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也論姜維“斂兵聚谷”的戰(zhàn)略得失

      2016-03-16 10:58:41王瀚堯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6年9期
      關鍵詞:姜維蜀漢漢中

      王瀚堯

      (華東師范大學 歷史學系,上?!¢h行 200241)

      也論姜維“斂兵聚谷”的戰(zhàn)略得失

      王瀚堯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上海閔行200241)

      古今史家論及蜀漢政權滅亡,多以姜維“斂兵聚谷”以致漢中失守、蜀中門戶大開為直接誘因。但是,從軍事戰(zhàn)略的角度來看,“斂兵聚谷”卻不失為一種知彼知己、強調反擊效果的戰(zhàn)略方針。由于影響戰(zhàn)略成功的因素多種多樣,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jù)具體實施過程中的人事問題而否定戰(zhàn)略本身的合理規(guī)劃,更應還原到當時戰(zhàn)爭狀態(tài)下來審視戰(zhàn)略方案的價值。

      斂兵聚谷;姜維;蜀漢

      一、問題的緣起

      古今史家論及蜀漢政權滅亡,多以姜維后期調整蜀漢軍事部署,即實施“斂兵聚谷”[1]《姜維傳》方案以致漢中失守為直接誘因。例如宋人郭允韜就認為:“蜀之門戶,漢中而已。漢中之險在漢、魏,則陽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固陽平之圍守,而分二城以嚴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窺,而后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敵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維之退屯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幸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時鐘會長驅而入,漢中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后能見,嗚呼!姜維亡蜀也,殆哉!”[2]卷三元人胡三省注解《通鑒》亦說:“姜維自棄險要以開狡焉啟疆之心,書此為亡蜀張本?!保?]卷七十七·胡三省注至于今人學者中,馬植杰、張大可、宋杰、陳金鳳等先生也多持相同觀點[4]187[5]382[6]5-13[7]21-27,臺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更是直謂:“姜維不出屯漢中而出屯沓中,此在國防地理形勢及國防準備言,姜維實有大失?!保?]277

      就筆者目力所見,在學界評論一邊倒,紛紛否定姜維“斂兵聚谷”之際,唯有郭鵬先生是持肯定態(tài)度,他在《蜀漢后期漢中軍事防務及“斂兵聚谷”芻議》一文中說道:“姜維‘斂兵聚谷'之策,即將漢中的兵力作適當收縮,以期集中兵力,打擊來侵之敵;堅壁清野,以困敗遠來之軍;最后乘敵勞師無功而退返之時,追而殲之。此戰(zhàn)略略似誘敵深入,關門打狗,實質是強調反擊效果的一種防御之策。歷代論者,多以《華陽國志》《資治通鑒》等,本‘聽敵入平'而論,未作全面考查,自然乖難姜維?!保?]61-62按郭文不以成王敗寇之結果而是以軍事戰(zhàn)略的標準來重新審視“斂兵聚谷”方針,開啟了新的研究視角。然限于篇幅,其未對該方針的戰(zhàn)略構想與具體實踐展開系統(tǒng)深入之分析,故本文擬結合相關材料試加探討,以求正于方家。

      二、“斂兵聚谷”的戰(zhàn)略構想及其歷史淵源

      關于“斂兵聚谷”戰(zhàn)略的產生背景及具體內容,《三國志·蜀書·姜維傳》有詳細記載:

      初,先主留魏延鎮(zhèn)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姜)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御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旦重關鎮(zhèn)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并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諸城并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于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jiān)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于西安、建威、武衛(wèi)、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1]《姜維傳》

      蜀魏兩國對峙,蜀亡國時全國“帶甲將士十萬二千”[1]《后主傳》注引《蜀記》,而曹魏可調動十八萬大軍三路攻蜀,雙方兵力差距顯而易見,且自司馬懿出鎮(zhèn)關中以來,采用“分命大將據(jù)諸要險”[1]《劉放傳》注引《資別傳》的戰(zhàn)術策略,意圖憑借遼闊的土地、眾多的人口、豐富的資源,以生存能力強、戰(zhàn)爭潛力雄厚、回旋余地大等優(yōu)勢,通過打消耗戰(zhàn)拖垮偏居一隅的蜀漢。故諸葛亮多次北伐卻無功而返,此后蜀漢在構建對魏防御體系時,基本沿襲“錯守諸圍”的傳統(tǒng)戰(zhàn)術,王平組織的興勢戰(zhàn)役則是這一戰(zhàn)術的集中體現(xiàn)。

