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敏,趙宜嘉
(宿遷學院 中文系,江蘇 宿遷 223800)
文學倫理學視域下蘇三與瑪格麗特之比較
楊會敏,趙宜嘉
(宿遷學院中文系,江蘇宿遷223800)
中國明代馮夢龍《玉堂春落難逢夫》與19世紀法國小仲馬《茶花女》塑造了蘇三和瑪格麗特兩個妓女形象。身為妓女,她們二人不僅有著共同的倫理身份,且面臨到底為愛抗爭還是向環(huán)境妥協(xié)的倫理兩難。最終,蘇三堅貞反抗,而瑪格麗特堅忍妥協(xié)。其不同的倫理選擇體現(xiàn)了二人不同的倫理追求:蘇三回歸家庭,瑪格麗特皈依宗教。雖然她們二人做出的倫理選擇及倫理追求截然不同,但二者迥異的命運結(jié)局卻相反相成地彰顯了被壓迫者只有反抗才能贏得美好生活的道德教誨與倫理價值。
文學倫理學;《玉堂春落難逢夫》;《茶花女》;妓女;蘇三;瑪格麗特
無論中西方,妓女形象一直是經(jīng)久不衰的文學話題。中國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玉堂春落難逢夫》塑造了一個如海棠般高潔美麗的妓女蘇三,19世紀法國文學家小仲馬所著的《茶花女》塑造了如茶花般圣潔的妓女瑪格麗特。本文以文學倫理學視角,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方法對兩個女主人公蘇三和瑪格麗特的倫理身份、倫理兩難、倫理選擇以及倫理追求進行比較。
人的身份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存在的標識……由于身份是人獨有的特征,因此人的身份就是倫理身份。[1]264蘇三與瑪格麗特的身份都是妓女,她們具有相同的倫理身份和與之相應的身份特征。
從社會等級來看,身為妓女的蘇三和瑪格麗特的地位是極其卑下的。中國古代等級有“九流”之分,“九流”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而“娼”則是位于“下九流”的倒數(shù)第二位,地位僅高于乞丐。可見中國古代妓女等級低微,地位卑下。在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的19世紀法國,父系文化意識占支配地位,男權(quán)社會的“絕對道德”將女性分為兩個極端——貞女,蕩婦?,敻覃愄厣頌榧伺瑢儆诒娙搜壑械氖帇D,地位卑下不言而喻。
從人格尊嚴上看,身為妓女的蘇三和瑪格麗特是沒有人格尊嚴的。從本質(zhì)上看,妓女都是為適應和依附男人的聲色需要而產(chǎn)生和存在的;她們的人權(quán)和尊嚴都已被男權(quán)社會剝奪殆盡……男人就是她們的上帝和主宰,以聲色為男人服務就是她們生命活動的全部內(nèi)容[2]。因為沒有人格尊嚴,加之其卑下的社會地位,妓女不免受到歧視,不被正統(tǒng)家庭所認可、接受。正如家丁隨從王定這樣提醒王景?。骸袄蠣斎糁耸拢绾瘟说谩保?]222,阿爾芒父親得知阿爾芒正在和妓女同居時大斥道:“你正在做敗壞門風的事”[4]139。
蘇三和瑪格麗特對于自我的身份及特征是持認同態(tài)度的,她們都對自己妓女的身份、卑下的地位極其敏感。在她們的潛意識中,她們知道自己的妓女身份會給自己追求愛情增添阻礙。蘇三擔心王景隆日后顯達而拋棄身為妓女的她,囑咐道“你到家,只怕娶了家小不念我”[3]225,當即二人盟誓,將鏡子拆開,各執(zhí)一半,以便日后為記。當蘇三成功進入正統(tǒng)家庭后,她甘愿做妾,俯首稱小,對正室恭敬有加,因為她的潛意識里等級觀念已經(jīng)根深蒂固,她認同自己身為妓女卑賤的出身,也知道自己卑賤的出身配不上封建家庭正妻之位:“奶奶是名門宦家之子,奴是煙花,出身微賤”[3]244。使瑪格麗特內(nèi)心深為不安的是她過去的生活是否會給未來的幸?;\上陰影,她害怕阿爾芒會后悔自己的選擇、后悔他對她的愛情,因此一直致力于清除以前放蕩生活的痕跡:“她斷絕了朋友的來往,改變了過去的習慣,也不像過去那樣揮金如土了”[4]119,“我將永遠告別那種我現(xiàn)在感到羞愧的生活”[4]120,直至阿爾芒父親出現(xiàn),她所要努力忘記的過去又被再次提醒,這使她堅信她永遠走不出過去生活的陰影。
