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陸陸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
詠史懷古詩中的息夫人形象初探
殷陸陸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春秋前期的息國國君夫人息媯,其事跡散見于《左傳》、《史記》等史書中,她曲折而又不幸的一生引起諸多后代詩人的注意,李白、王維、杜牧等均有題詠息夫人的詩作。歌詠同一人物,詩人們往往會別出心裁,力爭新意,以求創(chuàng)出佳作,因此分析以息夫人為題材的詠史懷古詩不僅可以讓我們了解后代詩人對息夫人的接受與認可,還有利于把握這些詩作中息夫人的形象流變。
詠史懷古詩;息夫人;同情;失節(jié)
助越滅吳的西施、出塞和親的昭君、馬嵬自縊的玉環(huán),這些被迫推上政治舞臺卻無法支配自己命運的女性,其歷史功過歷來都有作品對之評判。春秋前期息國國君的夫人息媯,即息夫人,民間亦稱呼為“桃花夫人”,和上述進入歷史敘事的女性一樣,由于其曲折離奇的人生經(jīng)歷,成為后世詩人吟詠的對象。
周貽白在《中國戲劇本事取材之沿襲》附錄中提到:“中國戲劇的取材,多數(shù)跳不出歷史故事的范圍,很少是專為戲劇這一體制聯(lián)系到舞臺表演而獨出心裁來獨運機構,甚至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舊案,蹈襲前人。”①周貽白:《中國戲曲史長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第647頁。題材的因襲現(xiàn)象在戲曲創(chuàng)作中不足為怪,在篇幅短小的詩歌領域也是屢見不鮮,特別是以古代歷史事件或人物為題材,或借古諷今,或寄寓個人感傷,或發(fā)思古之幽情的詠史懷古詩,多名詩人著筆同一個歷史人物的現(xiàn)象尤為突出。息夫人以其富于傳奇性的人生經(jīng)歷自然進入后世眾多詩人的視野中,他們有感而發(fā)地創(chuàng)作了以息夫人為題材的詩作。如唐代王維《息夫人》、李白《望夫石》、宋之問《息夫人》、羅隱《息夫人廟》、杜牧《題桃花夫人廟》、宋代徐照《題桃花夫人廟》、明代袁中道《漢陽感舊》、清代鄧漢儀《題息夫人廟》、吳天章《桃花夫人》等作品。宋代費袞曾說:“詩人詠史詩最難,須要在作史者不到處,別生眼目,正如斷案不為胥吏所欺,一兩語中須能說出實情,使后人看之,便是一篇史贊,此非具眼者不能”②[宋]費袞:《梁溪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3頁。,強調詠史懷古詩創(chuàng)作的不易,不僅須獨具慧眼,又得別出心裁,一定的史識與詩情同時兼?zhèn)洳拍軇?chuàng)出佳品。詠史懷古不易,同題詠史自然更難,要力爭從不同的角度對之進行描摹。所以同是題詠息夫人的詩歌,詩人們或同情其命途的多舛,或指責其失節(jié)之行為,或借息夫人感慨自身。對這些詩歌的梳理分析,能夠讓我們了解后代詩人對息夫人的認可程度,通過此類作品讓我們對詩人筆下的息夫人形象有較為全面的把握。
《左傳》、《呂氏春秋》、《史記》、《列女傳》等史書中或多或少都有關于息夫人的記載,其中《左傳》和《史記》的記載相對可靠?!蹲髠鳌返谝淮翁峒跋⒎蛉耸窃谇f公十四年:“蔡哀侯娶于陳,息侯亦娶焉。息媯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苟娭ベe。”*[春秋]左丘明撰、蔣冀騁標點:《左傳》,長沙:岳麓書社,1988年,第32頁。蔡侯和息侯是連襟之親,息媯和蔡侯之妻是陳國媯氏家的兩個親姐妹,“姨”是均已出嫁姐妹之間的互稱,因此蔡侯以“吾姨”作借口,將息夫人攔截?!蹲笫蠒{》對“止而見之”作注稱“聞其美故也”*[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第266頁。。再看《左傳》所用的“弗賓”兩字,息夫人被截留在蔡,受到蔡侯非禮的招待可想而知。正是蔡侯貪戀美色攔路不禮的行徑成為息、蔡兩國爭斗的導火索?;氐较南⒎蛉俗匀粚⒋舜芜^蔡的非禮遭遇告知丈夫息侯。深感羞辱的息侯豈肯善罷甘休,為發(fā)泄憤恨,他利用國力較息、蔡都更為強盛的楚國?!跋⒑盥勚?,使為楚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秋九月,楚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春秋]左丘明撰、蔣冀騁標點:《左傳》,第32頁。息侯不惜以自身為餌,暗中與楚謀和,楚軍佯裝攻打息國,息國以連襟之親向蔡求助,楚國再出其不意攻打蔡國。早就想滅息服蔡的楚王自然不會錯過此等機會。蔡國果然出兵救息,被楚兵敗于莘地,蔡侯自己也成了楚國的俘虜。能做出攔截美貌妻妹舉動的蔡侯自然不是仁義之人,為報莘地被俘之仇,蔡侯也心生一計,“蔡哀侯以莘役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媯歸”*[春秋]左丘明撰、蔣冀騁標點:《左傳》,第34頁。?!袄K”有稱贊、贊美之意。蔡哀侯在楚王面前極力美言息媯,誘使好色的楚王帶兵入息,假裝設宴款待息侯,趁機在席間作亂,滅了息國并劫息夫人入楚。