      毫無疑問,王平“錯守諸圍”的戰(zhàn)術,即拒敵于四川盆地邊緣山區(qū),依靠興勢山、黃金谷等外圍據(jù)點堅守,使得曹爽數(shù)萬大軍勞而無功,“所發(fā)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羌、胡怨嘆,而關右悉虛耗矣”[1]《曹真?zhèn)鳌犯健恫芩瑐鳌纷⒁稘h晉春秋》,堪稱防御戰(zhàn)典例。蜀漢此次大捷,重創(chuàng)曹軍由羌、胡構成的運輸力量,雖消耗了關隴一帶曹軍的后勤補給,但并未大規(guī)模殺傷以步騎兵為主的作戰(zhàn)部隊。這種不強調對敵軍的殺傷效果、忽視戰(zhàn)略反擊力度的消極防御思想,“把防御作為最終目的”[10]496的戰(zhàn)略部署無法彌補雙方作戰(zhàn)兵力上的巨大差距。且曹魏地廣物博,即使是關中軍事物資損耗殆盡①更何況習鑿齒撰寫《漢晉春秋》秉持的是“以晉繼漢、崇漢抑魏”的正統(tǒng)史觀(參見黃尚明:《<漢晉春秋>的寫作背景、史學思想及其影響》,《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第114-115頁),很有可能對曹爽征蜀的敗亡狀況有所夸大。,還有關東諸州輾轉供應,并不會大幅度削弱到雍涼一帶的魏軍實力。國家間的軍事斗爭既是戰(zhàn)爭層面決斗、武裝力量上的比拼,更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自夷陵之戰(zhàn)后,蜀漢集團不但喪失了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黃權等一大批一流的軍政人才,更丟失了“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1]《諸葛亮傳》的戰(zhàn)略要地荊州,直接導致諸葛亮“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1]《諸葛亮傳》,兩路齊發(fā)進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想破滅?!八拇ǚ亲刂匾病保?1]《四川方輿紀要敘》,蜀漢政權“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1]《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無異于坐以待斃。在繼承武侯遺志、企圖恢復中原的姜維看來,“如果雙方兵力的對比相差極為懸殊,以致無論怎樣限制自己的目的也不能保證免于毀滅,或者危險可能持續(xù)的時間很長,以致最節(jié)省地使用兵力也不能達到目的,那么,就應該把力量盡量集中到一次殊死的戰(zhàn)斗中去?!保?0]381于是,他試圖改變這種單純強調防守的戰(zhàn)術,為了實現(xiàn)寓攻于守,加大反擊力度的目的,提出了“斂兵聚谷”戰(zhàn)略。顧名思義,這一戰(zhàn)略包含了“斂兵”和“聚谷”兩方面內容——前者是由谷口諸圍的分散防守變?yōu)橐詽h城、樂城、陽平關、白水關、葭萌城與興勢、黃金等諸多關隘要塞的集中防御,組成誘敵深入的口袋陣,又命傅僉、蔣舒率兵拒守陽安關,建立戰(zhàn)略縱深防線,構筑階梯級防御體系;后者則是典型的疲兵之計,拉長敵軍補給線的同時還收聚糧食、堅壁清野,而后以一次或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反擊戰(zhàn),大量殺傷敵軍的有生力量,達到扭轉雙方兵力差距的戰(zhàn)略目的。

