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秋
(四川外國語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重慶 400031)
?
《翻譯與語言雜合:世界觀的建構》述評
王雯秋
(四川外國語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重慶 400031)
語言的雜合性從語言學、文學和翻譯學角度而言,都是一個有研究價值的話題。從語言發(fā)生學角度看,任何語言都是雜合性的,都會在與其他語言和文化交流過程中吸收其他語言在語音、語詞以及句型結構的養(yǎng)分,形成雜合語言。從翻譯角度研究雜合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如韓子滿2005年就發(fā)表了專著《文學翻譯雜合研究》,探討文學翻譯與原文雜合與譯文雜合、譯文雜合的歷史性、翻譯雜合與文化雜合的關系等問題。但是,著名的Routledge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翻譯與語言雜合:世界觀的建構》(TranslationandLinguisticHybridity:ConstructingWorldview)討論語言的角度很新穎,從敘事學、認知詩學、文體學和電影研究的角度綜合研究文學翻譯,探討語言雜合性如何幫助讀者構建文本代理人的世界觀,以及如何利用這種世界觀去鼓勵讀者與某種世界觀產(chǎn)生移情效果。本書的作者為土耳其馬拉蒂亞伊諾努大學(Inonu University in Malatya)西方語言與文學系的Susanne Klinger教授。她曾在英國多所大學任教,多年以來一直從事翻譯、翻譯編輯以及字幕翻譯工作。本書是其翻譯研究的最新力作。
第一章為緒論。作者指出,不管是由源語文本到目標文本的常規(guī)語際翻譯,還是其他類型的沒有實體源語文本的翻譯,比如遷移書寫、旅行書寫抑或是后殖民書寫,跨越語言和文學邊界的翻譯文本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語言的雜合性。作者的核心觀點是:翻譯不只是一種媒介,也是一種跨文化書寫中的表征對象。這樣一來,語言雜合不僅僅可以直接建構隱含作者的世界觀,成為一種他她對語言的態(tài)度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且可以更細微、更間接地建構敘述者和人物的世界觀(1)。
第二章為語言雜合的概念化。作者認為,翻譯不僅僅是一種媒介,也是一種跨文化書寫的對象。了解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有助于我們形成對于源語文本意義建構問題的新見解,尤為重要的是,這種關系可以建構一種視角,通過這個視角,讀者可以感知被敘事件,還可以建構人物和敘述者的文化身份,建構敘述者對被敘述文化的態(tài)度。(10)本章的最重要概念是翻譯摹仿。與傳統(tǒng)概念的翻譯不一樣,翻譯摹仿指的是一種寫作策略,這種策略標示敘述者為了受敘者把故事層面的語言進行翻譯。具體可以分為4種摹仿:1)顯化歸因;2)選擇性復制;3)語符置換;4)概念反應(13-14)。
第三章為翻譯語言與翻譯感知。本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探究目標語文本層面對雜合語言的消除或者增添對于被敘事件的感知視角的影響,以及那些感知層面的目標語轉(zhuǎn)換如何影響讀者對故事事件、對人物和對敘述者的心智表征。作者認為,任何宏觀結構的轉(zhuǎn)換都是微觀結果轉(zhuǎn)換積累起來的結果,文本的宏觀結構都是由微觀結構元素組成的。每一個微觀結構視角的轉(zhuǎn)換都會讓目標語與源語漸行漸遠(40)。作者援引維恩·布斯的觀點,敘述視角的客觀性只是一種幻覺,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講述者,而這個講述者必然采取一種姿態(tài)主觀地陳述事件。根據(jù)文本世界理論,讀者往往把故事敘述者講述者的態(tài)度和信仰投射到作者身上(82)。既然任何敘事都有一個敘事者,那么該敘事作品中就會有敘事者世界觀的呈現(xiàn),也就有作者世界觀的反映。
