把握好學生的層次。在具體實施中通過幾次基礎(chǔ)知識和能力的測試,再結(jié)合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以及個人的目標,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3個層次(A、B、C),分別為學測層、高考層、提高層。其中,各層次學生的最初比例在25%、50%、25%左右。
學測層(即A層)是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濃,自覺性較差,自信心不足,基礎(chǔ)知識不扎實,理解能力較差,是將來只需參加高二學測(即選文科)的學生。他們能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掌握物理基礎(chǔ)知識,完成基本實驗和簡單的習題。
高考層(即B層)是學習成績中等,將來有望考取本科院校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上進心和學習自覺性,理解能力較強。他們目標明確,肯吃苦、有鉆勁,具備掌握物理基礎(chǔ)知識、獨力完成練習和實驗的能力。
提高層(即C層)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上進心強,基礎(chǔ)較扎實,分析、觀察和邏輯推理能力強,成績較優(yōu)秀,學習興趣濃,有毅力,肯鉆研,高考目標為重點本科院校。他們善于總結(jié)和思考,可以幫助解答學測層、高考層同學的疑難問題。
充分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才能把握好學生的層次。層次劃分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分層教學”的成功與否。為此,我們在學生分層時特別注意尊重學生,我們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考慮,并告知學生層次的確定并不是永遠不變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對物理有了很大的興趣,可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甚至最終可以取消學測層。
2.2 教學目標分層
確定各層次學生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前一定要認真研讀《考試說明》,根據(jù)學測和高考兩個說明的要求,對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用Ⅰ、Ⅱ、Ⅲ加以區(qū)分。開始時Ⅰ主要是針對學測層,Ⅱ針對高考層,Ⅲ針對提高層。待學測層取消后,Ⅰ、Ⅱ主要針對高考層,Ⅲ主要針對提高層。
2.3 備課分層
在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后,必須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不同層次的課堂提問(問題進行分解、步步深入)、課堂練習(每題至少兩問)、課后作業(yè),這必須備課充分。在分層備課中還必須注意共性與個性的關(guān)系,同步教學(完成基礎(chǔ)目標)與分層教學(完成發(fā)展目標)的關(guān)系。
雖說我校學生生源相對較差,但他們還是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只要適當引導,大部分學生通過讀題還是能夠找到題中的關(guān)鍵字眼,挖掘到題中的隱含條件。只要教師提出各層次的預習目標,教會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也能達到預期的預習效果。筆者備課時就要求學測層學生在主動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去思考并完成簡單的預習題(即使題目不會做,也得弄清題目說的是什么、問的是什么),帶著疑問聽課;要求高考層的學生在完成預習內(nèi)容的同時,自行嘗試解答簡單例題,通過簡單的例題消化預習內(nèi)容,并能在其他層次的同學有困難時給予幫助。
2.4 課堂教學分層
分層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課堂教學中既要保證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筆者通常用30~35 min與各層次的學生一起探究基本知識,并引導他們學會簡單的運用。在后十多分鐘,筆者會告訴學測層和高考層的學生,接下來講的問題是綜合性相對較強的內(nèi)容,他們可以復習消化本堂課已講的內(nèi)容,并做相應的練習。接著,筆者會充分利用實物投影儀適當加快速度,加大容量,提高思維梯度,拓寬知識面,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相對較復雜的綜合題目中去,以滿足提高層學生的要求。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還設計了有層次的提問,以便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簡單問題答不上或不知問的什么問題的學生也適當采取了一定的懲罰措施,這樣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會集中精力,積極動腦思考。
2.5 作業(yè)分層
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學生課后作業(yè)及復習時間相對較少。因此,我們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要求??紤]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目標要求不同,筆者在練習中會設立基礎(chǔ)題、中檔題、提高題(只有1題)。其中,基礎(chǔ)題必做,中檔題學測層完成部分問題,高考層全做, 提高題只要求提高層完成。3個層次的學生要求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完成作業(yè),這樣既讓每個學生感到可以輕松愉快地完成作業(yè),又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6 輔導分層
教學中對學生的輔導也是學生掌握和鞏固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所教的班級中,筆者每周抽取一節(jié)課讓學生自主學習,且在這一節(jié)課中會調(diào)整他們的座位,讓學測層、高考層搭配坐,讓提高層的學生坐在一起,這樣可以互相探討,而筆者在教室不停地巡視,適時給予指導。
2.7 測試分層
根據(jù)學生的分層情況,在平時的練習和單元檢測中,將一份練習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三部分。必做題是各層次學生都做的題目,而選做題則對同一題分割成3個小題,其中(1)(2)兩問為必做題,第(3)問要求高考層和提高層完成,思考題則只要求提高層的學生必須完成,高考層的也可思考。這樣鼓勵他們多學一點,同時也解決了“吃不飽”“吃不了”和“吃不好”的問題,使全班學生都能學有所得,使他們的學習更有激情、更加主動。
3 分層教學實踐的分析與思考
由于學生分層是在教師組織的多次測試作為參考和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自主選擇的前提下選擇的,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減輕了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又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的成績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同時也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3]。
分層教學既增加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又有利于學生友好關(guān)系的發(fā)展,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和科研水平。
通過一年多的物理分層教學實踐,在交接班考試中,筆者所教班級優(yōu)秀率在全年級位于第一,且比第二名高出十多個百分點。這足以說明:“高中物理實施分層教學”是必要的、可操作的,并且具有顯著的實效性,既可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素質(zhì),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每一位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均有所提升,使高中物理教學效果更好。但需要指出的是“分層教學”的操作難度較大,對教師在備課層面(例題的選擇和問題的分解)的要求較高。人們常說學習有限,發(fā)展無限,今后的分層教學實踐如何堅持、如何大規(guī)模推廣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黃仲漢,黃信毅.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動態(tài)分組教學”[J].物理教學探討,2009,27(3):65—66.
[2]何開紅.運用“分類指導”“分層教學”方法的探討[J].物理教學探討,2007,25(8):24—25.
[3]馮潛,汪傳煥.淺談物理分層教學的層次性[J].物理教師,2001,22(1):7.
(欄目編輯 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