      機動靈活、強調反擊效果是“斂兵聚谷”戰(zhàn)略的最大特色,而這則是姜維在蜀軍實戰(zhàn)中深思熟慮、總結升華的成果。據(jù)《華陽國志·校對圖注》載:“興勢近漢水,崖險長繚數(shù)十里,故王平、劉敏趨守之。魏不能克,祎救已至,故退軍。蜀軍路熟,斜出截擊于南坡疊嶺之三處,非謂沈、衙諸嶺也。當時蜀軍亦但能以少部健捷者遠出邀截,戲便邀利,不能遠至中南以北之沈、衙諸嶺也?!保?2]《劉后主志》可靠的防御地形往往不是有利的進攻地形,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總結:“防御會戰(zhàn)中,后面陣地進行強有力的積極的還擊時,山地卻是阻礙積極還擊的致命因素?!保?0]601興勢之役中,蜀漢軍隊正是受山谷地形通道面窄、視野局限、機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無法靈活多變地從多個方向,投入更多兵力追擊魏軍,因此反擊效果有限。惟有以堅城要塞為誘餌,牽制大量敵軍后,待敵糧盡撤退時,以大兵團正面追擊為主,游軍騷擾為輔的戰(zhàn)術,利用穿插包圍、迂回伏擊等多種反擊手段,方能實現(xiàn)聚而殲之的宏大戰(zhàn)果。

      最后還值得一提的是,姜維的“斂兵聚谷”戰(zhàn)略其實是對諸葛亮軍事思想的繼承及發(fā)展。楊德炳先生指出:“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終于摸索出一套打敗敵軍的有效方法,即不以攻城略地而以消滅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13]256誠然如此,祁山一役諸葛亮以誘敵深入之計,大破司馬懿,“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1]《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五丈原一役其又欲故技重施,企圖誘殲司馬懿主力,進而直取長安。姜維“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1]《姜維傳》,隨諸葛亮征戰(zhàn)多年必受此戰(zhàn)術思想之浸染,而其從小習“練西方風俗”[1]《姜維傳》,十分熟悉戰(zhàn)爭前線即隴右一帶的人情地形,統(tǒng)領蜀軍數(shù)年間挫敗郭淮、王經、陳泰、徐質等曹魏大將,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更為其構建貫通隴、蜀的戰(zhàn)略縱深線提供了基礎條件。

      三、“斂兵聚谷”的具體實踐及其人事問題

      “斂兵聚谷”戰(zhàn)略要發(fā)揮其機動靈活的優(yōu)勢,合理的人事安排必不可少。但是在戰(zhàn)略部署及實施過程中,無論是最高統(tǒng)帥的決策,還是諸將的執(zhí)行,均存在著戰(zhàn)略思想不統(tǒng)一、戰(zhàn)術執(zhí)行力低下等問題,這也導致原本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難以發(fā)揮作用。

      首先是統(tǒng)帥方面。姜維作為“斂兵聚谷”的提出者,本應當仁不讓肩負起統(tǒng)籌全局的責任。但是,姜維畢竟不是諸葛亮,無論是政治根基還是軍事威望均難以匹及。蜀漢政權的基石是由荊州、東州和益州三大政治集團所構成,姜維與三大政治集團無甚瓜葛,因此孤立無援,獨木難支;在“羈旅托國”[1]《姜維傳》的困境之下,其行為屢遭掣肘,例如“每欲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1]《姜維傳》、“(諸葛)瞻、(董)厥等以維好戰(zhàn)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后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1]《諸葛亮傳》附《諸葛瞻傳》注引《異同記》等等,地位岌岌可危,史載“宦臣黃皓等弄權于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xié)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保?]《姜維傳》

      于是,素以昏庸、怠政著稱的后主成為了實際的戰(zhàn)略統(tǒng)帥,而這正是“斂兵聚谷”戰(zhàn)略破產的導火索。在魏軍大舉伐蜀前夕,姜維已經準確的判斷出魏軍的進軍方向,故上表后主道:“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guī)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1]《姜維傳》若按照姜維的部署,既可以為沓中蜀軍贏得回撤的時間,陰平守軍又能依仗險要地形阻擊鄧艾,延緩魏軍的進軍速度,打破其速戰(zhàn)的企圖。但由于后主昏庸,聽信黃皓巫言之說,拒絕了姜維的精妙建議,葬送了蜀漢提早進行戰(zhàn)略部署的機會,致使陰平及陽安關這兩個魏軍進攻的主要防御方向,蜀軍兵力不足,無法給予進犯的魏軍第一波打擊,故蜀軍錯失先機,陷入被動,終被鄧艾乘虛偷渡。

