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莊子之“忘”與司馬遷“富貴無相忘”的精神契合

      2016-03-16 12:17:48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3期
      關鍵詞:義利觀司馬遷史記

      李 亞 玲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南寧 530006)

      ?

      莊子之“忘”與司馬遷“富貴無相忘”的精神契合

      李 亞 玲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南寧 530006)

      摘要:莊子立身于自由之道提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更在看清統(tǒng)治者虛偽好戰(zhàn)面目之后,積極與之劃清界線,并隱遁不仕;他為自己擇取的解決之道在于“忘”。司馬遷在《史記》中三次論及“富貴無相忘”的言語,將自己的不滿寄托在歷史的人物群像上,他目睹“富貴無相忘”的諾言輕易轉為“富貴而相忘”的冷酷現實。太史公把自己想要控訴的社會不公、人心不古,富而忘貧、貴而忘友的不滿之情統(tǒng)統(tǒng)剖拋開來,深刻批判社會上的趨利避害與人心險惡。于這個角度而言,莊子所謂的“忘”與司馬遷的“富貴無相忘”之“忘”是有著內在一致的契合性的。而對二者關系的研究,也可對莊子、司馬二人情感價值觀進行分析。

      關鍵詞:莊子;司馬遷;《史記》;富貴;義利觀

      莊子和司馬遷,一個是戰(zhàn)國亂世的先哲,一個是西漢盛世的史官;莊子身處亂世,厭惡俗世紛擾,終于選擇消極避世;司馬遷秉承父命、立志揚名,卻不得已受宮刑而茍活。因而,《莊子》是莊子這位看淡生死、輕談榮辱的道學家的人生寫照,而《史記》則成為司馬遷借以抒發(fā)自身悲情的劍戟。身處不同時代的兩個人,卻有著幾乎相同的命運觀,且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本就和司馬遷的“富貴無相忘”有一個相同的字眼——“忘”,更是二者間聯(lián)系的一個線索。但大多數人認為莊子所謂的“忘”,是一種超脫俗世的、看淡生死之“忘”,卻很少有人觀照過他所謂的“忘”其實和司馬遷“富貴相忘”之“忘”有著內在的精神契合,實則是一種對人世無奈的悲嘆。

      “相濡以沫”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以及《莊子·外篇·天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在困難的處境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比欢覀冊谄綍r運用時往往只注意到“相濡以沫”的比喻義,卻并沒有注意到它的后半句——“不如相忘于江湖”。

      “富貴無相忘”一語在《史記》中共出現了三次,分別是《史記·陳涉世家》中的“茍富貴,無相忘”、《史記·外戚世家》中的“先貴勿相忘”和“即貴,無相忘”。雖兩次變換形式,其內容和深層含義卻并未改變。司馬遷將這三句相似的話編排在相鄰的兩個傳記中,且三句話雖然由不同的人物說出,卻有著相同的字眼“貴”和“相忘”。

      一、《莊子》里的無奈之“忘”

      我們通常所了解的莊子,是一個超乎世外的道學哲人。無論是生死還是自然規(guī)律,他都能參透。然而他也是一個生活在戰(zhàn)國中后期亂世中的無奈之人,諸侯混戰(zhàn),民不聊生。莊子善于以寓言式的筆觸挖掘社會上應當批判的事物,也以這些寓言背后的道理警醒自己勿入濁淖。佛家有言: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莊子對自然生理上的生老病死之苦參悟的透徹,而對于精神上的苦痛卻是表面上達觀,實則卻難以放下。妻子身死,“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1]524?;葑诱J為其鼓盆而歌,實屬過分之舉,但莊子遵循自然之道,用一種釋然的方式讓自己節(jié)哀。在他看來,人是由氣轉形,形而為生,生后有死,此乃自然之理。故而莊子并非無情之人,正如他自己所說“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對于黑暗社會的怨、對于妻子離世的痛,他在情感上看似并無多大的波瀾,然而訴諸筆端的卻是長歌當哭,以不在意掩飾自己內心的痛。莊子正是因為求不得,才更加難忘,越是難忘,便越是想忘。因此,在他的世界里,有“忘己”和“相忘”兩種概念。