第四章為建構目的語文本讀者的效忠。作者指出,Murray Smith分析阿爾及利亞與意大利合拍的電影The Battle of Algiers時區(qū)分了3種層次的讀者參與:識別、聯(lián)合、效忠(85)。作者認為,Smith的觀眾參與層次理論可以運用到書面敘事的分析之中。本章的主要議題是通過語言雜合的缺席或在場或者通過其他體現(xiàn)聯(lián)合和效忠的標志物來建構讀者反應,以及這種建構對翻譯研究的潛在意義。作者強調(diào),效忠層面的讀者反應受兩個因素的影響:讀者自身的世界觀,讀者對隱含作者姿態(tài)的建構。讀者對隱含讀者姿態(tài)的建構受3個因素的影響:一是讀者的個人知識和文化知識(也就是讀者擁有的圖式);二是讀者把作者投射到敘述者的過程;三是敘述者姿態(tài)的言語化實現(xiàn)。讀者的文本心理表征以及對敘述者姿態(tài)的建構源于文本語言與讀者的互動(86)。
第五章的題目是“翻譯人物的世界觀”。本章聚焦于語言雜合與人物性格刻畫的更直接關系,也就是人物話語中的語言雜合,或者說語言雜合的缺失如何提供人物性格刻畫的隱含線索,以及譯文對原文存在的或者缺失的語言雜合的翻譯如何潛在地影響目標語讀者對人物的心理表征(135)。本章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是心智風格。作者指出,心智風格的建構方法有多種,比如詞匯(lexis)和表征性雜合。還應注意的是,必須區(qū)分個體心智風格(和基于共同體的心智風格(136)。這種區(qū)分對于分析沖突性敘事文本尤為重要,對轉(zhuǎn)移的效忠(或者分裂的效忠也構成影響。
第六章名為“從理論到實踐”,也是全書的結論。1)目標語文本投射出來的世界觀與被投射的源語世界觀不同,無需成為譯者的自我意識和政治目的的產(chǎn)物;2)本書的研究不是規(guī)約性的,因為是一種描述性理論研究,旨在探究目的語雜合轉(zhuǎn)移對世界觀的影響,也因為具體的翻譯決策取決于多種因素,這些因素受共有文本、語境、目標受眾圖式以及譯者目的的制約(183-184)。
總體而言,本書有兩大特點:界面性和拓展性。
本書的第一大特點是界面性。界面研究是當下人文學科的熱點話題,熊沐清教授對界面研究下了明確的定義:“‘界面’在人文社會科學中指不同學科間的交融交匯,如語言與文學、哲學與文學、歷史與文學、宗教與文學、文學與教育、語言與性別、生命與哲學、生命與政治、生命與語言、生命(生物學)與社會學、生物學與認知(認知生物學)、生物學與倫理學等等”。(熊沐清,2013:12)本書在引言部分就凸顯了界面性,鮮明地指出該研究從敘事學、認知詩學、文體學和電影研究的角度綜合起來研究文學翻譯。首先,該研究把敘事學與文學翻譯結合起來,借鑒了敘事學中視角、聚焦、不可靠敘述等概念,討論這些理論概念對于譯者品讀原文、再創(chuàng)譯文的重要作用。作者援引了眾多知名敘事學家的觀點,而且特別注意告訴讀者觀點的來龍去脈,以便從總體上去把握理論體系。比如,在論述話語層次時,作者指出Rimmon-Kenan是在借鑒Gerard Genette理論的基礎上把話語層次細分為文本層和故事層的,這種二分法成為全書分析話語層次以及在目標語再現(xiàn)的關鍵而貫穿始終。本書所提及的敘事學家還包括Seymour Chatman、Gerald Prince、Boris Uspensky、Tzvetan Todorov等理論家的敘事理論在本書中有系統(tǒng)性的梳理,而且與文學翻譯研究緊密結合,對于了解敘事理論和翻譯理論的學者而言是有益的資源補充。其次,把認知詩學與翻譯研究結合起來。認知詩學本身就有明顯的界面性,集合了認知語言學、文學、認知科學等多門學科,跨學科性的特點非常突出。認知詩學與翻譯學的結合,必然形成一種創(chuàng)新性很強的邊界作業(yè)范式。認知詩學強調(diào)作者、讀者以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尤其重視讀者的審美解讀和反應,而文學翻譯同樣強調(diào)讀者的審美反應。認知詩學與文學翻譯的結合,既可以深化譯者對原作的理解,又可以讓譯者清醒地認識到目標語讀者的審美期待,從而選擇科學合理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去處理翻譯轉(zhuǎn)移。在本研究中,作者充分借鑒了認知詩學名家的觀點,比如借鑒了Stockwell的指示語轉(zhuǎn)移理論,說明指示語轉(zhuǎn)移的功能在于“幫助讀者從文本世界內(nèi)部的人物或敘述者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從該視角出發(fā)去解決指示語表達問題,從而建構一個豐富的語境”(65)。
