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
問題引領 實踐參與
●鄭華
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演繹“綜合”與“實踐”的精彩?
數學學習應該是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也不例外,要想上好它,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數學活動散發(fā)出數學味。
筆者在教學《統(tǒng)計與可能性——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一課時,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了“足球比賽中的拋硬幣”話題,引導學生思考:足球裁判為什么要用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開球?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后面的實踐探究做好了鋪墊,可謂是“一舉雙得”。在隨后的拋硬幣活動中,我大膽地讓每一位學生拋硬幣,邊拋邊做好記錄,并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硬幣拋出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相差不大。借此機會,筆者將全班的數據統(tǒng)計整理出來,學生結合歷史上著名數學家拋硬幣試驗的數據,不難發(fā)現:隨著拋硬幣次數的不斷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數會越來越接近總次數的,反面朝上的次數也會越來越接近總次數的。也就是說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所以用拋硬幣的方法決定足球比賽哪一隊先開球是公平的。
要使學生充分、自主地參與綜合與實踐活動,選擇恰當的問題是關鍵。
筆者曾結合四年級數學下冊1—4單元教材內容,以《快樂的星期天》為主題,設計了以搬了新家的聰聰星期天請小紅和小明到新家做客為情境的數學綜合實踐探究活動?;顒右婚_始,教師先設疑:小朋友們,爸爸和媽媽要加班,小紅和小明怎樣去聰聰家?這個問題引發(fā)了學生思考。他們在動手實踐設計路線圖的過程中,考慮到這些問題:“笑笑家在什么位置?”“怎樣走路程最短?”“什么時間能到?”有趣的生活情境加深了學生對時間、方位、優(yōu)化等數學知識的認識。隨后,教師通過“買飲料”“猜一猜”等生活場景的設置,讓學生積極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通過討論交流、合作探究,自主解決了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成長體驗。
教學活動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和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繪制校園平面圖》時,要求學生課下先觀察校園的主要建筑,了解所在的方位,然后畫出草圖。課堂上,筆者將班級學生分成10個小組,每組6人,以問題驅動的方式開展教學:要繪制校園的平面圖,需要做哪些工作?測量選擇什么工具?如何測量?如何繪制校園平面圖?繪制校園平面圖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各組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責,有條不紊地開展實踐活動。教師對各小組的活動情況進行巡視指導。每個小組繪制好校園平面圖后,全班集體展示作品,匯報交流心得,師生共同評價。學生既體驗到團結協(xié)作、獲得成功的快樂,又掌握了統(tǒng)籌規(guī)劃的技能。
(作者單位:十堰市五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