      所謂“忘己”,莊子在《莊子》一書中談到了“坐忘”和“忘己”。二者都是“忘己”范疇內的,然而前者莊子借顏回之口解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謂坐忘?!盵1]240劉崧在《莊子“坐忘”辨義及其審美傾向》中認為“坐”并非一個動詞,而所謂“坐忘”之“坐”,卻是“無故自然之貌”。我對此深表同意。[2]且日本江戶時代的漢學者服部南郭在《莊子注疏》中曰:“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后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日本服部南郭的萬冶本《莊子注疏》,順治年合刻本第35頁。是以忘其然,忘其所以然,與天地融為一體,符合天道與規(guī)律,便是“坐忘”之妙?!白边@一概念與莊子在《天地》一文中的“忘己”概念是一脈相承的,若“忘乎物,忘乎天”,則為“忘己”。對于污濁的社會他尚可選擇避世,但大多數的現實卻是他避無可避的。于是,他靜靜地選擇“相忘于江湖”。

      所謂“相忘”,在《大宗師》和《天運》中,莊子兩次提及“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句。魚兒在泉涸之際,吐沫求存,卻始終不如暢游江湖,不識彼此來得愜意。于陸地上彼此求生,于江湖中暢游相忘,這是莊子為生存的自然狀態(tài)概括出的社會規(guī)律。在《大宗師》一篇中,他又借孔子之口說:“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yǎng)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通“性”)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1]228郭象注云:“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2]25物我相忘的自然之道就是沖破絕望、絕情的痛苦,進而升華為一種艱難時期的相濡以沫的感動、安然豐裕時期相忘江湖的境界。循得其中要理,方能不為俗世所累。困難之際的伸以援手,彼此扶助,卻很有可能在危難解除之后“相忘于江湖”。在這一種解釋里,似乎與司馬遷的“富貴無相忘”意味相同。然而莊子對此就很釋然,而司馬遷卻是執(zhí)念頗深,堪不破此理,故而情生于意,而意發(fā)為文。

      二、《史記》中的“富貴無相忘”

      “富貴無相忘”始出自《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6]1949。有學者指出,“茍富貴,無相忘”中的“相”字指代第二人稱,并非是“彼此、互相”的意思,而整句話發(fā)語的主語是第一人稱,即陳涉。因而“茍富貴,無相忘”其中包含的意思不是“咱們共同富貴了,彼此不要忘記”,而是“如果我富貴了,不會忘記你們”[5]。然而當陳涉久經沙場稱王坐殿,只因少時的庸耕者入宮“言陳王故情”,觸其逆鱗,便被斬了。當時說“富貴無相忘”的那個人恰恰是背信棄義、富貴相忘的一方,而且陳涉不光是相忘,還是對朋友性命的殘害。

      《外戚世家》中在記錄薄太后之事時,在傳記開頭就有薄太后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甚是親厚,相約“先貴無相忘”[3]1971。而先被漢王寵幸的管夫人和趙子兒卻在富貴之后譏笑與薄姬的初時之約。同樣是從魏王宮里被擄掠而來,然而攀上高枝的那一方出于一種尊貴的優(yōu)越感去譏笑當年同甘共苦、此時仍居下位的伙伴。同樣,倍受寵幸的管夫人和趙子兒在日后因呂后的妒忌而慘遭厄運,而只被寵幸過一次的薄姬卻僥幸因漢王希見之而被安頓在代國,最終漢高祖逝世,在大臣周勃和陳平的幫助下薄姬之子劉恒稱帝,而她自己也順利成為太后。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史官文學性的描寫,雙方不同的結局恰說明富貴忘義者不得善終的道理。“富貴無相忘”的盟約被時間與利益所打破,變?yōu)椤案毁F”之后便“相忘”的慘痛結局。

      在《外戚世家》中,平陽公主送衛(wèi)子夫入宮前,“拊其背曰:‘行矣,強飯,勉之!即貴,無相忘?!盵3]1978衛(wèi)子夫此前只是平陽公主府中的歌女,卻憑借漢武帝恩寵入宮進而青云直上,直至皇后的尊位。其弟衛(wèi)青也從一介布衣,榮登卿相。衛(wèi)青的四子也皆封為列侯,侄子霍去病也因軍功被封為冠軍侯,衛(wèi)皇后之子劉據貴為太子。此后平陽公主喪夫寡居,雖一時認為“此(衛(wèi)青)出吾家,常使令騎從我出入耳,奈何用為夫乎?”[3]1983但最終由于衛(wèi)氏家族勢力強大,于是“詔衛(wèi)將軍尚平陽公主焉”。衛(wèi)子夫與平陽公主一個貴為皇后,一個身為長公主,她們之間的“富貴無相忘”是建立在權力與地位的基礎上,是對彼此地位的鞏固,是一種相互扶持、相互利用的關系,因為只有強強聯(lián)合,地位才能更加穩(wěn)固。再回顧當初平陽公主送衛(wèi)子夫離開公主府時所說的“即貴,無相忘”,是否可以理解為他們雙方并沒有像陳涉“忘記”庸耕同伴、管夫人與趙子兒“忘記”薄太后那樣,而是為了利益,彼此提攜?