      其次是諸將執(zhí)行方面。正所謂上行下效,后主孤立姜維的行徑勢必影響到前線將領對“斂兵聚谷”戰(zhàn)略精神的領會及相關實施,例如陽安關失守一事,在《漢晉春秋》里有詳細記載:“蔣舒將出降,乃詭謂傅僉曰:‘今賊至不擊而閉城自守,非良圖也。'僉曰:‘受命保城,惟全為功,今違命出戰(zhàn),若喪師負國,死無益矣。'舒曰:‘子以保城獲全為功,我以出戰(zhàn)克敵為功,請各行其志。'遂率眾其出,僉謂其戰(zhàn)也,至陰平,以降胡烈。烈乘虛襲城,僉格斗而死?!保?]《姜維傳》注引《漢晉春秋》彼時鐘會十余萬大軍圍困漢、樂二城,久攻不下,無疑證明蜀漢守軍意志之堅決、戰(zhàn)斗力之強,也暴露出鐘會大軍拙于攻堅的缺陷。故姜維以堅固城塞為誘餌,牽制曹魏大軍的戰(zhàn)術十分有效。陽安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糧草充足的二萬蜀軍若能堅守,則可與漢、樂二城互為掎角,待鐘會大軍久攻不克糧盡撤退時,蜀軍出關追擊,自可實現(xiàn)“斂兵”之效。但是,作為關口主將的傅僉卻守城意志不堅,受蔣舒蠱惑違命出戰(zhàn),丟關之余,更讓鐘會“得庫藏積谷”[1]《鐘會傳》,以致“聚谷”之策破產。所以說傅僉之過實不亞于叛降的蔣舒,胡三省謂:“使(蔣)舒果迎戰(zhàn),亦未可保其必勝,(傅)僉何為不設備邪?關城失守,僉亦有罪焉。”[3]卷七十八·胡三省注亦可謂真知灼見。

      接下來的江油守將馬邈出降一事,則是戰(zhàn)略破局,未及變通的結果。《三國志·魏書·鄧艾傳》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保?]《鄧艾傳》世人多謂鄧艾跨越奇險偷襲,勢必非戰(zhàn)斗性減員嚴重和糧草無以為繼,馬邈在此情狀下還不戰(zhàn)而降,真是無能之至。但是據(jù)《三國志·魏書·姜維傳》云:“(鐘)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保?]《姜維傳》則可知江油失守實為戰(zhàn)敗乃降,且不是因為鄧艾神兵天降,而是與鐘會大軍野戰(zhàn)失利。按入冬時分,江油三校當以堅守不出、以逸待勞為上策,之所以伏兵路上遭致大敗,或為“斂兵聚谷”戰(zhàn)略中的游軍在敵軍入境時,未能及時回撤的緣故,而這正是蜀軍由于未能堅決執(zhí)行姜維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策略,倉促應戰(zhàn),導致涪城門戶大開。

