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宇
手藝人的精神——讀《思慮中國——當代36位知識人訪談錄》
文/陳俊宇
李宗陶,20世紀70年代生于上海,曾為《南方人物周刊》高級主筆。相對密集地關注還是緣于她出的一本書,叫《思慮中國——當代36位知識人訪談錄》。所以,讀她的新聞作品都是通過這本書,也在此后關心她的文章,比如“曾國藩家族”、“袁世凱家族”、“趙本山的江湖”等等。同樣也因為這些封面大稿,李宗陶榮膺“南方報業(yè)2009年度記者”。
華東師范大學許紀霖教授曾說,專跑文化人、知識人的國內(nèi)記者中,寫的最好的,當屬“二李”:一位是李懷宇,另一位便是李宗陶?!袄钭谔沼兄缘募毮?,對文化人的音容笑貌有敏銳的觀察,筆下更富時尚感和學究氣?!?/p>
其實,我們有時候會說欣賞誰誰的新聞作品,出發(fā)點都是我們自身,是因為看到了與之相投之處。她“身上的文人氣息,注定了她最能把握的,不是社會的底層,而是都市的文化精英?!?李宗陶接觸的對象,基本在文人圈:學者、作家、藝術家。所以,當她從關注艾滋病等題材回歸到熟悉的知識人圈子,她才會游刃有余。而這是我關注她的文字的一個最基本出發(fā)點,她關注與接觸的,正是我所癡迷的。
毫無疑問的是,要采訪文化人、知識人并不容易,除開約人采訪以及時間協(xié)調(diào)等客觀因素之外,最難的還是要去熟悉你的采訪對象。翻開《思慮中國》就會明白這種不容易:王元化、余英時、許倬云、馮象、閻云翔、卜正民、陳家琪、朱維錚、何懷宏、宇文所安、黃克武、楊東平……當然,去了解每一個人都是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這些采訪除開所謂的提問技巧之外,更多的還是記者本身的知識文化素養(yǎng)。有價值的訪談錄能折射和考驗提問者的智慧高度和閱讀深度,以及社會閱歷的層次與面對智者的膽略。于是,采訪前需要下笨功夫,啃大部頭著作,搜集各種資料,然后才能“提煉出有方向有深度的問題”。
對于當下來說,手藝人精神可能為很多寫字人所缺乏。手藝人有著很強的職業(yè)感,透著專業(yè)素養(yǎng),不焦慮、不做作、忌諱插科打諢。李宗陶就曾表示,“我可能沒有那種運籌帷幄的天分,那就老老實實做個手藝人吧?!焙苁欠纤鲂侣劦男木?。
手藝人得有精雕細琢的品質(zhì)。所以,許紀霖才會發(fā)出感慨,“(她)仿佛是你的同行,將你的前世今生、讀過的書、寫過的文、說過的話,通通琢磨透了。”而這些我們都可以從她的文章中尋得佐證。
在書中,比如采訪許倬云先生,李宗陶的提問就會有:“在文化的‘三元色理論中’,您特別指出…”、“在跟許醫(yī)農(nóng)的通信中,您曾經(jīng)提到過…”、“《漢代農(nóng)業(yè)》英文原著有一點令人印象深刻,除了正文154頁,后面竟然有大約160頁賴以立論的史料和注釋…”……這只是冰山一角,成為了李宗陶在接觸每一個采訪對象時所做努力的縮影。
在《余英時:中國學術破壞得太厲害》一文的采訪手記中,她這樣寫道:“慢慢在啃余英時的十卷文集。前面三卷2005年翻過,《重尋胡適歷程》是以前唯一讀過的單行本,其余的,慢慢啃,急不來的。只是囫圇有個了解,否則哪里敢提問。”
當然,記者的提問與文字功底是必備素質(zhì)。李宗陶自己就曾表示:“采訪學者文人,我的體會是:除了做好書面功課,行止進退尤需掌握分寸,這個群體相對較為嚴謹、敏銳,一句話講得不當,很可能前功盡棄。”這也應了許紀霖所說,“她設定的問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象與邏輯,而是循著對方的自身理路,步步逼入受訪者的內(nèi)心世界”。
李宗陶自己會說:“有時候,我確實像個一根筋的伙計,不管不顧地煨出一鍋湯來。待端上桌,只聽見老板寬厚的聲音:這個可以有?!?/p>
她做到了。讀她的新聞作品,就是在品嘗一鍋湯,味美不膩,回味無窮。而前期精心選材,中期用心烹制、最后配以青瓷素碗盛湯,好一番意境,誰能不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