      司馬遷三次提及“富貴無相忘”,在這三次“富貴勿忘”的話語中想要表現的就是多數人可以共苦卻不能同甘,在困難中人們往往容易像莊子所說做到“相濡以沫”,卻在富貴后“相忘于江湖”。因而司馬遷以春秋筆法表面上寫“富貴不相忘”,實則卻恰恰相反。

      三、莊子之“忘”與司馬遷“富貴無相忘”內在契合之因

      (一)對政治的失望

      莊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后期正值諸侯混戰(zhàn),莊子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倍感生不逢時之悲哀。孟子所謂的“春秋無義戰(zhàn)”,在戰(zhàn)國時期不也如此嗎?因而莊子認為眼不見為凈,選擇遠離朝堂,然而正如范仲淹所言“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莊子又怎么能真正做到不問世事?因此,莊子所持的“忘”的態(tài)度實際就是掩耳盜鈴式的自欺欺人罷了。

      然而,莊子也對現實社會時有批判不公之詞。對于山中之木以不材終得天年,而不能鳴之雁卻因不材而被烹,于是莊子選擇在材與不材中間,“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莊子·外篇·山木》),做到不得贊譽也不得訾垢,化為龍蛇,無聲亦無息。莊子的道和老子的道于此處甚是相和,也和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以處于“材與不材”之間,而不為其所累,方為正道。莊子隱晦地表達出對當時知識分子生不逢時悲劇命運的無奈,但他也明顯表現出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

      楚威王欲以厚幣聘莊周為相。莊周卻微笑拒絕,以郊祭之牛為喻,稱其雖衣以文繡,卻仍終不免于被屠戮。就算此時想當一頭離群的小豬,也是不可得的。莊子甚至覺得楚威王派來使者所說的一番話是在玷污自己,莊子也曾穿補丁粗衣,汲著用麻繩綁著的破鞋面見魏王,稱自己的打扮是“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是自己生不逢時,“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而莊子身處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對于政局的混亂、腐敗的統(tǒng)治階層,他只能在消極遁世和“忘”中求得解脫,然而他身處亂世,雖能求得一時心理上的解脫,卻終究無益。

      司馬遷雖身處西漢武帝盛世,然而漢匈之間的長期戰(zhàn)爭,使得國庫空虛,為征戰(zhàn)勞民傷財。李陵跟隨二師將軍李廣利以少戰(zhàn)多,最終不敵被俘。當朝統(tǒng)治者不信任忠臣而希望其戰(zhàn)死,滿朝大臣也見風使舵,紛紛斥責李陵投降匈奴的賣國行為。而司馬遷對于統(tǒng)治者的不明真相、滿朝大臣的趨炎附勢深為不滿。于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委婉曲折地流露出對君主背信棄義行為的鄙視。

      司馬遷采用以古鑒今、旁見側出的方法對君王的這種行為予以批判?!对酵豕篡`世家》中寫吳越之爭,范蠡功成名就之后,退居從商,因他深知勾踐為人,也從勾踐的面相上看出其“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3]1746。因而范蠡得以功成身退,而同樣為勾踐立下汗馬功勞的文種卻因執(zhí)迷不悟慘遭屠戮。運用旁見側出的方法,在《淮陰侯列傳》和《魏豹彭越列傳》分別記述了西漢開朝君主劉邦對開國功臣韓信和彭越以謀反罪廢國滅族。當初蒯通勸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認為漢王劉邦“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但韓信執(zhí)迷不悟,抱守“漢王遇我甚厚……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3]2624的義利觀念,卻在“項羽已破”之時,“高祖襲奪齊王軍”,看清現實的韓信也終于發(fā)出悲嘆:“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最終也逃不了被屠戮的命運。不忘舊恩的韓信在協(xié)助高祖登位之后被誅殺,富貴相忘的高祖卻成了仁義的典范,擁有高位,世代享國。這種人生經歷的巨大反差,不得不讓司馬遷反思。 誠然,越國大臣文種和高祖功臣韓信等人皆因功高蓋主而給自身帶來了殺身之禍。而司馬遷此時遭遇的李陵之禍,難道不是漢武帝對功臣之后的殘忍嗎?李陵之祖父李廣對抗匈奴戎馬半生,卻未得絲毫之功,孫子李陵卻在征戰(zhàn)中被迫投降,被認為是賣國。司馬遷不滿于此種現實狀況,對政局的失望,只能訴諸筆端。作為一代君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居然殺掉功勛卓著的大臣。然而這也就是司馬遷對君王的不解,以及對不能及時退出政局紛擾的官宦之人的惋惜。從這個角度而言,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富貴便相忘”?