      至于諸葛瞻據(jù)險不守、戰(zhàn)死綿竹,可謂是將帥失諧發(fā)展到頂峰的標志性事件,最終致使“斂兵聚谷”之策徹底破產。諸葛瞻作為諸葛亮嫡子,卻與作為諸葛亮接班人的姜維在政見上格格不入,甚至離心離德。魏軍伐蜀前夕,諸葛瞻“為行都護衛(wèi)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xiāng)侯董厥并平尚書事”[1]《諸葛亮傳》附《諸葛瞻傳》,卻不知姜維曾向后主請求加強陽安、陰平的防御,由是可推姜維上書是以密表的方式,進而可見二人“素非同心”[14]《蜀志·姜維傳》。而后來諸葛瞻抗擊偷襲而來的鄧艾軍,之所以沒有據(jù)守涪縣,可能就是因政見不一、忌憚姜維軍事才能的緣故。涪縣乃“蜀東、北之要”[12]《漢中志》,在蜀漢后期是接應漢中、屏衛(wèi)成都的重要軍鎮(zhèn)。興勢之役時(244年),總攬蜀漢軍政的大司馬蔣琬為避魏軍鋒銳,便從漢中退據(jù)涪縣,并以其“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1]《蔣琬傳》為由,長期屯駐直至病逝。鄧艾率軍長期深入蜀地,糧草補給困難,又在山高谷深的陰平險境實行偷渡計劃,以冷兵器時代簡陋的交通運輸條件,魏軍定會出現(xiàn)大量非戰(zhàn)斗性減員的情況,因此直逼涪城的鄧艾大軍已成強弩之末。此時后主遣都護諸葛瞻督諸軍拒艾,蜀軍“到涪縣,(諸葛)瞻盤桓未進,(黃)崇屢勸瞻宜速行據(jù)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于流涕?!保?]《黃權傳》附《黃崇傳》。黃崇基于鐘會受阻劍閣,糧盡意欲撤軍,鄧艾孤軍已陷入“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者”[15]《九地篇》的險境,故而提出以逸待勞、據(jù)險自守的防御策略。今人學者多忽略了鄧艾疲軍首戰(zhàn)便告失利的不利情況,《三國志·鄧艾傳》載:“鄧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zhàn)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擊'”。[1]《鄧艾傳》魏軍軍無戰(zhàn)心、將無戰(zhàn)意,士氣低落,整個戰(zhàn)局本是朝著有利于蜀漢的方向發(fā)展。從姜維自沓中轉戰(zhàn)千里,由陰平、白水斜趣葭萌,最終率主力拒守劍閣,派張翼、廖化等分軍出馬鳴閣與江油等處截擊田章,正是想與僅隔梓潼一縣之地、距劍閣不過二百里的涪縣蜀軍并力殺敵,只可惜諸葛瞻心有芥蒂,拒絕了黃崇的建議,蜀軍“不能固守而輕于一戰(zhàn),遂壞全局?!保?2]《劉后主志》對此《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在《三國時代》一卷中指出“設使諸葛瞻能扼險以拒艾軍,則艾仍不免陷于窘境,而功敗垂成?!保?]277清人何焯更是認為:“但使瞻等不敗。艾行危地,必致饑困。維拒劍閣。會莫能前。迄于無功耳?!保?4]《蜀志·姜維傳》諸葛瞻貽誤戰(zhàn)機,魯莽出戰(zhàn),喪失了蜀漢反敗為勝的機會,終使姜維“斂兵聚谷”的戰(zhàn)略構想徹底破滅,蜀漢亦在軍事上回天乏術,覆亡在所難免。由此可知,戰(zhàn)場之勝敗,系于戰(zhàn)場將帥之優(yōu)劣,戰(zhàn)略規(guī)劃與戰(zhàn)略構想的完美實施,除去計劃方案本身的合理性外,指揮官的才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結語

      在對姜維“斂兵聚谷”的前因后果進行細致剖析之后,讓我們重新審視該戰(zhàn)略的得與失。

      就軍事方案的構想規(guī)劃而言,“斂兵聚谷”戰(zhàn)略攻守兼顧,既充分利用蜀漢“重險之固”[1]《鄧芝傳》的地形優(yōu)勢進行穩(wěn)固防守,又高度重視對魏作戰(zhàn)的反擊力度和殺傷效果,其戰(zhàn)略價值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軍事戰(zhàn)略的合理設計不足以決定成敗,戰(zhàn)爭過程中的各種內外因素才是關鍵所在?!皵勘酃取睉?zhàn)略具有機動靈活、進退有余的特點,對蜀漢軍隊的縱深防御能力、協(xié)調合作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有一個統(tǒng)籌全局、權衡進退的君主以及具有高度戰(zhàn)術執(zhí)行力的將帥,而這在當時的蜀漢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根本是無法實現(xiàn)的。首先,諸葛亮去世之后,費祎主張控制北伐軍隊的規(guī)模,蔣琬移鎮(zhèn)涪城,姜維則力主大規(guī)模出兵,這反映出蜀漢軍事領導人戰(zhàn)略思想的分歧;而以杜瓊、譙周為首的益州本土人士向蜀漢外來集團發(fā)起猛烈的攻擊,蜀漢朝堂上彌漫著一股投降主義與厭戰(zhàn)思想,因此姜維在軍隊方面的影響力僅限于前線邊防,遑論中央朝局;其次,后主昏庸、佞幸當?shù)溃凇俺枷氯萆硪郧竺庾?,入其朝不聞正言”?]《薛綜傳》附《薛珝傳》注引《漢晉春秋》的腐敗環(huán)境下,自是難以孕育出杰出將領;“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是后人評說,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窘況。蜀漢政權上至君主,下至將帥,因人事問題導致的戰(zhàn)略執(zhí)行力不足、戰(zhàn)術思想分歧,而這正是“斂兵聚谷”戰(zhàn)略難以運作、最終破產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15]《虛實篇》,戰(zhàn)爭中任何防御策略都不是萬無一失的,筆者以為在評析戰(zhàn)略構想與軍事方案時,在立足政治環(huán)境的同時,應結合指揮員的軍事才能與應變能力,并從戰(zhàn)爭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其價值,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武斷地僅據(jù)勝敗結果做出評估,須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看待戰(zhàn)爭中的得與失。