雖然蘇三和瑪格麗特都認同自己的妓女身份,但是面對愛情困境時所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卻是不一樣的:一個態(tài)度積極,一個態(tài)度消極。蘇三在對自我身份敏感的同時,卻有著執(zhí)著的愛情信念、堅決的尊嚴追求,因此她在王景隆身無分文之際,面對老鴇“幾時打發(fā)王三起身”[3]230的逼問,不懼鴇母,凜然辯道:“你們這等沒天理,王公子三萬兩銀子,俱送在我家。若不是他時,我家東也欠債,西也欠債,焉有今日這等足用?[3]230”并與王景隆立下盟誓:“蘇三再若接別人,鐵鎖長枷永不出世”[3]321。而瑪格麗特面對阿爾芒父親對妓女身份的質(zhì)疑,她軟弱了、她動搖了、她妥協(xié)了,她心中默認自己卑賤的地位、淪落的尊嚴是不配追求愛情的,因此放棄愛戀,甘愿離開阿爾芒,成全所謂的道德。
文學倫理學認為,一切倫理問題大都由倫理身份所決定。妓女的倫理身份、地位卑下和沒有人格尊嚴的身份特征、對妓女的身份認同和面對愛情困境時的不同態(tài)度,決定了蘇三和瑪格麗特面對愛情時面臨著倫理兩難、倫理選擇、倫理追求等一系列倫理問題。
所謂倫理兩難,它是由兩個道德命題構(gòu)成的,指主體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正確的,并且每一種選擇都符合普遍道德原則。但是,一旦選擇者在二者之間做出一項選擇,就會導致另一項違背倫理,即違背普遍道德原則[5]262。需要注意,倫理兩難的前提是必須在兩項正確的選項中做出選擇,并且無論選擇哪一項都會導致另一項違背倫理,即選擇是道德的,但一旦選擇就是不道德的。
在《玉堂春落難逢夫》和《茶花女》中,不難發(fā)現(xiàn),蘇三和瑪格麗特都面臨著倫理兩難。蘇三和瑪格麗特同為妓女,都分別愛上了與自己階級差距巨大的公子哥王景隆與阿爾芒,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由于家庭、社會的阻力,她們都很難與心上人相守終身。為愛抗爭、向環(huán)境妥協(xié)這兩個命題構(gòu)成了二人的倫理兩難。
蘇三生活的明朝,是一個高度集權(quán)的封建專制社會,這個社會講究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倫理規(guī)范,女人在儒家的人倫秩序中被放置于從屬地位。這些倫理規(guī)范嚴重束縛了女性的生命激情,將女性綁架在了男性視野下,成為可悲的附庸品。這種人倫關系下的生存,對女性的束縛要遠大于男性,而對妓女的約束就更大于尋常女子。蘇三面對老鴇命令接客的威脅、面對她與尚書公子王景隆巨大的階級差距,如果她放棄與王景隆的愛情、選擇妥協(xié)繼續(xù)接客,很符合當時的道德規(guī)范,也遵守了當時的道德秩序。從個體價值和個體追求看,如果蘇三執(zhí)著追求與王景隆的愛情、反抗老鴇的淫威也符合道德原則,這體現(xiàn)了不畏強勢、英勇反抗的不屈精神,是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并且,不論她選擇哪一種,都會造成另一種選擇違背倫理。順從環(huán)境則違背了人追求愛情的本性,順從本性則違背了當時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因此,這兩種選擇構(gòu)成了蘇三面臨的倫理兩難。
雖然瑪格麗特生活的法國七月王朝和中國明朝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都不一樣,但是法國有爵士、騎士等階級區(qū)分,如同中國有士、農(nóng)、工、商等階級區(qū)分,因此社會等級、階級問題依舊是兩個社會的共同問題。妓女瑪格麗特在流連于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后愛上了中產(chǎn)階級青年阿爾芒,由于妓女身份的不良影響和與阿爾芒的階級差距,她與阿爾芒的愛戀受到了來自阿爾芒父親的阻礙。在阿爾芒父親“您愛阿爾芒,就只能以這個方式向他證明您的愛情:為他的前途而犧牲”[4]183的說教后,與阿爾芒私奔還是放棄與阿爾芒的愛情,構(gòu)成了瑪格麗特面臨的倫理兩難:如果她出于個人的愛情追求,選擇與阿爾芒私奔,則會使阿爾芒陷于不孝之境、使阿爾芒妹妹誤了終身;如果遵循所謂的社會道德,她選擇放棄,則會葬送自己的愛情,心愛之人卻可以走所謂的光明大道。
倫理兩難是難以做出選擇而必須選擇的,倫理選擇基于倫理兩難。倫理選擇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倫理選擇指的是人的道德選擇,即通過選擇達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倫理選擇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道德選項的選擇,選擇不同則結(jié)果不同。[1]267不同的選擇體現(xiàn)出不同的倫理追求,也具有不同的倫理價值。