      (二)對人生的質疑與義利的分析

      莊子幾乎終身不仕,就算為官,也只是一介卑微漆園吏。因為他深知自己就算出世為官,也并不能改變時局絲毫。然而他又極其向往自己《逍遙游》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可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其氣勢磅礴、志向之大,恰是莊子所描述的“大知”。而莊子也深諳這個世道只能自由而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斗,安然順勢,雖然有偏向相對主義和宿命論的傾向,然而也都是被時事所逼。

      他不想為世俗所累,于是他很自然地選擇了道家,選擇了一種和儒家積極入世全然相反的消極避世的道路。不難發(fā)現,其實莊子是對自己人生境遇的質疑。因而“忘”便成為這個時期他安慰自己的理論。莊子不愿為了個人小利而舍棄自己所追崇的大義。在莊子看來,“義”是“是非之義”,他認為只有物我兩忘的“至人”才可以曉得“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是以楚威王使厚幣迎之為相,莊周拒絕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無論是金錢還是官爵,莊子都不看在眼里。寧處貧窮而自快,也不愿為不義之戰(zhàn)忙碌終生、助紂為虐,是為舍小利而逐大義。因而他在《逍遙游》中展開了針對“小知”和“大知”的討論。他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和蟪蛄便是因為生命短暫而見識淺薄,所以蜩與學鳩是以不能理解大鵬展翅高飛的志向。莊子內心是羨慕鯤鵬的,因其與大椿樹和彭祖一般,擁有著“大知”。楚威王聘莊子碰壁也是因莊子對人生產生了質疑,義與利兩相權衡之下,他選擇遠離朝堂,避利而趨自己內心之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莊子的論述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除了對他學說的概括,就只引了他的一個傳說,即楚威王厚禮聘莊周。然后莊子看透世情,拒而不仕。司馬遷引這一個故事,無疑有他的道理。他也想像莊周一樣,可以掙脫仕途的羈絆,然而司馬遷的確不是一個灑脫的人,因為他肩負著太史公家族的榮譽,秉承著父親遺命,也懷揣著自己想要揚名后世的一腔熱血,故而“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4]2733。司馬遷必須忍辱負重的繼續(xù)掙扎在仕途道路上,他也是多么艷羨莊周對統(tǒng)治者的不屑與拒絕。

      因自身悲慘境遇,司馬遷意識到世人都被利益所驅使,趨炎附勢本就是生存的法則。于是他在《貨殖列傳》中看似不經意的一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3]3256,實則飽含司馬遷內心的無奈與苦痛,深含自身對社會的失望,對人心難測的憂戚。司馬遷清楚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虛偽和殘暴,因而他對統(tǒng)治者的批判是深刻而尖銳的。在《高祖本紀》中,對于劉邦富貴而相忘有如下描述:“老父曰:‘……君相貴不可言?!咦婺酥x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比欢咦鎰钗痪犹熳?,卻“遂不知老父處”[3]346。司馬遷用一句簡短的話,揭露了作為最具仁義、具有高大形象的代表漢高祖劉邦的那種貴而忘義的人性陰暗面。司馬遷作為史官,沿襲了孔子著述《春秋》的筆法,以一字暗喻褒貶,雖不明言,劉邦的丑惡本性卻赫然呈現。當初所許下的“誠如父言,不敢忘德”的承諾,卻在自己發(fā)跡之后,仿佛從未想過要去尋找這位自己當初許諾不忘其德的看相“老父”。

      與描寫漢高祖的行為相反,司馬遷對于韓信的描寫卻是富貴并不相忘。韓信為布衣時,經常食不果腹,司馬遷記述如下:“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盵3]2609直到韓信立下大功,被封為齊王后,他想起當年賜食的漂母?!靶胖羾?,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盵1]2626這和漢高祖劉邦的登天子位而忘老父的事件全然相反。因此,誰重信義誰背德忘義便一目了然了。

      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被判處腐刑,而西漢沿襲秦時的贖刑,卻擴大了范圍。1983年在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漢簡中的《二年律令》中明確記載“贖斬、腐,金一斤四兩”[5]94。而對于司馬遷這樣一個史官而言,一無厚祿可得,“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游光寵”[4]2727,二不貪贓枉法,哪里可得一斤四兩的黃金去免去腐刑?于是在《報任安書》中自嘆“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4]2730,司馬遷在別人遭難之時為之陳情,卻在自己身處不幸時,眾人唯恐避之不及。這便又引得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述廉頗失勢之后,“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司馬遷借客之口言明:“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盵3]2448同樣在《張耳陳馀列傳》中寫道:“太史公曰……然張耳、陳馀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xiāng)者相慕用之誠,后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3]2586因而,司馬遷所謂的勢利之交,便是有勢有利則客從如云,勢利盡去則樹倒猢猻散。以上事例,在司馬遷的觀念里大致又和“富貴相忘”的命題不謀而合了。