      [1] 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郭允韜.蜀鑒校注[M].趙炳清,校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3]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 馬植杰.三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張大可.論三國一統(tǒng)[M]//三國史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

      [6] 陳金鳳.從漢中到隴右——蜀漢戰(zhàn)略新論[J].萊陽農學院學報,2004(1):5-13.

      [7] 宋杰.漢中對三國蜀魏戰(zhàn)爭的重要影響[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0(2):21-27.

      [8] 臺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 郭鵬.蜀漢后期漢中軍事防務及”斂兵聚谷“芻議——兼談對姜維的評價[J].成都大學學報,1992(3):61-62.

      [10] 克勞塞維茨.戰(zhàn)爭論[M].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11]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12] 常璩.華陽國志校注[M].任乃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3] 楊德炳.三國著名戰(zhàn)例新探[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14] 何焯.義門讀書記[M].崔高維,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5] 孫武.十一家孫子校理[M].楊丙安,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

      Some Opinions about Gains and Losses of Jiang Wei's Strategy:“Gathering Soldiers to Defeat the Enemy”

      WANG Hanyao
      (Department of Histor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The discussions of historians on the collapse of Shu-Han regime mostly take Jiang Wei's“Gathering Soldiers to Defeat the Enemy”strategy as the direct cause,because this strategy led to the widely opening and falling of Shu-Han regime.However,from the view of military strategy,Jiang Wei's strategy can yet be regarded as a strategic concept featured as knowing yourself as well as the enemy and emphasizing counterattack effect.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ful use of military strategy,we cannot simply take personnel aspects of the strategy's application process into account and deny its reasonable planning.Instead,we should inspect the value of this scheme in the context of that war.

      Gathering soldiers to defeat the enemy;Jiang Wei;Shu-Han regime

      K236.2

      A

      2095-4476(2016)09-0011-04

      (責任編輯:陳道斌)

      2016-05-12;

      2016-06-03

      王瀚堯(1988—),男,寧夏銀川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姜維蜀漢漢中
      綠水青山 朗朗乾坤
      都市(2022年9期)2022-09-07 09:15:12
      酒窩
      小小說月刊(2020年8期)2020-08-20 08:04:48
      姜維國畫作品選
      火花(2020年1期)2020-02-22 01:58:30
      漢中之戰(zhàn)(續(xù))
      漢中為王(二)
      漢中情
      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們力保蜀漢江山30年
      北廣人物(2018年34期)2018-09-29 12:09:34
      蜀漢“大赦”初探
      法律史評論(2017年0期)2017-07-09 03:43:58
      漢中仙毫
      陜西畫報(2016年1期)2016-12-01 05:35:27
      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中牟县| 恩施市| 荆州市| 根河市| 布拖县| 紫金县| 伊宁市| 河间市| 贺州市| 明星| 吴旗县| 天津市| 西峡县| 西和县| 基隆市| 法库县| 进贤县| 始兴县| 康平县| 永登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南充市| 夏河县| 涿鹿县| 七台河市| 葫芦岛市| 奉新县| 韶山市| 慈利县| 肥东县| 凉城县| 华蓥市| 于都县| 扬州市| 武乡县| 绥棱县| 台北市| 冀州市| 壤塘县| 南宫市| 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