倫理選擇一旦作出,往往導致悲劇。[1]268《玉堂春落難逢夫》中蘇三面臨倫理兩難有兩種選擇,而她卻出于個人愛情追求選擇了反抗鴇母,為王景隆守身如玉,因此她的悲劇也就降臨了。她惹怒鴇母,于是遭鴇母報復,被騙賣至山西洪洞給一屠夫沈洪做妾,這成為蘇三后來一連串悲慘遭遇的根源?!恫杌ㄅ分鞋敻覃愄匾粯右裁媾R兩種選擇,而她與蘇三做出的選擇卻截然相反,面對阿爾芒父親以心上人的前途為砝碼,她出于社會道德的考慮選擇了讓步與妥協(xié),甘愿放棄自己的愛情,甚至于自甘墮落來麻痹自我。于是,瑪格麗特又重新混跡于聲色犬馬、頹廢淫靡的巴黎上流社會,最終在阿爾芒的誤解下以慘淡的悲劇結(jié)束人生——因為肺病和怨氣郁郁而終,既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又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不同的倫理選擇體現(xiàn)出不同的倫理追求:瑪格麗特為顧念道德而皈依宗教,蘇三為自然情感而皈依家庭。為了阿爾芒家族的利益,熱戀中的瑪格麗特蒙受著背信棄義的輕浮罪名,毅然放棄自己最純真的愛戀。面對不知情的阿爾芒的誤解和痛恨,她隱忍沉默,獨自承受一切,直至生命之燭在疾病中燃盡。在生命的最后,唯一令她欣喜的是,她終于可以離開這個丑惡苦痛的世界;她唯一的期盼是,因為承受了生命中的苦難,最終可以獲得上帝的赦免,回到天國,自我救贖:“我們必定是前世作孽過多,要么我們死后定要享盡榮華,所以天主才讓我們今生歷盡所有贖罪的折磨和各種痛苦的考驗”、“天主的意志是不可違逆的”。[4]187這種堅忍的品性來自于宗教教義千百年來對女性的馴化。西方的妓女,受基督教的普世信仰的影響,渴望在遭受肉體、精神苦難后,能夠以某種崇高的殉難來贖清罪孽,獲得上帝的愛憐與寬恕,死后重返天堂,回歸圣父的懷抱?;浇痰钠帐佬叛鐾瓿闪宋鞣轿幕瘜ε缘膫惱碇萍s,形成了妓女對宗教倫理皈依的動力源泉。[5]因此,瑪格麗特等西方妓女多以宗教信仰為力量進行自我的救贖,展現(xiàn)堅忍的凄美??梢哉f,天國上帝的召喚成為她們贖清罪孽的精神依托。蘇三遇上王景隆時是處女身,以至于蘇三這樣評價她和王景隆:“我與你是從小的兒女夫妻”[3]223,可見蘇三的心理已臣服于儒家禮教的正統(tǒng)地位?!敖穹骷被丶?,再休惹閑花野草。見了二親,用意攻書。倘或成名,也爭得這一口氣”[3]228是蘇三對王景隆好好讀書、求取功名的勸勉,體現(xiàn)出蘇三對于融入正統(tǒng)家庭的渴望。直至最后,蘇三順利進入正統(tǒng)家庭,并且也有了自己的兒子,“奶奶坐上,受我一拜”[3]244則是蘇三對封建家庭正妻權(quán)威的自覺遵守。在儒家千百年的人倫天理、綱紀倫常的制約下,中國女性已經(jīng)自覺選擇守本歸位:自覺遵守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在以男尊女卑等儒家觀念為核心的封建宗法文化下,中國妓女作為生存在體制邊緣的女性,社會沒有為她們提供廣泛的生存空間,滿足她們作為正常人的愿望。為了救贖苦痛的身心,擺脫低賤卑劣的社會地位,中國妓女對于能夠做一個家庭中的女人,遵守三從四德的貞潔傳統(tǒng),享受相夫教子的甜蜜溫情,大多心馳神往。因此,回歸家庭倫理是中國妓女首要的選擇,通過成為家庭中的女人,從而脫離妓女的身份,回歸正統(tǒng)的女性角色。家庭,對于以蘇三為代表的中國妓女來講,就是她們能夠完成自我命運救贖的神壇。
不同的倫理選擇也具有不同的倫理價值。所謂倫理價值,即文學的教誨價值和警示價值。蘇三對鴇母的反抗、對愛情的追求、堅決守貞的信念是自然情感驅(qū)動下做出的倫理選擇,她堅守自己的決定,不考慮具體社會背景,這使她勇于突破來自家庭、社會的藩籬。該選擇的倫理價值在于:其舉動雖不符合當時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但代表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蘇醒,也代表了當時青樓歌妓“婚戀觀”的轉(zhuǎn)變——從追求經(jīng)濟利益到追求圓滿愛情。與之相對,瑪格麗特對以阿爾芒父親為代言人的社會普遍觀念的屈從是道德情感驅(qū)動下做出的倫理選擇,她無法擺脫社會和時代的束縛,最終屈服于夢靨般的社會和時代,在慘遭鄙棄中孤獨死去。其選擇的倫理價值是:通過對社會普遍道德觀念的順從而達到個體的道德成熟和完善。