《左傳》整個記載中并沒有直面描述過息媯的美貌,但是通過蔡哀侯、楚文王對她的掠奪以及“繩息媯”之語,我們可以想象到息夫人的傾城之美。美麗本身無錯,但權勢者對美麗女子的逐獵卻往往將這些女子陷于深淵?!蹲髠鳌酚涊d在這場“楚息襲蔡”的戰(zhàn)爭中,蔡侯貪圖美色失禮在先,息侯“沖冠一怒為紅顏”,借楚兵攻打蔡國,為報莘地被俘之仇的蔡侯同樣利用楚王好美色的性子,勾結楚王滅了息國,而反復無常的楚王既一嘗所愿滅息服蔡又得美人歸,三個男人均不同程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作為整個故事的關鍵人物,息媯遭受侮辱破國亡家,何其無辜?戎破西周怎能怪罪褒姒?武王伐紂怎能責備妲己?同樣的,事件雖因息夫人而起,卻實不能歸罪于這個美麗又不幸的女子。
《左傳》記息夫人在楚國的生活稱:“生堵敖、成王,未言。楚王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春秋]左丘明撰、蔣冀騁標點:《左傳》,第34頁發(fā)端曰言,答述曰語,言謂先發(fā)口也。因此“未言”就是不先開口,有問始答。息夫人三年在楚從不主動開口與楚王搭話,說話少之又少,經(jīng)常處于一種默然的狀態(tài)?!拔囱浴倍止蠢粘鲆粋€女子郁郁寡歡、以淚洗面的傷心情態(tài),當然很容易就勾起了多情詩人的同情與憐憫。宋之問《息夫人》“可憐楚破息,腸斷息夫人”*[清]彭定求等校點:《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618頁。、劉長卿《過桃花夫人廟》“寂寞應千歲,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云雨飛何處,山川是舊時。獨憐春草色,猶似憶佳期”*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294頁。、羅隱《息夫人廟》“百雉摧殘連野青,廟門猶見昔朝廷。一生雖抱楚王恨,千載終為息地靈。蟲網(wǎng)翠環(huán)終縹緲,風吹寶瑟助微冥。玉顏渾似羞來客,依舊無言照畫屏”*[唐]羅隱撰、潘慧惠校注:《羅隱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4頁。等詩句,都提到了息夫人楚宮三年不言之事,再現(xiàn)她在楚宮生活的痛苦,表達了詩人們對息夫人遭遇的憐惜。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維的《息夫人》:“莫以今時寵,寧忘昔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清]彭定求等校點:《全唐詩》,第1299頁。王維詩中的息夫人是在楚宮中難忘舊恩、精神極度壓抑痛苦的女子,詩的前兩句即以息夫人的口吻道出她對如今楚宮生活的漠然,即使現(xiàn)在受到萬般寵愛,也不能忘懷往日息君的恩情,遭受國破家亡,慘被權勢者掠奪的女子對往昔戀戀難忘,那么她此時生活的煎熬、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后兩句寫楚宮中的繁華生活并不能讓她快樂,楚王宮中的一切哪怕是嬌艷的花都能讓她兩眼含淚,一個弱女子也只能以“未言”來表達她的抗議與悲痛。簡單的一首五言,短短二十個字,作者對息夫人深切的同情躍然紙上。
后代學者在解讀王維此詩時,有觀點認為王維是借息夫人撫慰自己仕途的失意,“莫以今時寵,寧忘昔日恩”實則是王維對自己曾受脅迫擔任偽職的辯解。安祿山攻占長安之后,聽聞王維之名逼其受職,王維服藥裝啞,不與安祿山交言。因此有人認為“不與楚王言”也是王維自身之慨。王維服藥裝啞之事,新舊《唐書》確實都有記載,但關鍵在于王維《息夫人》創(chuàng)作的年代,據(jù)《全唐詩》可知王維此詩題下注有“時年二十”*[清]彭定求等校點:《全唐詩》,第1299頁。四字。該詩作于王維青年時期,安史之亂發(fā)生在王維晚年,為己辯護一說自無可能。王維詠息夫人之因另記載于唐孟棨《本事詩》中:“寧王憲(玄宗兄)貴盛,寵妓數(shù)十人,皆絕藝上色。宅左有賣餅者妻,纖白明晰,王一見屬目,厚遺其夫取之,寵惜逾等。環(huán)歲,因問之:‘汝復憶餅師否?’默然不對。王召餅師使見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王座客十余人,皆當時文士,無不凄異。王命賦詩,王右丞維詩先成:‘莫以今時寵,寧忘昔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詩鑒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0頁。息夫人與餅師之妻遭遇相同,因此以息夫人為題材詠餅師妻卻也恰當。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增記此事曰:“座客無敢繼者。王乃歸餅師,以終其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7頁。詩成之后,寧王李憲放餅師之妻歸家的舉動也從側面表現(xiàn)了這首詩的藝術感染力。