      司馬遷所聞的眾多事例,大多是見利忘義者可得長久,而秉守道義者卻不得善終。他把人們對于義利的看法和對于自己受宮刑的遭遇體悟為“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4]2727。他雖然處處表現出自己認定的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的價值觀念,然而在其內心深處卻隱隱可見他持守正義、摒棄勢利之交的赤子之心。

      四、結語

      無論是“忘己”還是“相忘”,皆是莊子對現實世界的反抗,而司馬遷在《史記》中類似于盟誓的“富貴無相忘”的言論,對背義趨利、人情冷暖現實的觀照,二者皆是無奈之人的無奈之舉。無論是對政治的失望甚至絕望,還是對自身遭遇處境的悲嘆、對人生的質疑,都飽含他們內心的憤懣。而“富貴無相忘”的話語更是深含司馬遷自身苦痛的人生經歷和糾結的內心情感,他深感人世艱辛,人生百態(tài)。在司馬遷看來,社會到處都滲透著利益的熏染與人心的丑惡,他無法在需要秉筆直書的歷史中直接寫下自己主觀的想法,只能借蘇秦之口說出:“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3]2262受司馬遷的影響,后世作家文豪,也有不少在自己的文章中引出“富貴無相忘”或與之類似的文句,東漢趙燁《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遇漁丈人,對伍子胥說“富貴莫相忘也”;鮑照《伐邊居行》中有“不憶貧賤時,富貴輒相忘”;李白的詩句“富貴翻相忘,令人忽自哂”等等,不一而足。可見他們對“富貴相忘”的感受也如同司馬遷一樣,才會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表現,不能不說這些作品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司馬遷思想的影響。

      莊子所謂的“忘”和司馬遷的“忘”皆是知識分子對自己悲劇命運抗爭未果發(fā)出的哀嘆,莊子以“忘”求解脫,司馬遷以“忘”悲慨人世;莊子以寓言抒發(fā)情感,司馬遷則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加以文學性的描寫以生發(fā)情感,事發(fā)于情而生于文,也不由得讓后世的我們欽佩二人的文學底蘊。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 劉崧.莊子“坐忘”辨義及其審美傾向[J].南昌大學學報,2015,(1):38-42.

      [3]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

      [6] 張文國.“茍富貴,無相忘”正解[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4):73-74.

      【責任編輯朱正平】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13-0053-05

      收稿日期:2016-06-02

      作者簡介:李亞玲(1990—),女,山西大同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文化、先秦兩漢文學方向的研究。

      The Corresponding Spirit of Zhuang Zi’s “Forgetting” and Sima Qian’s “No Forgetting When Someday to Be Wealthy”

      LI Ya-l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Zhuang Zi with his principle of freedom put forward “Mutual help in time of poverty”, he also saw false dominators’ bellicose nature, and draw a line with them; he will pick himself of the solution to “forgetting”. Sima Qian put forward in Historical Records with the words of “no forgetting when someday to be wealthy” three times, spilling his dissatisfaction on portraits of historical figures. The promise of “no forgetting when someday to be wealth” is changed into a cold reality of “when rich to forget”. Sima Qian accused of social injustice, evil hearts and being rich to leave the poor friends, and he deeply criticized the sinister society. From this perspective, “forgetting” between Zhuang Zi and Sima Qian is an intrinsic consistent in particular. The research i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points, and it analyzes Zhuang Zi and Sima’s emotional values.

      Key words:Zhuang Zi; Sima Qian; Historical Records; mutual help in time of poverty; wealth; idea of moral and profit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猜你喜歡
      義利觀司馬遷史記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專家學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義利觀內涵探析——以《論語》為中心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義利觀教育:黨員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肥东县| 白沙| 浙江省| 开平市| 武安市| 潞西市| 镇原县| 额济纳旗| 轮台县| 积石山| 郧西县| 阿拉善右旗| 华蓥市| 长春市| 恩施市| 买车| 芮城县| 兴海县| 鄯善县| 博乐市| 河池市| 海门市| 玛曲县| 开封县| 尉犁县| 双牌县| 平和县| 凤山县| 屏边| 黔西县| 延吉市| 雅江县| 鄱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青海省| 高要市| 盐津县| 扬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兴文县| 广南县|