蘇三和瑪格麗特同屬妓女,具有相同的倫理身份及地位卑下、沒有人格尊嚴的身份特征。其身份及特征又決定了二人共同的倫理兩難:面對愛情,為愛抗爭還是向環(huán)境妥協(xié)?最終,蘇三堅貞反抗,瑪格麗特堅忍妥協(xié)。二者不同的倫理選擇體現(xiàn)不同的倫理追求:蘇三尋求家庭回歸,最終成為正統(tǒng)家庭的一分子;瑪格麗特尋求宗教皈依,以宗教力量進行自我救贖。面對愛情,蘇三堅守反抗、結(jié)局圓滿,瑪格麗特堅忍妥協(xié)、含恨而終。兩位作者雖沒明確表示,但二者不同的命運結(jié)局卻相反相成地彰顯了一種道德教誨和倫理價值:要贏得美好生活,被壓迫者必然要反抗。
[1]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8.
[3] 馮夢龍.警世通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 小仲馬.茶花女[M].鄭克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3.
[5] 王影君.中西文學妓女形象的文化分析比較[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24-30.
Comparison of Susan and Margaret from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s
YANG Huimin,ZHAO Yiji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The image of a prostitute is shaped both in Yutangchun Luonan FengFu by Feng Menglong from the Ming Dynasty and La Traviata by Alexandre Dumas Fils from France in 19thcentury.As a prostitute,Susan and Margaret not only share a common ethic identity,but also face the same ethical dilemma:hesitation between fighting for love and compromising to the environment.Ultimately,Susan is faithful and revolted,Margaret compromised.Their different ethical choices reflect their different ethical pursuits.Susan
to the family,and Margaret got religion.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ethical choices and pursuits,the different destinies and endings reveal the moral teachings and ethical value contained in and transferred from the two literary works. That is:the oppressed is bound to resist for winning a better life.
Ethic literature;Yutangchun Luonan Feng Fu;La Traviata;Prostitute;Susan;Margaret
I207.4;I106.4
A
2095—4476(2016)10-0055-04
2016-07-04;
2016-10-08
2015年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科研基金指導項目(201514160019X)
楊會敏(1980—),女,湖北襄陽人,宿遷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趙宜嘉(1996—),女,江蘇鎮(zhèn)江人,宿遷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
(責任編輯:倪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