詠史詩是詩人在閱讀相關歷史人物的資料傳記之后的詩性創(chuàng)造,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不同詩人對同一人物或史事的評價或認知,身份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價值觀不同、所處時代背景的差異等諸多原因都會使詩人產(chǎn)生情感差異,有人關注息夫人命途多舛,也有的詩人將目光轉向了紅顏禍水,因此出現(xiàn)一些質疑或指責息夫人的詩作。
晚唐杜牧有一首詠史詩《題桃花夫人廟》:“細腰宮里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唐]杜牧撰、[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4頁。詩中的“金谷墜樓人”用的是綠珠的故事?!稌x書·石崇傳》記載過一則石崇小妾的故事:
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艷,善吹笛。孫秀使人求之。崇時在金谷別館,方登涼臺,臨清流,婦人侍側。使者以告。崇盡出其婢妾數(shù)十人以示之,皆蘊蘭麝,被羅縠,曰:“在所擇?!笔拐咴唬骸熬罘悇t麗矣,然本受命指索綠珠,不識孰是?”崇勃然曰:“綠珠吾所愛,不可得也?!笔拐咴唬骸熬畈┕磐ń瘢爝h照邇,愿加三思。”崇曰:“不然。”使者出而又反,崇竟不許。秀怒,乃勸倫誅崇、建。崇、建亦潛知其計,乃與黃門郎潘岳陰勸淮南王允、齊王冏以圖倫、秀。秀覺之,遂矯詔收崇及潘岳、歐陽建等。崇正宴于樓上,介士到門。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綠珠泣曰:“當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樓下而死。*[唐]房玄齡等撰:《晉書簡體字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657頁。
此詩題為詠息夫人,但杜牧開篇并未細言息夫人身世,僅“脈脈無言幾度春”一句點到即止,看似是對“無言”凄楚的息夫人有所憐憫,接下來卻筆鋒一轉,設問一句“至竟息亡緣底事”,究竟息國的滅亡是緣于何事呢?蔡、楚、息三國的政治之爭是一方面,但導火線蔡侯的無禮終究是因美色誤國。“可憐金谷墜樓人”,同樣是遭遇權勢者的掠奪,綠珠能殉身名志,息媯卻入楚為夫人,“可憐”二字,詩人之褒貶顯露無遺。題寫息夫人卻結尾哀嘆綠珠,對貞烈殉節(jié)的綠珠的稱贊則是對息夫人的暗責。因此趙翼《甌北詩話》說“以綠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見,而詞語蘊藉,不顯露譏訕。尤得風人之旨耳”*張金海編:《杜牧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90頁。,此評價可謂貼切。有同樣情感傾向的作品還有汪遵的同題詩《題桃花夫人廟》:“家國淪亡身獨存,玉容還受楚王恩。銜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間不肯言?”*[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767頁。似乎“無言”并不能代表息媯的悲傷心境,而應該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女子遇此類事就當以死守節(jié)才是正確選擇。清代洪亮吉也有一首《題息夫人廟》:“空將妾貌比桃妍,石上桃花色可憐。何似望夫山上石,不回頭已一千年。”*[清]洪亮吉撰、陳邇冬校點:《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34頁。以息夫人自謙的口吻哀怨自己不如望夫山上盛開的桃花一樣美艷,盛開的桃花是望夫石女貞潔的象征,明寫息夫人不如桃花之美艷,實際上以暗喻對比,質疑息夫人不能像望夫石女一般堅貞不二。