本書的第二大特點是拓展性——把翻譯雜合研究進一步拓展。以往的雜合研究集中在語言文字層面,也涉及文化雜合,但是沒有把雜合與心智聯(lián)系起來,所以說,先前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沒有從認知、心智的角度挖掘雜合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次動因。我們知道,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人的大腦與客觀物質(zhì)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是客觀世界對象物在人的大腦中的反映。作者開篇就精辟地指出,跨越語言和文學邊界的翻譯文本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語言的雜合性,在后文的論述中,始終強調(diào)的觀點是雜合是一種心理表征,無論是語言層次的雜合,還是文化層次的雜合,都投射出原文作者旨在通過文本人物行為、心理傳達的創(chuàng)作意圖。本書雜合研究的心智角度主要是從兩方面拓展:一是圖式理論。Cook認為:圖式指典型情況的心理表征,閱讀的時候,文本中的語言成分或者語境成分可以激活大腦中的圖式,從而理解話語(唐偉勝,2011:158)。語言雜合現(xiàn)象就是一種典型情況的心理表征。原文讀者面對雜合,頭腦中的圖式得以激活并進一步產(chǎn)生移情效果。擺在譯者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把雜合移植到目標語文本中并同樣激活目標語讀者大腦中的圖式,從而取得譯文與原文的效果對等。本文作者一直強調(diào)的觀點是: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激活的、展示的或者修正的是哪一種圖式取決于讀者所具備的圖式系列,也就是取決于讀者的個人知識和文化知識。因為讀者的圖式隨文化和時代不同而不同,所以從實踐上講譯文與原文不可能完全對等,也可以解釋為何文學經(jīng)典一再被重譯的現(xiàn)象。二是認知風格理論。作者引出心智風格的多重功能,可以讓讀者在閱讀原文時找到進入人物心理的方法,也提醒譯者要注意目的語中原文人物心智風格的傳達。
當然,本書也有一點瑕疵:第六章的內(nèi)容太過簡略,雖然名為“From Theory to Practice”,讀者期待的是作者提供一些理論轉(zhuǎn)換為實際的方法論指導,而本書作者只是寥寥數(shù)語對全書內(nèi)容簡單總結,沒有相對具體地指明如何運用。這也許是因為作者想把問題拋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從前面五章詳細的講解中去找尋理論亮點,與自己的文學翻譯實踐或翻譯評論結合起來,去感受文學翻譯的魅力。
本書屬于文學翻譯研究,但是視角涉及敘事學、認知詩學、文體學、文化學以及電影研究,探討了語言雜合背后的認知機制。多學科交織,復雜但不凌亂,充分顯示出作者駕馭理論的能力。同時,本書不是單純的理論梳理,而是以多部小說作品為例證,說明文學翻譯中的語言、感知、讀者效忠觀的建構、小說人物世界觀等問題,是一本理論分析與文本分析并重的文學翻譯專著。
Baker, Mona. 2006.TranslationandConflict:ANarrativeAccount[M].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Boase-Beier, Jean. 2011.ACriticalIntroductiontoTranslationStudies[M].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Klinger, Susanne. 2015.TranslationandLinguisticHybridity:ConstructingWorldview[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文中所標注頁碼均出自此書)
Stockwell, Peter. 2002.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Zunshine, Lisa. 2015.TheOxfordHandbookofCognitiveLiteraryStudies[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韓子滿. 2005.文學翻譯雜合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唐偉勝. 2011.敘事理解的認知理論辨析[J].《敘事》中國版(第三輯):158-169.
熊沐清. 2013. 界面研究的涵義、學科意義及認知詩學的界面性質(zhì)[J]. 外國語文 (5):11-17.
責任編校:肖 誼
2016-09-20
王雯秋,女,四川外國語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副教授,主要從事翻譯理論研究與實踐及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