“烈女不侍二夫”的貞潔觀念曾經(jīng)是我國古代社會某段歷史時期的主流思潮,在社會輿論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之所以說某段時期,因為這種輿論的統(tǒng)治地位并非歷朝歷代皆是。比如《史記》記載過晏子其御之妻請去一事,《漢書》也記載朱買臣妻請去改嫁,這些是正史之中有明文記載的。貞潔觀念的萌芽、形成與發(fā)展有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史學家一般認為,貞潔觀念在秦漢時期尚未形成風氣,魏晉隋唐時有所發(fā)展,兩宋程朱理學興盛之日才真正占據(jù)社會輿論的主導地位,明清時期發(fā)展到了高峰”*宋公文:《息夫人論考》,羅運環(huán)編:《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573頁。。春秋時期去古未遠,男女之間特別是貴族男女之間并沒有特別明顯的貞潔觀念。陳夏姬此類女子在春秋史料記載中并不少見,君與臣妻私通、子與庶母私通等事也屬常見。在有著這樣社會風氣的環(huán)境中,用后世漸已形成的貞潔觀念去評判息夫人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蹲髠鳌分嘘P于息夫人還有一段記載:“(莊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其宮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于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春秋]左丘明撰、蔣冀騁標點:《左傳》,第37頁。朱熹在《詩集傳》中對“未亡人”解釋得直白詳細,“女子之生,以身事人。則當與之同生,與之同死。故夫死,稱‘未亡人’,言亦待死而已,不當復有他適之志也?!?[宋]朱熹撰:《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8頁。因此關于息夫人自稱“未亡人”之事,有文章認為“息夫人是通過未亡人自稱,強調自己的高貴的先君身份不可侵犯,并表明對文王的守節(jié),不再有改嫁之心”*周海霞:《守節(jié):春秋女性的生存智慧》,《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第7期,第116-118頁。。息夫人自稱“未亡人”這段記載有學者質疑其真實性,現(xiàn)僅摘錄此觀點以備一說。
杜牧、汪遵等人這種質疑息夫人失節(jié)的態(tài)度也遭到后代學者的批評?!睹献印とf章下》曾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24頁。由“論世”做到“知人”在中國古代流傳已久,但詩人們對息夫人形象解讀接受似乎都沒有秉持這一點。杜牧、汪遵以貞潔為由指責息夫人是受其時代禮教思想的影響,有其局限性。但同樣的,現(xiàn)在學者指責杜牧等人是封建衛(wèi)道士的觀點也忽略了詩人生活的背景,古人很難超脫其時代的范疇,不過都是對同一歷史人物的不同認知而已。
鄧漢儀是江南泰州人,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際。明亡之時,鄧漢儀二十幾歲,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已趨于成熟,傳統(tǒng)的忠孝節(jié)烈觀自然對他有所影響。但與錢謙益等人經(jīng)歷不同的是,明未亡時,鄧漢儀尚未取得功名,沒有一官半職,因此讀其前期的作品,不乏一些抒發(fā)郁郁不得志的詩作。鄧漢儀想入仕一展抱負,但士人節(jié)操又讓其止步,在明不能做官,在清不愿做官,最終鄧漢儀選擇遠離科場。遺民難做,康熙十八年,鄧漢儀又因詩名在外而被舉薦博學鴻詞科,他固辭不允,后授內閣中書舍人。已經(jīng)堅持了大半輩子的士人操守,臨老之時卻被迫接任官職,個中的不得已又有多少。“楚宮慵掃眉黛新,只自無言對暮春。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清]鄧漢儀:《慎墨堂詩拾》,泰州:新華書店古舊部,1983年,第58頁。,鄧漢儀借息夫人的故事來表達自己自認大節(jié)有虧的無奈與痛苦。千古以來世間艱難的不過一“死”字,傷心之人又豈止那一個息夫人呢?息夫人的身不由己不過是歷史上一個典型而已,還有諸多易代卻沒身死之人,降清的明朝遺老們不都是不幸的“息夫人”嗎?鄧漢儀這種掙扎的心理也正是明清之際一些降清的漢族文人尷尬處境的真實寫照,徐承烈《燕居瑣語》道:“清初巨公曾仕明者,讀之遽患心痛卒?!?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鄧珂點校,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220頁。身處易代時期的文人們究竟是“生”、還是“死”備受爭議。趙園在《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中梳理明末文獻,第一章第二節(jié)叫“生死”,題雖“生”“死”并列,翻開此節(jié)滿目皆“死”,似乎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求得一死,“我久辦一死矣”*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1頁。。文人處于世有其獨具的一套價值體系,文人之死不能像草莽英雄或山村野夫一樣粗率簡單,在很大程度上,文人之死往往具有文化和歷史意義,所以“死”何止一“難”字了得,為社稷,為封疆,為城守等等。明清之際士人議論死時對“不即死”也有評判,張煌言抗清兵敗,臨難之際有詩道:“疊山遲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清]查繼佐等編:《明書》,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第1689頁。疊山是南宋末年謝枋得的號,謝枋得曾召集義軍抵抗元兵,兵敗后逃亡福建,隱遁山中。宋亡之后,謝枋得流亡在建陽一帶的荒山野嶺之中,堅決不做元朝順民,后受脅迫北上大都,在大都絕食而亡。張煌言詩中也將謝枋得與文天祥相比,嘆其“遲死”,可見“不即死”在當時文人評價體系中的嚴重性。黃宗羲曾極力為“不即死”的魏學濂辯解,反復解釋其“不即死”是欲有所為,猜測了諸多魏學濂沒有及時殉國的理由,盛名所累,功名誤之,這些理由的背后不難看出黃宗羲對魏學濂此舉也頗有微詞。作為明清改朝換代之際的文人們,生存不易,死亦艱難,鄧漢儀借息夫人來傳達自己生死兩難的痛苦抉擇,可謂貼切。
總而言之,縱觀這些以息夫人為題材的作品,無論是摹寫息夫人在楚宮中的痛苦生活,對其同情憐惜也好,或者站在禮教立場上指責息夫人失節(jié)之行為也罷,都是詩人們在了解了息夫人的生平事跡之后,對其選擇、錘煉,再與自己的情感體驗相結合,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對息夫人形象的一種認知。正如恩格斯所說,情節(jié)大致相同的同樣的題材,在海涅的筆下會變成對德國人的極辛辣的諷刺;而在倍克那里僅僅成了對于自己和無力的、沉溺于幻想的青年人看作同一個人的詩人本身的諷刺。因此,詩人的時代不同、立場不同、著眼點不同,對歷史的認識也不同,即使面對同一個歷史人物也有著不同的詩意、不同的褒貶態(tài)度。我們應該承認這種差異,基于此才會有詩壇立論新穎、觀點獨特的優(yōu)秀詩作,這正是詩歌藝術的魅力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王學振)
On the Image of Mrs. Xi in History-Nostalgic Poems
YIN Lu-lu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Xi Gui, wife of the monarch of Xi State in the early stage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s sporadically recorded in historical texts likeTheZuoCommentaryandRecordsoftheHistorian. Mrs.Xi’s eventful and misfortunate life has drawn the attention of numerous poets of later generations, so Li Bai, Wang Wei and Du Mu have written poems on her,and when writing about a similar figure, poets would strive to be unique and innovative in an effort to produce wondrous works. Therefore, an analysis of history-nostalgic poems on Mrs. Xi can not only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the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 of Mrs. Xi on the part of later poets but also be conducive to our comprehension of changes in the image of Mrs. Xi in those poems.
history-nostalgic poems; Mrs. Xi; sympathy; disloyalty
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外《史記》文學研究資料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3&ZD111)
2016-06-05
殷陸陸(1991-),女,河南孟州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
I206.2
A
1674-5310(2016)-08-00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